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3 破解這10個思維,讓你比同齡人的職業發展快3年!

破解這10個思維,讓你比同齡人的職業發展快3年!

破解這10個思維,讓你比同齡人的職業發展快3年!

破解這10個思維,讓你比同齡人的職業發展快3年!

我們當了近20年學生,形成了固有的思維模式,許多我們認為是對的,也許是錯的;許多我們認為重要的,也許恰恰的無關緊要的;許多被標榜的好行為,也許會引起別人的排斥。然而社會如此殘酷,老師會原諒你的錯誤,可是社會不會原諒你的錯誤。一起看看我們的哪些思維模式影響到了職場生存...

只看眼前

這點應該是學生事情剛踏入工作的時候最容易犯的錯誤。根本原因是學生時代一般都沒錢也沒太多眼界,所以開始掙錢了之後,覺得隨便一些收入很容易滿足,從而安定下來。我看到很多新畢業生在挑公司或者挑工作的時候,看得不是未來(趨勢),而只看眼前。

舉個例子,畢業生一般都是奔著500強的成名企業去的。因為這些企業實力雄厚,名聲在外,工資也高,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在這樣的環境裡你可能首先感到的就是安逸。“找到了一個好工作啦,還是有名的公司,以後終於可以安心了。”其次這些企業本身人才濟濟,分配給你的任務自然是那些簡單容易的,一旦你滿足於眼前,你就會被out。so看清以後發展的趨勢非常重要,而且你在這個公司或者這個領域要起步之前就趕緊跳上去,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借勢公司的成長。

競爭性思維

我們在學校裡用排名來顯示自己的優秀,久而久之形成了學習上的一種防備心理,生怕別人知道的比自己多,超過自己。

而在職場中講究的是合作共贏,橫向的溝通和聯繫也是一個人競爭的重要側面。如何有效溝通不僅關係到個人機會得失,更關係到未來發展,通過增加對他人的瞭解,對組織的瞭解以及對自己的瞭解,在溝通中建立信任,完善工作,你的職業生涯才能更上一層樓。

如果一開始就帶著競爭性思維和同事相處,相信你離被孤立的日子也不遠了。

等待思維

多年的“填鴨式教學”讓我們學會了等待學習的思維方式,老師給我們劃出重點,我們回去自己複習迎接考試,而主動提出問題的人少之又少。

但是職場裡的領導希望你主動一些,你最好去規劃一些事情,同時有好的想法可以及時和他們反饋。一般的領導只在你入職最開始的時候,像老師那樣來給你佈置作業,甚至還有些無微不至的關懷,但是最後希望都是你能夠成長起,獨當一面。如果你依然選擇等待接受,那麼你將面對的是越來越壓抑的職場生活。所以,做個有心人,學會自學,學會自己成長。缺水了自己澆些,缺陽光了也別指著別人為你挪地兒。別人教你不是天經地義,自力更生是基本的職場法則。

不欠人情思維

父母從小就教育我們,別隨便要人東西,要客氣謙讓。然後職場老鳥和新人之間常常發生這樣的對話:

“我帶了些小點心,要不要嚐嚐?”

“不用不用,我不餓,謝謝啦~”

其實這種例子在我們身邊應該常常見到,大學裡參加社團活動,如果有陌生的同學與你分享吃的,你們很可能因此而打開話匣子,從美食聊到家鄉,甚至勾搭上一個妹子也不是不可能。相反,如果你拒絕了,同學之間便少了一個認識的機會;而職場中,那些老鳥可能會覺得:這個人真不好相處,以後還是少打交道為妙。其實道理是通用的,欠人情是你融入職場一個好機會。當然,一切都是有度的,不能什麼好意都照單全收。

