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重慶舊影1917年,兩江四岸船上人家掠影


自古以來,重慶就因處於兩江相匯,而水域通達。重慶碼頭一直是長江流域水運往來的要地,早年間重慶的“巴渝十二景”中與碼頭相關的就有五處之多。

清朝巴渝十二景中的“字水宵燈”,指的是當時重慶萬家燈火的場面,其實有很大一部分燈火是來源於船戶。當時的重慶到了夜晚,最熱鬧、燈火通明的就是雲集在碼頭邊的這些船隻,船上的人家聚在一起,或吃火鍋,或聊天、賭博,燈火將長江照得通明。

重慶城依山而建、兩江環抱,平地缺乏。由於地勢的緣故,絕大多數的建築都需沿著山坡依次建造。而傳統的重慶沿江民居,都是由幾根木料撐著的一間木樓的“吊腳樓”。“吊腳樓”是重慶的傳統民居形式,最早可追溯到東漢以前。


重慶曆來是長江上游水路交通樞紐,江邊碼頭林立,商船穿梭頻繁,旅人來往如鯽。中國西南乃至整個長江流域的城市文化在這裡都有交融,加上重慶自己獨特的市井文化,形成了碼頭文化。重慶的碼頭文化主要包括方言藝術和茶館文化。

據《重慶通史》記載:經過明末清初的戰亂之後,康熙四年,重慶主城全城僅有3000人,而包括現在的江北、南岸在內的重慶市區,僅剩4200人。

清初,發生的“湖廣填四川”運動使重慶具有了悠久的移民歷史和豐富的移民文化,奠定了近現代重慶社會的根基。 清光緒十六年,中英簽訂《煙臺條約續增專條》,重慶開為商埠。光緒十七年3月1日,重慶海關在朝天門附近設立。

川江號子是川江船工們為統一動作和節奏,由號工領唱,眾船工幫腔、合唱的一種一領眾和式的民間歌唱形式。重慶到宜昌1000多公里的長江江段俗稱川江,航道艱險,險灘密佈,礁石林立,水流湍急。因此,在滾滾川江上,產生了許多歌詠船工生活的水上歌謠——川江號子。

連家漁船在大江大河、湖泊水庫上生產生活,其中大部分集中在長江流域。他們長年以船為家,漂泊在水上,漁船既是他們的生產資料,也是他們居住生活的”家“。

連家船民的生活簡單而獨特,一輩子的生活都是圍繞著他們的船。除了趕集上岸,婚喪嫁娶、生老病死都不會離開這船。如今,連家船正在慢慢減少,更多的人住進了樓房。【重慶舊影,1917年。攝影:甘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