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4 大國腳印|紅旗渠:讓太行山低頭的“人工天河”

大國腳印|紅旗渠:讓太行山低頭的“人工天河”

紅旗渠建設排險隊隊長任羊成接受專訪(餘瑋攝)

本刊記者 餘瑋

“渠:水道,特指人工開的河道或水溝。”這是字典上對“渠”的解釋。參觀了紅旗渠,尋訪了紅旗渠建設的參與者與親歷者後才感覺這種解釋不全面,“能帶來一種力量的暗能量之源頭”似乎也可以為“渠”的另一義項。

1960年代,30萬英雄兒女,以“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膽魄和勇氣,靠一錘、一釺、一雙手,苦幹10個春秋,在萬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斬斷1250個山頭,架設152座渡槽,鑿通211個隧洞,生生在太行山脈間開闢了一條全長達1500公里的渠道,將北部的漳河水引入林縣(現為林州),也將“紅旗渠精神”永遠鐫刻在了險惡的自然環境間。

太行山如一條青色的巨龍,蜿蜒千里護佑著華北大地。構築在太行山巍巍峭壁上的“人工天河”紅旗渠,和旖旎的太行風光融為一體,“天河”的婀娜柔美與山崖的雄壯巍峨相得益彰。富澤一方百姓的不僅僅是紅旗渠的水,還有以“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為內核的紅旗渠精神——這種極具張力的精神感動了中國乃至世界。

在紅旗渠紀念館裡能看到幾十種野菜和樹葉的標本,這些標本完全可以視作是當年修渠民工們腸胃內容物的展示。當今天的少先隊員們面對那些苦澀的米穀菜、紅蘿蔔纓、車前子、灰灰菜、麻絲菜、桑葉、柳葉、紅薯葉……瞪大吃驚的眼睛時,他們用自己所學過的數學公式是無論如何也計算不出修渠的先輩們是怎樣地把這些低熱量的野生植物轉化成巨大的能量的。

大国脚印|红旗渠:让太行山低头的“人工天河”

移山填谷

跨省尋水:被連年大旱逼出來的引漳入林

林州位於中國中部晉冀豫三省交界處,1994年撤林縣設市。在《林縣誌》裡,“旱”是一個高頻字。從1436年到1949年的514年裡,林州發生旱災100多年次,大旱絕收30多次,有5次甚至釀成了“人相食”的慘劇。“掘地盡石,鑿井無泉。”《林縣誌》上的短短8個字,寫出了當地人民求水無果的慘痛記憶。在這樣的自然條件下,林縣當初的農業產出極低。“早上糠,中午湯,晚上稀飯照月亮”,就成為林縣過去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

1954年5月,楊貴被任命為河南省林縣縣委第一書記。剛來林縣不久,楊貴第一次下鄉,大汗淋漓地來到一戶老農家,想要碗水洗把臉,這個看似再正常不過的要求的的確確讓老農十分為難。家裡斷水已經有些時日了,僅有燴麵碗大小的洗臉盆半盆水。既然書記親口提出來了,再不捨得老農也只得把它端出來。原本想著楊書記也會像家裡人一樣,洗完臉把水留下。沒承想,楊書記洗完後把水給倒了!這真真是把這家人的心都疼壞了。

“洗臉事件”成了楊貴揮之不去的愧疚,也變成了他改變林縣“水貴如油”的決心和信念。

1959年,林縣水利建設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還沒有擺脫乾旱缺水的威脅。這年發生大旱,河渠斷流,井塘乾涸,水庫底見天,已建成的水渠沒水可引,旱災給工農業生產帶來嚴重損失,有些村莊群眾依然還得爬山越嶺遠道擔水吃。事實證明,僅依靠已建水利設施,還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林縣乾旱缺水的狀況,在水的問題上,不容盲目樂觀。人們又在思索:挖山泉,打水井,地下不給水;挖旱池,打旱井,天上不給水;修水渠,河裡沒水可引;建水庫,依然蓄不住水。下一步棋該怎麼走才能徹底解決林縣缺水問題?