學習榜樣思維

我們在學校裡總是有各種學霸學神,父母老師常常拿著他們作為榜樣讓我們學習,所以我們就養成了尋找榜樣並且學習榜樣的思維。

這種思維帶到職場,你看到別人討好上司,關係融洽,也去學著諂媚上司;看到別人爭搶邀功,推卸責任,也自吹自擂。實際上沒有這個必要。一個企業總有一個目標,而所有圍著目標旋轉的就是工作,你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不拖公司後腿就好,那些辦公室鬥爭並不能瞞得過領導,畢竟大多領導都是從這個階段過來的。菜鳥耍的那點把戲哪瞞得過他們,只要不影響績效就好了。

“打小報告”思維

如果你當過班級裡的班長、課代表之類的應該沒少打小報告吧?有人說中國教育就是培養漢奸,讓人啼笑皆非。不過你知道的,打小報告會讓你獲得老師的青睞,失去同學的信任。

在職場中,如果你常常打小報告,不僅會讓領導認為你不務正業,而且會變得極不信任你。要知道,沒有一個領導會喜歡給自己惹麻煩的下屬,一個常常打同事小報告的人,萬一哪一天跟別人打了自己的小報告怎麼辦?排斥“漢奸”是無國度無場合的。人們總喜歡用打小報告的方式來拉近自己與領導的關係,結果適得其反。

均衡發展思維

我們上學的時候,獎狀上總寫“某某同學德智體美勞均衡發展”,所以被評為“三好學生”,是所有家長眼中的好孩子。

然而步入職場與其“樣樣都通,樣樣不精”,還不如發展一技之長。各部門分工明確,每份工作都需要專屬的技能過硬。所以每個職場人士都有劃定的職業領域,你只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強化你的優勢,撇掉無關緊要的枝枝蔓蔓;學會鑽研,學會突破,努力成為這個領域的專才,才可以順利地脫穎而出。

完美主義思維

我們考試時總希望拿到100分,寫論文總是精益求精,做過的題目總是檢查一遍又一遍,不得不說這堪稱“匠人”精神。但是職場中並沒有那麼多時間容許你一遍遍的耗費精力達到完美。

職場上講究二八法則,追求投入20%的精力產出80%的成果,因為在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的作用下,即使投入100%的精力,也不一定能將100%的成果收入囊中。這是一種折衷,用適度的妥協來達到最優分配。

總而言之,要效率,也要結果,更要質量。領導不關心過程,只要結果。

“學歷代表能力”思維

老師總是偏心學習好的學生,因為他們優秀;公司招人也要看學歷,因為學歷代表能力。其實不然。

本身就不認同學歷代表能力這一回事,誠然學歷確實是一塊敲門磚,公司設置了高門檻可以為他們節省了挑選人才的時間成本,精力成本。但是不能因此灰心,其實你敢於嘗試,結果總是能超出你的意料之外。而且進入公司會先有一個實習期,這個期間,領導會觀察你們的工作態度,能力等,沒有人會再考慮學歷這個問題。因為有能力的人才能為公司帶來效益,學歷只是一張紙,它代表了你在學校時的名詞,而不是職場中的能力。

“無戰略”思維

我們出生之後幾乎20年內的路都是預設好了,上學,上學,上學,考大學!我們不需要戰略,不需要選擇,這是制度為我們定好的路,跟著大方向走總是沒錯。

而進入職場,選擇是非常重要的。正確的選擇關係到你未來的發展。不要機械式地做被分配的活,而是自己主動規劃自己的任務和要後續鍛鍊和進步的方向。如果你想做銷售,你以前有過經驗嗎?如果你想做HR,你知道六大模塊嗎?如果你想做產品運營,你知道H5嗎?找到自己適合的位置,才能施展才華。

我們未曾費心做過選擇,更不用說 找準目標,我們忙著做無目的的努力和隨波逐流的選擇,缺乏清醒的規劃,經歷著青春的迷茫, 於是在自以為的勤奮中逐漸碌碌無為且怨天尤人。這時,有戰略的職場規劃顯得尤為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