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國家出錢進口糧食,拖垮了國內糧食價格”這個謊言為什麼總有市場?

伊藤英明


科學興農為您解答。

謠言之所以有市場,還是因為謠言有其所生存的土壤。比如說有關轉基因的一些流言,可以說稍微有些嘗試的都能識別其中很多謠言,但是依舊很多人相信,而關於進口糧食拖垮中國糧價的問題也是一樣。

關於謠言的傳播,有心理學家用馬斯洛的心理需求理論來解釋,也即是金字塔型需求:從下往上依次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需求、尊重需求、求知需求、審美需求、自我實現需求。所涉及到的對象越是靠近金字塔的底部,謠言的傳播也就越容易。

比如說轉基因因為涉及到了人們的食物飲食,也就是最為根本的生理需求,擴散能力也就是最強。而關於糧食進口拖垮國內價格的問題,其實涉及到了安全需求和歸屬需求,也就是僅次於生理需求,自然這樣的謠言也就具備很強的傳播擴散能力了。

下面咱們閒言少敘言歸正題!就這些年我國所進口的糧食數量看,還真的不算大,以2017年來說,我國糧食進口總量在1.3億噸,其中大豆9553萬噸,而玉米283萬噸,小麥403萬噸,水稻442萬噸,高粱505萬噸,以上幾種佔到了1.11億噸,也就是其餘的合計才2000萬噸。總體來說,除了大豆之外,其餘進口的糧食種類和我國的糧食作物總產來說相差甚遠,說進口的這點糧食影響我國糧價真的有點說不過去。

不過,從以上數字不難發現一個問題,其中進口糧食中的73%是大豆,回過頭來再看一下國產大豆產量,1300萬噸!這問題就大了,我們所進口的大豆還沒進口的大豆多,並且再回頭看一大國內大豆農戶手中的大豆,價位不過1.7元每斤上下!

按道理說,國內大豆缺口如此之大,國內大豆價位應該飛起才對的,然而卻發現不止國內大豆加工企業,連中糧這樣的國企也在源源不斷的進口國外便宜的大豆。

從中可以發現,對於進口糧食導致了國內糧食價位下跌的這樣看似謠言的話,其中不乏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這句話本身來說,也不算是謠言,有其合理的地方。

大家要明確的一點是,如果我國真的不去進口國外便宜糧食的話,這裡且不談國內糧食能否滿足國內需求,恐怕糧食價位企業也要考慮國內設立加工廠子了。然而向國內輸入廉價加工成品。

而今已經是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了,而我國也是一直採取對本國農業保護支持政策,所以我國糧食價位也一直相對比較高,對於我國糧食價位來說未來無論是否進口國外糧食,價位都會逐步下降回歸市場價位。這不僅僅是同國際接軌,也是為了提高我國糧食的產品競爭力,讓我國的農業在世界舞臺擁有一席之地。

這裡是科學興農,歡迎添加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科學興農


題主所說的這個“謊言”,其實真的是經不起推敲的,有人信的原因也大多是因為不瞭解情況,有些多少了解一些的,可能也是進口糧的“受害者”。當然,也存在一些凡是來自國外的,都是對我們有所企圖、要危害我們的“受虐妄想症患者”。

一、所謂國家出錢進口糧食,並不準確。因為進口到國內的糧食,除了一部分是國家必要的庫存調節之外,其他都是企業行為。加工企業、貿易企業根據國內外糧食價格對比、自身企業生產經營的需要等,去採購國外的糧食。比如,我國優質小麥的產量一直以來,都滿足不了消費量,其中優質強筋小麥是做麵包的原料,那隻能去進口像加拿大、美國的小麥,而且對於加工企業來說,國外的小麥都是單一品種、連片種植,品質上比較穩定,國內的大多是一家一戶的種植模式,小麥種子也比較多、比較雜,收購的時候也容易混雜在一起,造成品質不穩定。還有一種就是國內消費者的消費調節需要,比如對泰國香米的進口,雖然國內也有香米,但前些年的種植還是比較少的,市場供應不足。這些企業的進口貿易,肯定用的是企業的資金,不存在國家出錢進口之說。

