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0 蒙古起源(簡介)

蒙古族的起源,多數學者都認為;蒙古族屬東胡族系,公元一世紀末至二世紀初,匈奴為漢朝所破,東湖人的一支鮮卑人自潢水流域一帶轉徒其地,剩餘的人也都自稱為鮮卑,鮮卑自此強盛起來。公元四世紀中葉,居住在潢水,老哈河流域一帶鮮卑人的一個部落自稱為“契丹”,另一個部落居住於興安嶺以西的鮮卑則稱為“室韋”,蒙古部就是室韋人的一個部落。稱為“蒙兀室韋”。 史書記載,蒙古部落被突厥部落打敗後只剩下兩男兩女,他們逃到了額爾古納河畔一帶居住下來,生息繁衍,許多年以後部落逐漸興盛起來,併產生了許多分支,公元八世紀,由於人口不斷增長,為了更好的發展,不得不外遷徒,這時已出了70個分支了,這70個分支被稱為“選兒勒勒蒙兀”。在出走的蒙古人當中,有一位很有聲望的人,名叫孛二貼那,以他為首的選兒勒勒蒙古自稱為“乞牙惕氏”。乞牙惕氏人遷徒到了斡難河源頭肯特山一帶,生活方式由狩獵轉為遊牧。­ 據《蒙古秘史》記載,孛兒帖那的十二世孫,朵奔蔑兒乾死後,他的寡妻阿闌阿又生了三個兒子,傳說這三個兒子是感完而生的“天子”以孛瑞察兒為始祖的孛兒只斤就是成吉思汗的祖先。選兒勒勒蒙古被稱為“也克蒙古”(大蒙古),他們是原蒙古人。十三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諸部,建立大蒙古帝國。用新的遷戶制體系分人口,戰敗的部落如塔塔兒,克烈乃蠻被瓜分到各千戶。族屬不同,社會發展不平衡,方言各異的部落在統一汗權統治下形成了具有共同地域,共同經濟基礎,共同語言和共同心理素質的民族共同體——蒙古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