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抵制高片酬:走好,这个互为主谋互为帮凶的畸形演艺时代

抵制高片酬:走好,这个互为主谋互为帮凶的畸形演艺时代

巩俐成名后到香港发展,1992年,

与周星驰合作经典喜剧电影《唐伯虎点秋香》,

其中有段经典打戏,

华府春夏秋冬四香被夺命书生的“面目全非脚”打成丑八怪,

中间需要巩俐化一个青一块紫一块的猪头妆,

巩俐以为剧组在整她,坚决不肯,

周星驰只好找替身。

但是,电影中的春夏冬三香都是本人化丑妆出演,

甚至华夫人的扮演者郑佩佩老师也有丑妆,

更不要说大名鼎鼎的石榴姐,

都成为香港电影史上一个绕不过去的经典角色。

虽然后来巩俐表示,当时完全不懂什么是无厘头,

后悔没好好演,甚至成为从影生涯的遗憾。

但是,内地和香港演员的敬业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抵制高片酬:走好,这个互为主谋互为帮凶的畸形演艺时代

周润发做客《开讲啦》提到一件往事,

他曾三次穿礼服端端正正坐在香港金像奖颁奖典礼的现场,

然而,都没获奖。

第四次,在澳门拍《江湖龙虎斗》,

组委会说,晚上好像你拿奖,你得过来。

当时周润发下班六点多,大会八点开始,

从澳门坐船到香港15分钟,香港坐车到九龙大概40分钟,

结果刚刚到,就颁奖了,

周润发穿了个便装就上去领奖。

主持人撒贝宁怀疑他是故意的,

因为完全可以让亲朋好友或助理拿一套西装在路上等着,

直接在车上换。

周润发认真地说,那时候没有一个大牌,

没有经纪人公司,没有助手,

所有衣服,甚至茶水,都是自己拿的。

周润发在底层摸打滚爬过,体会过生活的艰辛,

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讨生活,

他说他不是当明星,也不是当艺人,而是在讨生活。

抵制高片酬:走好,这个互为主谋互为帮凶的畸形演艺时代

胡歌车祸死里逃生,

恢复之后没有急于拍戏,

而是低头闷声演了两年话剧。

终于,一部《琅琊榜》让他破茧成蝶,

挤身一线大咖行列。

在一次颁奖典礼上,胡歌凭梅长苏一角获得视帝,

致辞时却说了句题外话,

他说有幸和李雪健老师坐同一航班,

令他羞愧的是,李雪健六十多岁高龄,居然只带了一个助理,

而他,带了三个。

作为一个获得视帝殊荣的年轻艺人,

这种反醒同样令在场的年轻艺人羞愧。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汝果欲学戏,功夫在戏外。

拍戏拍的是别人的人生,演戏用的却是自己的积淀和阅历。

学做人,

是一切职业的首要条件,

是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态度。

邓萃雯凭《金枝欲孽》如妃一角成名后,

在一次采访时说,

在TVB薪水很低,只够买二手车和租偏远的房子,

有时加班不停地拍戏要连拍几天几夜。

古天乐拍《寻秦记》大火之后离开了TVB,

说拍戏太辛苦,很少能休息。

TVB的一线小生马国明在TVB打拼二十几年后,

港媒报道说,他终于买了房子,不到一百平米,还是首付。

张卫健《西游记》创下2亿收益他却只拿到7万块钱片酬,

要求涨工资却惨遭换角儿,一怒之下离开老东家到内地发展。

近几年不断有各种报道,说香港一线艺人薪水低片酬低,

二三线艺人每月薪水几百块,生活难以为继。

TVB在黄金期,制作了很多可以流传的经典电视剧,

虽然布景道具服装差强人意,

但剧情和演技却是无懈可击。

虽然艺人各种吐槽辞职,

但依然认真拍戏,因为敬业,乃是立身之本。

所以,问题在公司身上,而不在艺人。

曾几何时,我们这些八零后翻着各种APP里的电视剧,

突然发现剧的数量似乎比观众还多,

黑压压一片扫过去,却没几部能下得了眼,

偶尔一部好剧,必须具备撑过所有剧荒期的颜值和品质。

不仅怀疑,是我们的审美提高了,还是制作方的品味降低了?

于是乎,只能凭记忆去扒九十年代港台剧的坟。

而且电视剧似乎一直有这样的怪论:

看英美剧不看日韩剧,看日韩剧不看港台剧,

看港台剧不看大陆剧。

我看过绝对控制在20集以内的日韩剧,

也看过哪怕每季只拍8集却能连续拍多季多年的英美剧,

且一如继往制作精良。

而大陆剧,似乎只学会了日播剧改周播剧这一皮毛,

对把钱花在明星流量身上这一点似乎无师自通根深蒂固。

于是不仅怀疑,是他们太精明浮躁还是我们智商太低?

