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有人覺得民間有很多袁大頭?袁大頭官方使用了多久?

韋小寶的粉絲


整個民國時代,袁大頭是最主要的流通貨幣之一。

從1914年開始袁世凱主導的北洋政府開始發行袁大頭開始,袁大頭便一直是最為堅挺的流通貨幣,鑄造量高達7.5億枚,直到1946年南京國民政府才宣佈袁大頭停止流通。


但即便如此,袁大頭依舊是民間最受歡迎的貨幣,以至於新中國成立之後於1951年2月鑄造了一批袁大頭運往雲南和西藏等邊陲地區用來穩定當地的經濟。



袁大頭之所以能如此堅挺,在民間流通度極高,原因有二。

原因一:袁世凱有足夠強大的實力

美元之所以作為世界通用貨幣,與美國的強大實力是密不可分的。

同樣的道理,袁大頭之所以能在全國範圍內流通,是因為袁世凱有這個實力。

都說袁世凱竊取了孫中山勝利的果實,其實不然,袁世凱當時的北洋新軍實力足以傲視全國,袁世凱才是促使清帝退位最關鍵的人物。所以袁世凱在1912年接替孫中山成為中華民國的正式總統是必然的事情。


成為大總統之後,袁世凱開始著手整治貨幣,於民國三年發了袁大頭(袁大頭的發行早於袁世凱稱帝,跟袁世凱稱帝也沒有必然的關係)。

作為中華民國的大總統和最有實力的大軍閥,袁世凱推行的銀本位制度被執行,發行的銀元很快在全國流通。袁世凱死後,民國政府政府依舊掌控在北洋軍閥手中,這些北洋軍閥都是袁世凱的部屬出身,袁大頭自然也是得以流通。



原因二:袁大頭是良心貨幣,含銀量接近90%

光有實力還不足以袁大頭成為最堅挺貨幣,這個貨幣還得保值才行。

亂世之中,紙幣了就不那麼保險,說不值錢就不值錢,具體可以看一下蔣介石發行的金圓券,市民出去買東西都得提著一袋子錢才行。


但是是袁大頭不一樣啊,袁大頭是銀元,而且成色非常高,一元的袁大頭成色達到了89%。

銀是貴重金屬,具有較高保值能力。哪怕是在亂世中,銀子不會隨便貶值。

正是因為袁大頭成色之高,所以民間對袁大頭的認可度才這麼高,不管你怎麼打仗,銀子始終是值錢的!



現如今,袁大頭絕大分都被政府回收融化了,市面上剩餘的袁大頭也不再具有貨幣功能,轉而變成了收藏品!


小鎮月明


在103年前的今天,1915年8月1日,“袁大頭”成為法定國幣。這可謂是袁大頭(袁世凱)本人做的唯一好事了。聽薩沙說一說吧。

薩沙家裡有幾塊袁大頭銀幣,是外公的遺物。

說起來,袁大頭可不簡單,對中國的經濟有著深刻意義。

滿清的腐敗和落後體現在各個方面,其一就是幣制。

大家都看過紅樓夢吧。裡面有一個章節:晴雯病了,寶玉請醫生看病,要給醫生一些禮金。開了抽屜,才看見一個小笸籮內放著幾塊銀子,倒也有戥子(小型的桿秤,是舊時專門用來稱量金、銀)。

當年就是這樣,用錢很麻煩。

滿清大體是小額花費用銅錢,大額花費用銀兩。

銅錢好說,關鍵在於銀兩使用很不方便。

滿清末年做過統計,各地包括省和縣使用的銀兩共有高達103種之多,含銀量各不相同,異地很難通用,需要複雜的換算。

更誇張的是,民國初年中國銀行調查全國的“兩”,發現也有170種之多,度量單位也不統一。

這種五花八門的銀兩、銀錠,嚴重影響了中國的經濟。商人做生意,懂得行情還是其次的,關鍵要懂得各地銀兩的兌換。

不然,很可能商人賺錢白賺,最後都便宜了錢莊。

對於幣制嚴重影響中國經濟的現實,早在鴉片戰爭之前的1833年,林則徐就意識到這個問題。林則徐曾經建議朝廷學習西洋的銀元。

遺憾的是,滿清朝廷昏庸無能,說什麼“銀兩用了幾千年,萬萬不能壞了祖宗的規矩”拒絕改革。

商品經濟第一就要求貨幣,於是自然需要一些東西來填補空白。

於是,西洋的銀元就這樣大量進入中國。

最有名的可謂是鷹洋(墨西哥銀圓)、西班牙本洋、英國站洋。

這些銀元的優勢是,含銀量是統一的,重量統一。以英國站洋為例,含銀量一般是在89到90%,重量 26.5到27克,非常精確。

採用銀元和銅幣掛鉤的方法,使得交易非常容易。老百姓再也不需要反覆稱重甚至切割銀兩,更不需要換算銀兩的成色了。

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黃河以南各省基本都用外國銀圓作為商業貨幣,北方沿海省份也大多如此。

