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1 颐和园:兴废的背后

颐和园:兴废的背后

▲十七孔桥

喜欢去颐和园看看。

究竟来了多少次,多得似乎早已经记不清,每一次拿着年卡进入这个昔日的皇家名苑,思绪顿时被拉回过去。对着这么一个历史沧桑的所在,抚今追昔,以至于心情都很难轻松得下来,绕着偌大的园子走下来,不光是对脚力的一次极大考验,就是对于内心而言,也要承载着不轻的历史负荷,就这么来来回回,反反复复,不知不觉,对颐和园早已熟悉得不能再熟悉。

但紧接着就是一个问题,面对这么一个历史感如是浓厚的存在,又该以何种心情与态度去靠近它?惊叹、痛惜都是必然的,但之后便是淡然,然后抱之以欣赏,这种态度上的巨大转变,不特在于人本身的成长,所带来内心与历史观的成熟,更在于对颐和园来说,美好也要怀纳它的残缺,那么至于现在它的不复当年,那又有什么关系?

作为清代的皇家园林,香山、玉泉山、万寿山和清漪园(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静宜园、静明园所代表“三山五园”,连同承德(热河)的避暑山庄,是很可以连在一起,好好研究一番的。作为清代的重要物质遗产,这些园林不仅是清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也是中国园林建筑及清代园居理政文化的有力代表,它们的营造者,康熙、雍正和乾隆,也都是关乎清代历史盛衰的代表性人物。

当然,颐和园(清漪园)是乾隆的杰作,甚至整个三山五园最后规模的形成都离不开这位皇帝的指指点点与涂涂抹抹。康熙一生大开大合,由内而外将整个江山几乎重新打理了一遍,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几位大帝,又是学识最好的一位皇帝,“千古一帝”倒也贴切,尽管任上也出了几次臭名昭著的文字狱,他所开创的园居理政模式历经雍正以至乾隆,包括后期的几位皇帝,都沿袭了下来。

康熙自1684年南巡归来在北京西北郊启建畅春园,成为清代第一座“避喧听政”的皇家园林,这种园居兼理政的“休假式办公”着实影响了以后整个清朝皇的运作模式,对康熙而言,应当说的的确确需要这么一个园子。何以见得呢?14岁除掉朝廷中一个几乎可以一手遮天的庞然大物鳌拜,19岁决议撤藩,一打就是8年,其间几乎动摇国本,巨大的艰难压得人喘不过气来,32岁收复台湾,之后收西北、抵抗沙俄,还有治理黄河,开博学鸿词科,每一件事几乎都是大手笔,当然背后却是巨大的心力挑战,把这些事做完,对任何一个人来说,精力、体力、心力上的透支都是难以计量的,那么远离紫禁城高墙瓦舍密不透风的窒息,找一个山明水秀的所在颐养身心实在必要的很,而园林在设计建筑上也追求朴素自然的风格,园墙为虎皮石砌筑,堆山则为土阜平冈,不用珍贵湖石,瓦顶建筑多为小式卷棚,不施彩绘,所谓“垣高不及丈,苑内绿色低迷,红英烂漫。土阜平坨,不尚奇峰怪石也。轩楹雅素,不事藻绘雕工也”,这种追求淡雅的造园风格也影响了在其之后落成的避暑山庄和圆明园(乾隆扩建之前)等皇家宫苑。康熙极其喜欢这座园子,除了亲笔书写《御制畅春园记》一文,更首开园居理政创举,除了要举行重大庆典外,平时都在畅春园内听政,据详细统计,康熙皇帝自康熙二十六年(1687)二月二十二日,首次驻跸畅春园,至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病逝于园内寝宫,凡三十六年,每年都要去畅春园居住和处理朝政。三十六年间累计居住畅春园257次3800余天,年均驻园7次107天。最短者为29天,最长者为202天。

