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8 近觀桂林魯家村,曾一度火爆的旅遊村有什麼樣的故事?

桂林魯家村,媒體、自媒體都介紹過很多,不過集中介紹主要是兩三年前,在它最火的時候。火爆之後再去參觀,一是不再那麼嘈雜,可以輕鬆漫步,悠然選擇餐飲、住宿;二是能夠冷靜地看待曾一度火爆的現象。

近觀桂林魯家村,曾一度火爆的旅遊村有什麼樣的故事?

穿過跨桃花江風雨橋,就是魯家村了!

近觀桂林魯家村,曾一度火爆的旅遊村有什麼樣的故事?

一個有藝術觀賞性的村莊

魯家村,一看就知道它不是一般的村莊。進村前,跨過桃花江的是一座風雨橋。風雨橋,是廣西的少數民族的貢獻,最有名的是侗族風雨橋,它是侗族的特色建築,為侗族“三寶”之一,又稱花橋、福橋。當然,瑤族也有風雨橋,歷史也不算短。各地的風雨橋,都大同小異,大都由石礅、木結構橋身、長廓、亭閣組成,魯家村的風雨橋並無過人之處,只是有點曲,不是直通的。

近觀桂林魯家村,曾一度火爆的旅遊村有什麼樣的故事?

故意修成有些彎曲的風雨橋

近觀桂林魯家村,曾一度火爆的旅遊村有什麼樣的故事?

桃花江

近觀桂林魯家村,曾一度火爆的旅遊村有什麼樣的故事?

魯家村鳥瞰 

魯家村,不是普通村莊,建築頗有特色,坡屋頂、小青瓦、花格窗、白粉牆、青石板,這些雖然是桂北民居的傳統建築元素,但把它們和諧地聚集在一起,而且民居張馳聚合,街道曲直相接,鋪面遙相呼應,小橋流水、戲臺樓閣、景觀雕像、綠化帶環繞等等,連鋪面名稱、招牌書寫都頗有藝術性,可以說它既是村又不是村。

近觀桂林魯家村,曾一度火爆的旅遊村有什麼樣的故事?

近觀桂林魯家村,曾一度火爆的旅遊村有什麼樣的故事?

魯家村一角

近觀桂林魯家村,曾一度火爆的旅遊村有什麼樣的故事?

魯家村一角

近觀桂林魯家村,曾一度火爆的旅遊村有什麼樣的故事?

村中的荷葉雕塑

近觀桂林魯家村,曾一度火爆的旅遊村有什麼樣的故事?

魯家村一角

近觀桂林魯家村,曾一度火爆的旅遊村有什麼樣的故事?

魯家村街景

實際上它不是自然形成的村落,而是藝術改造後的新村。不是為務農的村民設計的宜居村莊,而是為旅遊而設計建造的新型村莊。

近觀桂林魯家村,曾一度火爆的旅遊村有什麼樣的故事?

魯家村的鄰村,都是最普通的傳統民居

報道說:2010年春,全桂林市都罕見的“整村風貌改造”在魯家村拉開帷幕。秀峰區投入3000多萬用於魯家村舊村改造,將原本千篇一律的65戶村舍推倒,改建成錯落有致的排屋,白牆青瓦頗具桂北民間特色。同時在沿江邊修建親水平臺和步道,種植各種親水植物。另外,還有水車 豆腐坊 石磨廣場等景觀和婀娜多姿的綠化帶。水池裡的水清澈見底,石子兒鋪成一條小路,通向四面八方,出入巿區的橋早已煥然一新,地面上的垃圾己經不見影兒,換上了各種美麗的草皮。魯家村村民經營起各種餐館,各色美食頓時風靡桂林城。臨江把啖酒魚,魯家村己經成為桂林近鄰一閒適的去處。

近觀桂林魯家村,曾一度火爆的旅遊村有什麼樣的故事?

近觀桂林魯家村,曾一度火爆的旅遊村有什麼樣的故事?

近觀桂林魯家村,曾一度火爆的旅遊村有什麼樣的故事?

近觀桂林魯家村,曾一度火爆的旅遊村有什麼樣的故事?

家家戶戶都“開店”

改造後,魯家村建成98棟連排獨棟桂北民居,村民按照人均60平米分配,每平米只需860元,超出的部分花錢購買,每平方米1800多元。新村建成後,家家戶戶都是做餐飲,主要經營農家菜。魯家村變成了農家樂集中的地區。

一個有故事的村莊

魯家村不是一般的村莊,它是有故事、可講出故事的村莊。

魯家村無人姓魯。全村300多人,都是陽姓(原複姓歐陽,後改為陽)人家。明末時,江西吉安府廬陵釣源村,一戶姓歐陽的人家,離家南遷,途中將複姓歐陽改為陽。離家、改姓埋名,一般情況都是吃了官司的,但魯家村代代相傳的“家史”並無吃官司之說。

陽戶人家先到桂林附近臨桂廟頭刀陂村居住下來。因刀陂村地少人多,陽姓人家大約在康熙25年(1687年)搬遷到桃花江西畔當時叫“荷葉地”、現在稱魯家村的地方居住下來,在這裡養鴨、磨豆腐、發豆芽為生。陽家生了5個兒子,在荷葉地居住時分為5家,俗五家村,因“五”與“魯”發音相近,誤把“五”讀成“魯”,後以訛傳訛,五家村也就變成了魯家村。魯家村都是陽姓人家的後裔,自然沒有姓魯的。

在五兄弟中,陽國鎮、陽國弘兄弟特別能幹,養鴨之外,把豆腐、豆芽在桂林做出了名,形成產業,到陽國弘的曾孫陽映錦時,已把附近大片山林土地購買下來。此時,魯家村部分人家已經富甲一方。

魯家村因此獲得“豆腐村”美名。如今,到魯家村吃飯,少不了點一盆豆腐腦,來一份豆腐魚。一過風雨橋,就能看到村頭磨豆腐的大型雕塑。

近觀桂林魯家村,曾一度火爆的旅遊村有什麼樣的故事?

