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5 你們那還有趕集嗎?來看看炎陵獨特的民間趕集

【公益發布株洲人文識知、旅遊、美食等資訊,歡迎關注《株式文化》頭條號;歡迎投送原創稿件;如有喜歡的內容,順手收藏並分享給您的親友】


炎陵縣毗鄰贛西粵北山區,地處僻遠,交通不暢。自炎帝神農氏以來,人們日常所需和富餘農副土產,都是靠就地交換,互通有無。因此,酃縣(今炎陵縣)一帶的圩日集市,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民風淳樸。如果你有興趣逛逛這裡的圩日集市,那麼一定會令你流連忘返,回味無窮。

你們那還有趕集嗎?來看看炎陵獨特的民間趕集

一鄉一圩,十里一圩,甚至五里一圩,比比皆是。直到今天,炎陵縣的許多地名都冠有“圩”字,如塘田圩、沔渡圩、十都圩、船形圩、中村圩、下村圩、水口圩、霍家圩、太平圩等等,那不帶“圩”字的圩場就更多了。趕圩日期,解放前是按農曆計算,每圩每月或逢一四七,或逢二五八,或逢三六九日不等,三日一圩一月九次,約定俗成,屆期趕集。相鄰圩場,逢圩日期,一般相互錯開,便於商賈交易,也便於農民自產農副土特產品的流通。解放後有的地方曾規定以陽曆日期為圩期,說按農曆舊規,圩日太密,影響生產,於是新定五天一圩,每月逢五逢十,但農民不認帳,難以推行,沒過多久,多數地方又恢復以農曆日期為圩期了。

你們那還有趕集嗎?來看看炎陵獨特的民間趕集

炎陵縣一帶的圩場,雖然處在群山包圍之中,但就某個圩場來說,又都是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交通相對便利,物產相對豐富,所以每當圩日,農工士商雲集,其繁華熱鬧並不亞於都市商埠。圩場無論大小,一般設有南貨行、百貨行、蔬菜行、肉行、蛋行、禽行、柴行、豬仔行、竹木器行、土特產行等,異彩紛呈,秩序井然。茶油、桐油、生薑、大蒜、木耳、香菇、茶葉、茶餅、筍乾、藥材、木材、木炭、竹器、木器等產品琳琅滿目,頗具本地特色。許多傳統產品還飲譽境外,成了招攬商客的“王牌”。如塘田圩的“天堂茶”,歷代有名,清代曾作為“貢品”進獻朝廷,深得康熙、乾隆皇帝的青睞。中村圩一帶的香菇,有百年以上的生產歷史,質地優良,純香可口,一向受“廣客”歡迎,曾出口東南亞等地。策源的玉蘭片,產量高,質量好,現已成為外銷的專項產品。還有石洲的白藤製品,沔渡的竹編制品,工藝精巧,經久耐用,也有幾百年歷史。

你們那還有趕集嗎?來看看炎陵獨特的民間趕集

正因為這裡的名優特產品種繁多,所以有的圩場還可以行銷某一專項產品而聲名遠播。例如茶攸安酃邊境的界首鎮圩場,清代以來就以行銷豬仔和家狗而聞名。圩場有整整一條街專為豬狗集市,擺的都是豬籠狗籠,等待出手的豬仔、狗仔、肉豬、家狗,不僅品種優良,而且價格低廉。每當圩日,湘東湘南等縣客商都到這裡大批收購,甚至廣東、江西等省的客商也慕名前來長途販運,以致成為湘粵贛三省的豬狗集市中心。

你們那還有趕集嗎?來看看炎陵獨特的民間趕集

在炎陵縣一帶趕圩,是一種特殊的享受。這裡的人們自古以來信奉“莫做虧心事,不賺冤枉錢”的道德觀念,生意人大都講究自己的名聲,寧願少賺錢,也要貨物好。農家上市的蔬菜瓜果,一般是當天清早現摘現賣,洗盡汙泥,剔除黃葉,將殘破次果留給自己食用或餵豬餵雞,選質地良好的挑上圩市出售。小時候,常聽老輩人講到廣東樂昌挑鹽的故事。那時候從茶陵、炎陵縣到樂昌沒有公路,僅有一條粵漢鐵路通火車,但農民一般也坐不起,挑鹽只能靠兩條腿走路,兩三百里路程,十來天一個來回,還要挑百斤擔子,其艱苦是可想而知的。更為擔心的是沿途多為山路,經常有打家劫舍之徒在途中攔路搶劫,輕則破財丟貨,重則性命難保。所以,一般農民不是生活實在難過,是不去挑鹽賣的。由此可見,在舊社會農民經商也很不容易,但販來的貨物仍然價格適宜,人們普遍樂於接受,不似個別奸商故意哄抬物價,坑害顧客。因此,你在這裡買東西,根本不用討價還價,只要你看準了,保證不會使你吃虧。

你們那還有趕集嗎?來看看炎陵獨特的民間趕集

炎陵縣人趕圩,雖已習以為常,但也頗有講究。一般來說,趕圩的人不僅是為了購買商品,還有交流信息,聯絡感情的目的。所以每當圩日,通往圩場的路上,男女老少,三五成群,絡繹不絕。除了肩挑手提各種貨物之外,還互相探問生意如何,收成怎樣,誰的母豬下了幾個仔,誰的伢兒考上了大學等等。一路歡歌笑語,情趣盎然。對青年男女來說,逢圩趕集是他們最自由、最好表現自己的機會。他們或交朋友,或找對象,或會戀人,瀟灑浪漫,各得其所。整整一個圩日,他們都有說不盡的知心話,道不完的離別情,不到紅日西斜是不會分手的。大約下午3、4點鐘左右,人們該脫手的貨物脫手了,該購置的東西也購齊了,圩場也就逐漸散場了,大家滿載收穫的喜悅而歸。如果有人還有什麼遺憾的話,也只有等到下一個圩日了。這就是炎陵縣的圩日集市,這就是炎陵縣古老淳樸的民風。唐詩有云:“青箬裹鹽歸峒客,綠荷包飯趁圩人”。這句古詩可以說是炎陵縣趕圩習俗的生動寫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