二、進口糧食拖垮國內糧價更是無稽之談。糧食進口量的增加,特別是國際上的糧食價格比較低的情況下,確實對國內糧價會產生影響,會打壓國內市場,但我國的主要糧食價格形成,始終是在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場的“無形之手”共同作用的,而且“有形之手”發揮了主要主導作用。像可能很多人都聽說過的保護價收購、託市價收購、臨儲價收購等等,國家每年都會對下一年的主要糧食品種價格制定一個指導價,或者叫託底價,參考的依據主要是根據農民的種糧成本。遠的不說,自2004年以來,國家陸續出臺了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和臨儲收購價政策之後,國內的糧價是穩步走高,比如稻穀的價格2004年只有0.7元/斤左右,到2017年的託市價最高達到了1.50元/斤,即使2018年稻穀保護價調低了,粳稻的價格也在1.3元/斤。而國際上的糧價卻經歷了兩次大幅的波動,特比是2012年經歷了大漲又大跌的行情後,這幾年因為供需環境寬鬆,總體上一直是震盪走弱的行情,這也是為什麼國內企業對進口比較青睞的主要原因,價格便宜有優勢啊!

但是,我國對主要糧食品種的進口實行關稅配額限制,這幾年的配額基本上沒有啥變化。其中小麥進口配額963.6萬噸,國營貿易比例90%;玉米720萬噸,國營貿易比例60%;大米532萬噸(其中:長粒米266萬噸、中短粒米266萬噸),國營貿易比例50%。簡單解釋一下,國營比例,是國有糧食企業可以去申請的比例,其他就是社會化企業可以申請的比例,具體的申請流程國家發改委都有公佈。

三、最後簡單說明一下,為什麼市場上會對進口糧食比較敏感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我國糧食進口數量大幅增加,以海關的數據來看,2005年總的糧食進口量是3286萬噸,2010年翻一番達到6695萬噸,但從2014年開始突破1億噸,到2017年達到了13062萬噸。其中,主要的進口還是大豆,佔的比例在70%以上,最高的時候能達到90%。另一方面,除了大豆進口是剛需之外,因為對外依賴程度高,還有一部分品種比如剛才說的優質麥、泰國香米等是對國內的一種調劑,更多的讓市場“詬病”的是其他原本國內有著充足供應的品種,比如飼料用的玉米、高粱、大麥等,比如大量走私進來的東南亞大米。再者,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國內不怎麼缺的糧食進口過來呢?很簡單,國際上的價格低,國內的糧食價格高,加工企業可以降低生產成本,畢竟對企業家來說,都是逐利的。

最後呢,這幾年國家提出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糧食安全新戰略,其中的“適度進口”,就是要利用好國際資源和國際市場,一方面可以有效的補充國內糧食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讓我國有限的耕地更好的發揮作用、休養生息。


糧小咖


從2018年最新公佈的2017年糧食進出口數據來看:

2017年中國糧食累計進口13062萬噸,大豆累計進口9553萬噸,稻米累計進口403萬噸,小麥累計進口442萬噸,玉米累計進口283萬噸。

2017年中國糧食累計出口280萬噸,較2016年增加47.4%,其中,大豆累計出口11萬噸,稻米累計出口120萬噸,玉米累計出口8.6萬噸。

2017年國內糧食生產一共是61791萬噸。

把這三組數據一對比,可能大家都嚇了一跳,我國每年進口的糧食居然佔了糧食生產總量的六分之一?

如果簡簡單單這樣看數據的話,“國家出錢進口糧食,拖垮了國內糧食價格”的謠言也就這樣產生了。而實際上,把數據仔細看一下,我國2017年進口的糧食其實主要是大豆,大豆佔了95%以上,13062萬噸糧食裡有9553萬噸大豆,而真正的糧食稻米、小麥、玉米的進口量和國內的糧食生產總量比起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

中國統計糧食進口量的時候,習慣於把大豆也算進去。這也就給這個謠言提供了土壤。如果咱們把大豆撇開,看看中國三大主糧的進口量,是非常的少的。

可能說到這裡,又有人要噴了!難道進口那麼多大豆沒有拖垮國內大豆的價格麼?

大豆是進口了那麼多,可是大豆進口那麼多的原因是啥?不就是中國大豆生產不夠麼?網上總有些噴子不食五穀、不知三農,他們認為中國這麼大,中國這麼多耕地,怎麼可能種不出來大豆呢?中國人吃豆腐?吃豆油還能吃多少大豆?

他們根本就不知道,中國的耕地現狀,也不知道進口大豆主要的用途是用來幹什麼的?更不知道中國人一年能吃掉多少豬肉?

也不知道,大豆的種植畝產量比起小麥、玉米來要低多少!

