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何在柬埔寨、越南開工廠老闆越來越多關閉企業甚至倒閉?

琳琳-吾輩要做淑女


以勞動力成本低為代表的東南亞國家柬埔寨和越南,變成了很多國際品牌的“代工廠”,製衣、製鞋等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成了它們的主要產業,例如服裝製造是柬埔寨第三大支柱產業,僅次於農業和旅遊業。同時,也吸引了一些國內製造商前往,最有名的莫過於泉州。

1、東南亞勞動力成本飛漲,越南工資甚至超過生產力水平

儘管柬埔寨和越南的工資水平相對較低,但也面臨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問題。據《日經亞洲評論》報道,日本貿易振興機構調查發現,過去4年間,在東南亞國家首都地區的工廠,低技能勞動力的工資漲幅從11%到91%不等。

2007年~2015年,越南最低工資標準呈兩位數的年均增長速度,超過人均GDP以及消費者價格水平的增速。對此,越南經濟與政策研究協會警告稱,工資漲幅應當放緩,來與勞動力的效率相匹配。

2、勞動力素質不高,降低人口紅利效果

據很多赴東南亞開廠的企業家稱,當地的工人素質普遍不高,生產效率不高,需要增加在管理和培訓方面的投入。一名在越南開廠的企業負責人表示,國內工廠的生產效率約為海外工廠的2.5倍,這幾乎使單個工人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消失的一乾二淨。在工資連連上漲的背景下,勞動生產效率沒有明顯提升,顯然會淘汰一部分不具有競爭力的中小企業。

3、工人維權活動頻繁,影響工廠正常的生產活動

在東南亞國家,當地人普遍認為僱主和員工是理所當然的對立面,因此工人們維權意識很高,屢屢發生罷工行為。此前,柬埔寨工人不斷要求漲薪,就發生接二連三的大規模抗議示威,這些現象令各大品牌不敢輕易下單。

由於訂單出現下滑甚至不足,很多當地的工廠被迫停止生產,甚至倒閉。在當時,柬埔寨服裝生產協會的247家會員企業有一半無法得到足夠的訂單,在接下來幾個月都面臨開工不足的情況,生產設備也將閒置。

4、基礎配套設施不完善,降低企業競爭力

此外,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位於產業鏈的底端,依賴訂單產生的微薄利潤存活。扣除人力成本,企業還要負擔物流和原材料成本,受東南亞生產水平不高影響,很多原料都要從中國國內運過去,這也會增加企業的投入成本

柬埔寨商務部的數據表示,從今年一月份到三月份,柬埔寨服裝和紡織材料的出口量增長了17.5%,總額達13.4億美元。與此同時,柬埔寨花費了7.53億美元用於服裝原料進口,進口額增長了18.3%。原材料成本高昂之餘,還出現上漲了情況。

基礎設施不完善也是制約很多當地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而且這種影響是持續性的。交通基礎設施落後,運輸不方便;產業配套欠缺、當地水電基礎設施依然有待完善,這些都對很多抗壓能力低的中小企業都構成巨大的威脅。

綜上所述,赴東南亞開辦工廠的國內企業需要面臨的難題太多,出現倒閉潮不足為奇。當然,也有一部分國內企業在東南亞地區發展壯大,關鍵還是要有自己的競爭力和優勢,適時進行轉型升級。

2018年再度連任的普京能否挽救俄羅斯經濟?幾百萬印度女犯人為何與男子關在一起?關注“金十數據”,我們給您提供更專業的解答!

