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8 關於死亡,請深刻理解這8句話!

一個人從未想過死,他也必不熱愛生。

——無名氏

死亡是一個無比曠大的人生課題:就個人來講,死是個體時間的盡頭。就唯物主義來講,死是不可逆的意識的消逝。就唯心主義來講,死只是通往另一個世界的起點。就社會層面來講,死是社會公平的一個機制,每個人都會死,給他人的生留下餘地。就生命層面來講,死是大自然的規律,是每個人的自然歸宿。

關於死亡,請深刻理解這8句話!

關於死亡,大多數人都是恐懼,害怕死亡,畢竟誰都想在這個世上多活幾日,多留住些榮華富貴,繁華往事,可能還有美好記憶。但這就像地球不想繞著太陽旋轉一樣,都是不可能的。那麼,關於死亡,還有極少數人深刻的意識到了它的內核,看到了死亡的本質。比如中國古代的哲學家老子、孔子、莊子等人,他們由於看到了更多,讓自己提升到了一個更高的精神層面,於是也就能坦然對之,安然處之。

今天,想和大家探討的是死亡這個話題,其中有個網友總結了8句話,哲學詩畫認為他說的非常精彩,在此分享下,希望能增進我們對死亡的認識。

1,死亡不僅是個生物學問題,更是個心理學問題。

對待死亡,我們要學會從心理角度去認識。人們在心理上似乎對死亡這兩個字眼有著本能的下意識的迴避。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甚至根本不承認死亡,他說:“最可怕的惡是死,但死卻與我們毫無關係,因為我們活著的時候,死亡還不存在;當死亡來到的時候,我們又已經不存在了。”

2,不想或不願想死亡,不代表死亡不存在或不會來臨。

很多人在提到死時往往閉口不談,有意躲避,但這樣真的對嗎?你遮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鈴鐺,鈴鐺就不會響嗎?似乎這個心理動機應該這樣去理解,即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不想被死亡這個沉重且恐怖的話題所困住。因為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動物,總想些對自己有禮或對未來有好處的事情,不想死亡這個問題,人生似乎充滿了美好的綠意生機。一想到死亡,似乎是永恆的灰色和沉默的悲傷。“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出郭門直視,但見丘與墳。”性命短促,死亡如影隨形,魏晉的古詩早已將這種恐懼和無奈表現得淋漓盡致,古人中其實有很多智者很早就看懂了死亡的真面目。

關於死亡,請深刻理解這8句話!

3,避開死亡是一種本能,但人不能不思考死亡和麵對死亡。

人與所有動物一樣,求生或避開死亡是一種本能。在死亡來臨之時,所有的動物都會掙扎。廚房中烹死的雞魚、野外被捕食的獵物、醫院中瀕死呻吟的老者……這些都是面對死亡時的痛苦表現。而這種痛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在影視作品裡,都常觸目驚心地感受到,有時候是撕心裂肺、有時候是鮮血淋漓

但人又與其他動物不一樣。因為人不僅有感情,更有意識,有思想。在面對如此痛徹心扉的人生課題時,我們必須要思考死亡,由此得出生的意義,以便後人們去效仿和借鑑。這正是我們人的偉大之處。

4,孔子的死亡之思:未知生焉知死。

人正常的活著,對於眼睛所見的一切事物、對於自己所瞭解的這個世界,都有清醒的明確的感知。因為有這種感知,人對這個世界就有明確的把握,因此才有了知識、意志和情感,才能認識到自己是什麼,自己能做什麼,自己未來能為社會貢獻或期待些什麼。人的思想、情緒、甚至擁有的一切都基於這種感知。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其實就是教導我們在有生之年把握好這種對世界的認識和感知,只要先更好的瞭解了生命和生活,我們在面對死亡時,才會做到無怨無悔,安詳閉目。

關於死亡,請深刻理解這8句話!

5,佛教徒的死亡態度:人有來世。今生造惡,來世受罪。今生行善,來世享福。

人死後會去另一個世界嗎?人死後到底會變成什麼樣子呢?是魂飛魄散、身滅生死;還是化為孤單飄蕩的遊魂,去往一個神秘的死亡世界。或又僅僅是化一罐冰冷的骨灰,永遠“託體同山阿”?

