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8 中國兩部偉大兵法,一部是《孫子兵法》,另一部是什麼兵法?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時代叫春秋,還有一個時代叫戰國。

中國兩部偉大兵法,一部是《孫子兵法》,另一部是什麼兵法?

春秋五霸圖

春秋時代(前771-前476年)。戰國時代(前476-前221年)。

中國兩部偉大兵法,一部是《孫子兵法》,另一部是什麼兵法?

戰國七雄圖

(注:也有另外的劃分年頭的說法)

春秋時代兵法最高峰是現在世人熟悉的《孫子兵法》。

戰國時代兵法最高峰又是誰呢?

估計許多現代人是不知道的!

這個事情得問一問戰國末期和漢朝初期的人了。

戰國250年,戰爭的激烈程度,遠遠超過春秋;春秋打仗還有禮儀可以遵循,宋襄公雖然被部分人取笑,但他仍然成為了春秋五霸;到了戰國,宋襄公幾乎被所有人恥笑,成為愚蠢的代名詞。可見,戰國時期的戰爭更加的殘酷,戰爭環境更加惡劣。戰國之後10來年,天下再次發生大戰,先是滅秦之戰,後來演變為楚漢之戰。戰國末期的人和漢朝初年的人,他們經歷了200-300年戰爭,可以說這些人的祖祖輩輩都是在戰爭中成長起來的。所以,漢朝初年的人,他們最有資格和眼光來評論當時的兵家留下來的兵法。

春秋戰國以來,產生的兵法不少,戰國末期和漢朝初期的人,他們挑選了哪一部兵法呢?

他們挑選了兩部:

1、春秋時期的《孫子兵法》。

中國兩部偉大兵法,一部是《孫子兵法》,另一部是什麼兵法?

孫子兵法

2、戰國時期的《吳子兵法》。

中國兩部偉大兵法,一部是《孫子兵法》,另一部是什麼兵法?

吳子兵法

《吳子兵法》與《孫子兵法》,是那個時代的人特推崇的兩部兵法,是他們的最愛。

當然,《吳子兵法》與《孫子兵法》並駕齊驅,成為最被推崇的兩部兵法,這樣的情況並不是從漢初才開始的,而是從戰國中後期就開始了。《韓非子·五蠹》介紹當時的社會情況(戰國後期)時說:“境內言兵,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亦說:“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吳起兵法,世多有。”這說明戰國中後期至漢初,《吳子兵法》與《孫子兵法》一樣,流傳也是十分廣泛的。兩部兵書已經成為——中國兵法雙子座。

《孫子兵法》有十三篇,吳子兵法呢,有多少篇?

《漢書·藝文志》介紹說:“《吳起》四十八篇”。可見《吳子兵法》內容很豐富。

歷史往後發展,經歷西漢和東漢、兩晉南北朝,發生“五胡亂華”、“永嘉之亂”,漢朝王室的古籍被燒得乾乾淨淨,使得“中原陸沉”、“中原淪陷”,中國歷史遭受“漢民族劫難”,於是,再次發生約300年的動亂和分治。這不僅是中國政治和經濟的浩劫,也是中華文化的一場浩劫,中國古籍又一次被焚燒。如果說秦末被焚燒的古籍使得中華古籍所剩甚少,西晉末年的大亂讓許多孤本的古籍幾乎絕跡,造成巨大損失且後世無法彌補。

因而到了隋唐時代,在《隋書•經籍志》和《新唐書•藝文志》之中,《吳子兵法》僅剩可憐的一卷,原來48篇的內容,幾乎遺失殆盡。又通過各方收集和整理,幾百年之後,在《宋史•藝文志》中的記載,最後確定:《吳子》僅存三卷,即今本《吳子兵法》的三卷六篇。這個差不多算是定格了。

中國兩部偉大兵法,一部是《孫子兵法》,另一部是什麼兵法?

吳子內容

到了清代,一股反偽學風興起,桐城派古文家姚鼐以《吳子兵法》中有“笳笛”二字,認為這是魏晉以後才有的,從而斷定殘卷《吳子兵法》是偽作。其後,章炳麟、梁啟超等學者都附和其論。郭沫若在《青銅時代•述吳起》一文中亦說:《吳子兵法》“辭義淺屑”,有多處襲用《孫子兵法》,還有的襲用《曲禮》和《淮南子•兵略訓》。並以“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四獸為例,說四獸出現在戰國末年,非吳起所宜用,因而下結論說“故今存《吳子》實可斷言為偽”。

但是,這些懷疑的說法,像當年有人判斷《司馬法》、《六韜》、《尉繚子》(三部皆為兵書)為偽書一樣,其實只是推論,並沒有確實的根據。到了改革開放之後,王式金、李碩之著《吳子淺說》,以及孫開泰所著《吳起傳》,分別從史料著錄《吳子》的沿革考察,考證《吳子》一書中所提到的器物今本《吳子》中有些內容與吳起有關的史料記載相吻合,今本《吳子》中的有些內容,在漢以前的其它兵書中又有反映,今本《吳子》的內容基本上反映了戰國時期的戰爭特點與吳起的軍事思想等五個方面,以及其它方面論說今本《吳子兵法》不偽,應該是戰國前期吳起所著,只不過在流傳過程中有後人的潤色加工而已。經過否定之否定的過程,中國史學界更為客觀和公允,更加符合歷史過程中的實際情況。李學勤認為:“孫開泰同志論定《吳子》為真,對吳起在兵家統緒中的地位也給予了適當的評價,這對古代學術思想的探討是很重要的。”

《吳子兵法》雖然僅保存六篇,但也提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軍事思想。

中國兩部偉大兵法,一部是《孫子兵法》,另一部是什麼兵法?