金十數據


企業主動關閉和被迫關閉只有一個原因:不掙錢。為什麼這些工廠不掙錢了,我帶你們看看一些數據你就知道了。

1,投資南方國家建廠的大潮

這些年來,由於經濟發展全球化的趨勢,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在考慮人力、材料等各方面因素之後,紛紛前往東南亞國家建設工廠,以節約成本,其中一部分中國企業在越南、柬埔寨建設工廠。

然而近兩年在柬埔寨、越南建廠的中國老闆卻紛紛關閉企業,這是為什麼呢?據部分倒閉工廠老闆反映,是因為柬埔寨、越南最低工資大幅上漲,導致其廠方沒有能力繼續經營,才決定關門大吉。

2,企業關閉的數據

據統計,在柬埔寨,2016年共有70多家工廠倒閉,新開的有34家;2017年共有54家工廠關門大吉,新開的只有15家;2018年年初,僅一個月,就有9家工廠倒閉!倒閉的比開的還多!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3,人員工資上漲

據查,自1997年至2017年,20年來,柬埔寨最低工資從40美金漲到了153美金,每年差不多漲了11美金。2018又漲至170美金!然而,工人的工資雖然漲了。但是工人的工作效率卻沒有提升,甚至出現了消極怠工的現象,動不動就罷工。然而,工人罷工,企業依舊要支付工人工資;而且,企業如果沒有按時向訂購商提供貨物,也是要向訂購商付一定額度的賠償費的。這樣一來,工廠既沒有產品產出,又要支付工人工錢,還要支付訂購商賠償金,長期以往,再有資本的工廠也會宣佈倒閉的。

由此看來,越來越多的在柬埔寨、越南開工廠的老闆紛紛關閉企業也是情有可原了。正如“商人無利不起早”一樣,沒有人願意去做賠錢的生意。

你好,商函雜並論,一個以客觀視角解讀商業的偽ceo


商痕筆記


企業的利潤來自於銷售收入減去各項成本,其中要素成本當中的人工工資佔了一大頭,因為長時間的通貨膨脹背景下各個國家都會出臺強制員工工資遞增的法律與規定,而土地的價格及租金也會水漲船高,加上各種稅費,企業成本呈現結構性上漲趨勢。所以在十幾年前中國加工業成本急劇上漲的背景下,許多企業紛紛到東南亞和非洲開廠,目的就是降低企業經營成本,獲取穩定的加工利潤。

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以及全球愈演愈烈的通脹形勢,加上互聯網的傳播導致維護自身利益的意識越來越高,不斷的加重了全球企業的經營成本;另一方面,由於全球貿易的透明度越來越高,使得產品價格下降趨勢明顯,比如全球成衣銷售的80%目的地是美國和歐盟,全球化的供給極大壓低了市場價格,竟然同樣的衣服美國的價格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

近幾年,東南亞國家比如越南、柬埔寨等國家也開始了經濟騰飛,通貨膨脹趨勢極為明顯,比如越南房產價格在過去幾年維持了不低於20%的漲幅,要素資源日趨緊張,企業經營叫苦連天,最直接的就是以柬埔寨為例,過去二十年人工工資上漲超過400%。

另一方面,這些從中國、日本、韓國搬遷過去的企業生產模式極落後,基本還屬於傳統的人海密集型作業體系,比如一件衣服就要依靠許多人工的簡單勞動,導致工人生產時間過久、勞工權益得不到很好的保護,引發民怨;加上這些企業老闆知識老化、技術進步意識和資本籌集能力不足,導致生產自動化設備遲遲不能上線,長期擠壓下來,就從一開始到東南亞的大幅盈利到利、虧損、乃至破產。

應該說世界低要素資源的紅利時代基本結束,想指望“低成本簡單加工模式”持續經營的發展路徑已經走到盡頭。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兩個,一是進行行業的整合合併,降低企業經營負債,通過規模化經營帶來紅利;一是進行技術革命,通過新技術替代密集勞動力經營模式。

最為核心的問題是之前全球經濟大部分屬於“短缺模式”,簡單加工企業日子還不錯,而現在全球經濟絕大部分地區進入了“附加消費模式”,講究的是更有意思、更加多元化的新消費產品的追求,所以企業經營需要進一步的創新與反思,如何生產出更具有附加值的新型產品才是競爭王道。