他們只知道,中國有得是農民,有得是耕地,只要說種就能種出來,任何農產品都不能進口,必須自己種出來。

自己種得話,肯定不能是轉基因品種,也不能打農藥,還要少上化肥,而且賣得太貴了,還嫌貴。

目前,國內有很多人是這樣的心態。

中國糧食完全夠吃,大豆必須要進口,不進口大豆就沒豬肉吃,要是自己種大豆的話,就得少種三倍的小麥和玉米。這就是眼前咱們的現狀。

當然了,我並沒有說糧食價格就該這麼低,中國的糧食價格確實低,但是咱們一碼事歸一碼事,糧食價格低和進口糧食並沒有什麼直接聯繫。

言盡於此,噴子永遠是噴子,多說也無益!


新農民


這個說法既對又不對!

我們先來看看入世以來我國糧食的進口數量。

數據顯示,截止目前我國年糧食進口量已經達到1.3億噸,其中大豆進口量約為9500萬噸。按照我國糧食產量6.18億噸計算,進口量佔到整個年度供應量的17%以上,在這大宗商品市場來講,是個足夠引起市場價格出現大幅變動的數據。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講,如果我國控制糧食進口勢必對國內糧食價格帶來強力支撐。

但實際情況我們也清楚,我國加入WTO後,通過農產品等消費領域市場的開放,獲得了工業的長足發展,讓更多的人有工作可做——所以,這個對錯很難界定。當然,如果僅僅從對糧價的影響來看,進口壓低國內糧價是有合理性的。

但這句話又是不對的,為什麼呢?

我們知道,我們現在的糧食市場是放開的,從生產、流通到消費,絕大部分是市場化的。而根據國家糧食質檢總局發佈的消息顯示,目前國內允許加工進口糧食的企業有2100多家,糧食進口市場完全是市場化行為,除了必要的中央儲備外,所有企業都是自負盈虧!特別在糧食進口方面,國家還沒有大方到給這些企業發錢去買外國糧的地步。

而且,從進口的糧油品種來看,主要是一些高端大米、小麥(用來滿足國內的高端需求)和大豆(主要用來滿足養殖業)等,都是因為國內有市場才進口的。

所以,從這個方面講,這個說法是不對的。


每日糧油


根據商務部和國家發改委公佈的2018年糧食進口關稅配額量為:小麥963萬噸,玉米720萬噸,大米532萬噸。2018年大豆進口數量沒有公佈。而大豆的進口數量9500萬噸是2017年。


從這些進口糧食數量看,玉米、小麥、大米數量不多,對國產糧食價格影響不大。玉米價格下跌主要是庫存數量太多,壓力很大。據權威人士透露現在庫存還有1.8億噸玉米。這些玉米會經常向市場投放。

其實國家進口糧食並不是打壓糧價。而實際上國家對種地的農民給於了一定的資金補貼。特別是對小麥、水稻還是實行最低保護價收購。這些措施是鼓勵農民好好種地。


國家為什麼要進口糧食呢?最主要是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少。國家提出一定要保住18億畝的耕地面積這個紅線。如果再低於這個數字,將影響14億人吃的問題。根據統計局公佈的我國糧食種植數字顯示:2017年玉米種植面積是5.3億畝,小麥種植面積是3.6億畝,稻穀種植面積4.5億畝,豆類1.5億畝。這些主要糧食和豆類種植面積達到了15億畝。剩下的3億畝是薯類,瓜果蔬菜以及經濟作物等。從這些數字來分析,小麥和稻穀是人的主要糧食食物,這兩種作物種植面積是必須要保住的。

我國大豆畝產為300—500斤。生產一噸大豆需要5畝地。2017年大豆進口數量近9600萬噸,這些大豆在我國種植需要4.8億畝土地。這些土地面積從哪取呢?如果把玉米地改種大豆,那麼玉米地只剩下了0.5億畝,這是不可能的實事。所以必須進口糧食和大豆。


山野50


『國內的糧食價格一直低迷不振!俗話說穀賤傷農,究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點擊右上角“關注”按鈕可以獲取頭條號原生態農場的更多優質內容!」



“國家出錢進口糧食”?我覺得這就是一個錯誤的提法!

確實每年我國進口一定量的各品類糧食,但是,這完全是市場行為,如果把這種市場行為故意往國家的行政主張上引,似乎是一種挑起民眾,特別是農民對國家喪失信心的居心叵測之舉!

稍微瞭解世界經濟規律以及世貿規則的人就應該瞭解,目前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各國不斷地發生著貿易行為,各國也在這樣的大融通、大貿易的環境下,謀求著國內人民的福祉,並且在互通有無的貿易過程中實現著全球社會化的大分工!

