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4 你觉得迷茫就对了,谁的青春不迷茫?

作家刘同曾说:“你觉得迷茫就对了,谁的青春不迷茫!”

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我们将一起共读《亲爱的安德烈》第一个主题,请思考:你是否也对未来感到迷茫?

你觉得迷茫就对了,谁的青春不迷茫?

1、“你将来要做什么?”

这大概是大多数年轻人不愿意听到,而他们的父母、亲戚最喜欢问的问题了。年轻人不想听到是因为根本没想好,父母询问则是希望子女能够有自己的规划。

成年后的安德烈也常常会思考自己将要做什么,前路似乎一片黑暗。

安德烈认为,我们身处在一个和平年代,经济高速发展,看起来似乎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但是却缺少标记,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一切都是小小的,个人的。

安德烈不想过这样的日子,他想反叛,但是他悲哀地发现,连一个叛逆的题目都找不到。因为我们这个时代一直在教导服从的意识,不提倡反抗。

很典型的一个现象就是:小时候,父母会教导我们,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在家要听父母的话,这样才是好孩子;长大后,我们最常听见的一句话就是:领导说的话都是对的,你不能反驳。

同时他周围的环境也在裹挟着他,

年轻人只得战战兢兢的,努力地学习。

安德烈呢,他向往的生活是安静的、闲适的,追求一种“性、药、摇滚乐”的自由生活。

不愿意自己陷入生活的泥沼中,和大多数人一样,每天忙忙碌碌的。所以他跟自己的母亲说:“我真的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

这大概也是大多数年轻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其实这种迷茫也折射出当代年轻人不甘平凡,却又不得不屈从于平凡的尴尬与无奈。

想要反抗,但又被世俗的价值观裹挟。可以说,要是有一天不再为未来迷茫了,要么终于在磕磕绊绊中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要么就是在岁月的侵蚀下开始屈服了。

你觉得迷茫就对了,谁的青春不迷茫?

2、很多父母要是听到这个问题,大概会明确地给自己的孩子指出一条路,鼓励他们找一个铁饭碗,比如说考公务员啊、当老师之类的,或者是继承自己年轻时尚未完成的愿望。

但龙应台没有这么做,她试图理解去这种烦忧。

于是翻出年轻时候的日记,那时她的数学只考了四十六分,处于一个前路漫漫未可知的状态,每天思考着生存的意义,想反叛眼前的一切,和现在的安德烈如出一辙。

龙应台觉得,其实迷茫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浪费时间又怎样?不要苛责自己。

我们的生活本来就是抑郁的,人生是浪费的。

如果历史拉长来看,我们却是在抑郁中逐渐成熟,在浪费中逐渐积累能量。因为,经历过迷茫和挫折的人更能认识幸福的脆弱,更珍惜幸福的难得。

所以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也不要急,慢慢去想,这些挣扎的瞬间终会让你成长。

她目睹过太多的悲欢离合,丑陋与美好:在后台把婴儿搂在怀里偷偷喂奶的歌仔戏花旦、把女儿卖到菜店的阿婆、那死在海上不见尸骨的渔民、每天黄昏到海滩上去看一眼大陆的老兵......

每当自身所认同的价值观被颠覆、被渗透、被解构、被谎言撑托到理直气壮、是非难分的地步时,她就会想起小渔村里的人,正是那些人使她清醒,牢牢地定住她的价值,让她明白自己该往哪里走,这就是小渔村给她的力量。

我们好像是生活在大海里鲜艳多姿的热带鱼,但也因此容易陷入了茫然,丧失方向,找不到自身的价值。

而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寻找方向,唯有想清楚方向,才会明白将来到底要做些什么,从而定住自己的价值。这些,都是旁人是无法帮助你的。

你觉得迷茫就对了,谁的青春不迷茫?

好了,到了这里,本书的第一个主题就讲完了。

我们来总结一下,首先我们讲到了年轻人普遍会面临的迷茫,找不到价值认同的焦虑感;然后谈到了龙应台对这种迷茫的看法,以及谈到了她的十八岁,最后回答了该如何面对这种迷茫。

你在年轻时是如何反抗生活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