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1 解鈴還須繫鈴人

解鈴還須繫鈴人

南唐高僧法眼,是中國佛教史上上稱為“法眼宗”的始祖,住金陵(今南 )京清涼寺。當時有一位叫泰欽的和尚也在清涼寺住,因他性情豪逸,不大 管事,和尚們都瞧不起他。但是法眼卻對他很尊重。

有一次法眼在談禪 法之餘,向眾和尚提出一個問題:“一隻老虎,頸項上繫著一隻鈴鐺,誰 能把它解下來?”大家想來想去,誰也沒有辦法。恰巧泰欽來到,法眼請 他作答,他不假思索地答道:“系者解得。”即系鈴的人才能把鈴解下 來。法眼很滿意,對大家說:“你們萬不可輕看了他 。

解鈴還須繫鈴人

“解鈴還須繫鈴人”這個成語便由此而來。

此公案雖然講的是給老虎 解鈴,實際上是法眼在以此曉諭他的學僧們,任何事情都要從來時的路上 尋根探源,從根本處去解決問題。

解鈴還須繫鈴人

同樣,一·個人的幸福與價值的實現如 何,也需要在自己的身上尋找原因和解決的途徑,因為我們的許多問題看 似由外在的因素造成,實則都是自己給自己所加的刑罰。

這就需要人們經 常地反觀內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