06.22 散文:掬一捧黃土到映秀去

散文:掬一捧黃土到映秀去

有幾次計劃要去汶川映秀鎮,或許是因為時間的原故,或許因為心情還沒有準備好去承受那份太沉重的疼痛,終沒有成行。

十年後的今天,我終於來到這個曾經的痛心之地,也算了卻一樁夙願。

我們一行於下午兩點左右到達映秀鎮,按照公路邊執勤人員的手勢指引,我們看見靠右邊有指示牌,“5.12汶川特大地震映秀震中紀念館”字樣,便驅車沿右邊的車道向上開去。

六月初的陽光,白亮亮的曬得人睜不開眼。在管理人員引導下我們停好車,便拾級而上。石階兩旁一應的搭著涼棚,棚子下面掛滿了各式各樣的小商品。羌繡包包、服飾、圍裙、鞋帽五顏六色,各類小掛件和配飾,棉的、纖維的、仿玉石的琳琅滿目;防曬防雨的傘、雨衣、帽、墨鏡一應俱全,小商販們或站或坐或斜躺在椅子上,或熱情的迎接或淡淡的問一聲,也有的只是用手機屏幕上的餘光梭巡一眼馬上又回過頭去了。

後來下山去的時候我對這些小商販們有了新的認識,他們是靠近“5.12”大地震映秀鎮遇難同胞安息地最近的人,他們用鮮豔的色彩做成一道風景,雖然未必是逝者們的親人,但卻算是一種守護。假若沒有這道風景,這裡會少了許多生氣,多了一些淒涼。

上了幾道石階便來到一個大平臺,四周用大理石圍起來的巨大的公墓便呈現在眼前,在5.12大地震中數千名映秀鎮遇難者就掩埋在這裡。從一個小匣子般的音箱裡響起哀婉悲慼的悼念音樂,讓人的心一下子沉重起來。同行的人們沒有談笑,神情肅穆莊重的從墓地走過去,也算是對逝者的一種尊重與憑弔。

墓地的後上方又是一個平臺,幾行整齊的松柏下面,長眠著從全國各地來此救援或援建的遇難者英烈們,在那場山呼海嘯的大地震中,他們是萬萬千千支援者中間的一員,他們把生命和鮮血完全留給了這一片土地。根植於墓前的松柏延續了他們的生命,將會與松柏一起萬古長青。

繼續沿道前行,便到了稱為“大地的記憶”造型頗有特色的紀念館,從一樓展廳沿螺旋形的通道至二樓然後到三樓展廳。通過電、光、聲、色、圖、文,結合豐富的文字、圖片、影像資料,把我們重新帶回到那場舉世罕見的災難回憶之中:地動山搖災難突降,人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在這一刻土崩瓦解瞬間摧毀,在巨大的災難面前,生命變得那麼微不足道,人類變得那麼的輕微渺小。

但是,生命又是寶貴的。“絕不放棄,絕不拋棄一個可能生還的人!”黨中央的聲音是向八級大地震的宣戰。武警官兵來了,迷彩服總是災難時最亮眼的顏色;救援隊源源不斷的開來了,全國人民的援手伸過來了。一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民族才是一個偉大不可摧毀的民族!

我的心在一樓到三樓中沉浮,漸漸地從陰霾中走了出來。在三樓展廳,我們見證了5.12特大地震中受災最嚴重的幾個地區,在災後重建後發生的巨大變化。我看見參觀者們臉上的表情變化:驚訝,讚歎,欣喜,自豪!

散文:掬一捧黃土到映秀去

走出紀念館極目望去,迎面映入眼簾的是鬱鬱蔥蔥高聳入雲的山峰,神情肅穆的與紀念館和公墓相望。它見證了映秀鎮的興衰,目睹了映秀鎮人民遭受那場毀滅性的地震災難,也見證了映秀鎮人民在災難後的崛起。在它腳下就是今天的映秀鎮,樓房鱗次櫛比,商鋪星羅棋佈,街衢縱橫寬闊,車來人往,川流不息,一個災後重建繁華的新鎮展現在人們面前。

與繁榮的映秀新鎮共存的,還有漩口中學舊址,原汁原味保留著地震留下的痕跡。它是一部活頁的地震歷史書,記載了大地震對人類毀滅性的踐踏,給人類帶來的災難;還有與災難抗爭大無畏精神的人們,那些參加救助捨生忘死的人,那些堅強勇敢自救的人。他們的事蹟就鐫刻在那些傾斜的、塌陷的、搖搖欲墜的磚牆或者鋼筋上,讓我們永遠可以誦讀到那些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蹟。

緬懷是為了記得,而記憶又是疼痛的,但疼痛也是一種激勵是為了去更好的告慰。映秀正在用它日新月異的變化告慰逝去的遇難同胞,特別是那些參加援助援建者們的英靈!

散文:掬一捧黃土到映秀去

(圖片來自於網絡)

顧問:朱鷹、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