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3 阜新人:這些地名有講究!你知道嗎?

阜新市

阜新人:這些地名有講究!你知道嗎?

阜新縣衙設在鄂爾土板(今奈曼旗青龍山),以“物阜民豐,煥然一新”語意,取“阜新”二字為縣名。清宣統三年(1911年)移縣治於水泉(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縣城)。

1948年3月18日,阜新地區全境解放。4月18日,成立阜新市政府(縣級),屬遼北省。1949年1月1日,阜新礦務局和中共阜新煤礦委員會成立,領導阜新市。1949年4月21日,撤銷遼北省建制,阜新市劃歸遼西省。1952年2月,阜新市升為地級市,中共阜新煤礦委員會改為中共阜新市委員會。1954年6月19日,遼東、遼西兩省合併為遼寧省,阜新市屬遼寧省。1958年4月,撤銷阜新縣,成立阜新蒙古族自治縣。1959年1月,遼寧省實行市管縣體制,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彰武縣由錦州專區劃歸阜新市領導。

阜蒙縣

阜新人:這些地名有講究!你知道嗎?

清太宗崇德二年(1637),清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境建土默特左翼旗,下轄18個扎蘭(即甲刺章京,也叫參領,是旗下軍事單位長官),分管80個佐領,卓索圖盟(內蒙古一盟名,清初設置,在舊熱河省東部,會盟地點在北票)設立後隸屬於該盟。旗扎薩克府邸先後建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富榮鎮、七家子鎮,最後遷至今王府鎮。由於土默特左翼旗的屬民大部分為蒙古勒津部落,所以民間稱此地為蒙古勒津,今稱蒙古貞。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熱河都統錫良上奏朝廷,請在土默特左翼旗境建阜新縣,實行縣旗並存,蒙漢分治體制。光緒二十九年(1903)冬,阜新縣正式建置,管理土默特左翼旗全境及奈曼旗南部和朝哈爾哈、唐圖哈拉哈旗(均在今內蒙古庫倫旗)的漢民事務,歸朝陽府所轄。阜新縣衙設在鄂尓土板(今奈曼旗青龍山),以“物阜民豐,煥然一新”語意,取“阜新”二字為縣名。清宣統三年(1911)移縣治於水泉(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縣城)。

1954年6月19日,遼東、遼西兩省合併為遼寧省,阜新市屬遼寧省。1958年4月,撤銷阜新縣,成立阜新蒙古自治縣。

彰武縣

阜新人:這些地名有講究!你知道嗎?

清順治二年、即1645年,皇家養息牧場的設立,書寫了彰武近360年創業文化的開端。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六月十五日清政府批准盛京將軍增琪等所奏,在養息牧場所在地設立彰武縣,隸屬新民府,縣衙設在橫道子(今彰武鎮)。因地處柳條邊彰武臺門外,故名彰武縣。“彰武”含有表彰武功之意。1947年12月人民解放軍收復彰武。1959年1月,遼寧省實行市管縣體制,阜新蒙古自治縣、彰武縣由錦州專區劃歸阜新市領導。

海州區

阜新人:這些地名有講究!你知道嗎?

海州歷史悠久,清末屬阜新縣,1940年置海州區,1948年改阜新市第一區,1980年復設海州區。早在清朝康熙年間,全國大興土木修建寺廟,經當時僧侶多方尋察,認定現今的海州區西山南坡是一塊風水寶地,並在此建廟。因蒙古語將“山坡”稱為“海州”,所以這座寺廟就被命名為“海州”廟,海州由此得名。

細河區

阜新人:這些地名有講究!你知道嗎?

細河,蒙語原為“ 細日塔拉因高勒”,意為“黃花灘上流淌的河”,後來漢語名取蒙語第一個讀音,稱之為“細河”。阜新解放後,1954年細河區被設置為第四區,1955年改為六家子區,1960年改為城郊街道,1984年阜新市郊區更名為細河區。

太平區

阜新人:這些地名有講究!你知道嗎?

太平區的形成和發展早於阜新市中心地區。隨著煤田的發現和開發,特別是自1919年日本東洋拓殖會社勾結中國原京漢鐵路局長丁世源申辦孫家灣礦區合辦阜源公司以來,太平地區逐漸發展起來。1927年,張學良將軍建立了東北礦務局,在孫家灣地區開起了煤礦。1948年3月18日,阜新全境解放。同年4月18日阜新市政府成立,全市設置3個區,今太平地區為第二區,5月組建區政府。1955年11月,太平區改稱孫家灣區。1956年7月,更名為太平區。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太平區一度改稱東風區,因不符合民意,又恢復稱太平區。

民間還有一種說法:太平為蒙語名,蒙語原為“太平臺”,是以人名命名的地名。據說是一個人50歲的時候得了一個孫子,便給孫子起名“太平臺”。

新邱區

阜新人:這些地名有講究!你知道嗎?