王紅英金融投資教育


需要關注到這一信息:目前亞洲新興國家呈現出2008年以來最大規模的資本外逃。

消息稱,歐美央行貨幣政策的影響,疊加美國貿易保護主義,2018年至6月中旬,投資者從印度、印尼、菲律賓、韓國、泰國等地的股票市場撤出資金已達190億美元,創下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快資金外逃速度。

資本加速逃離新興市場,無疑會影響當地的實體經濟發展。也將進一步導致柬埔寨、越南等製造工廠的衰敗。

掙不到錢了,企業就不得不關閉,但為什麼賺不到錢?從以下幾個原因去分析。

1、就連美國都在出臺相關國家政策,吸引美國優秀製造企業回遷,製造業是經濟之本,在新形勢下被更加強調。原本要投資柬埔寨、越南的工廠,回到了美國,回到了中國,各種資金上的、技術上的資源被抽調出來。工廠關張現象就不奇怪了。

2、蘋果公司宣佈在美國建立3座“大而美”的新工廠,富士康投資百億美元在美建廠……為什麼會有這類趨勢?

之前因為勞動力成本的優勢,發達國家的製造工廠從美歐到日本到亞洲四小龍,然後轉移到中國大陸。過去十多年的趨勢是,這種產業遷移輪到了柬埔寨、越南等國。但這種趨勢並沒有穩固且長期持續,原因在於智能機器,工業大數據等新技術的革命力量,打破了舊有規律。

也就是說,在美國投資建廠,用智能技術的優勢可以抵消東南亞諸國的人力成本優勢,且更有前景。

簡單進行商業模式的轉移,而不是更新迭代進行商業模式創新,是這些地區的工廠模式走向死衚衕的根本原因。想著哪裡人力資本便宜,土地便宜,就去哪開荒建廠,這樣的模式是極其懶惰的陳舊思維,其喪失生命力也屬必然。


3、外部世界看,資本回流發達國家,技術進步推進了製造業迴流。內部看,東南亞諸國的土地優勢,人力資本優勢逐漸弱化。

通貨膨脹嚴重,房價及工人工資漲幅驚人。越南房產價格過去幾年維持不低於20%的漲幅,柬埔寨過去二十年人工工資上漲超過400%。

另外,

4、另外,全球產能過剩,當地基礎建設一直不完備,當地政策環境一直不穩固等,都是越南、柬埔寨等國發展遇到瓶頸的重要原因。

就2018年5-6月間,越南多地社會抗議事件,就是對經商環境的不小破壞。

一城一池的優勢形成不了整個產業的優勢,越南等小國難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產業集群,是它們被替代,或將被逐漸拋棄的重要原因。

概括起來,無非是資金外逃、技術老舊、模式不新、集群效應難以形成、基礎設施較差、政策制度難保證等原因,讓原本美美地等待產業轉移接棒的東南亞諸國,走向工廠倒閉不斷的艱苦突圍之戰。


財經作家邱恆明


據統計,在柬埔寨,2016年共有70多家工廠倒閉,新開的有34家;2017年共有54家工廠關門大吉,新開的只有15家;

2018年年初,僅一個月,就有9家工廠倒閉。

為什麼有如此多的工廠倒閉,其實就是因為成本的大幅度上漲,導致工廠沒有賺頭,只能倒閉。

先說說為什麼那麼多人到南方的國家去辦廠!

因為在中國,人力資源和土地資源的價格上漲已經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有的工廠出於成本和盈利的考慮,就將廠子移到了無論是建設成本還是人工成本都相對低廉的柬埔寨和越南等國家,建設工廠,以節約成本。

再說說為什麼現在都倒閉了!

自1997年至2017年,20年來,柬埔寨最低工資從40美金漲到了153美金,每年差不多漲了11美金。2018又漲至170美金!

