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0 從寧夏南部山區小村莊考出的大學生,返鄉後搞起這件事……

汽車在蜿蜒的山路上前行,道路兩旁的溝壑黃土映入眼簾,車窗外樹影不斷掠過,景緻不停變換,記者腦海中的問題卻沒變:即將採訪的這位90後,為什麼辛辛苦苦考上大學,又要返回老家?為什麼要捨棄自己的藝術夢,選擇了養蜂這個看起來有些“刺激”的行業?

見到陳澤恩,標準的國字臉上,寫著與年齡不太相稱的深沉,似乎讓人明白了他的選擇。

走出大山又走回來

陳澤恩家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彭陽縣孟塬鄉小石溝村。母親早逝,他自小隨父親生活,家裡經濟條件差,父親打零工供他念書。“高二時,父親在煤礦幹活右臂受傷,再幹不動重活累活。”

山裡娃早當家。16歲的陳澤恩,暑假裡揣著100元錢,跑到寧北的一個工業園區打工。到了工地,工頭嫌他太年輕,但看了他的兩隻手,把他留下了。“村裡娃長幹活,手上都是老繭,人家一看就知道我不怕苦。”

一天下來掙30塊錢,陳澤恩一干就是半年,但心中的大學夢始終沒有放棄。落下的課,發狠補,高三複讀一年後,他終於考入重慶三峽學院美術專業,成了家族裡第一個走出來的大學生。

大二時,和同學的一次聊天讓他嗅出了商機。“同學家裡一年能產好幾噸蜂蜜,掙幾十萬呢!”陳澤恩說,家裡也養土蜂,可就能產幾斤,“我要沉下心來,學學如何養蜂。”自那以後,學校附近的蜂場裡時常會看到他虛心求教的身影。

大學畢業時,帶著清晰的自我發展規劃,陳澤恩回到生他養他的家鄉——彭陽縣的小石溝村,開始了他的“甜蜜事業”。

陳澤恩養的蜂,是中華蜜蜂,又叫中蜂。說起蜜蜂養殖,年輕的他立刻顯出成熟和老到。他打開蜂箱,密密麻麻的土蜂赫然出現在眼前。他說,土蜂嗅覺靈敏,出巢早、歸巢遲,每日外出採集的時間長,並且善於利用零星蜜源,非常適合山區定點養殖。釀成的蜜營養更豐富,加上產量較低,土蜂蜜的價格也相對更高一些。

近年來,彭陽縣生態建設效果顯現,森林覆蓋率達到26.7%,百花齊放山谷之間,樹木鬱鬱蔥蔥,為發展土蜂養殖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條件。

不知道多少個日夜守著蜂箱,陳澤恩練出了火眼金睛,不用開箱就能知道蜂箱裡蜜蜂的情況,有沒有問題一眼便知。如今,陳澤恩的養蜂規模已經擴大到近300箱,年產蜂蜜超兩噸,年收入50多萬元。眼看著陳澤恩的事業一步步發展,曾經背後嘀咕的村民也紛紛豎起了大拇指——“這個大學生就是不一般!”

和鄉親們分享致富經

懷著對小石溝村的感情,陳澤恩將自己的致富經與鄉親們分享,帶動村裡的貧困戶一起發展養蜂產業。

一箱土蜂成本750元,政府給補貼600元,資金的困難一下就小了一大半。回憶起帶領鄉親們一起發展養蜂產業的往事,陳澤恩說:“開始時,村裡好多人怕被蜜蜂蜇,有的還說這養蜂賺來的錢是‘飛財’,容易來也容易走。一年多下來,看到收益不錯,鄉親們的積極性一下就上來了。我給鄉親們說,想把蜂養好,必須懂技術,我提供蜂種,也提供技術。”

如今,陳澤恩已成為全市致富帶頭人。僅在孟塬鄉,養殖中華蜂的農戶就達450多戶,蜜蜂4500箱,每戶平均增收能有上萬元。通過“基地+合作社+協會+農戶”的產業鏈模式,他為鄉親們定期舉辦養蜂技術培訓班,上門為鄉親們做技術指導,手把手傳授養蜂技術。建立中蜂養殖技術交流的微信群,為父老鄉親提供交流和學習的平臺,及時解決他們在養蜂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通過幾年的發展,陳澤恩不僅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也榮獲了“全市優秀致富帶頭人”、“全市優秀蜂農”、彭陽縣“創業之星”等榮譽。

5月的西海固,暮春的風輕撫著山谷間的生靈,傍晚時分,蜜蜂採蜜而歸,喝一口陳澤恩自釀的蜂蜜酒,清涼爽口,那甜味一直沁入心脾。“搞深加工,做護膚品,發展旅遊產業……”陳澤恩給自己的未來規劃了很多藍圖,他的“甜蜜事業”還在繼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