這其實也是世界貿易的目的以及世貿組織成立的宗旨!按照理想境界,很有可能有些國家並沒有某些領域的生產條件或優勢,則他們就應該專注於自己的優勢領域並以此佔領國際市場,然後以此賺取的財富去購買需要的物品!

具體到我國,雖然是個農業大國,但並非農業強國!雖然農業人口眾多但生產的農產品在國際上並沒有競爭力!相反,輕工業品、電子產品、紡織品這些世界競爭力極強!每年能夠賺取大量外匯,並多年來保持向對美這樣的強國的貿易順差!

相比而言,歐美髮達的現代化農業競爭力強,按照貿易對等原則,作為開放的中國,他們肯定是需要將農產品出口到中國這麼巨大市場的!

是不是我國就對本國農民不管不顧了,眼睜睜看著國內農民競爭不過外國而徹底脫離農業呢?

肯定不是這樣的!表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當初在加入世貿組織時,談判最艱難的就是農業領域!西方就是盯著國內巨大的農產品消費市場,像歐美的各大農場主紛紛向政府施壓,讓自己的政府讓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並最大限度的開放農產品市場!而實際上,中國政府談判代表出色地完成了談判任務!順利讓中國“入世”,這樣就為中國輕工業品、紡織品、電子產品等能有平等關稅待遇進入各國市場提供了保障!這也是中國近十多年來高速發展,躋身世界經濟總量強國行列的基礎!



相反,中國農業市場的放開還是逐步的,讓中國農民經過了十多年的緩衝期!因為,誰都清楚,保護弱小的國內農業是多麼的必要!也就是近年來,農業各方面的市場都在陸續放開!有人還藉此大放厥詞,殊不知這是當初世貿談判時艱難取得的成果!也都是相關條款中的既定步驟!

我不否定逐年加大的糧食進口確實衝擊了國內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弱的國內農民肯定會面臨艱難!按照理想狀態來說,既然是我們農業沒有競爭力,就乾脆都進口世界低價糧食來養活我們嘛!很明顯這是一種混賬話!“國人的碗裡一定要盛自家飯”,這不僅是常識、共識,還是關係國運、將來生死攸關的問題!

第二,目前國家對糧食進口仍然控制很嚴,實行配額管理,讓國外農產品有計劃、有的放矢地進入國內市場!

另一方面卻是加大對農業的投入!每年的“一號”文件可見一斑,就是通過補貼、基礎設施投入來增強國內農業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所有這些都是組合拳!是既要讓國家工業產品等在國際暢銷而實現國家富裕的目的,又要盡最大可能保護本國人民、農民的利益!任何一箇中國公民都應該熟知並永遠忠誠,以確保國家團結和長治久安!才能讓中華民族有機會實現躋身世界強國的夢想!



真不知那種動不動就混淆視聽,把矛盾往國家引的人藏身何處!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保持正確立場!


原生態鄉村


筆者認為,這樣的言論大行其道,還是由於很多人對我國的糧食安全戰略並不瞭解,再加上一些網絡謠言的添油加醋,這些年糧食價格低迷也讓他們頗有微詞,所以,這樣的言論才會有那麼多人相信,而且是深信不疑,難以自拔。

我國糧食安全整體有保障。

說實話,任何人或者家庭都不願意把自家的飯碗由外人來掌控,這樣的話,一時半會吃飯問題解決了,但是未來卻面臨諸多的風險和不確定因素。

一個家庭尚且如此,一個國家更是要重視糧食安全這個問題,牢牢的把飯碗掌握在自家人手中。為了做到這一點,咱們國家都做了什麼呢?

首先就是大力支持主要口糧的種植,而且保證其種植面積和產量常年穩定。

以2017年的數據為例,我國糧食總產量不過是6.1億噸左右,其中,玉米,稻穀和小麥這三大主糧就佔據了5.4億噸以上,大約是我國糧食總產量的九成以上。這些主糧的高產為我國的糧食安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國每年的主糧消費量也就是5.3億噸左右,我就是說,我國的主糧供給可以做到自給自足。


此外,為了保護我國的主糧產業,我國還對其三個品種的進口施行嚴格的配額制度,以保證進口糧食在國內主糧消費中的比例保持在百分之2左右,不能太高。

從近年來我國的主糧進口實際數量來看,我們也確實做到了。

但是,我們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那就是大豆市場不得不放開,由進口大豆來主導其價格……