当然,为了听政之便,皇帝就要把附近的园子赏赐给儿子们居住,大臣们也要就近置业,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康熙四十八年在畅春园的北边,修建了“镂云开月”景区,并赏赐给皇四子胤禛。雍正即位,在此基础上大力扩建,形成圆明园四十景区,并正式命名为圆明园,作《御制圆明园记》。乾隆时,又在圆明园东边极力扩建,同时在西边修建了清漪园,乾隆十五年(1750年),随着清漪园建成,清代在北京西郊所建的香山、玉泉山、万寿山和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圆明园、清漪园等庞大的“三山五园”皇家园林区基本形成,成为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皇家园林,不仅是中国园林营造艺术上集大成的一笔,也同时震惊了世界。

几乎可以说,康熙是用自己的政治生命,一次次与大臣们据理力争,在自己的黄金时间打造了一个属于自己风格的全新王朝,那么当这一切政治抱负随着一个个来之不易的成功全部展现在自己面前,大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安定繁荣,他也的确累了,该好好歇息了,于是有了六次南巡,于是他要建园子,把过去几十年的巨大心血付出通过一个自然、朴素、淡雅的园子来一次认真的调养将息,以至于他在热河兴建的避暑山庄,正宫午门牌匾上的几个大字都写得十分的安详大气,那是一个胜利者的从容姿态。当然,兴建避暑山庄不单单是休养取乐的,康熙每年去木兰围场举行秋狝大典,避暑山庄既是一座行宫,又是一个联络蒙古等边疆诸王首领的场所,他通过带领王公大臣和官兵在木兰每年举行为期二十天的秋猎,保持勇猛、健壮的体格的同时,无疑也是一次无形中有着威慑意义的军事演习,同时与那些边疆少数民族的首领们在热河行宫会见,常来常往,避免他们长途进京就能有联谊的地方,并给他们提供寺庙等宗教场所,这就是避暑山庄外围的那些寺庙了。通过秋狝大典这“硬”的一手与行宫联谊“软”的一手,康熙便实现了军事意义与政治目的的完美统一,不能不说这是极其漂亮的一手。

雍正皇帝继位,13年时间,着实没有过上什么好日子,但国家却在他的手上实实在在地殷实起来。他一手打理着从父亲康熙手里接过的艰难摊子,细加谋划,追缴库银,然后一系列精耕细作式的举措不断让这个国家一点点从深渊中爬起来,今天看来,从他手里推行来的“耗羡归公”“养廉银”“丁归田粮”“熔矿治水”“开放海禁”“满汉共荣”等一系列新政,虽然和他父亲除鳌拜、撤三藩、收台湾、平西北、抗沙俄、治黄河等大手笔不可容日而言,但不能不说,一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的父亲三次御驾亲征,六下江南,连同每年带着王公大臣、各级官兵等万余人浩浩荡荡在木兰围场进行一场规模宏大的秋狝大典,打下的猎物之多甚是可观,相比起来,他在这上面做的文章实在要狭小的多,作为一位孤独的皇帝,他比不上他父亲宏大的思维视野,及用人行政上的人力之便,他把自己困在圆明园,除了每天不停地批折子,阅奏章,处理国家大事,凡军政民务,无不亲力亲为,唯一的闲情就是营造圆明园,把一个理想中的人类幻境演变成了真实的园林艺术,通过园林的精心营造及园居,从而消解内心的孤独和压抑,缓解疲劳,当他最后死去,不仅留给了这个国家和后任继承者巨大的家底,也留下了中国瑰丽的园林建筑艺术宝藏。

不得不说,乾隆本身的确有着禀赋异常的一面,处理政务来,淡定从容,似乎天生是个做皇帝的料子,加上他的祖父、父亲留给他的基业和家底,做起了中国历史上福气最好的皇帝,不仅在边疆屡屡征战,更大肆修筑园林,圆明园扩建工程和清漪园修建工程,加上其他园林,终于在他手上形成了规模空前的“三山五园”格局,大清走向了空前的繁荣。

