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6 光榮與隕落——那些名廠、 名導和經典電影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隨著好萊塢大片進入中國市場,中國電影市場化進程不斷加速,民營電影公司蓬勃興起,電影市場和資源被重新洗牌,在內外夾擊下,產業化改革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市場化成為傳統電影廠的唯一選擇。老的電影製片廠紛紛改組改制,它們中有的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有的重組重生。

01

北京電影製片廠

成立於1949年的北京電影製片廠,曾是中國最大的電影廠之一。

《林家鋪子》《紅旗譜》《駱駝祥子》《邊城》《傷逝》《甲方乙方》《愛情呼叫轉移》等獨具藝術風格的電影作品,使北影在一眾老牌電影製片廠中一枝獨秀。

如今,北京電影製片廠已併入中影集團。中影集團成為國內唯一擁有影片進口權的公司。2012年8月,位於北京北三環中路77號的北京電影製片廠拆遷曾引發爭議。後北京市規劃委明確表示保留主樓、東樓和西樓三棟建築。

光榮與隕落——那些名廠、 名導和經典電影

02

上海電影製片廠

成立於1949年11月的上海電影製片廠,曾經是中國電影最大的生產基地,出品過很多優秀的電影,如《雞毛信》《鐵道游擊隊》《女籃五號》《舞臺姐妹》《城南舊事》《芙蓉鎮》《天雲山傳奇》等。

2001年,上影集團、永樂集團、動畫集團及上譯廠、科影廠等10家企業合併,成立上海電影集團公司。2016年8月17日,上影集團正式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在幾大老牌電影集團中,成為繼中影集團外,地方電影集團中率先實現上市的電影集團。

光榮與隕落——那些名廠、 名導和經典電影

03

八一電影製片廠

1952年8月1日八一電影廠正式建廠,命名為解放軍電影製片廠,1956年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

八一廠的群星譜中,一個個名字熠熠生輝:王心剛、唐國強、宋春麗、斯琴高娃、古月……

一部部經典之作讓人銘記:《永不消逝的電波》《林海雪原》《地雷戰》《地道戰》《閃閃的紅星》《衝出亞馬遜》《芳華》等。

2018年2月,八一電影製片廠與總政歌舞團、總政話劇團、總政話劇團以及總政軍樂團合併,並更名為“解放軍文化藝術中心電影電視製作部”。

光榮與隕落——那些名廠、 名導和經典電影

04

西安電影製片廠

1958年8月成立的西安電影製片廠,第一個在國際A級電影節獲得最高獎項。獲國際獎項數量位居全國第一,影片出口量全國第一。有中國的好萊塢、東方的好萊塢之稱。

西影廠出品了大量優秀的電影,如《霸王別姬》《老井》《紅高粱》《香魂女》《圖雅的婚事》《美麗的大腳》《我的一九一九》《大話西遊》《秋菊打官司》《一個都不能少》《三峽好人》《藍風箏》《活著》等。

一大批著名導演從這裡起步,如謝飛、吳天明、黃建新、張藝謀、陳凱歌、顧長衛、賈樟柯等。

最終在2000年,西影廠正式聯合其他的幾家企業,完成了從單純的國有企業到資本多元化集團的轉變,也就是現在的西部電影集團。

光榮與隕落——那些名廠、 名導和經典電影

05

長春電影製片廠

長春電影製片廠是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可謂新中國電影事業的搖籃,創造了新中國電影史上的多個第一。

《五朵金花》《上甘嶺》《英雄兒女》《劉三姐》《白毛女》等一大批優秀作品影響了幾代人的成長。

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由於體制、機制、觀念等方面出現嚴重不適應,遇到空前危機,到1997年時,它已連續六年虧損,瀕臨倒閉。

1998年,長影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計劃。2000年改製為“長影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長影集團”。

光榮與隕落——那些名廠、 名導和經典電影

06

峨眉電影製片廠

1959年7月1日峨眉電影製片廠正式掛牌,由郭沫若親筆題寫了廠名。

它出品過《被愛情遺忘的角落》《焦裕祿》 《鴉片戰爭》《讓子彈飛》《大武生》《觀音山》等優秀電影。

2003年峨眉電影製片廠改製為“峨嵋電影集團”。

光榮與隕落——那些名廠、 名導和經典電影

其他還有不少老牌的電影廠,比如珠江電影製片廠、瀟湘電影製片廠、浙江電影製片廠等也失去了昔日的榮光。

這些電影廠為中國觀眾貢獻了無數的精品力作,見證了中國電影的興亡盛衰。

從事業到企業的改制,從為領導拍片、為獲獎拍片到為觀眾拍片、為市場服務的轉變,丟失了壟斷優勢的電影廠不僅要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人才流失的巨大困境,還要面對沉重的企業負擔,去適應市場機制的改變所帶來的新挑戰。

電影廠原來收入有多低,從張藝謀的超生罰款中可以看出來,“第一個孩子,生於2000年,張藝謀西安電影製片廠收入,2760元”,名滿天下的大導演只有這麼點微薄的收入,可見當時的工資有多低,不改制真不行。

而日益崛起的民營企業卻沒有一大批退休員工需要養活的負擔,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華誼、萬達、光線、華策、博納等民營影視公司接連發力,迎來各自的芳華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