近觀桂林魯家村,曾一度火爆的旅遊村有什麼樣的故事?

村頭的磨豆腐雕塑

魯家村是桂林八景中“陽江秋月”所在地。桂林八景包括桂林古八景和續八景。古八景為:訾洲煙雨、桂嶺晴嵐、東渡春瀾、西峰夕照、堯山冬雪、舜洞薰風、青碧上方、棲霞真境;續八景為:疊彩和風、陽江秋月、壺山赤霞、獨秀奇峰、北岫紫嵐、榕城古蔭、南溪新霽、五嶺夏雲。“陽江秋月”的陽江就是桃花江,從飛鸞橋至勝利橋一帶是桃花江最美的一段,這裡江水清澈,水緩曲折,遠山清晰,江岸樹影婆娑,在江樹與遠山之間是白牆黛瓦的村莊,好一派如詩似畫的田園風光。秋天月明之夜,彎曲緩流的江水與明媚的月光相映照,這樣的景色怎不讓人如臨仙境?清代桂林的畫家、詩人朱樹德曾寫《陽江秋月》詩作,還有《桂林續八景圖說》。當然,有研究認為,朱樹德所說的“陽江秋月”專指南門橋到象山水月洞一段桃花江。

魯家村新的故事,與一部電影和一個人有關。與電影有關,即電影《西遊記》片頭風光就取景於魯家村。當然得提醒一句,是電影西遊記,不是86版電視劇西遊記。

近觀桂林魯家村,曾一度火爆的旅遊村有什麼樣的故事?

近觀桂林魯家村,曾一度火爆的旅遊村有什麼樣的故事?

近觀桂林魯家村,曾一度火爆的旅遊村有什麼樣的故事?

電影《西后遊記》拍完,立雕塑以為紀念

與一個人有關,這個人叫程延偉,民建桂林市基建支部主任。因為一直想為郊區農民脫貧做點事。因一個偶然機會走進魯家村,看到魯家村風光旖旎,正處在桂林八景“陽江秋月”之地,還有做豆腐的好傳統,他便想法兒為魯家村脫貧做些工作。他東奔西走,遊說桂林的書畫家為魯家村的美景創作,將一些名家的作品刻成石碑鑲嵌在江邊的村道上。他收集上百份豆腐特色菜譜,培訓村民做菜,辦餐館,幫助村民辦起7家農家樂特色餐館。十多年間,他自掏腰包,為魯家村人花了20餘萬元。正因為有程延偉的努力,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才有了後來秀峰區的魯家村“整村風貌改造”。

尚待書寫的故事

魯家村過去的故事已畫了一個句號,至少也是逗號。未來的故事怎麼編寫?

6月的一個週末,筆者上午9許來到魯家村。村莊還是那個村莊,風雨橋、坡屋頂、小青瓦、花格窗、白粉牆、青石板、磨豆腐雕像,一如往日;乾淨,還是那份乾淨整潔;只是顯得異常清淨,幾個早點攤主人忙開了,只是食客寥寥。在村裡轉了兩圈,都沒碰上幾個遊客。10點過後,近11時,陸陸續續、稀稀拉拉有遊客來,東看西看,左拍幾張照,右拍幾張照,顯然是初次來此參觀。12時至1時,是一天最熱鬧的時刻,各停車場總共有百十來輛車吧,生意好的餐館有三四桌,差的僅一二桌。當天是週日,應是一週中最好生意的時間了,平時可想而知。與兩三年前火爆時比,簡直天上地下。

近觀桂林魯家村,曾一度火爆的旅遊村有什麼樣的故事?

近觀桂林魯家村,曾一度火爆的旅遊村有什麼樣的故事?

近觀桂林魯家村,曾一度火爆的旅遊村有什麼樣的故事?

魯家村距離市中心十字街4公里多,並不像媒體和自媒體們所說的距市中心2公里。這距離並不遠,但從市區到魯家村的公路並不太寬敞,公交車也不多。魯家村雖然豆腐有名,菜品也不少,但特色並不太突出,在整個桂林市餐飲價格較低的情況下,魯家村農家村的價格優勢也不突出。經過前幾年的火爆,市民新鮮感過了,熱情自然下降。至於外地遊客,桂林的風光太美了,一般遊客在桂林停留一週、十天,很難安排到魯家村一遊。最有利的一個條件是魯家村離蘆笛巖近,到蘆笛巖遊覽可順便看看魯家村,甚至在魯家村安排就餐。只是如今去蘆笛巖的人已經不多,“順道參觀”希望也不大。

人造的旅遊新村,關鍵在於內容的獨特性、不可替代性。魯家村有民宿,有一定客源,但因為只離蘆笛巖近,離其他景點遠,坐火車、飛機、遊船,都不甚方便。“陽江秋月”雖好,“秋月”時間畢竟不長,其“承載力”有限。農家樂、餐飲業的特色性、持續的吸引力還不夠,需要尋找更具特色、更有魅力的項目重啟魯家村的輝煌。聽說政府計劃投兩億元打造從勝利橋到魯家村的沿江步道觀賞風景,這對魯家村的民宿、餐飲業都會有一定力度的推動。但是,光這個故事,還不夠吧?

魯家村,需要有新的故事,需要有創意、能啟動未來消費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