除了时常流连各大园林,题诗作词,和他祖父一样,他也六下江南,但比起康熙的视察黄河河工、体念民情,他在这些正办上,显然要逊色的多,虽然自诩“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但江南游乐的目的大为增加,康熙六次南巡轻车简从,“所有巡狩行宫,不施彩绘,每处所费,不过一二万金。较之河工岁费三百余万,尚不及百分之一”,乾隆则前呼后拥,带着大批后妃、王公亲贵、文武官员相随,沿途修行宫,搭彩棚,舳舻相接,旌旗蔽空,仅搬运帐篷、衣物、器具,就需动用人力牲畜千万,不仅沿途地方官要进献山珍海味,还要从全国各地调运许多食物,连饮水都是从北京、济南、镇江等地远道运去的泉水。

在避暑山庄,他把自己的军功之盛镌刻在这个他祖父曾经经营的地方,给这个祥和的山庄带来不安的气息,当然,安放在这里的,还有他下令编纂的《四库全书》。他这一生,过得的确很富足了,物质的,精神的,该要的都得到了,一生的好大喜功铸就的大清空前繁盛局面,让他过足了皇帝瘾,“十全老人”在这个高寿皇帝身上也有着不一样的韵味。

懦弱宽厚的嘉庆皇帝一生都活在父亲的阴影里,论才能,论雄心伟略,都无法和父亲相比,乾隆征战、修园林,耗费的银子无以复计,晚年政治上的腐败,又令国力糟蹋到什么地步,又是一笔难以算清的账,到了嘉庆这里,内忧外患开始逐步酝酿,显然光是诛杀一个大贪官和珅,并不能让他从忧患当中喘过气来,对于国事上的驾驭吃力,最终莫名地死在了避暑山庄,这个曾经带着祥和的地方,经过乾隆的杀伐戾气冲撞,此时已经很难说是一个吉宅。

到了道光继位,父亲不明不白地死在了避暑山庄,从此让这个山庄失去了当朝者的光顾,冷冷清清,事实上,紫禁城也冷冷清清,鸦片战争让这个国家从此失去了欢庆热闹,举国上下,一片死寂。到了咸丰,局面更是失控,长毛、捻乱,夹杂着列强外侵,整个国家千疮百孔,四处炮火连天,眼看紫禁城眼就要不保,咸丰只好以木兰秋狝为名,往热河避难,然而还要打着“以巡幸之备,作亲征之举”的幌子,以维护皇帝的颜面。显然,作为大清朝史无前例的“逃跑皇帝”,咸丰内心十分复杂,本就干不了皇帝这苦差事的他,干脆也不顾了,只在山庄里整日寻欢酗酒,最终也死在了山庄,而他的三十万寿才刚刚过去没几天。

“辛酉政变”一役,27岁的慈禧站了出来,开始了“垂帘听政”的生涯,大清从此落入了这个女人的鼓掌,短暂的“同治中兴”过后,便是无尽的深渊,贪婪、恋权、霸道成为慈禧毁掉这个国家的性格写照。她在北京修了一个颐和园,耗费的巨额银两是以这个国家的生存命脉为代价,从此颐和园成为了中国的权力中心,而避暑山庄这个曾经明亮的所在,早已在咸丰死后,伴随众人浩浩汤汤走向北京,新生政权一道诏令,“所有热河一切工程,着即停止”,从此远离了人们的视野。

康熙的畅春园、避暑山庄,雍正的圆明园,以及乾隆的整个园林体系,都毁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后来慈禧的颐和园,然而这个王朝已经走到了尽头,留给这个国家的,是倾圮的废墟和呐喊的炮火。

今天,“三山五园”早已不复当年,如今的颐和园也四处可以发现大量的废墟,曾经的气象规模早已随着历史的烟尘化为乌有,与其一齐逝去的,还有东方园林营造艺术的瑰丽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