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創業公司如何定位產品?中國六名83後CEO的創業經驗談

創業公司如何定位產品?中國六名83後CEO的創業經驗談

陳歐:不按規則出牌,提供顛覆性服務

曾經有人說過,你選擇的對手是非常重要的,那騰訊也有很多的創意團隊,也有事業部,如果你做的不是他的核心團隊,你就有時間做出差異化,當你做出成績來,對方趕超你就來不及了。第二個,不要按照大公司的規則玩他的遊戲,但是你可以去顛覆他,比如現在移動互聯網開始發展的時候,可以從大而全變成小而精,或者化妝品推薦的方式,包括唯品會,他們的特賣方式,也是對一個傳統的商城顛覆。所以對小公司的CEO來說,更多的是決策,方向性的選擇。

我從不砸廣告,因為我是管營銷嘛,小公司比較靈活,大公司可能說市場費用是一個市場總監管的,咱們也知道,營銷界存在什麼像返點、回扣,那它的決策未必是最有效的。但是小公司會做出很多有效的,有傳播力的營銷方式,因為這是你創始團隊、核心團隊絞盡腦汁想出來的,包括我們自己的廣告,從出爐到打造是花了半年的時間,而這個公司交給大公司的市場總監,那就不是這麼做了。

顧志誠:創業公司具備靈活性優勢

我瞭解的像騰訊這類,真正的精英部隊有三到五支。你那一塊你的公司,因為是一個部門,掉頭很慢,部門兼申請人的資源,廣告人的資源,包括整個公司對事業部可能會很急,半年一定要看到怎麼樣怎麼樣。

看到很多大公司的做法,可能想得更長遠一些,而且狀態更穩定。所以真正在大公司做的,其實巨頭看你的時候,它羨慕靈活性,創業公司可能幹12小時,你的公司和人家一個部門幹8個小時,一週幹五天差別還是挺大的,再看你的時候,其實更累,打地鼠一樣。就像陳歐說的,你可能來不及了。他做的是減法,缺一個都不行,我們是加法,只要有一個人就行了。

吳欣鴻:依附大的平臺

小公司和大公司之間,更多的是互補。相對於大公司而言,有很多小團隊有它的優勢,每一年用戶這個群體,以及他們的需求都是在不斷的變化,小公司的靈活性可以精準地把握需求。

對於小公司的決策,首先做一些自己擅長,而且讓自己和用戶都覺得特別有意思的事情,因為很多創意項目自己覺得很好玩,但是用戶沒有興趣。

第二個,儘可能依附於大的平臺,微信、微博,比如微博的利用上有的做得很快,很快就有數百萬、上千萬的用戶。還有儘可能做一些不花錢,也能快速爆發的事情,美圖到現在基本上沒有花過什麼的推廣的費用。

徐樂:專注於自己要做的事

我更關心的是,這件事情我是否可以做好,撿自己最擅長的事情,大團隊也是小團隊組織起來的,他可以做很多事情,可是我們專注。我記得我們公司三年前是做社交引擎的,我們轉型遊戲的時候,做這個企業。自己這件事情能不能做的更好,往往是自己的問題。

徐德塵:走校園渠道,走適合自己的路

我們現在主要的用戶就是不光是和大公司合作,嚴格說,我這是第二次創業,之前我們在北京一直做營銷這一塊,現在我們只是把資源重新拿起來,我們跟北京許多的中學、大學跟人家合作,做免費的校園的留學或者英語主題的講座,以直播的形式帶到學校裡面去,把學生聚集起來看,第一個作為我們線下資源鞏固,一個也是我們的推廣模式,同時這個東西,雖然是有一些成本,但是的確從我們的角度來講,當時我們在北京做營銷的時候,我們去年剛開始做的時候,我們在北京,說得誇張一些,在全北京你隨便挑中學,只要你說得出名,我就帶你去。廣州、長沙都比較好說,但是北京卡得特別嚴,這就跟教育的環境有關係。因為我最開始嚴格說那是我的第二次創業,第一次創業都不算創業,那個時候積累下來了人脈,通過這一塊在全北京的各個學校裡面去,每個學校裡面我有我自己特殊的一條路進去,合法的。

創業者語錄:

陳歐:創業是你鍾情的一種生活方式。

顧志誠:創業有一點像以短跑的速度在跑長,外觀比較光鮮,其實真的很苦。

一個創業公司做上市的成功率,比你出門被車撞的成功率還低。

舒義:如果你只是為了賺錢,還是建議工作,真的不建議去成立公司,成功概率太低了。

吳欣鴻:我覺得興趣是創業最大的驅動力。

徐樂:我就是不折騰就很無聊的人。這就是自己的一種,創業就是我的工作。

徐德塵:創業越早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