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3 當你談論中年危機時,你其實在談論焦慮

“無安全感、失望、孤獨、抑鬱,”這些心理症狀本是中年危機的典型特徵,但它們襲擊的卻是25-35歲之間,剛剛進入'現實'的年輕人,尤其在30歲的時候到達高峰。”不久前《國際行為發展期刊》上的一項調查顯示,39%的男性和49%的女性在20多歲的時候感覺到“危機”,普遍症狀是一種不真實感。

當你談論中年危機時,你其實在談論焦慮

其實很難從具體的年齡去界定“中年”的定義,它更多代表了一種心理狀態。所謂“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皆是如此。那麼假設三十歲和四十歲之間的人們,處於一種似立非立卻並未達到不惑的狀態,我們或許可以稱之為“中年危機”。或者亦可以說是中年焦慮。

1、焦慮源於對前途與未知的恐懼

大家都知道人工智能突然成了一個火爆的詞彙,機器取代人也成了一種趨勢,這是一個好的時代,我們體驗著科技帶給我們的舒適性體驗,這個時代也是一個壞的時代,機器正在奪走人的崗位,在這個充滿機遇的當口,作為中年的我們隱隱的感覺到被時代拋棄的預感,可以說焦慮成了每個人逃不開的宿命。在社會上也是如此,每當有大的風口和變革襲來,引領潮流的人則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而被動接受改變的人則面臨深深地恐懼,處於持續的焦慮之中,不知道這波潮流會把自己帶向何方。

當你談論中年危機時,你其實在談論焦慮

2、焦慮來自於比我們年輕又優秀的人

比較總是讓人們停不下腳步,有的時候我在想究竟是什麼讓我們如此奔跑、如此焦慮,後來我明白了,是比較,人是需要證明自己的,拿什麼來證明,就是比較,我走著時,別人已經開車了,我又努力開上了夏利,而人家已經開奧迪了,等咱開上奧迪,人家或許就有私人飛機和遊艇了,更可氣的是人家比我們年輕又優秀,比我們有時間和空間優勢。從生到死,我們活在比較之中,比成績、比學歷、比名次、比配偶、比孩子,比較讓我們失去了幸福感。

3、總是在出世與入世間焦慮

頭幾年女教師的辭職信走紅,裡面的“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迅速引起廣大中年朋友的共鳴,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會嚮往這種生活,但是它只是埋在我們內心的一角,我相信沒有幾個人能把它變成現實,因為在這個世界裡向上不易,放下就更不易了,一邊是對於成功的嚮往,一邊是對於理想生活的渴望,人們在掙扎中前行,一面影響我們的是馬雲、馬化騰、王健林等財富大佬們的勵志傳奇,各種版本的成功學的轟炸,促使我們在事業上投入時間和精力,而另一面星雲大師、淨空法師教導我們:人生就是一場修行,萬般皆是身外之物,何必苦苦相爭?

當你談論中年危機時,你其實在談論焦慮

一邊是孩子,一邊是位子,很多的文章告誡我們:陪孩子一起成長,一生就是這一次,可又有文章提示我們:沒錢萬萬不能,為了老婆孩子我們又沉迷於金錢追逐遊戲。一邊是老人,一邊是超人。有一句或說得好:老人在時生命尚有來處,老人走時人生只剩歸途。有時你會在夢裡夢見老人離去而驚醒,你恨不得從此陪伴他們身邊,陪他們走完最後的旅程。

可是回過頭還要繼續工作,因為工作還沒有做完,連問候電話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有時間打。一邊是同學會,一邊是追悼會。同學聚會就是名利展示會,當你並排同坐的同學已經分出了三六九等,有的春風得意,有的落寂失意,好在比賽還沒有結束,只有暗暗下決心在下次聚會時提檔升位,而參加完追悼會,才覺得生命脆弱,萬貫家財終歸一杯黃土,爭生命名、奪什麼利,有必要這麼拼嗎?我們總是在兩面中來回切換、撕扯,不能自拔。

當你談論中年危機時,你其實在談論焦慮

那麼,對於中年危機,我們該怎樣科學應對?

1、調整心態,多鍛鍊身體,多和年輕人瞭解,學習年輕人的長處。中年焦慮的產生也和身體有關,就像女人更年期一樣。必須先鍛鍊身體,只有身體健康,就不會考慮哪些讓人心煩的事情,就會全力以赴投入到工作中。老王經常爬山,每次爬山看到的年輕人都是氣喘吁吁。為什麼呢?因為身體素質不好。別忘記了,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如果身體素質不好,可能很多心煩意亂的事情都會接二連三的發生。破除中年焦慮,從鍛鍊身體開始。

2、不要拿自己的劣勢和年輕人的優勢去比,而要拿自己的優勢去超越年輕人的劣勢,記住,年輕人優勢比較明顯,但劣勢更明顯。年輕人往往輸在自己的劣勢上未必贏在自己的優勢上,而中年人往往贏在自己的優勢上。

3、中年人有中年的人優勢,先找到自己的優勢,忘記自己的短處,把自己的優勢做到極致。別忘記了,你的優勢就是你的機會。認為中年危機來的人,都是對自己不自信,不知道自己有哪些優勢,也不知道自己應該從哪些方面開始努力。老王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必須找到自己的優勢,從優勢中發現自己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