林縣人民在治水上認識到,把天降的雨水蓄起來,把地上地下的水挖出來,這些辦法,都離不開“天”的擺佈。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要改變林縣乾旱缺水面貌,確保工農業用水和人畜吃水,必須再尋求新的可靠水源,但在林縣境內尋求新的水源,希望不大,林縣縣委把解決水問題的眼光移向縣境外部。於是,縣委組織三個調查組,分別赴臨省山西的平順縣、陵川縣、壺關縣考察新水源。他們披荊斬棘,風餐露宿,本縣境內找不到,就到鄰縣找,省內找不到,就到省外去找,不達目的不罷休。從調查考察的情況看,在淇河、淅河上游的壺關、陵川兩縣引水希望不大,有潛在能力的還是流經平順縣並繞林(縣)涉(河北省涉縣)兩縣邊界的濁漳河。

楊貴把到濁漳河考察的情況和引漳入林的想法,同縣委常委多次交談議論,並在一般幹部中徵求意見。河南省委、省人委和新鄉地委、專署的領導來林縣,縣委就抓住機會,彙報關於引漳入林的打算。

“同意林縣興建引漳入林工程,建議林縣引漳入林工程從平順侯壁斷下引水,並按此設計。”短短數語批覆,對於林縣縣委班子來說,勝過新年最豐盛的大餐。

1960年2月10日,農曆正月十四,林縣引漳入林總指揮部召開全縣廣播誓師大會,40餘萬人參加收聽,全縣轟動。次日,元宵節,3萬多修渠大軍陸續到達工地,引漳入林工程拉開序幕。不久,引漳入林工程被命名為“紅旗渠”。

大国脚印|红旗渠:让太行山低头的“人工天河”

青年洞(餘瑋 攝)

劈山鑿崖:千軍萬馬戰太行的英雄史詩

總乾渠全線開工後,一場男女老少齊上陣、千軍萬馬戰太行的戰鬥打響了。各公社修渠大軍按照自己所承擔的工程任務,進行緊張的施工,放炮崩山,挖土鑿石。平時,荒蕪寂靜的山巒,如今熱鬧非凡。在火熱的渠線上,營與營,連與連,人與人之間,展開比、學、趕、幫、超勞動競賽,哪裡進度快、質量高、有先進經驗,總指揮部就及時在哪裡召開戰地現場會,總結推廣。

按規定,年齡在18歲到60歲之間的青壯年負責修渠,但不符合條件的人往往瞞報年齡去了工地。林縣人口50多萬,其中30多萬人先後參與了紅旗渠的修建。

落石和塌方,是紅旗渠工地上最大的危險。為排除隱患,指揮部成立了排險隊,身材瘦小的任羊成第一個報了名,被推薦為排險隊隊長。接受採訪時,他說:“要在太行山上鑿壁修渠,除了放炮崩山之外,有一個工程隱患不得不重視:山上不斷滾落下的鬆動石塊。所以必須有人上去把鬆動的山石排除掉,不然在下面的工友隨時都會有生命危險。我開始是爆破隊隊長,後來由於紅旗渠工地需要組建排險隊,我就接下了這個任務,領導說,‘除險是很危險的,你不怕死啊?’我回答,‘怕死不當共產黨員!’我知道那是在拿著生命乾的事兒,可是我想總得有人幹吧,共產黨員就要在關鍵時刻站出來。”

一次,任羊成在鴴鵡崖進行空中作業。一塊石頭砸在任羊成的嘴上,4顆前門牙被砸倒了,壓在舌頭上。任羊成張不開嘴,舌頭也動彈不得。他從腰間拔出釺子,插進嘴裡,生生把牙別了起來。隨後吐出一口血水,幾顆門牙隨著被吐了出去。任羊成就這樣懸在半空作業,一直堅持到下午1點鐘左右才收工。下來後,他的臉已經腫得很大,嘴也合不上,喝口水都很困難,但他稍稍休息後,下午又按時上工除險。第二天,他怕領導要他休息不讓他參加勞動,便不讓領導知道,戴著口罩,背上大繩又上山繼續除險。

由於工作需要,任羊成要長時間用粗繩綁在腰上懸空作業,他的腰部經常被繩子磨出雞蛋那麼大的血泡。楊貴每次在工地上看到任羊成腰間的血泡都會心疼得流淚。有一次,任羊成在除險時不慎摔進了圪針窩(當地對帶刺灌木叢的稱呼),脊背上扎滿了尖尖的棗刺兒,但他忍著疼痛掙扎著又爬上山崖,繼續堅持除險。當晚,房東老大娘和兒媳婦給他挑刺,連續挑了一個鐘頭,圪針挑了一手窩,他一句疼也沒喊……

1960年2月,張運仁上了紅旗渠總乾渠建設工地,任南山施工排排長。5月13日傍晚收工放炮時,有一炮遲遲沒有炸響。張運仁急忙跑出安全洞,勸阻民工注意躲避。沒想到悲劇發生了,大家剛剛散開,炮響了,一塊巨大的飛石擊中了他的頭部,張仁運當場犧牲。他從進工地到犧牲,僅僅3個月時間。

