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 16人“葡萄團”聯手栽下“尼山紅”!曲阜新農民“傍”住科技副市長

上海馬陸葡萄的種苗,雲南建水的種植技術,日本高知縣的酵素……在曲阜市尼山腳下的一個葡萄種植園裡,彙集了目前中國葡萄種植領域最尖端的資源。

去年4月才種下第一株葡萄苗的新種植園,何以一步踏上如此高的起點?“技術和資源是死的,但人是活的,抓住了人就啥都有了!”看著已經掛滿枝頭的葡萄,曲阜尼山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顏景芳樂呵呵地一語道破天機,在這些第二年就實現大豐收的大棚後面,站著一支中日兩國16人的專家團。

“傍”住科技副市長

“老顏,氣溫上來了,袋子今天就得摘,再稍微上上色就可以上市了。”6月20日,在曲阜市尼山鎮尼山紅四季葡萄休閒示範園(以下建成“尼山紅”),曲阜市科技副市長李勃頂著毒辣辣的大日頭,鑽進大棚裡仔細觀察葡萄的長勢。作為山東省果樹研究所的副研究員,也是葡萄種植的專家,葡萄每一點細微的變化都會引起他的注意。也正因為有了這位技術大拿撐腰,才讓在一旁陪著的“門外漢”顏景芳格外放心。

顏景芳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出身,卻早早地離開土地做起了自己的小生意,在外拉工程、蓋房子,很快成了遠近聞名的小老闆。2011年,“尼山模式”作為全國土地流轉的先行者成為各地學習的典範,顏景芳也藉著那股東風,參與了首批土地流轉,重新回鄉種地。

16人“葡萄团”联手栽下“尼山红”!曲阜新农民“傍”住科技副市长

雖然憑藉一名商人敏銳的市場嗅覺,顏景芳發現了現代農業的崛起之勢,但離開土地久了,方向感的迷失還是讓他在悶頭上項目後吃了大虧。他把流轉來的210畝土地密密麻麻種滿了鮮食棗,投入大產出低不說,一場大風就能刮落滿樹棗子,撿都來不及。就這樣,不到5年的時間,270萬元投入幾乎全部打了水漂。

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認準了腳下土地的顏景芳非要“鑽牛角尖”做出點名堂來,就在他準備改種葡萄的關鍵時期,李勃正式到曲阜披掛上任。得知家門口來了位葡萄種植博士,顏景芳第一時間“湊”了上去,李勃走到哪,他就跟到哪,雲南、上海的種植園到處跟著跑,自稱徒弟、到處認師兄,搞得李勃哭笑不得。

曲阜是山東省重要的葡萄產區,種植規模近3萬畝,但種植品種落後、技術含量低,已經到了非轉型不可的當口。李勃在調研走訪中發現,曲阜的葡萄種植戶思想非常保守,對新品種和新植技術很抗拒,也很難拿出大筆的錢上設施,想找個願意帶頭的示範戶都很難。

去年2月,李勃故意給顏景芳出了個難題,讓他用兩個月時間把210畝土地上的棗樹全部清掉,只要做到了就幫他建示範基地。老顏二話不說,調來挖掘機連根就挖,可轉過身去時卻滿臉是淚,這背後有多少心酸只有他自己知道。“好!既然有這覺悟,做就做出個山東省乃至全國葡萄種植的標杆來!”經過一段時間的考驗,李勃最終被顏景芳的誠心和行動力所打動,“酸”棗子也終於改種成了甜葡萄。

當“新農民”遇上15人“葡萄團”

寬暢透氣的大棚裡,植株間的間距達到了2米多,別人一畝地種600棵苗子,顏景芳的棚裡卻只種60棵……從混合內蒙古羊糞的機質種植,到限根限產技術,再到生物除蟲的使用等,同樣是種葡萄,這裡的種植方式卻和別人都不一樣。

但也恰恰是這些不一樣,促成了銷售價格的截然不同。曲阜90%以上的葡萄種植品種都是巨峰,市場零售價從5毛多錢到2塊錢不等,但“尼山紅”出產的夏黑、陽光玫瑰等品種,剛一上市就突破50元大關,完全達產後,更是能實現每個大棚近20萬元的高收益。

