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巴比特加速器聯合創始人Mandy Hu:熊市做區塊鏈要有第一性原理

過去的幾個月裡,我們目睹了巨大泡沫的迅速膨脹和破裂,並且市場進入了漫長波折的熊市中。雖然產業境況遇冷,市場流動性很弱,也有不少從業者回到老本行,但依然還有大把的創業者站上了最新的通證經濟和“幣改”的風口。在短線投機的機會越來越少的現在,區塊鏈創業和投資能否成功慢慢迴歸到價值本身。牛市時候的運氣容易讓人誤以為是能力;而在熊市中能否做好佈局最關鍵的是要有第一性原理。

一、 產業大局觀:區塊鏈仍處於早期市場,模式創新不改變根本問題

區塊鏈發展到了什麼階段?我們先估算一下區塊鏈的用戶滲透率(近似等於數字貨幣的用戶滲透率)。據blockchain.info出品的數據,目前加密貨幣市場的估計總用戶量為2000-3000萬人,世界互聯網用戶人數為37億 (Internetlivestats, 2017), 那麼數字貨幣用戶的滲透率大約為1994、1995年互聯網的用戶滲透率。

巴比特加速器联合创始人Mandy Hu:熊市做区块链要有第一性原理

1994、1995年的互聯網仍然處於基礎設施的建設階段,WWW剛剛發佈四年,它將超文本與internet結合,搭建起了一個全球性的信息庫,後來成為了互聯網上使用最廣泛的服務。當時NSFNET主幹網速率為44.736M bps。

巴比特加速器联合创始人Mandy Hu:熊市做区块链要有第一性原理

互聯網從1970年開始,用了20多年發展到了1992年這個階段,當時網站數量只有10個;到1994年網站數量達到2738個;從1995年開始,互聯網泡沫逐漸升溫,大批網站成立,直至2000年泡沫破裂,行業受挫回暖後繼續穩步發展。其中可以看到泡沫破裂,網站增長率明顯下滑的互聯網熊市中孕育除了Paypal,阿里巴巴,百度等後來的互聯網巨頭。

我們再回頭看現在的區塊鏈市場。

從產業規模上看,區塊鏈市場依然處於行業早期與小體量。上週美國蘋果公司(Apple Inc.)成為第一家市值超過一萬億美元的公司,Alphabet、微軟、亞馬遜的市值都在7000多億美元,除此之外排名靠前的還有市值4960億美元的騰訊控股、4920億美元的伯克希爾哈撒韋、4700億美元的阿里巴巴等行業巨頭,而與此同時整個加密貨幣市場的市值僅有2286億美元,主導地位的比特幣佔據其中的48.6%,雖然加密貨幣市場相較於最開始的時候有了爆發性的增長,但在全球整個產業環境中仍處於較小體量,有著十分大的增長空間。

從產業結構來看,區塊鏈產業主要有三大組成部分:區塊鏈底層公鏈與技術擴展、加密資產工具和媒體社區、垂直應用。

底層公鏈所研究的技術如共識機制、加密技術、點對點傳輸等為區塊鏈的底層技術,可視為區塊鏈產業的基礎技術,是技術擴展、行業應用的前提條件;

技術擴展分類主要聚焦於能夠拓展公鏈技術邊界,使區塊鏈產品具備實際落地基礎的項目,是用戶通過應用界面與底層協議進行交互的橋樑;

通用工具和媒體社區主要指錢包技術和交易所。媒體社區主要由區塊鏈的各參與方構成,包括個人用戶、開源社區、新聞媒體、行業聯盟以及區塊鏈實驗室。

垂直應用分類是區塊鏈技術面向各行各業終端用戶的窗口,包含目前很火的“幣改”和dapp,在該層面,區塊鏈技術能夠真正落地被市場感知。

在數字資產中最核心的交易所方面,歷經五次重要變革,從比特幣中國到OK、火幣、雲幣、幣安,每一次的崛起,都是在政策壓制下的崛起。2013年是央行聯合其他四部委發表了《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切斷了第三方支付的路;2017年年中,央行多次約談國內各大交易所,明確了反洗錢等原則,隨後包括三大家在內的交易所不約而同的發佈了禁止提幣的公告;2017年9月,市場斷崖,隨後幾個月裡市值體量翻翻。而FCOIN則是唯一通過社區模式創新獲得市場佔有率的黑馬,目前也處於輿論風波和模式持續性驗證中。交易所沒有永遠的王者,依然在螺旋式地迭代更新中。

但明顯的趨勢是,交易所的分工逐漸清晰,以往交易所充當”紐交所/納斯達克+券商+櫃檯+場外“的綜合功能體慢慢出現功能細分,越來越多小交易所成為大交易所的櫃檯,形成大交易所(納斯達克/紐交所)——小交易所(櫃檯,流量入口)——投資機構(券商,保薦方)的模式,交易所格局暫定,功能細分。