得知張運仁犧牲的消息後,妻子趙翠英悲痛欲絕。安葬了張運仁之後,趙翠英對排行老大、12歲的兒子張買江說:“你爹沒有修成紅旗渠就走了,你要接過他的擔子,繼續完成紅旗渠建設。你去就得把水帶回來,帶不回來水,你就不要回來!”於是,張買江成為了紅旗渠最年輕的建設者。

“我在紅旗渠工地上經常跑來跑去送東西,臨上工地時俺娘給我做了一雙布鞋,不到一個月我就穿破了,腳底磨出了血泡。沒鞋穿了,我就用廢舊汽車輪胎做成鞋穿,時間長了,腳上就磨出了繭子,這繭子後來再也沒有消失。”直到今天,張買江腳上的老繭隔一段時間還得用刀片刮一刮,不然就疼得走不成路。當年,張買江在紅旗渠工地上一干就是10個年頭,直到全面竣工。

那時,場面是何等壯觀,父子同行,夫妻並肩,幾代人走在一支隊伍裡,全家人編在一個施工隊,鑼鼓喧天,紅旗漫卷,塵在飛,土在揚,不是去打仗,勝似上戰場。沒有水泥自己燒,沒有炸藥自己制,出現了“鐵姑娘”“青年團”“神炮手”“凌空排險隊”等動人事蹟,連小學生放學後都要捎上塊石頭送到山上,真是全民皆兵,萬眾一心。

為了節省資金,紅旗渠工地從上到下開展了高工效運動。縣裡要求修渠人員無論鋼釺炸藥還是抬筐石灰,能節約都要儘量節約,要做到花小錢辦大事。縣委發動群眾精打細算,一個錢要當好幾個錢用,工地出現了很多“以土代洋,廢物利用”的勤儉辦水利現象。抬土石沒有筐子,人們就上山割荊條或者買荊條自己編抬筐;抬筐壞了自己修補,有的還把壞掉的抬筐泡到水裡,泡軟以後把長條拆下來再編新筐;有的抬筐拴了一次又一次,實在不能用了,才拿去燒石灰。為了節約資金,還做到一物多用,廢物利用:抬槓壞了改為洋鎬把,洋鎬把壞了改為錘把,錘把壞了改為钁寨,钁寨磨得不能用了,也要當柴燒石灰。用完的炸藥箱子還要把釘子起下來,用來釘制其他工具,箱板要做成灰鬥、車廂、水桶等許多用具。

1965年4月5日,舉行了具有標誌性意義的紅旗渠總乾渠通水慶典大會。會上,大家向犧牲的幹部民工緻哀。

在通水的第二天早晨,張買江到村裡的池塘去打水時,發現很多村民拿著空桶並沒打水。“我走近一看,母親坐在池塘邊,聽人說她在這裡守了整整一夜,就等我去打這第一桶水,村民們都知道我家的事情,所以大家都在等我。”當張買江挑起第一擔水準備送往地裡時,他的母親終於抑制不住5年來的悲痛,仰天痛哭,高喊著張買江父親的名字說:“運仁啊,你放心吧,兒子把水帶回來了!”在場的村民無不動容。

當天中午,張買江從地裡幹完活回到家時,發現母親不在,爐灶也未生火,“我心裡咯噔一下,快速跑向父親的墳地,遠遠地看見母親趴在墳上一動不動,我心裡害怕極了,直到我把母親搖醒後才鬆了一口氣。後來我才知道,母親在我去地裡幹活後,用家裡的一個小水罐舀滿了水,到墳上去告慰我父親,也許是過於悲傷,也許是過於疲憊,哭著哭著就暈了過去。所以,水對我家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無論我們吃過多少苦,又犧牲和奉獻了什麼,最重要的是,我們把紅旗渠建成了,把水引回家了,子孫後代都不用再為水發愁了,這就值了!”