吳起畫像

首先,它提出了一套政治、軍事並重,而以政治為先的戰爭觀念。《吳子兵法•圖國》說,要富國強兵,必須“內修文德,外治武備”。文德,指政治教化而言。武備,指軍事戰爭而言。它強調兩者必須並重,不可偏廢。並說歷史的經驗證明,承桑氏(古代部落)只修文德,不重武備,結果滅亡了。相反,有扈氏(夏代部落)恃眾好戰,不修文德,也滅亡了。這種戰爭觀是正確的。

在政治、軍事並重的前提下,《吳子》更重視政治教化,這反映吳起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其曰:“昔之圖國家者,必先教百姓而親萬民。”教化的結果要做到四和:國家和睦,軍隊團結,上陣統一,戰鬥協調,這樣君才算有道之主,民眾才“以進死為榮,退生為辱”,國家才能夠出兵出戰。教化百姓的內容,主要是“道、義、禮、仁”四德。這四德關係國家興衰,“修之則興,廢之則衰”。

其次,《吳子兵法》試圖通過對戰爭起因的分析,來探索戰爭的實質。其曰:“凡兵之所起者有五:一曰爭名,二曰爭利,三曰積惡,四曰內亂,五曰因飢。”以今日的觀點來看,這種對於戰爭起因的認識是膚淺的。但在戰國初期,《吳子》能注意到戰爭因“爭利”等經濟原因而引起,也是難能可貴的——這說明吳起的思想受到當時法家思想的影響。從戰爭的五種起因出發,《吳子》又探索了戰爭的性質,把它區分為“義兵”、“強兵”、“剛兵”、“暴兵”、“逆兵”五類,並指出“義兵”是“禁暴救亂”的,“暴兵”是“棄禮貪利”的。這表明《吳子兵法》試圖對戰爭的性質進行分類,以探求正義性的戰爭。雖然它的認識還比較模糊,但這無疑較《孫子》的認識前進了一步。

其三,《吳子兵法》在戰爭觀上的另一貢獻,是它提出了“戰勝易,守勝難”的命題。因為戰爭是用軍事手段解決問題,所以要取得勝利相對來說是容易的。而保護勝利成果,則不僅需要軍事手段,還需要政治、經濟、思想等各種手段,相對來說會更加困難。何況,勝利以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為代價。所以他認為,戰爭勝利的次數越多,消耗人力、物力越大,而保守勝利的希望也就越小。由此出發,提出國家應該慎戰。這種觀點無疑也是進步的。

其四,吳起還提出了先要加強戰備,然後依據敵情,“見可而進,知難而退”,施行“審敵虛實而趨其危”的一套戰略戰術原則;以及依據不同的地理條件、政治狀況、人民習俗、經濟實力、軍隊素質和軍陣陣法等特點,來制定對付列國的不同軍事策略。

其五,在作戰中,吳起指出敵我形勢瞬息萬變,因而提出要善於根據變化的情況而改變作戰方針的思想等。

中國兩部偉大兵法,一部是《孫子兵法》,另一部是什麼兵法?

吳起雕塑

有人認為:“吳起的軍事思想深度不如孫子,但吳子的功業(戰爭實踐)比孫子輝煌”;還有人認為:“吳子兵法能夠解決實際問題,比較具有實戰性”,理論上要欠缺一些(這只是從殘卷得出的結論);再有人認為“《吳子》一書雖僅五千字左右,但內容十分豐富,是繼《孫子》以後又一部體系完備、思想精深、具有重大理論價值的兵學論著,在中國古代兵學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隋唐之後的宋代,認識到了吳子兵法的價值,除了在口碑上將孫吳並稱,而且,在宋代將《吳子》列入了《武經七書》。這個做法無疑是值得稱道的,不然《吳子兵法》殘卷就不可能流傳下來了。

吳起作為中國戰國曆史最高水準的軍事理論家和最成功的實踐者應該是當之無愧的!

即便是司馬遷,也不得不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的最後評論中寫道:“太史公曰: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吳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論,論其行事所施設者。”司馬遷說的意思是:社會上稱道軍旅戰法的人,無不稱道《孫子》十三篇和吳起的《兵法》,這兩部書,社會上流傳很廣,所以我不加論述,只評論他們生平行事所涉及到的情況。

《吳子兵法》與《孫子兵法》一樣,成為中國兵法的第一高峰。

這個雙子座的高峰,在中國歷史上是無人能夠超越的!

注:據史書記載,除《吳子兵法》外,吳起還撰有《吳起玉帳陰符》三卷、《吳起教戰法》等兵書,但均已失傳。《吳子》現存最早的版本是宋代的《武經七書》本。後世版本,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