新邱、新秋,為蒙語名,意為“新搬遷來的,新立的屯子”。新邱歷史悠久,在較長的歷史時期為少數民族的遊牧地。1948年3月18日新邱解放,阜新市第三區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1月,阜新市第三區政府撤銷,分設新開、新礦兩個街政府,同年8月,街政府建制取消,成立阜新市第三區公所。1952年,阜新市第三區公所改組為阜新市第三區人民政府。1980年10月29日,新邱區人民政府成立。

清河門區

阜新人:這些地名有講究!你知道嗎?

清河門是清河邊門的簡稱。清河邊門為清初順治年間所修建,“盛京邊牆”由境內通過並在清河岸邊設有邊門,清河門因而得名。清河門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西山遼代古墓出土的文物享譽省內外。

1947年清河門建鎮。同年11月清河門解放。1948年初,東北行政委員會冀察熱遼辦事處在北票、阜新、義縣三縣邊境地區成立北阜義縣土中左旗聯合政府,駐清河門,1949年5月撤銷,清河門仍屬義縣。1959年9月,為適應清河門煤礦生產的需要,遼寧省將義縣清河門、老爺廟兩個管理區劃歸阜新市郊區管轄,成立清河門人民公社。1978年將阜蒙縣蜘蛛山公社的芹菜溝大隊、伊嗎圖公社的吳家窯大隊劃歸清河門公社。1980年改為清河門鎮。1983年5月開始籌建清河門區。1984年4月正式成立清河門區人民政府,轄2個鄉、17個村委會,3個街道、31個居委會。

對於阜新地區而言,還有很多有趣的地名,如果不深入瞭解,很難“猜”出它所表達的意思。下面就說說阜新部分地區地名的來歷吧!!

請輸入標題

高德——蒙語名,“高德礦”之名源自“高德營子”之名,“高德營子”名是以一個叫“高日岱”的蒙古人的名字命名的。五龍——蒙語名,原為“烏蘭那皋”,“烏蘭那”為“歐李”,意思是“歐李溝”,後來諧音改寫成“五龍”。玍海西——蒙語名,意為“養豬的圍欄”,這個村名可以間接反映出從放牧到農耕的定居生活。沙海——蒙語名,意為“鞋、靴子”,傳說當年康熙皇帝私訪來到這裡,連人帶馬陷進一處沼澤地的泥潭,好不容易走出去後卻丟了一隻鞋。勿拉毛頭、烏蘭木圖——蒙語名,意為“紅色的樹”,“紅樹”為蒙語名的意譯名稱。“烏蘭木圖山”也曾叫“阿麗瑪圖山”,“阿麗瑪圖”是蒙語“有梨”的意思。

孫家灣——漢語村名,早年這裡曾有一處河灣。馬家店——漢語村名,早年這裡曾是一處車馬店。長營子——蒙語名,蒙語原為“烏孫依和”,意為“水的源頭”,與漢語中的“營子”沒有關係。九營子、舊貝營子——漢語名,是指當年旗府貝勒曾經住過的地方。“貝勒”是滿語,爵銜名稱。阿金、阿金歹——蒙語名,是以人名命名的地名。哈爾套——蒙語名,蒙語原為“哈爾套洛改”,意為“黑色的山頭”。那木斯萊——蒙語名,彰武縣境內的一個湖泊,本意是一個佛名,漢語稱黃財神(四大天王之一)。