1966年上半年,紅旗渠一、二、三乾渠相繼建成通水。4月20日,在全縣分五個地點同時舉行通水典禮,12萬人參加。此後的紅旗渠建設,轉入總乾渠加高加固和支渠配套。

自1960年2月紅旗渠總乾渠動工,到1969年7月支渠配套竣工,紅旗渠工程建設總投資6865.64萬元(其中國家投資1025.98萬元,縣社隊投資5839.66萬元),紅旗渠總投工3740.2萬個(其中總乾渠投工1466.7萬個)。

當年,紅旗渠動工的消息傳到北京,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決定拍一部展示“人民公社的威力”的電影,便趕到林縣拍攝。隨著電影《紅旗渠》在全國公映,“紅旗渠”三字變得家喻戶曉。紅旗渠作為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樣板工程,成了名副其實的一面紅旗,參觀學習者蜂擁而至。

大国脚印|红旗渠:让太行山低头的“人工天河”

七律《紅旗渠》(劉曉 詩 徐宜勝 書)

氣壯山河:精神傳承是對參建者的最好致敬

2012年,由河南省話劇院創作演出的話劇《紅旗渠》以全景式的敘述展現了林縣(現為林州)人民修建紅旗渠的艱難歷程,唱響了一曲撼天動地的英雄讚歌。

當話劇舞臺上亮起這樣的字幕:“用時10年,削平山頭1250個,架設渡槽152座,鑿通隧道211個,挖砌土石1515.82萬方,重傷256人,犧牲81人……”全場觀眾滿含熱淚,掌聲經久不息。

1970年代,周恩來曾自豪地告訴國際友人:“新中國有兩大奇蹟,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而紅旗渠“是英雄的林縣人民用兩隻手修成的”。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期間,習近平在參加河南省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紅旗渠精神是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集中體現,歷久彌新,永遠不會過時。”

從紅旗渠工程的規劃、設計、建設、推進,直到工程的完成,林縣人民在建設這項驚天地、泣鬼神的偉大工程中,鍛造了氣壯山河的紅旗渠精神。被世人稱為“人工天河”“中國的水長城”“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紅旗渠,不再單純是一項水利工程,已成為民族精神的一個象徵。1998年10月8日,楊貴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文章對紅旗渠精神進行了集中的概括:“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紅旗渠精神的根本;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紅旗渠精神的靈魂;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是紅旗渠精神的具體體現;團結協作,無私奉獻是紅旗渠精神的有力保障。”

採訪時,得悉張買江的兒子張學義也在紅旗渠上工作,每條幹渠、支渠的情況張學義瞭如指掌。三代人堅守紅旗渠,便是一種精神的傳承。

在修建紅旗渠的過程中,各級領導幹部身先士卒,同修渠民工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同商量解決問題,領取補助比群眾少、完成任務比群眾多。“幹部能搬石頭,群眾就能搬山頭;幹部能流一滴汗,群眾的汗水流成河”,這個順口溜是幹群齊心築夢的最好詮釋。翻開當年紅旗渠工程賬本、賬單都有整有零、清晰可查。修渠物資分類管理,出入有手續,調撥有憑據,月月清點。糧食和資金補助嚴格按照記工表、伙食表、工傷條等單據對照執行。“把紀律作為管黨治黨的尺子、不可逾越的底線”在紅旗渠建設中得到了生動體現。歷時10年的修建過程中,沒有出現一次請客送禮,沒有一處揮霍浪費,沒有一例貪汙受賄,沒有一個幹部挪用修渠物資、為自己親屬謀私利,體現出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廉政觀。

今天,這裡已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作為工程,它是物質的、實體的;作為精神,它又是博大和抽象的。每天不同民族、不同膚色的人來到紅色旅遊勝地,平靜心靈,啟迪智慧,思考生命在自然中的狀態和分量。靠人民群眾一錘一釺打造出來的紅旗渠,是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一座艱苦奮鬥的豐碑。林縣兒女修建紅旗渠的壯舉,不僅改變了當地嚴重缺水的貧困面貌,更大的收穫還在於孕育形成了紅旗渠精神。紅旗渠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行健自強的民族精神和銳意進取的時代精神,表現了人類在自然境遇中的不懈探索和精神追求。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時代的進步,紅旗渠精神在實踐中不斷繼承、創新、豐富與發展,展示著超越時空的恆久價值和旺盛生命力。

中國文物學會世界遺產研究會會長、國際古蹟理事會前副主席郭旃認為,紅旗渠是一項重大水利工程,是人類在特殊自然環境下建設的成體系的一組物質文化組合,代表了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是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國家文物局世界文化遺產專家組副組長安家瑤則說,紅旗渠體現了人類利用水的智慧,體現了人類在極端條件下的生存狀況和頑強精神。

紅旗渠是一條英雄的渠、文化的渠、精神的渠,整個太行山壁可謂英雄的雕像。歷史,正賦予紅旗渠更多的光榮與夢想!

大国脚印|红旗渠:让太行山低头的“人工天河”
大国脚印|红旗渠:让太行山低头的“人工天河”

中華兒女

家國天下,民族脊樑

長按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