商業模式上,傳統與新型的模式交織。在技術社區、媒體與通用工具、硬件方面,商業模式為傳統的商業模式,以盈利為目的。在公鏈與垂直應用層面,尋求新的商業模式,猶如DNA,以生存為目的。

由此看來,區塊鏈行業仍處於早期的實驗當中,與以往的區別是2018年6月後隨著EOS等高tps公鏈的組團主網上線對應用層的發展有所助推作用。近幾個月火的項目不管是Fcoin還是Fomo3D都改變了時間維度上的分配激勵,屬於將後入者的利潤提前分給了先來者的資金遊戲,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打破了以往創業項目“冷啟動”時期獲客難的問題,但能否持續還未經考證,畢竟大家都能看到的是模式損害了後入者的利益,再後續經營時往往遇到“中期困境”

(所有人都知道該模式下先入者有機會,後入者會被“割韭菜”,模式在中期後會出現不可持續)。區塊鏈依然處於線性進步的過程中,與華為相似。任正非對華為的進展直言不諱其迷茫,他說:“華為現在的水平尚停留在工程數學、物理算法等工程科學的創新層面,尚未真正進入基礎理論研究。隨著逐步逼近香農定理、摩爾定律的極限,而對大流量、低時延的理論還未創造出來,華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華為已前進在迷航中。”從比特幣中脫胎出來的區塊鏈技術的發展,自一開始,就是在迷航中前行。在“不可能三角”中做平衡與前進,除了優化改造,即是技術革新

巴比特加速器联合创始人Mandy Hu:熊市做区块链要有第一性原理

“不可能三角”是指安全、效率(非計算性),去中心化(計算性)三者之間不可共存,而只能取其二。面對不同的應用場景和性能需求,區塊鏈比速度、或真實、或安全、或穩定。

二、第一性原理

牛市時做區塊鏈有泡沫支撐,浮沫之下沒有用第一性原理做好思考和佈局,熊市來了誰在裸泳就很明顯。什麼是第一性原理呢?馬斯克是第一性原理最著名的代言人,他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

我們運用第一性原理,而不是比較思維去思考問題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生活中總是傾向於比較,對別人已經做過或者正在做的事情我們也都去做,這樣發展的結果只能產生細小的迭代發展。

第一性原理的思想方式是用物理學的角度看待世界,也就是說一層層撥開事物表象,看到裡面的本質,再從本質一層層往上走。

這是他眼中的第一性原理。

用第一性原理思考問題,而不是類比。多數人考慮問題時會侷限於類比(Analogy)思維。類比是一種重要的邏輯思維和推理方法,是人們解決陌生問題的一種常用策略。

類比思維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將陌生的、不熟悉的問題與熟悉的問題或其他相似事物進行類比,嘗試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類比是從兩類對象具有某些相似或相同的屬性出發,推出其中一個對象可能是有另一類對象已經具有的其他屬性的思維方法。基本模式是:若A對象具有屬性a、b、c、d,且B對象具有屬性a、b、c,則推論:B對象也具有屬性d。

在投資和創業領域,一些人喜歡把美國已經成功的產品或商業模式移植到中國,被稱為C2C-Copy to China。這就是典型的類比思維模式。國外的雲存儲公司DropBox和Box.net很成功,國內很多投資人也覺得雲存儲在中國也一定有前景;國外有了商務社交網站LinkedIn,國內也出現不少模仿者;國外打車軟件Uber火了,國內立刻湧現出很多出租車的叫車應用。區塊鏈也是,Fcoin火了,便出現成千上萬做“交易挖礦“的交易所;通證經濟火了,立刻湧現出很多企業希冀從”幣改“上尋求突破……

但是類比推理並不是因果推理。Uber在美國的成功,和中國打車App的成功之間並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打車大戰的時候,幾家打車軟件競爭白熱化地對出租車司機和用戶瘋狂補貼。從常識來分析,這種“花錢”買客戶的方式肯定是不可持續的,在互聯網泡沫的時候,美國一家公司甚至用免費送電腦的方式來吸引客戶。運用第一性原理思考問題,強調在基本事實的基礎上探究問題的本源,不被過去的經驗知識所幹擾。

那麼區塊鏈的第一性原理是什麼呢?不是對通證經濟的“囫圇吞棗”,不是對底層技術的微小改進,更多的是去解構問題,思考通證與技術的本質,再次用最合理高效的方式重構它。

我對這方向的思維模式總結如下:

