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又見灶臺炊煙起,勾起我回憶

又見灶臺炊煙起,勾起我回憶

講述人:丁觀芳 85歲 現居住在曹村鎮丁鳳村

上了年紀,開始有些耳背,不過身體不錯,我現在空閒時間很多,或者出門在村裡隨便走走,或者就坐在家裡的木椅上。小輩們經常過來看我,我會給他們做幾個小菜,煤氣爐用起來很順手,也很便捷,邊上的土灶臺還很完整,雖不經常用,但也捨不得拆掉。

說起灶臺,40年前買不起土磚,就用石頭壘了一個灶臺。雖然條件簡陋,但打灶臺和起屋造宅一樣重要,灶打在什麼地方,朝哪個方向,都是有講究的。記得當時灶臺打好,我還和老伴“擺酒”慶祝,孩子們歡呼雀躍,因為那天的菜有魚有肉,有煎有炒,是過年過節才有的,平時吃不到。

又見灶臺炊煙起,勾起我回憶

那個時候,人與人最質樸的情感就在烹飪的煙火中溫婉流轉,就如同我與老伴。老伴年輕時是個安靜的女子,我們共同撫育5個子女,4個兒子1個女兒,家裡其樂融融,但經濟拮据,也經常遇到一些憂愁。有時候,我在田裡忙完活到家時,發現老伴一籌莫展,她說,“今天的柴火不夠了”,我沒來得及坐下喝一口水,就匆匆出門“拾柴火”,好像有用不完的勁。

那個時候,不少村民會上山放牛,樹葉也都被牛吃了,根本沒有木柴可撿。於是,我就會去割草,割完草回到家後,拿著草用手多抖幾下,泥土松落了,就可以燒了,因為草並不是很乾,所以火苗遠沒有木柴那樣燒得紅火。

用灶臺做飯,在冬天,是個好差事,因為暖暖的。夏天就受罪了,又熱又悶,渾身大汗淋漓,頗為受罪。那時候家裡燒的多是細碎的樹葉樹枝等,沒有鼓風機、油煙機之類的通風設備,老房子窗戶又小,所以做飯時屋內煙霧繚繞,嗆人口鼻。老伴是燒火的好手,坐在灶膛前,什麼時候燒小火,什麼時候柴要添慢些,什麼時候要用火鉗把木柴架空,都拿捏很準。但是,由於人多柴火少,晴天還好,一到陰雨天,老伴最愁的就是燃料問題,溼乎乎的樹枝難以引燃,老伴被燻得眼淚鼻水滿面流,簡單一頓飯做下來,常常得兩個小時以上。

上世紀80年代,我和老伴買來一隻煤油爐、一個小鍋,房間的一角用磚塊墊高,放上煤油爐,也算是一件像樣的廚房用具了。可是那時煤油供應不足,加上經濟緊張,又捨不得多買,只是偶爾給病人或老年人做點小飯用用,做飯依然還靠原來的灶臺。

隨後,煤球爐走進了我們的生活,相比灶臺需引火添柴而言,輕鬆不少。那時家裡角角落落都有煤球,牆壁也因此變成黑灰色。但有時候老伴為了省錢,春秋有柴時依然用灶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灶臺與煤球爐並用,而且灶臺承擔著更大的作用。

日子越過越好,孩子們逐漸長大,也很爭氣,有出門做生意的,有出國的,當他們給我買來煤氣爐時,輕輕一按,藍色的火苗就竄出來,老伴大聲驚叫“哇!這是什麼灶?這火是從哪裡變出來的?一定很貴吧?”一大堆的問題都把孩子們給惹笑了。大兒子耐心地告訴我們,這叫“煤氣爐”,非常便捷。就為這個,老伴興奮了好幾天。

又見灶臺炊煙起,勾起我回憶

後來,我們又用上了電磁爐。老伴常常感慨,社會發展太快了,雖然煤氣爐、電磁爐用起來便捷省時,可總沒有用柴火燒飯香,所以,偶爾還是會用老灶臺做飯,那種人間煙火味瞬間在心中復活。

“人生就像一齣戲,相扶到老不容易”。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們攜手走過了坎坎坷坷的人生路。如今,老伴離開我已近2年,儘管灶臺早已不用,但與她的幾十年相伴都盡在這灶臺的裊裊炊煙中。古稀之年,我不曾覺得孤獨,住在老房子裡,有老灶臺、煤氣爐,裊裊炊煙,悠悠溫馨,還有孩子們經常帶來的歡聲笑語……(記者 歐苗苗/文 通訊員 蘇立鎖/圖 李浙平/繪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