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唐朝的二王八司馬事件,一次失敗的政治改革,讓唐朝政治更加黑暗

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唐德宗李適薨逝,享年六十四歲。唐德宗死後,繼承他皇位的是皇長子李誦。因為父親唐德宗在位時間較長,所以李誦前前後後做了二十六年的太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他被冊封時是十九歲,到了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即位時,順宗已經四十四歲了,這在歷朝歷代即位的新君中也算得上一個特例了。

唐朝的二王八司馬事件,一次失敗的政治改革,讓唐朝政治更加黑暗

德宗時期,翰林待詔王伾善長書法,山陰人王叔文善長下棋,都在東宮出出進進,侍奉太子。王叔文早有大志,他自認為懂得治理國家的道理,經常趁機向太子講說民間的疾苦。太子曾經與各位侍讀以及王叔文等人談論到宮市的事情,太子說:“寡人正準備就此事盡力向陛下進言。”大家都表示稱讚,唯獨王叔文不發一言。大家退去後,太子親自將王叔文留下來,對他說:“剛才只有你不發一言,恐怕是有用意的吧!”王叔文說:“我承蒙太子的鐘愛,只要發現問題,怎敢不告訴太子呢。太子的職份應當是省視進食、問候平安,最好不要談外間的事情。陛下在位的時間長了,如果懷疑太子收攬人心,太子怎麼為自己解釋呢!”太子大驚,因而哭泣著說:“若不是先生這一席話,寡人無法知道這個道理。”自此之後,李誦就奉行王叔文所教導的韜光養晦之術,在東宮閉門休養,儘量不參與朝廷政事,以免授人把柄。也是因為這件事,李誦對王叔文愈發敬重,將他引為心腹,事無鉅細都與他商議。為了報答太子對自己的信任,王叔文為其詳細地分析了朝中的勢力發展,並建議他即位之後對朝政做出一番新的改革。得到了太子的支持後,王叔文便開始了實際行動,確切地說是為太子網羅人才,為將來改革朝政做準備。王叔文暗中結交了大批在當時大有前途的人士,並經常對太子說:“某人可以擔任宰相,某人可以擔任將領,希望太子在將來起用他們。”王叔文暗中結交翰林學士韋執誼以及當時在朝中已有名聲又希圖快速晉升的朝廷官員陸淳、呂溫、李景儉、韓曄、韓泰、陳諫、柳宗元、劉禹錫等人,約定為生死相托的朋友。另外,凌準、程異也與他們交遊往來。有些藩鎮暗中進獻資財禮物,與他們相互結納。不僅如此,他還有意結交了許多軍事將領,希望這些人能在關鍵時刻力保太子。他們以“二王”(王叔文和王伾)為核心,經常在一起討論時政,結成了生死之交,為了共同的政治理想而努力。在史書的記載中,李誦是個“慈孝寬大,仁而善斷”之人。他在當太子的時候愛好學習各種技能,對書法尤為鍾愛,寫得一手好字。每當唐德宗賜予臣下詩作時,幾乎都是讓太子執筆的。但李誦身體卻沒有他的精神那麼好,在德宗末年,李誦得了中風,到了德宗病危的時候,諸位皇子都在父親身邊侍奉湯藥,唯獨太子李誦因為身體有病不能前來。而德宗在臨死之前因為想見太子而不得見,涕咽久之。更為嚴重的是,由於皇帝去世時太子不在身邊,所以朝中就皇位的繼承人究竟是誰這個問題引發了一場爭執。