佛教徒認為人死後會到另一個世界,雖然可以繼續生活,但是會分類別,還有一些條件或前提。什麼條件呢?那就是看你今生做的一些事。比如你活著時,積德行善,給人間留下了不少好事,那就不用下地獄,而是進入極樂世界,永享太平和安寧。但如果你活著時造了不少惡業,做了不少壞事,甚至傷天害理之事,那你只能是下地獄,活在十八層地獄的痛苦煎熬之中,因為這是對你今生作惡的懲罰。

但佛教所宣揚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關係,從科學角度講又是站不住腳的。至於死後人會不會去另一個世界,這個問題根本沒法解答,因為沒有一個人可以做到在死後仍有意識。

6,死亡恐懼的另一層含義:對生前所擁有的一切的控制或擁有喪失的痛苦。

很多人恐懼死亡並不是因為死亡本身,而是他們擔心自己活著時所控制或擁有的一切都無法繼續下去。他們痛苦的最大原因是失去享受活著時能得到的各種快樂的和對現世生活的美好渴望的能力,也失去了所有親切的活生生的不忍分別的親人和朋友。所以,古人下葬,不管貧富,總是要隨點陪葬;每到清明年節,總要燒點冥鈔、帶點佳餚好酒,約上親朋前去掃墓祭拜。不僅寄託了對逝者的懷念,也是相信如果有靈魂、有陰間,可以以這種方式為逝者在彼端的生活盡一份物質上的幫助和感情上的慰藉。

可悲又侷限的是:一個人即便在死後,人們也是按照其生前的思維和活法去祭奠他的,完全沒有脫離現世的物慾和情慾的窠臼。

關於死亡,請深刻理解這8句話!

7,人雖偉大,但永遠抗不過死神。

我們恐懼死亡,儘管它在我們活著時毫無地位、儘管對它只有個很模糊的概念。因為這個字眼本身帶了太深灰色的感情色彩。也是因為恐懼死亡帶來的生理痛苦、離別、未知和失去。人類雖然偉大,但在死亡面前一樣卑微渺小。壓在人身上那樣如山如嶽的苦難,也是。

人雖偉大,但抗不過死神。這是鐵的事實,也是我們必須要做好的心理準備。

8,不想死,並不意味著想活。不想活,也並不意味著想死。

人之所以想活,除了動物的本能。更是由於對現世美好、現世羈絆的眷戀和對作為一個主觀人自我實現價值的肯定和期待。可是即使世界依然美好,羈絆卻都消失,自我價值的實現失去希望,作為一個具有社會性的主觀人,這一切不清不楚地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失去了親人、愛人、朋友,事業無望,自我價值得不到實現或者說自己不能實現成為自己。對於一個主觀人來說,很難無端找出一個稱之為陽光或希望的,生之理由。很多人覺得自殺者都是心態脆弱、承受不了社會壓力,一時激動犯下的錯。但其實真正看清生命本質的人,不會這樣想。因為對於一個清醒的人來說,沒有意義的活著,是比死亡還痛苦的事。有些人註定了要選擇那種“寧願站著死也不願跪著活”的結束方式。

當人活著失去意義時,其實活著如同死去,這並不意味著想死。而不想死,並不意味著想活。這一切取決於我們對意義和價值的界定,其中蘊含著人性的隱秘答案。

關於死亡,請深刻理解這8句話!

結語——

人是脆弱的,一滴水、一根蘆葦有時就可以致我們死亡。人生無常,誰也不知道明天是否命運就會突然讓你交出死亡的答卷。面對死亡,我們唯一能有尊嚴從容地面對的死亡方式就是熱愛感恩這個美好的世界、熱愛感恩你人生所有的羈絆和牽掛,認真去實現自我的價值,直到生的意義消失,直到我們有勇氣超越死亡本身的恐懼,或是不幸突兀離開,或是幸運地坦然老去。

生命對於我們只有一次,至少在完全失去意義之前,我們都應認真地活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