糧油市場報


這個問題用國家這個詞,這是有問題的。拖垮價格也是不對。

在中國來說的確存在大量的糧食進口,糧食是個總稱,包括大米,小麥,玉米,大豆等等。但是國家允許進口和國家親自進口這是兩碼事情。國家不禁止糧食進口,或者適當鼓勵糧食進口,這不是什麼問題。進口糧食是由各個公司完成的。我們很多人願意把這種行為投射給國家,這似乎不公道。

中國的糧食生產效率一直是比較低的。這大大的提高了種植成本。以至於美國人來中國參觀中國農業,他們認為這是在做園林,園藝,而不是種糧食。美國地廣人稀,所以他們的種植比我們粗放得多,成本自然也就很低。所以價格優勢就很明顯。


不過我們的確在自我改進上做得太少,而進口太多。比如大豆,現在佔中國市場的80%以上都是進口的大豆,大豆提供了飼料中的蛋白質,所以我們的畜牧家禽水產業有了很大的發展,我們有很多肉類家禽和水產。這些大豆不是從北美南美進口,我們全部自己種植的話,需要的耕地會大大增加。這和我們的人口和國土之間的關係不太協調了。養13.7億人口真的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

所以拖垮不拖垮真的是兩說的。耕地面積決定了,我們需要進口。


大舟財經觀


首先“國家進口糧食拖垮國內糧食價格”這句話無疑是無稽之談,第一,我國大米、小麥、玉米這三大谷物的自給率在2017年的自給率為98%,從國外市場上進口的比例僅為2%,所佔比例十分小。另外,糧食進口的主體也不是政府,而是糧食加工企業,當國內的糧食質量滿足不了加工需求時,就需要從國際市場上尋求進口,但是絕非政府出資。

另外,國內的糧食價格低,確實受到國際糧價的影響,因為現在是全球化的市場環境,當本國內的糧價高於國際市場時,自然就會有大量的糧食進入到國內市場,企業為了自身利益也會選擇進口國外糧食,這是很正常的市場行為,根本原因在於國內的糧食產業競爭力低下,與陰謀論無關。

而至於說到這個謊言為什麼有市場,在我看來,一是因為受眾面廣,牽扯到了大量種植糧食的糧農;二是因為我國的糧食產業確實競爭力弱,而一些農民朋友並不太瞭解這裡面的實情,因此當這種言論出現的時候,就能夠迷惑部分農民朋友;三就是一些媒體有意識地發佈一些導向性的言論,這就會有一個很大程度的示範效應。


韓一軍


其實題主的提問就有問題,你已經是先入為主了,你已經是覺得國內的糧食價格沒有受到國外進口的影響了。進口糧食對於國內得糧食價格是有影響的,不能說一點影響就沒有吧。

中國目前已經成為了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國,很多人都知道中國每年進口最多的就是大豆,其實不光是大豆,水稻,玉米,大麥,甚至連豬肉中國每年進口的都是在世界前列的。

但是大豆確實是佔據了大部的份額,中國每年進口大約1.3億噸糧食,大豆就超過了9000萬噸,佔了70%以上。所以說國內大豆的市場主要就是靠進口來維持的,你要說要是沒有國外大豆的進口,中國的大豆會漲到什麼價格。中國每年消耗的大豆進口占了87%,想想這是什麼概念。而且中國的大豆很多都是被用來榨油了。那麼榨油就有豆油,還有豆粕。一噸進口大豆能提供約780公斤豆粕,近年豆粕的消費量在7000萬噸/年左右,用來滿足7億頭豬、13億隻蛋雞、150億羽肉雞等畜禽和水產動物對蛋白質飼料的需求。其實進口那麼多,平均到每個人身上也就幾十公斤而已,現在都知道這些大豆來幹嘛了。

就單單說大豆,如果不進口了,那麼影響不光是大豆的價格,所有的糧食,肉類最後會影響到多有的物價。

對於水稻這些,中國的水稻目前確實是基本能夠滿足國內的消耗,但是如果每年生產的都消耗完了,那麼一旦遇上天災人禍的,糧食價格還不得瘋漲,社會不就亂套了。可以看到每年中國的糧食進口總額都是一直在上漲中。中國每年進口的水稻,大米超過400萬噸,而中國每年消耗的大米超過1.7億噸。比重還是很大的。怎麼能說沒有影響呢?

中國目前來說糧食想要完全自給自足是很難的,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的極不平衡,農業技術的落後,中國南北方飲食差異巨大,所以說進口糧食還是很有必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