唐朝的二王八司馬事件,一次失敗的政治改革,讓唐朝政治更加黑暗

貞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三日,德宗駕崩,內廷的人匆匆忙忙地把翰林學士鄭綱、衛次公等人叫到金鑾殿,起草德宗的遺詔。有個宦官說:“內廷計議冊立誰人還沒有確定呢。”大家都不敢答話。衛次公趕忙說:“雖然太子身患疾病,但是身居嫡長的地位,為朝廷內外所歸向。如果沒有別的辦法,也應該冊立廣陵王。否則,肯定要出大亂子。”鄭綱等人也隨聲附和衛次公的意見,這才算議定下來。李誦此時雖然臥病在床,但他也知道這是一個關鍵時刻,人們的情緒還在擔憂疑慮,便身著紫衣,足穿麻鞋,勉強支撐著有病的身體,走出九仙門,召見各軍使,才使人心略微安定了一些。正月二十四日,朝廷公佈了立太子李誦為新君的遺詔。兩天之後,李誦在太極殿即皇帝位,改元永貞,是為唐順宗。事情發展到了這個地步,還是有很多將士懷疑即位的人到底是不是太子,等到他們親眼目睹唐順宗登上皇位時,才喜極而泣地說道:“那真是太子!”從這些衛士的表現也可以看出一點,那就是李誦在當時還是頗得人心的,只是他因為自身的疾病,在即位的關鍵時刻沒能出現在公眾的視線之中,從而才造成了恐慌,也給了宦官們一個可乘之機。好在順宗終於繼承了皇位,那麼朝廷上下的疑慮就自然而然地消除了。當時,順宗無法講話,不能處理朝中事務,他所住的宮中,周圍掛著簾幕,只有宦官李忠言、牛昭容在順宗身邊侍奉,朝中官員奏請什麼事情,順宗便在簾幕中認可他們的奏請。自從德宗病情垂危以來,王伾率先進入內廷,聲稱有詔傳召王叔文,讓他坐在翰林院中處理朝中事務。王伾將王叔文的意圖帶進內廷,告訴李忠言,便聲稱詔書頒發下來,外界起初沒有人知道這一內情。但此時王叔文等人卻要面對一個十分尷尬的問題,那就是他們因為資歷不夠,不能服眾,王叔文和王伾只能擔任翰林學士和翰林待詔的職位,此後順宗任命韋執誼為尚書左丞、同平章事。王叔文打算執掌國家大政,便首先延引韋執誼出任宰相,自己在內廷當權,與他相互呼應。除了“二王”和韋執誼外,東宮集團的其他成員如柳宗元、劉禹錫、呂溫、陸質等人都得到了重用。在其後的時間內,這些大臣以“二王”為核心,頒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因這段時間後來改元“永貞”,所以歷史上便稱其為“永貞革新”。

唐朝的二王八司馬事件,一次失敗的政治改革,讓唐朝政治更加黑暗

“永貞革新”以貶黜道王李實為開端,包括了控制財政、抑制宦官、裁減藩鎮等多方面的內容,在當時產生了極大的轟動效應。李實當時是京兆尹,他欺上瞞下,魚肉百姓,順宗頒詔歷數他殘忍暴虐、聚斂民財的罪行,將他貶為通州長史。長安街市中居民喜悅地呼喊著,都在袖中帶著瓦礫,攔住道路,等侯李實到來,李實由小道走開,才得以逃脫。貶斥李實顯示了朝廷一改舊弊的決心,自此之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火如荼地鋪展開來。順宗拖著病體駕臨丹鳳門,大赦天下;對各種名目的租稅拖欠,一律免除;在固定的貢品以外,停止所有的貢物進獻。對貞元末年損害百姓利益的施政措施,如宮市雕、鶻、鷂、鷹、狗五坊小兒一類,全部罷除。在此之前,五坊小兒多是些無賴,他們盡做些暴虐豪橫的事情,藉以索取百姓的錢財物品。以至有人把羅網張設在人家門口,不許人們出入,或者把羅網張設在水井上面,使人們無法汲水,如果有人走近前來,五坊小兒便說:“你驚動了準備奉獻朝廷的鳥雀!”便狠狠毆打來人,直至來人拿出錢財物品來才能離開。有些五坊小兒聚集在酒館中吃吃喝喝,吃飽喝醉才離去,有些店主不知道他們的身份,向他們索取酒飯錢,往往被打罵一頓;有時他們還會留下袋蛇作為抵押品,還說:“這些蛇是用來捕捉鳥雀的,現在留交給你,你要妥善地飼養它們,別讓它們挨俄受渴。”直到店主向他們苦苦哀求,才帶著蛇走開。順宗在東宮當太子時就知道這些弊病,當時不便在德宗面前言說,所以即位後率先禁止五坊為惡。此外,順宗還免除鹽鐵使每月進獻的月進錢。在此之前,鹽鐵使每月進獻正稅以外的雜稅但正常的經費收入卻越來越少。至此,便將月進錢免除了。

