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 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規描繪“千年之城”

6月25日,北京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委員會舉辦《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草案(以下簡稱“草案”)公告媒體採訪日活動。北京商報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將劃分成為12個民生共享組團和36個美麗家園(街區),根據人口容量和服務需求,因地制宜配置各類設施,在每個街區設置一處家園中心,將部分公共設施適當集中設置、混合佈局,建立市民中心-組團中心-家園中心-便民服務點的公共服務體系,就近滿足居民的居住、就業、交通、教育、文化、醫療、休閒等需求。

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規描繪“千年之城”

面對“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一重大課題,把北京城市副中心建成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千年之城”,成為規劃設計和建設者們的責任和使命。從公佈的“草案”可預見,“千年之城”不僅沒有“大城市病”,而且“一帶、一軸、多組團”的空間結構,展示“副中心”作為北京“一核兩翼”中重要一翼的強大動能。

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規描繪“千年之城”

“千年之城”,顧名思義,不是千百年後只存在於歷史記載中的城市,而是要承繼千年的繁華,使城市歷經千年風雨後,城市格局依然得到留存。這就不難理解,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規出臺,迅速彙集眾人目光,成為人們關注的聚點。

什麼能讓一座城市始終充滿活力?

宜居,當是“千年之城”存繼的最好理由。如果一座城市不能讓民眾幸福生活,最終必然會湮滅於歷史長河中,成為某個古遺蹟。因此,以人民為中心的12個民生共享組團和36個美麗家園,不僅是把人的公共生活,比如上學、就醫、活動、購物、休閒,都用一種公共空間組織起來,而且通過對公共設施適當集中設置、混合佈局,讓人們在5分鐘、15分鐘的生活圈中基本能獲得生活所需服務,宜居的生活條件,為“千年之城”奠定堅實的基礎。

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規描繪“千年之城”

美好生活離不開綠色生態

然而,“千年之城”不能只是滿足人們便利獲得生活服務,如果沒有好的生活環境,也是難以持續存在的。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美好生活離不開綠色生態。藍綠交織、清心洗肺的生態文明之城,鑄造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底色,一改“水泥森林”的城市規劃,北京城市副中心綠化用地面積不低於總用地面積的30%,出門見綠的森林城市底蘊,配上大運河、潮白河豐沛的水資源環境,一幅河湖水域、樹木森林、花草綠地等城市景觀,必將美的讓人留戀、讓人不願離開。

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規描繪“千年之城”

宜業、交通、文化發展,提供了重要元素

尤其是,宜業、交通、文化發展,提供了“千年之城”的重要元素。承接北京中心城區40至50萬常住人口疏解,“草案”在充分考慮到北京人口空間格局的變動時,聚焦行政辦公、商務服務、文化旅遊三大主導功能,既依託六環路建設功能縫合北京創新發展軸,又以人隨功能走、人隨產業走,形成跟中心城(區)的緊密對接和協作,加強商務服務功能的細化落實,制定詳細的准入門檻、激勵政策與退出機制,重點承接部分中心城區商務服務功能。交通上,城市副中心線北京西站至通州站部分車次運行時間39分鐘跑完;北京站至通州站運行時間23分鐘;尤其是構建不依賴小汽車出行的綠色交通系統,將促進綠色出行比例達到80%以上。而通過保護並利用好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構築全面覆蓋、亙古及今的歷史文化傳承體系,又將讓“千年之城”走向古今同輝、人文薈萃的未來。

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規描繪“千年之城”

可預期,在不久的時間裡,京華大地將出現一座具有京華風範、運河風韻、人文風采、時代風尚的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現代化城區,這裡以智慧化管理從根本上解決了城市病,宜居宜業宜行,打造出無愧於時代的千年之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