人員的工資漲了,但是整體務工人員的質量還是像原來一樣,沒有任何提高。甚至受到了西方國家影響,還出現工人罷工等事件。

用人成本高了,投入和產出不合適,老闆們將越南那邊的廠子關掉也就是情有可原的事情了。


我是李合偉:伯樂創投俱樂部創始人,創投商學院首席講師,著作《覺悟行果創業論》。幫助過300多位創業者創業成功。期待與您分享交流~~~


合偉說


此前,一些老闆去東南亞開廠主要考慮的人力成本,以及當地市場開放後來的新需求的增長。過去一段時期,柬埔寨、越南這樣國家的用工成本大大低於國內,隨著國內改革開放、社會經濟的發展,密集勞動型產業已經養不起太多的工人,有的企業又不願意升級設備、進行技術改造、提升自動化、智能化,因此,選擇到這些國家繼續開工廠、搞大規模人力生產。不過,這樣的用工方式也越來越得到當地政府的關注,雖然工人成本還是很低,但是收取的稅費會增加,企業同樣面臨當地法律、官員等多種因素的衝擊。此外,一些低附加值的產品在國內可能失去了市場,更多的要向當地、海外市場拓展,但產品的質量,認同度同樣受到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也與當地購買力有一定的關係。在全球化的今天,成衣、製鞋、小商品等往往是薄利多銷,一旦銷路有點波動,國外廠房工人受到點感染,這些工廠老闆不得不關門大吉。

隨著國內剩餘產能不斷向國外轉移,目前更多的是傾向於與當地企業展開合作,避免單打獨鬥,輸出裝備和技術比直接設廠直營更加划算。在非洲,很多人都是拿週薪,可能這周還在上班,下週就不來了,因為他們一旦有了錢往往就迫不及待的消費,等沒有錢再回來工作,這些觀念也與國內遊很大不同。在目前的東南亞一些國家,出來用工成本、原材料成本也在上升,比如水資源、電力等。所以,目前越來越多的海外項目是中方自己派去工作人員、運去工程機械和原材料,在當地通過合資組織生產。


財經無忌


謝謝“淡淡的想你13”的邀請。看了一些答主的回答,看來這個問題很火爆。我也來說說我的看法。

首先我同意大多數答主的意見,就是像柬埔寨,越南這樣的東南亞國家,也是市場為導向的,既然是這樣,那麼當然就會有工廠因為技術不過硬或者是沒辦法控制成本而倒閉,新的工廠也會開啟,所以這是一個自然的淘汰模式。只要不是大規模的資金外流和倒閉,我想應該當地政府還是會讓市場作為主導。而需要指出的是,這些廠子中,中資私企佔了很大的份額。

另外我想說一下最近有對岸的臺商為了自保,在廠子裡升起了“青白”旗幟,這一方面是臺商的別有用心,另外一方面也的確反映出了在某些東南亞國家,由於一些特定的歷史原因,越南在反對我們的時候,根本就不管是不是大陸或者對岸的企業,往往一勺端。

近年來,很多中國企業也願意嘗試到印尼,馬來西亞等,但投資環境也並不是十分穩定。

所以,對於我們而言,既要看到當地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也要找那種辦廠大環境也比較有利於我們的地方。


本來世界觀


我來講一點比較直的話,可以去查一查數據,只要是為了工資、稅收而“被迫”轉移生產基地而獲取利潤的企業,往往都會非常快的走向絕路。

工資現在真的可以通過設計與設備解決的:

通過儘量模塊化設計與儘量自動化的設備,可以大大的降低人工成本。因為只有這些才是企業所能夠掌控的東西,而人工成本其實是不可控的,他會隨著人群的“胃口”而逐漸增加,一直到把一切利潤壓榨乾淨。

而稅收這事也只不過是眼前利益:

沒有哪個地方會無限期的優惠稅收,一般都是幾年時間而已,噹噹地企業存量大了,於是當時極力拉攏的企業就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了。特別是,如果當地政策經常變動,更加不可能讓人心安。

