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魏延的“子午谷之謀”到底可信嗎?有沒有可行性?

首先,大家需要知道一件事:子午谷之謀是出自《魏略》。

《魏略》的這個故事有沒有水分,簡單思考一下也能明白:一個蜀漢軍從未實施過的計謀是如何讓魏人知曉的?

難不成諸葛亮開會時,還有魏人間諜在場?或者是魏延曾將自己的計謀到處宣揚,弄得人盡皆知?

《魏略》: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亮以此為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現代人分析“子午谷”頭頭是道,講真,拋開《魏略》,但看陳壽寫的《魏延傳》,魏延的本意到底是什麼,都是未知呢!細節更是空白!後世人所作的各種戰略分析其實都是無根之木。

魏延的“子午谷之謀”到底可信嗎?有沒有可行性?

魏延影視形象

《魏延傳》:(魏延)輒欲請兵萬人,與(諸葛)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

這文中的去潼關的“異道”到底怎麼走?是不是子午谷?“韓信故事”的具體內容也是未知,完全就是一筆糊塗賬嘛!

姚範曰:延此計蓋在建興六年(228年)武鄉初出祁山之時,是年為魏太和二年(228年),魏明西征,召楙為尚書。韓信故事,《史記》未詳。

再者,看下地圖也能看出來問題,魏延要去潼關,如何繞開長安的防線?(出了子午谷就要面對長安守軍)

如果是從秦嶺翻山越嶺至潼關,這又是多麼漫長且充滿風險的軍事行動!還有,諸葛亮又將如何與他會師?

魏延的“子午谷之謀”到底可信嗎?有沒有可行性?

蒼天熊貓版東漢地圖

後來,司馬懿與諸葛亮對峙時,他也曾站在蜀漢軍的角度上提出一個戰略構想:諸葛亮出斜谷至武功縣,然後沿山兵向長安(向東),與魏軍決戰,儘快取得戰果。

《晉書·宣帝紀》: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則諸軍無事矣。

而實際上,這也是一個非常冒險的軍事行動,所以司馬懿假設的前提是:諸葛亮如果是個“勇者”,敢於冒險一搏。

在歷史上,諸葛亮是不敢這麼冒險的,而是採取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的戰略方針,由此可見,魏延的“異道會潼關”被諸葛亮否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我提出一個新的視角,從曹魏帝國的戰略層面來看。

按明帝紀,太和二年(228年)二月,魏明帝曹叡至長安。同時罷免駐守長安的安西將軍夏侯楙,徵為尚書。

魏延的“子午谷之謀”到底可信嗎?有沒有可行性?

夏侯楙影視形象

而本年一月,諸葛亮才首出祁山。馬謖至街亭,高詳至柳城。

若《魏略》的子午谷之謀為真,魏延給諸葛亮的建議之時,就是這一出祁山之前。此時,諸葛亮是派趙雲虛晃一槍要出斜谷,實際第一戰略目標是天水方向,所以,怎麼可能採取魏延的冒險東進策略呢?

反正過了本年,“怯而無謀”的夏侯楙已經不在長安了,“子午谷之謀”的可行性又被削弱了。

說到底,我以為,凡是認為此事可行的,或多或少被演義的梗影響深了吧。

最後,我說出我一直以來的猜測吧。

我以為,既然魏延的子午谷之謀出自《魏略》,很可能是魏人故意編造出來埋汰夏侯楙的,最終傳到魏明帝的耳中,魏明帝也知道夏侯楙“性無武略,而好治生”(不是塊當將軍的料),所以導致“人有白楙者,遂召還為尚書”。

——這裡有人“白”的內容很可能就是魏人捏造流傳的“子午谷之謀”。

至於魏延的建策,應該從本傳記載,就是一個未知細節的戰略冒險行動,至於《魏略》的子午谷之謀,看看就算了吧,歷史上可真沒有機會去實施,畢竟夏侯楙很快就卸任了的。

等諸葛亮後來從斜谷出兵時,長安已經沒了夏侯楙,魏延走子午谷分兵也沒用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