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穿越40年,回看六盤水火車站的前世今生

“高原鐵路通天塹,今昔鉅變話桑田。從1966年7月1日貴昆線開通到如今,六盤水站站房從‘乾打壘’到第二代、再到第三代站房,它經歷的蛻變更是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6月3日,進入夏季的六盤水依然帶著絲絲寒意,在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六盤水車務段六盤水站站長辦公室,74歲的戴明盛看著眼前的六盤水站高鐵站房的設計圖,不由感慨地抒發著心中的激情。站長戴禮玲向父親戴明盛介紹當前的推進進度,老戴還不時豎起大拇指,對高鐵站房的設計讚賞有加。

穿越40年,回看六盤水火車站的前世今生

圖為:戴禮玲向他的父親介紹近幾年車站的變化情況

老戴從六盤水車務段退休後,心中始終牽掛著鐵路的發展,每年都會到六盤水火車站看看鐵路的變化,關心一下兒子的工作,不時還叮囑幾句。高興時還會主動講起年輕時與鐵路結下的不解之緣。

1966年7月1日,六盤水火車站的前身——水城西站建成通車,並納入貴昆鐵路統一運營網。,“乾打壘”的六盤水迎來了天南海北建設者,22歲的戴明盛和他的同事們,坐著火車專列,從重慶來到了貴州六盤水,從此在這裡紮下了根。

穿越40年,回看六盤水火車站的前世今生

圖為:六盤水火車站第一代站房

“那個時候,水城西站是一邊修、一邊使用,全站到發和編組只有11股道,只有一個站臺,站舍還是用石頭、石灰切成的‘乾打壘’站舍,面積有個七八百平方米。一天只有一趟列車,從昆明開往貴陽,到水城西站大概是晚上八九點鐘,第二天早上才能到貴陽。周圍滿目荒涼,連個像樣的商店都沒有,住的地方是車站候車室,睡大通鋪。”戴明盛回憶起當時的環境,不時感嘆道。

悠長的鐵軌,轟鳴的車輪,慢慢駛過的綠皮火車,安靜、簡陋的小站,是1966年的戴明盛最熟悉的畫面。

讓戴明盛同樣熟悉的,還有那來自天南海北的口音。“因為六盤水是依託‘三線’建設興起的城市,那時候,‘三線’建設者和他們的親人,算得上是車站的常客。每逢過年的時候,就有揹著大包小包、帶著孩子、操著各地口音的人,坐火車探親。過了大年十五,又揹著大包小包、牽著孩子坐火車回去。”

穿越40年,回看六盤水火車站的前世今生

圖為:六盤水火車站第二代站房

“三線歷史”是六盤水的根,“三線精神”是六盤水的魂,“三線企業”是六盤水的本,而水城西站,見證了“三線”背後的聚散離合,也見證了“三線”人如何在這裡拉開城市建設大幕。

這座“火車拉來的城市”在無數“三線”建設者們的努力下,如同一隻剛剛孵化的幼鳥,從最基礎的水、電、路等基礎建設開始,一點點啄破包裹著的外殼,奮力探出頭來。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出行的老百姓也明顯增多,車站日均發送旅客也達到了2000多人。

1989年, 小戴也早已成為經驗豐富的老戴,二代站房的啟用讓老戴流下了熱淚, 候車廳面積1148平方米,分上下兩層,能容納1000餘人同時候車,駛經這裡的客運列車也達30餘趟,車站也升級成了二等站。

這一年,老戴發現,六盤水站的“乘客”也多了不少。“肉食、豬油、香菸等物資,一車車的從廣西、雲南等地運來。”

這一年,六盤水大量礦產資源開始挖掘,煤炭一車車的從這裡運出去,“西南煤海”的美譽也廣為傳頌。

穿越40年,回看六盤水火車站的前世今生

圖為:六盤水火車站第三代站房

2004年,在鐵路奮鬥了40年的戴明盛光榮退休了,兒子戴禮玲接下了父親手中的接力棒,成為了一名鐵路職工。“因為傳承,也因為情懷,和火車結下了緣。”戴禮玲說。

2012年,六盤水站晉升為一等站,株洲至六盤水、六盤水至柏果、內江至昆明三條線路在這裡彙集,六盤水站一躍成為西南鐵路新的重要樞紐站,在交通鐵路網建設上體現得尤為明顯。2015年, 建築面積9998平方米的六盤水火車站第三代站房投入使用,兩層寬敞明亮的候車大廳讓旅客候車更為舒適;自助售取票機、互聯網售取票更是極大的方便了老百姓的出行。

穿越40年,回看六盤水火車站的前世今生

圖為:六盤水火車站第三代站房

改革開放後的35年,37歲的六盤水,迎來了自己的發展黃金期。安六城際鐵路開工建設、高速公路快速發展、六盤水機場啟用,人們的出行方式實現了多樣化,但乘坐火車出行依然是廣大市民的首選,鐵路發送人數仍佔到37%。

“19度的夏天,360度的激情。”隨著城市規劃發展的轉型,六盤水實現了從“江南煤都”到“中國涼都”的華麗轉型,而便利的交通條件的改善,讓從全國各地到六盤水旅遊、避暑、滑雪的旅客更是絡繹不絕。

“在硬件設備更新換代後,我們也不忘軟件的同步,定期組織工作人員學習培訓,強化禮儀及標準化作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將人們鐵路為人民的理念落實實處,切實讓旅客出行體驗更美好。”這是在戴禮玲上任之初向車務段領導班子及廣大旅客做出的承諾。

從“乾打壘”站房到如今第三代寬敞明亮的站房,再到今年底即將開工建設的第四代高鐵站房,像老戴父子一樣的鐵路人見證了鐵路的飛速發展,也見證了改革開放40週年國家的發展歷程,這一趟“飛馳的列車”,必將更好的為國民經濟發展服務,讓旅客的出行變得更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