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5 子線長度,不可忽視的釣魚細節|小地方,大講究

剛開始學釣魚那會兒,估計很多釣友圖方便,都會直接購買店裡綁好的鉤線。這麼做是方便了,但也埋下了一個問題:子線的長度是固定的。隨著釣魚次數越來越多,許多釣友學會了自己綁鉤綁線,子線要用多長這個問題,也就逐漸暴露了出來。那麼子線長度在選擇上,到底有沒有一個標準?如何選擇才能發揮子線的最大作用呢?

一、子線長度定義

子線長度,不可忽視的釣魚細節|小地方,大講究

手竿釣法中,釣線由主線和子線兩部分組成。一般來講,連接竿尖與八字環之間的那段線稱為主線,連接八字環與魚鉤之間的那段線稱為子線。在釣魚界,子線長度的定義稍有不同,它是從八字環到鉤底的距離。子線會比主線細一些,目的是在斷線的時候,不會傷及主線。子線的長短,沒有一個定性的規定。通常在10~20cm之間,稱作短子線;21~50cm之間,稱作長子線。

二、子線長短的優劣

子線長度,不可忽視的釣魚細節|小地方,大講究

長子線優點在於鉤餌擺幅比較大,誘魚好。鉤餌離鉛皮座較遠,魚吃餌更有安全感。同時長線相對於短線而言,有更大的彈性,抗拉力強度大,不易斷線。長子線的缺點在於釣組的靈敏度會降低,訊號傳遞比較滯後。如果操作不當,還容易出現纏繞亂線的情況。

短子線的優點在於餌料到底快,雜魚鬧窩時,可以一定程度避免雜魚搶食。短線也能更快的傳遞魚訊,減少空鉤率。缺點在於鉤餌離鉛皮座較近,魚容易產生警覺。魚吃食時,容易嘴或身體碰到墜子,傳遞假信號。

三、子線長度的影響因素

子線長度,不可忽視的釣魚細節|小地方,大講究

「水情」

深水用長,淺水用短。深水為長子線提供了有利的發揮空間。淺水因為小型魚類比較多,吃口較輕,用長子線不易觀測到魚訊,宜用短子線。此外,長子線在淺水區使用,還容易與漂、墜、子線發生纏繞。

溫高用長,溫低用短。晚春到初秋階段,水溫較高,魚兒活動量提高,食慾較旺,魚的吃鉤力度較大。此時,合理調漂,搭配上長子線,在漂相清晰的同時,也能發揮長子線的優勢。深秋到早春階段,水溫偏低,魚類活動量降低,食慾較差,吃鉤力度也會減小,造成浮漂反應過小。這種情況下,使用短子線,可以提高靈敏度,還可以搭配上小硬尾漂、細線、小鉤,可使漂相更清晰。

「魚情」

大魚用長,小魚用短。大魚吃鉤重,警惕性高,使用長子線誘魚效果好,隱蔽性高。小魚吃口輕,使用短子線,可及時發現魚訊。

生口、滑口用長,輕口用短。生口魚通常吃鉤動作較大,使用長子線仍可以清晰觀漂,還增加了誘魚幾率,吃餌兇猛的魚也適合用長子線。滑口魚吃鉤吸得快吐得快,這種情況主抓實口死口,不需要漂太靈敏,建議使用長子線。

密度大用長,密度小用短。魚情密度大時,會在窩內搶食餌料。魚遊動造成的水流動,以及魚蹭線等情況,都會給浮漂傳遞假信號,應選用適當長度的長子線,降低靈敏度來過濾部分假信號。魚群密度小時,吃食就會顯得較為平靜。魚吃口動作小,故選擇短子線來提高靈敏度。

四、不同情況時的長度

子線長度,不可忽視的釣魚細節|小地方,大講究

子線的長度是多種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一般在垂釣前,都是很難做出精準的判斷的。為此,我們還是需要準備各種長度的子線,針對各種複雜情況才有計可施。以下為大家介紹幾種常見情況下的子線長度。

1.春釣鯽魚,子線長度20~25cm

春季鯽魚謹慎吃餌,卻對活物比較感興趣,使用長子線誘魚效果好。夏初釣鯽,子線長度15~20cm。此時鯽魚吃口極好,調準浮漂,會有不錯的上魚率。

2.拉餌釣鯽,子線長度10~12cm

適用於魚群密度高,追求一定速度。懸墜跑鉛釣鯽,子線長度5~8cm,優先提高靈敏度。

3.釣草鯉,子線長度25~30cm

草鯉體型大,警惕性高,長子線隱蔽性強,還可以減少魚兒身體碰線的虛假信號。一些情況下,也可以增加到40cm,不過拋竿的難度也隨之增加。

4.釣鰱,子線長度25~50cm

餌料霧化區域大,誘魚效果好。

關於兩鉤之間的距離,如果是釣小魚,雙鉤之間留一鉤半長的鉤距;如果是釣大魚,則留兩鉤長的鉤距。

釣魚之樂

子線長度,不可忽視的釣魚細節|小地方,大講究

關於子線的長短,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理論只是指了個方向,走哪條路還得仔細琢磨。如果套用簡單的理論能釣好魚,大家也不會如此沉迷其中吧。

釣魚之樂,還是在於那方寸之間,就能與各路“高手”過招。要想以不變應萬變恐怕是行不通,還需活學活用,隨機應變,釣技才能更上一層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