这种怀疑简直有辱视听有辱斯文。

话说,每个朝代都养艺人,似乎当今更甚。

这跟科技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古代艺人跑江湖讨生活,被称作下九流,这当然是一种行业歧视;

近代捧角盛行,是贵族雅士赏玩的一种消遗方式和审美标准;

如今人手一部手机,审美五花八门,任何视频制作出来都会有受众,

手指轻轻一按,买方卖方都极大地保留了隐私和颜面。

这种百花齐放必然造成良莠不齐。

看过一份片酬表,税后:

2017年,《孤芳不自赏》两位主演杨颖片酬8000万,钟汉良7000万,收视扑街;

《如懿传》周迅片酬5350万,霍建华5072万,至今仍未播出;

《那年花开月正圆》孙俪及其团队总片酬6048万,效果差强人意。

这些人随便一部剧挣的钱,大概是我们这个小城三五年也凑不够的GDP。

能圈钱,是一种能力,社会本就弱肉强食,这不是靠调控就能改变的现实。

但是,一个行业的病态发展必定不会长久,

严重的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终会引起民愤,

日积月累终会重新洗牌。

然而,这个非正常价格,却是买方市场造就的,

是我们每个受众不经意间捧起来的。

这是一个互为主谋又互为帮凶的怪异存在。

抵制高片酬:走好,这个互为主谋互为帮凶的畸形演艺时代

近日,由于一些事情的铺垫,

终于,国内三大视频网站以及六大影视制作公司

联合发布声明要求抵制明星艺人非正常高片酬,

并对艺人片酬做了限定。

这个声明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大快人心。

但是,这个畸形市场难道不是

数据平台、播出平台、经纪公司联手助推片酬造成的吗?

假数据、假收视率、抄袭成风、无节制翻拍、蔑视原创、迷信IP,

这些问题目都比演员片酬还严重。

相关数据显示,在影视产业较成熟的美国、日本和韩国,

主要演员的片酬通常只占影响作品总预算的20%至30%,

以保证不影响作品的整体制作质量和发行质量。

就像《人民网》说的:

抑制天价片酬,不仅促进影视产业良性健康发展,

还在于及时扭转社会上浮躁拜金的错误价值观,

从根本上改变娱乐至上、炒作无下限的畸形现状,

让真正有演技、有才华的艺术家回归主流。

抵制高片酬:走好,这个互为主谋互为帮凶的畸形演艺时代

演艺圈从来不缺有颜值有演技的好演员,

无奈人心浮躁,视野被流量蒙蔽,

拿不到更好的资源。

但这些好演员们清者自清,沉稳低调,

耐得住似乎一眼看不到头的寂寞,

经得住流量鲜肉的诱惑,

把演员当成一种职业一份工作,

勤奋,敬业,自律,专心打磨演技,

才能在某天突然大火之时,

以平常心看人生浮沉。

今年夏天凭《镇魂》中深情隐忍的沈巍一角爆红的演员朱一龙

就是这样一位佛系演员。

看似小鲜肉的他,

是位88年出生在演艺圈摸打滚爬了十年的老演员,

看似爆红,其实是十年不得志但从不懈怠的磨炼积淀。

他和白宇成就了镇魂女孩这个官方认证的粉丝群体;

他的眼里有星辰大海;

他少有的干净清澈充满少年感;

他拍亲密戏会从耳朵一直红到脖子却会泰拳会西装举铁;

他直播让粉丝右上角点关注不迷路结果一下叉出去20多万粉;

他综艺感很差常常静止成JPG;

他对提问从来是快问慢答连主持人都不忍心催促;

他说红一次就很满足演艺圈起起落落很正常;

他说戏烂角色不能烂……

十年,朱一龙守得云开见月明,未来可期。

一把年纪了,我开始追起了星。

抵制高片酬:走好,这个互为主谋互为帮凶的畸形演艺时代

因为朱一龙,我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演艺时代,

就算剧情烂到火星上,朱一龙的颜值和演技也能拯救点击率。

8月17日,朱一龙、安悦溪主演的年代爱情剧《许你浮生若梦》

将在优酷全网独播。

这部剧是朱一龙没火之前拍的,

因故一直压着没放。

《许你浮生若梦》改编自橘子宸同名小说,

讲述的是法国长大的华裔美食评论家林静芸

来到上海探访美食和展开寻根之旅,

无意间在林家老宅找出一本日记,

记录了一个叫天婴的女孩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

于是,20年代末的大上海,

洪家的帮派、林家的财阀、许家的警局三足鼎立,

雄踞上海滩,平静之中,暗流涌动,

在眼前徐徐展开一幅乱世画卷。

朱一龙饰演的罗浮生是黑帮长大的少爷,

表面行为举止有些狂放不羁,

实则是个心怀家国重情重义之人。

管理“洪帮”多年,历练出雷霆万钧的处事风格,

行为亦正亦邪,是个上海滩的“狠角色”。

在遇到天婴后,被她的正直、善良、勇敢所感染,

陷入对天婴的深深爱恋中。

据说朱一龙要求导演把自己“演死”,

不是剧情太虐,而是他不忍心真诚被辜负。

星河耿耿,不及你眼眸璀璨,

七夕,让我们遇到更好的朱一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