所以,企業之間的競爭力歸根到底不是工資與稅金,而是土地(水電)成本、材料配套、設計水平、自動化程度以及銷售能力。其他的都不是正確的解決之道,只不過是鼠目寸光的“戰術”而已。

而真正擁有先進的設計理念、先進的工裝設備改造與開發,或許有獨特的品牌溢價等企業的生產基地的選址,一定會多方面考慮問題,而不是今天哪裡成本低去哪裡,一般這種公司真正的選擇其實只有一到兩個方面的核心考量:土地成本與材料配套。頂天了考量一下政局穩定。


所以,其實那些急匆匆搬遷的企業,企圖通過降低工資與稅收開支而獲利的企業,頂天了只不過是為了續命而已,通過一段時間以後,當工資與稅收優勢不再,倒閉、結業、跑路是註定了的。

這個,我想才是這裡面真正的、赤裸裸的邏輯。

老龔說勢,不違心說假話。


老龔說勢


一個企業的倒閉,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工資上漲了絕不會是主因。我在東莞搞過幾年的成本分析,算到工資一項佔成本的比例是極小的。倒閉工廠的原因關鍵是原材料價格的突變,造成的成本因素居多。比如我廠是做燈飾的,07年的時候,突然之間銅價從三萬多/噸突然漲到九萬二/噸。一根帶開關的303型電源線從1.52元猛漲到3.4元,一公斤POLY水(一種做燈體造型的原材料)從9.8元漲到15.2元。一美金在核價時=8.23人民幣,到收款結賬時,一美金僅=7.10元等等,這些都是 的。像這種情況,能堅持下來的工廠不超過30%。

再則,像在中國的境內(比如東莞、深圳、惠州、中山、佛山、浙江、江蘇、福建等工業區內),所有的工業配套設施都是應有盡有的,例如;電鍍、五金、模具、鑄造、壓鑄、熱處理、電解、車刨銑磨、各種包裝、印刷等等,甚至整臺汽車都能在一個區域裡組裝出來。這些配套優勢在越南、柬埔寨、非洲等就不一定做得到。如果需從外地解決一些問題,那成本就自然升高了。所以,表面上遷廠去這些地方,好像工資低,很划算。可“一瘦三肥”,得不償失。成本基本上沒有什麼優勢!這也是為什麼中國能成世界工廠,工資從三百到現在的三千,都還是在中國生產的原因。別的國家是學不來的!


傲視蒼穹39


本人從事的正是產業地產投資開發業務,對產業發展有一定的認識,據我跟實業企業老闆溝通了解,具體原因有以下幾點:

1.當地沒有完善的產業鏈條:製造業對產業鏈依賴度非常高,缺乏上游的零部件,零配件,物流配送,配套金融的供應商,雖然廠是搬到東南亞了,由於產業鏈缺失,最後一個螺絲可能還要回中國採購,耽誤時間和增加成本。

2.沒有專業的產業工人:中國製造業為何能發展起來,很大一個原因是中國有國企,依靠政府的力量建立工業體系,國退民進,很多工人下崗流向了民營製造業,通過傳幫帶,讓港商,臺商有產業工人用,這在東南亞是沒有基礎的,基礎教育普及率不高。

3.當地政府穩定性不足:中國改革開放非常支持外商投資,為他們開綠燈,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和支持,這在東南亞是不可能的,東南亞有所謂的民主,那是比較勉強的民主,然而教育普及程度卻很低,整體政治不穩定。

4.基礎設施無保障:例如電力供應不足,導致經常停電,互聯網網速,交通運輸等配套不夠完善。

5.有些行業在東南亞有機會:由於全球貿易競爭,對中國有出口限制,這些產業如果在東南亞沒有限制,則還有一些機會。

6.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新興市場,就在國內其實才是最明智的。

工資,廠房租金等不是她們倒閉的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