大冷——蒙語名,意為“較矮的山樑或山岡”。

長哈達、察干哈達——蒙語名,意為“白色的岩石”,與日常用的“哈達”沒有任何關係。臥鳳溝

——漢語名,早年曾叫“窩棚溝”,後逐漸演變成“臥鳳溝”。海棠山——蒙語加漢語名,“海棠”、“海岱”是蒙語。伊嗎圖——蒙語名,意為“有山羊的地方”。高林臺——蒙語名,意為“有銅的地方”。大巴——蒙語名,意為“山樑”。化石戈——蒙語名,意為“核桃”,據說早年附近山上有核桃樹,故此得名。那四——蒙語名,村名,蒙語原是“阿爾斯楞”,意為“獅子”。由於地域發音習慣上“阿”“那”的發音相近,漸漸演化、簡化成“那四”。查海——蒙語名,原是部落名稱,也譯成“察哈爾”。哈拉哈——蒙語名,原是部落名稱,也譯為“喀爾喀”。養息牧河——滿語加漢語名,“養息牧”也有譯成“楊檉木”,是滿語。湯頭河、湯頭村——“湯頭”為蒙語名,源於蒙語“湯特因高勒”,意為“河灘寬的河”。
扣莫——蒙語名,也有譯成“活莫”,意有兩種,一是“咽喉”,二是“曼山樑”,一般是根據地貌起的村名。衙門——蒙語名,沒有“官府”之意,而是蒙語“押穆”的諧音,意思是守護皇帝或者王爺陵園的人。這是以職業命名地名的一種。皂力營子——蒙語加漢語名,“皂力”為蒙語,意為“地窖”。據說當年旗政府徵收的地租糧就儲藏在屯子裡的地窖裡。煙臺營子——蒙語加漢語名,“煙臺”為蒙語“雲丹”的諧音,“雲丹”是人名。巨將屯——蒙語加漢語名,“巨將”為蒙語“朱贊”的諧音,“朱贊”是人名。二門——蒙語名,“二門”原為蒙語“額本德勒”的諧音,“額本德勒”是人名。馬爾侵——蒙語名,也有譯成“馬勒沁”,意為“牧人”。塔尺營子——蒙語加漢語名,“塔尺”為蒙語“他日亞沁”的諧音,意為“農民”。

驛馬池

——蒙語名,意為“放山羊的人”。

扎蘭、良官、宮官、胡大、梅力、哈朋、舊貝、架其、張及——均為蒙語官職名,並由官職名稱演化、借用到村名。

虎掌、新地——蒙語名,均為蒙語“胡吉日”的諧音或轉音,“胡吉日”意為“鹼”。“鹼巴拉荒”則是由“胡吉日”意譯而來的地名。他布郎——蒙語名,原是蒙古族烏梁哈部貴族,也有譯成“塔布囊”,蒙古貞的烏梁哈氏稱“塔布囊”。大板——蒙語名,蒙語原為“依和百興”,意為“大房子”或者“長輩住的房子”,後諧音音譯為“大板升”,簡化成“大板”。道力板——蒙語名,蒙語原為“道倫百興”,意為“七座房子的屯子”。梅力板——蒙語名,蒙語原為“梅林百興”,意為“梅林官職人的房子”。長大溝——蒙語名,“長大”是蒙語“察克大”的諧音,是“警察”的意思,村名源於山頂上有一處遼代巡查哨所遺址。

排山樓——蒙語名,“排山樓”蒙語原為“牌朝魯”,意為“有石碑的地方”,因村中立有元代“大玄真宮祖碑”而得名。卡拉房——蒙語名,蒙語原為“哈如勒”,意為“軍事哨所”,源於明代長城沿線上的一處哨所。杭蓋——蒙語名,解釋為比較空曠的地方。野馬套海——蒙語名,蒙語原為“雅拉木套海”,“雅拉木”意為“桑葚”,“套海”意為“肘灣”,整體意思是“有桑樹的河灣”。八大王廟——蒙語名,“八大王”是由“巴達瑪旺楚格”的人名簡化轉譯而來。萬德號——漢語名,是以商業店鋪之名命名的地名。

天恩村——漢語名,是以賴天恩烈士命名的村名。

最後介紹一個

於寺鎮沙力土村——老懞文的譯音,原音是“沙日爾圖”,元朝時期,元世祖帶兵平定叛亂忽必烈,兩軍相遇在馮家一帶,大戰最後忽必烈勝了叛軍,在忽必烈軍中有一支色目人兵團,信奉伊斯蘭教,就是回族兵團,戰後就駐守這裡,回族兵團的營地叫做:沙日爾圖(蒙語),既:回回營,回回人在這裡經過世代的繁衍生息。經過歷史的傳遞,發音變化了,原意也被人遺忘了,不過可以看出,沙力土村的歷史是英勇善戰的軍營地,所以現在的沙力土人一直為之自豪! 

阜新故事誰也講不完!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城市!無論身在本土,還是異地他鄉,我們都永遠熱愛著這塊熱土!

或許不富有,卻永遠平安!吉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