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4 你覺得迷茫就對了,誰的青春不迷茫?

作家劉同曾說:“你覺得迷茫就對了,誰的青春不迷茫!”

親愛的朋友們,今天我們將一起共讀《親愛的安德烈》第一個主題,請思考:你是否也對未來感到迷茫?

你覺得迷茫就對了,誰的青春不迷茫?

1、“你將來要做什麼?”

這大概是大多數年輕人不願意聽到,而他們的父母、親戚最喜歡問的問題了。年輕人不想聽到是因為根本沒想好,父母詢問則是希望子女能夠有自己的規劃。

成年後的安德烈也常常會思考自己將要做什麼,前路似乎一片黑暗。

安德烈認為,我們身處在一個和平年代,經濟高速發展,看起來似乎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但是卻缺少標記,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一切都是小小的,個人的。

安德烈不想過這樣的日子,他想反叛,但是他悲哀地發現,連一個叛逆的題目都找不到。因為我們這個時代一直在教導服從的意識,不提倡反抗。

很典型的一個現象就是:小時候,父母會教導我們,在學校要聽老師的話,在家要聽父母的話,這樣才是好孩子;長大後,我們最常聽見的一句話就是:領導說的話都是對的,你不能反駁。

同時他周圍的環境也在裹挾著他,

年輕人只得戰戰兢兢的,努力地學習。

安德烈呢,他嚮往的生活是安靜的、閒適的,追求一種“性、藥、搖滾樂”的自由生活。

不願意自己陷入生活的泥沼中,和大多數人一樣,每天忙忙碌碌的。所以他跟自己的母親說:“我真的不知道將來要做什麼。”

這大概也是大多數年輕人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其實這種迷茫也折射出當代年輕人不甘平凡,卻又不得不屈從於平凡的尷尬與無奈。

想要反抗,但又被世俗的價值觀裹挾。可以說,要是有一天不再為未來迷茫了,要麼終於在磕磕絆絆中找到了自己存在的價值,要麼就是在歲月的侵蝕下開始屈服了。

你覺得迷茫就對了,誰的青春不迷茫?

2、很多父母要是聽到這個問題,大概會明確地給自己的孩子指出一條路,鼓勵他們找一個鐵飯碗,比如說考公務員啊、當老師之類的,或者是繼承自己年輕時尚未完成的願望。

但龍應臺沒有這麼做,她試圖理解去這種煩憂。

於是翻出年輕時候的日記,那時她的數學只考了四十六分,處於一個前路漫漫未可知的狀態,每天思考著生存的意義,想反叛眼前的一切,和現在的安德烈如出一轍。

龍應臺覺得,其實迷茫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浪費時間又怎樣?不要苛責自己。

我們的生活本來就是抑鬱的,人生是浪費的。

如果歷史拉長來看,我們卻是在抑鬱中逐漸成熟,在浪費中逐漸積累能量。因為,經歷過迷茫和挫折的人更能認識幸福的脆弱,更珍惜幸福的難得。

所以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也不要急,慢慢去想,這些掙扎的瞬間終會讓你成長。

她目睹過太多的悲歡離合,醜陋與美好:在後臺把嬰兒摟在懷裡偷偷餵奶的歌仔戲花旦、把女兒賣到菜店的阿婆、那死在海上不見屍骨的漁民、每天黃昏到海灘上去看一眼大陸的老兵......

每當自身所認同的價值觀被顛覆、被滲透、被解構、被謊言撐託到理直氣壯、是非難分的地步時,她就會想起小漁村裡的人,正是那些人使她清醒,牢牢地定住她的價值,讓她明白自己該往哪裡走,這就是小漁村給她的力量。

我們好像是生活在大海里鮮豔多姿的熱帶魚,但也因此容易陷入了茫然,喪失方向,找不到自身的價值。

而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尋找方向,唯有想清楚方向,才會明白將來到底要做些什麼,從而定住自己的價值。這些,都是旁人是無法幫助你的。

你覺得迷茫就對了,誰的青春不迷茫?

好了,到了這裡,本書的第一個主題就講完了。

我們來總結一下,首先我們講到了年輕人普遍會面臨的迷茫,找不到價值認同的焦慮感;然後談到了龍應臺對這種迷茫的看法,以及談到了她的十八歲,最後回答了該如何面對這種迷茫。

你在年輕時是如何反抗生活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