第一年栽第二年收,且爬滿藤蔓的葡萄串串顆粒飽滿、晶瑩剔透,這讓顏景芳見識到了農業技術的力量,對李勃也更服氣了。“人家不光技術呱呱叫,作風還紮實,一個月來園子裡兩三次不說,還從不在屋裡呆,每次都是鑽進大棚就不出來。你看,整個人曬得黢黑。”

嚐到了人才和技術甜頭的顏景芳沒有幹張著嘴感慨,而是加緊了借力的步子。去年6月,在李勃的牽線下,他有幸參與了一次中國葡萄種植領域最高端的盛會,當看到參與活動的15人“中日葡萄之友”成員名單時,他更是大跌了眼鏡:上海馬陸葡萄單傳倫,重慶葡萄吳小平……這些人名隨便說出一個都能讓中國的“葡萄圈”抖三抖。

顏景芳坐不住了,說啥也要先“混”進組織。於是,他一方面抓緊學習葡萄種植技術,爭取獲得和葡萄大咖們平等對話的權利;另一方面自費參加各種考察學習活動。去年6月,“葡萄團”每年一次的出國學習定在了世界葡萄種植技術的最前沿日本,顏景芳像小學徒一樣一改能說會道的作風,悶頭緊跟日語翻譯,不停地拿出小本本又記又畫。在日本高知縣,顏景芳更是直接下起了波爾多液訂單,給自家葡萄備足最好的養分。

從上海到雲南、從日本到意大利,一年時間,顏景芳幾乎走遍了國內的主要葡萄種植基地和國外重點種植產區,他發的朋友圈也全被各種葡萄種植技術所霸佔。終於,15人的“葡萄團”也像當初被打動的李勃一樣宣佈正式擴編,這個人就是顏景芳。

“只要投入深,他山之石能點金”

“你這麼高的硬件建設標準就不要打保守牌了,直接上現在行業主推的陽光玫瑰和夏黑吧,這些品種不僅不裂果、不脫粒、口感好,還便於儲運。”去年9月,剛加入“中日葡萄之友”沒多久的顏景芳就把組織成員邀請到自己園子做指導。看了全新的設施配備,雲南建水的許家忠對“尼山紅”的品種選擇進行了一個基本定位,並得到其它成員的一致贊同。

現代葡萄種植,選種是基礎技術,配套是關鍵。許家忠帶來的不僅僅是“尼山紅”葡萄種植的方向,更包括具體的操作指引。在大棚裡,他手把手地教顏景芳和打工農民如何從細節入手抓葡萄品質。“首先要控制葡萄穗的長度,不能讓它超過4公分,一旦長長顏色就會變紅,那夏黑就不是夏‘黑’,而是夏‘紅’了……”行業大咖親臨指導,成了“尼山紅”在短時間內異軍突起的關鍵所在。

顏景芳心裡清楚,16人的“葡萄團”雖然強大,但不好好利用就難以發揮作用。於是,他在積極把組織成員請到家來的同時,也堅持靠在成熟的園區裡學技術、學模式。

上海馬陸葡萄可以被稱為中國葡萄種植的一座燈塔,引領了行業發展的方向。“不親眼看咱咋也想不到,小小的葡萄能成為上海市的一大地標。”在集生態種植、休閒娛樂、科普研學等元素於一體的馬陸葡萄公園,顏景芳明確了走田園綜合體路徑的大方向,並在李勃的指導下,打下了高品質種植的基礎。

“只要投入深,他山之石能點金!”在顏景芳看來,發展現代農業關鍵在“人”,可是農村普遍存在底子薄、意識差的狀況,引人留人都很難。在這樣的現實困境下,“不為所有、但為所用”的借力思維就具備了符合農村特質的可操作性,但離不開全身心地真投入。他篤信,自己一定不會辜負那片16人“葡萄團”聯手栽下的“尼山紅”,要讓它越長越旺、越來越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