1、本源思維,用“第一性原理”的方法找區塊鏈創業的領域。哪個領域是人類社會活動頻繁,但因為人類的相互信任問題拖累了整體的效率?什麼樣的生產、消費和分配模式會讓經濟和社會走向生存危機?互聯網對人類最大的貢獻在於什麼?在上述問題的引導下,我們可以去尋找符合以下幾種屬性的區塊鏈創業和投資方向:1)需要產生一定範圍的共識;2)需要花費高成本進行信息真實性驗證;3)有大範圍數據網絡效應。所有的創業,都從“第一性原理”的問題中衍生出來。

2、元問題思維,問創業和投資的初心,並牢記初心對結果釋然。商業成功是不是創業 的目的?不是,通過實踐弄明白一個可能性是創業的目的。對Elon Musk來說,Tesla是以失敗為其中一個目的;區塊鏈也是,偉大的商業模式和技術都還在實驗中,

這是社會實驗,要對有意義的實驗失敗保持寬容。在有資源承受失敗的條件下,商業成功並不比搞明白一個可能性更重要。

3、找出項目和產品內含的“根”技術,然後做優化設計。Musk習慣從物理本質思考內在基礎技術的“根”,火箭的材料成本地域20%,貴在使用的思維,在組合和使用的技術上下功夫,10年內SpaceX的火箭發射成本能做到美國太空總署的1%。對區塊鏈來說,可擴展性(如Plasma、sharding等解決方案)、可編程性(如何讓智能合約開發者更加高效地編寫代碼,比如語言友好、中間件、跨鏈邏輯轉換等)、生態友好(浪費不那麼浪費的資源來達到共識,比如POS Casper、TenderMint、POST等)、匿名性(如ZKsnarks、ZKstark、分佈式秘鑰管理等,未來能否抗量子)是底層要解決的根技術。但換個方式來說,鏈式結果是解決信任問題唯一的方案嗎,一定要通過區塊的形式嗎?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根本是要根據所需的應用場景對性能的剛需,DAG、Hashgraph的圖式結構是否可行?能否滿足某些應用場景的“根技術”解決方案?能否再思考出其他的結構?

運用第一性原理思考問題,強調在基本事實的基礎上探究問題的本源,不被過去的經驗只是所幹擾。過去的經驗也許只是窠臼。

三、2015年、2016年的熊市

熊市確實符合很多投資人一般的投資佈局思路和邏輯,因為牛市的時候很多項目都很貴,獲得的增值空間有限,其次牛市的時間較為短暫,如果項目的應用或是實體經濟沒有達到一定的水平或是用戶數量不足,就無法支撐這個體量。很多高回報的項目都是在熊市根據第一性原理才能做決定的。現在這個階段的投資與2015、2016年內的投資很像。2016年初,以太坊ETH已經是全球市值排名第二的加密貨幣,僅次於比特幣。協議層也要比其他長期持有的替代性資產協議更加出色。伴隨著以太坊的成熟,許多生態應用也應運而生。我認識的一位低調有實力的投資人,也是最早以太坊和以太坊生態項目的核心投資人,他們在2016年的時候覺得以太坊底層已經相對來說比較成熟,覺得一定要產生一些知名的應用或者爆發級的應用,這個區塊鏈的行業才能正向發展,也是沿著這個思路,他們投了一個基於以太坊智能合約的DAPP遊戲開發應用6000個ETH。雖然當時以太坊較為成熟,但由於tps和效率方面的因素,仍然難以支撐商業化的應用,這個團隊一直在熊市掙扎直到2017年牛市來的時候。值得一提的是這個遊戲項目團隊背景非常光鮮,都是名牌背景,牛市來的時候很多項目都開始做事,但這個團隊卻直接停止項目了,到現在這個投資人還能看到這個團隊定期從之前鎖倉的智能合約裡拿數字貨幣。這群人以前都是開發比較知名項目的人,光看履歷還不足以去判定一個項目的好與壞,需要更加審慎地去考量底層基礎設施的完善情況以及團隊實際的水平。

而從第一性原理來思考,區塊鏈應用生態的蓬勃發展分解開來,首先是其所需求場景的區塊鏈底層基礎設施完善。

四、通證經濟的探討

我們為什麼要做通證化呢?是因為通證是數字世界的價值表示。區塊鏈是用來價值傳遞和轉移的,而通證是核心,沒有通證怎麼傳遞和轉移價值。

很多人之前炒股炒商品期貨,在本質上都是一個投機價值,Token和通證經濟則是把炒作標的第一次向全世界推演向全世界爆發,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全球性的炒作市場。現在很多我們關注的幣改或是通證經濟項目,對一個經濟系統的穩定性來說非常致命的是大家把token用來炒而非用。雖然在早期這個方式能夠讓項目變得更有知名度或者吸引到一部分早期投機者,但一般都不會長久,投機價值會危害到實用價值。

通證經濟系統設計有四種類型:

