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 電商平臺掉的餡餅咋愈加難吃?

除了一些傳統的春節、元旦、中秋等節日之外,各個電商平臺都推了自己的節日。比如淘寶推出了雙11、雙12,京東有蝴蝶節(3.18)狂歡節(6.18),小紅書的黑色星期五(11.27),還有諸如拼多多、唯品會、三代樂等推出的店慶活動,那些"零點搶購""秒殺""買一贈一"等方式,都會有很多人發現有商家"先虛抬專櫃價後降價""折扣備貨很少""優惠注水"等方面的問題,究竟是什麼原因讓網購的真福利變為假福利,是利潤問題還是賣家問題?

電商平臺掉的餡餅咋愈加難吃?

電商平臺紅利過氣

電商平臺流量已過紅利期,產品在迭代,消費在升級,網購的習慣也在隨之改變。說起網購的最開始時期,消費者都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所以也就不會冒風險去購買高價的商品,或者說的等價的商品,每個人都是從買幾塊錢的商品慢慢的建立起習慣和信任。

俗話說"便宜的東西無好貨",因為低價偽劣產品給平臺帶來了太多的負擔。就如阿里巴巴,每年要拿出上十億元的成本去打擊假冒產品,努力將市場規範,這也就使得一些銷售著買家認為是福利的商品消失殆盡。

電商平臺掉的餡餅咋愈加難吃?

商家的戰略轉移

原先網上購物的福利我們可以視為一種獲取客戶(粉絲)的籌碼,隨著越來越多的商家完成了自建流量(粉絲)池的第一要義後,在獲取種子用戶方面的投入必然會變得越來越少,另外,商家在獲取第一批種子用戶後,更多的考量是商業模式的變現與粉絲資產的運用,當粉絲與商家建立的信賴關係越來越穩固後,商家將更多的精力做其他方面的轉移是一種企業經營的必然趨勢。

在商家自我認知裡,生意要想做長久勢必要有自己的口碑品牌去獲取忠實老顧客。事實也證明那些抱著今天秒殺攢人氣,明天坐等爆款來盈利的人都倒下了。賣東西就是為了掙錢,做活動、做促銷不是常態,網上購物的忠誠度很低,尤其是那些靠打折、讓利吸引來的用戶。當商家明白一個道理,有效用戶才是用戶的時候,打折、促銷等福利自然就少了,也可以說理性了。

用戶的興趣變化

首先,這麼多促銷,福利已經讓用戶產生了抗體了,少了沒有吸引力,有吸引了商家未必承擔的起,所以期望的增加,反而會感覺福利的變少了。

電商平臺掉的餡餅咋愈加難吃?

其次,純粹的折扣贈品之類的購物福利將不再具有剛網購時的新鮮感,用戶的網購行為越來越理智,他們都會覺得羊毛出在狗身上豬買單才是商家購物給予福利的動因,所以,消費者對於商家購物的帶有強烈追銷意識的福利不再有當初的吸引力。

終上所述,早年電商紅利期,企業商家為了去庫存,不惜零成本出貨,同時也摻雜著各種假冒偽劣產品,那時的網購確實讓消費者感覺到大大的福利。但隨著市場的日漸成熟,競爭及信息的透明化,平臺流量越來越貴,很多中小賣家尤其是那些假冒偽劣產品的商家,逐漸被淘汰。靠價格取勝的時代就基本結束,隨之而來的就是線上線下融合的新零售,從用戶購物體驗的角度出發,同時也就打破之前的線上線下價差的局面。經典的案例就是優衣庫在16年的偉大嘗試--線上下單線下門店取貨。由此也成了新零售的標誌性事件。故而,你所感覺到的網購福利減少只是顯性的價格福利減少,而隱形的用戶體驗卻提高了。這個趨勢將會持續下去,由信息技術來完成對傳統電商及零售的升級改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