唐朝的二王八司馬事件,一次失敗的政治改革,讓唐朝政治更加黑暗

順宗任命王叔文為度支副使和鹽鐵轉運副使。在此之前,王叔文與他的同黨謀議,將國家的賦稅收入抓到手中,就能夠用此來交結各方面當權人物,爭取得到將士的擁護,以便鞏固他們手中的權力。他又擔心驟然擔任握有重大財權的使職,人們不能心悅誠服,便藉著杜佑平素有善於管理財物的名聲,地位尊顯而務求保全自己,又為人平易,可以控制,所以首先讓杜佑在名義上主持財政,而任命自己為副職,以便專擅財政。當時朝中大臣對於這些依靠東宮上位的新貴並不待見,參與改革的官員名聲並不好。有一天,各位宰相在中書省共同進餐。按照慣例,宰相正在進餐時,百官沒有敢晉見宰相的。王叔文來到中書省,打算跟韋執誼商量事情,便讓中書省值班官吏去通知韋執誼。中書省值班官吏將舊典告訴了王叔文,王叔文怒氣衝衝地喝斥他。值班官吏害怕,便進入中書省向韋執誼稟報。韋執誼遲疑徘徊,面色羞紅,但他還是起身出來迎接王叔文,到他辦公的閣中交談了好長時間。其他幾位宰執如杜佑、高郢、鄭瑜都放下筷子,等他回來,結果不久有人前來報告說:“王叔文要在這裡吃飯,韋相公已經與他在閣中共同進餐了。”杜佑、高郢內心明白這樣做是不對的,但畏懼王叔文、韋執誼,便不敢開口發言,唯獨鄭瑜嘆息著說:“我豈能再在這個位子上待下去!”於是從此不再前來辦公。

唐朝的二王八司馬事件,一次失敗的政治改革,讓唐朝政治更加黑暗

控制了財政之後,要做的便是奪取宦官的兵權和抑制藩鎮了,這也是所有改革措施中最為艱難的一步。至於到底如何進行,王叔文等人花費了很多心思,經過詳細的討論,終於達成了共識。永貞元年(公元805年)五月,朝廷封右金吾大將軍範希朝為左右神策京西諸鎮行營兵馬節度使,希望藉助範希朝的威望奪回宦官手中的兵權。除了任命範希朝外,王叔文等人還任命度支郎中韓泰為左右神策軍行軍司馬,目的是進行對神策軍的控制。唐朝的神策軍雖是禁軍,但卻分別駐紮在禁中和京西北諸鎮,而駐紮京西北的神策軍的指揮部設在奉天。所以範希朝和韓泰接到詔令之後,便火速趕往奉天。沒成想這個消息傳到了宦官俱文珍等人的耳中,這些人感覺到大事不妙,馬上下密令,命神策軍的將士們不許聽從範、韓二人的命令。等到範希朝和韓泰趕到奉天的時候,根本沒有人前來拜見。至此,奪取宦官禁軍兵權的計劃無果而終。不僅奪取兵權沒能成功,其後的裁抑藩鎮也因為實施不利,同樣宣告流產。順宗的疾病許久不能痊癒,只好不時讓人扶著他登上大殿,會見群臣,大臣們也只有從遠處看一看,從沒有親自回答過順宗的提問,朝廷內外的官員們都感到憂懼不安,希望及早冊立太子。然而,王叔文、王伾等人知道如果順宗失權,自己也不能繼續改革,因此討厭聽到人們的這種議論。宦官俱文珍、劉光琦、薛盈珍都是前朝任用的舊臣,他們忌恨王叔文、李忠言等人,便要求順宗傳召翰林學士鄭綱、衛次公、李程、王涯等人草擬冊立太子的制書。鄭綱在紙上寫了“冊立嫡長子”幾個字上呈順宗,順宗點了點頭,不久就冊立李淳為太子,改名為李純。冊封太子的儀式上,官員們目睹太子儀表堂堂,退下來以後,紛紛互相慶賀,唯獨王叔文臉上帶著憂慮的神色,口中又不敢說什麼,只是吟誦杜甫所作《諸葛亮祠堂》詩道:“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他已經預見到改革的失敗了。

唐朝的二王八司馬事件,一次失敗的政治改革,讓唐朝政治更加黑暗

不久,王叔文因母親去世而離開朝廷,回家守喪。改革派失去了領導人,越發勢弱。但王叔文並非完全放棄了一切,按照他離開長安之前的約定,王伾在王叔文走後請求追回王叔文,並拜他為相。這一招“以退為進”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王叔文的離開是宦官們日夜盼望的,怎麼會再將他召回呢?在王叔文之後,改革派的另一核心人物王伾,也因病辭去了官職。“二王”的退隱,等於宣佈了革新的全面失敗。不久,宦官們就逼迫勢單力薄的順宗退位,由太子李純繼承皇位,是為唐憲宗。新君登基後,革新派馬上就遭受了大清洗,王叔文和王伾雖然已經辭官歸家,但還是受到了嚴厲的懲處,二人都被貶黜,最後一個病死、一個被賜死。除了“二王”之外,革新派的八位核心成員也紛紛被貶到偏遠的地區做司馬,這八個人分別是劉禹錫、柳宗元、韋執誼、陳諫、韓泰、韓譁、凌準和程異,這就是唐朝歷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馬”,這也象徵著為時僅八個月的“永貞革新”徹底落下了帷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