1. 價值型

(作為價值載體,直接對應價值,儲蓄卡、兌換券、銀行承兌匯票、應收賬款等)

2. 權利型(持有人在應用場景中獲得的權利/權益提現,包括優惠卡、貴賓卡、甚至“糧票”)

3. 收益型(具有收益權,可以持續產生收益的,如債券、股票、ABS等)

4. 標識型(本身並不具備價值特徵,但是某種有價資產或者客觀事實的標識,如:房產證、老年證)

例如,幣安交易所上就有好幾種通證,BNB付手續費可以打折,這個BNB算作Utility Token;擁有BNB會定期分紅,分紅就像公司和股東一樣,算作Security Token,兩種不同類型的通證將導致用戶按不同的思路去持有通證。如果用戶看好幣安交易所,看好何一會將幣安打造成巨大的生態,用戶將會選擇持有BNB並且享有分紅;如果用戶是把BNB當成手續費的話,就像很多人買很多遊戲幣不是為了持有而是為了買裝備一樣,用戶購買BNB是為了消費。這兩種不同的通證類型會對用戶產生一定的混淆。但對交易所來說,這幾種通證對不同種類的客戶區分很清晰:量化團隊在交易所裡是大客戶,一天可以刷幾千萬幾億交易量,所以對他們來說分紅並不是很重要,BNB就是交易手續費,即Utility Token;對普通用戶來說,他們相信交易所未來能夠創造更大的生態,相信未來的收益,於是長期持有,即收益型通證。通證經濟類型項目模型設計的時候,需要符合每一方的利益。通證經濟本質是為了得到更多的效率和更大的利潤空間,一旦有新的利益產生必定有一部分人利益損耗。這塊新利益的產生是完全來自於生產關係的改變導致整體的摩擦減小的增量利潤,還是在存量市場去侵佔了其他方的利益,這點是需要考究的。

所以在通證經濟裡是要去考慮我們是否產生了新的價值,是不是跨越了壁壘或是之前無法逾越的邊界。

巴比特加速器联合创始人Mandy Hu:熊市做区块链要有第一性原理

三幣設計

巴比特加速器联合创始人Mandy Hu:熊市做区块链要有第一性原理

一幣一票

原生區塊鏈內容社區Steem是一個通證經濟很好的案例。它對不同種類的用戶(包括種子用戶、核心用戶、普通用戶)都有不同的定位和設計。這個生態系統中有一個三幣機制,分別是 Steem, Steem Power, Steem Dollar,其中Steem是系統的核心token,用於生態體系當中的流轉;SP屬於偏股型通證,SD屬於偏債型通證,與美元錨定。其中steem每年會發生增發,增發的75%進入一個激勵池,分給發文章、點贊、寫評論的人;15%獎勵給擁有 Steem Power的人;剩下10%獎勵見證人。SP擁有者屬於平臺內的核心貢獻者,會享受增發的steem的分紅,對生態有重大意義,所以屬於偏股型通證。Steem持有者與SP擁有者直接有個升級和降級的機制這一通證機制,就可以很好的鼓勵內容貢獻者。對產品而言,精細的用戶劃分、機制和策略是維繫大體量用戶的前提,但能否因此從引入期順利度過成長期進入規模效應但拐點還未可知。

通證三問1. 為什麼要做通證化設計?通證化的價值來源是什麼?2. 通證為誰創造了價值?是發行商、消費者還是中間方?符合所有人的利益嗎?3. 通證流通的邊界在哪裡?通證是否需要跨邊界流通?

我對通證經濟的思考:通證經濟市場教育是否成熟?整個幣圈市場還是非常小,比較活躍的人其實都互相認識,項目通證化後之前非圈內的客戶不一定採納,也缺乏一些必要的通證市場教育,而市場教育是需要很大成本的。大家可以看到整個互聯網上一些大的公司比如滴滴、快的、ofo、摩拜等在教育早期市場的時候都需要斥巨資。交易所通證化比較順利是因為用戶是重合的,使用交易所的人都是幣圈的用戶,都認可Token的價值或價格,這群人包含了投機者和價值投資者。但是對於很多實體經濟的項目,整個產業鏈裡牽扯到各方面的人,讓他們都能接受通證需要漫長的教育過程。只有當跨越邊界需求越強的時候通證經濟的作用才會越大。通證的價值要符合大多數人隱私和服務保障的平衡,大多數人還是很難接受把私鑰弄丟了BTC就不屬於我了這樣一種事實,他們對於自己的資產是沒有保障的,雖然這份保障在他們自己手上,他們也不會去使用它,這個是屬於工具層上需要做的事,底層完善後上面還需要工具層(把區塊鏈通用化)的發展,把區塊鏈的產品變得和手機APP裡一樣好用普及。

作者 巴比特加速器聯合創始人 Mandy Hu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