因為外國銀元緊俏,洋人乘機增加百分二三十的利潤,導致銀元價格暴漲。

這樣搞來搞去,滿清政府終於坐不住了,在1889年有四大名臣的張之洞出面,鑄造了所謂光緒元寶,龍洋。

龍洋大體是按照洋人銀元標準鑄造的,堪稱山寨版。

看看,就區區一塊銀元,竟然拖了56年才能決定改革,滿清怎麼能不垮臺呢。

遺憾的是,滿清又沒有相關經驗,竟然隨意允許各地鑄造龍洋。

於是,各省官吏為了撈錢,肆意更改鑄造標準,造出了各式各樣的龍洋,也撈了鉅額的好處。

如廣東的龍洋含銀為6錢6分,而東北的龍洋則只有5錢9分,差距大的驚人。

於是,龍洋造出來以後,幣值還是混亂,各省紛紛拒絕別省的龍洋流入,防止本省貨幣市場混亂。

直到滿清滅亡,這種貨幣混亂的情況並沒有改善。

晚晴末年,為了解決財政問題,更是大肆發行形同廢紙的紙幣,導致金融市場更為混亂不堪。

袁世凱上臺以後,就貨幣方面倒是做了好事。

他鑄造了袁大頭,嚴謹點說叫“袁世凱像背嘉禾壹圓銀幣”

袁大頭其實和龍洋沒什麼不同,區別是吸收了龍洋發行的缺點。

袁世凱強行要求必須統一袁大頭的重量、成色。

袁大頭的重量是庫平純銀六錢四分八釐,材質是銀佔89%。1枚銀元的重量是7錢2分,和洋鬼子的鷹洋一模一樣。

這個標準是非常嚴格的,所有鑄幣廠包括:天津造幣廠、南京、廣東、武昌等也都是按照這個要求製造。

就是因為袁大頭的標準統一,很快取代亂七八糟的龍洋和外國銀元,成為了中國的主要貨幣。

袁世凱本人1916年就死了,而袁大頭卻一直鑄造到1953年,一共造了高達7.5億枚。

民國北洋軍閥時期,民間只信任袁大頭,因為它最可靠。

著名話劇《茶館》中,大兵來敲詐,開口就是要袁大頭,不要鈔票。

南京國民政府北伐成功,進行幣制改革,使用法幣淘汰了袁大頭。隨著戰爭的爆發,法幣迅速貶值,袁大頭又私下成為民間的主要貨幣,畢竟它很可靠,不會隨便貶值。

到了1949年,國民政府在大陸垮臺之前,又幾乎只用黃金和銀元了,因為紙幣已經被老百姓拒收了。

有意思的是,紅軍和解放軍,都曾經鑄造過自己的袁大頭。

30年代,中央蘇區建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即便都建國了,自然要有自己的貨幣。

當時中央造幣廠,山寨了袁大頭的樣式,鑄造了紅軍袁大頭,也叫作紅洋。紅洋的樣式和袁大頭完全一樣,只是製造粗糙一些。唯一的不同,就是部分紅洋打上了“蘇維埃”的字樣,這主要是防止蘇區有人走私銀元出境。

搞笑的是,國民政府非常討厭這種紅洋,一旦繳獲立即回爐重新鑄造,所以流傳到今天的紅洋很少。

30年代如此,20年後還是這樣。

1951年,解放軍也曾鑄造了大批袁大頭。原因也不復雜,當時人民幣正在改革,地方政權還在建設中。而云南、西藏、新疆等少數民族居住區,當地老百姓根本不相信紙幣,認為這都是廢紙,是軍隊變相的搶劫。

無奈之下,我們只能又重新鑄造了大量的袁大頭,用於這些特殊地區。

這批袁大頭鑄造時間從51年到53年,而西藏地區直到60年代初,部分邊緣荒涼地區竟然還在使用這種袁大頭。

袁大頭和你發明的袁大頭,終於也算為中國人做了件好事。

你要一直這樣為老百姓做好事,人民怎麼會反對你呢?


薩沙


據我查資料所知,當時僅一元面值的“袁大頭”就鑄造了75000萬枚。因很多私鑄貨幣,所以流傳到今天,很多的袁大頭貨幣都是良莠不齊的。

在袁世凱擔任總統時,發現當時流通的鑄幣、紙幣規格不一、流通混亂,同時他也想趁此機會解決軍費問題,也為了提高和鞏固自己的地位,於是便把自己的頭像鑄在硬幣上面,“袁大頭”的說法便由此而來。

“袁大頭”只是民間對袁世凱頭像系列硬幣的俗稱,嚴格來講全稱是“袁世凱像背嘉禾銀幣”。

袁大頭的發行時間為1912年,而袁世凱稱帝的時間實在1915年,在這3年的時間裡,袁世凱發行的貨幣就已經在民間廣為流傳。直到1951雲南、西藏等少數名族還在使用。

袁大頭能流傳的那麼廣,有這麼兩點原因:

一、在當時軍閥混亂的年代,誰也管不了誰,為了利益,各地軍閥都在私自打造袁大頭,所以導致貨幣良莠不齊,且數量非常龐大,因此,除了官方發行的,剩下的都是軍閥手裡流出來的。

二、據史料記載,1916年,袁世凱已經去世了,可到了1929年,袁大頭的貨幣還一直在鑄造,仍在發行。當時政府對貨幣把控能力不足,到處都有私造貨幣,所以到現在民間還有許多的袁大頭。但還是那句話“良莠不齊”。

南京貨幣鑄造廠從民國4年到民國5年,鑄造的貨幣高達379819219元,有3.7億元之多。

該貨幣系列分別重:26.6g、13.3g、5.3g、2.6g。

成色為:89.1%、84.5%、84.4%、82.5%。

硬幣外環主要是直邊,少量鑄造工字邊和花齒邊。

袁大頭是中國近代幾百種貨幣中,流通最廣,數量最多,發行時間最久且影響力最大的幣種。在中國貨幣的發展史上,充當著重要的角色。

近幾年,一般情況下大家會很少見到袁大頭了,因為大多數都在收藏家手裡藏著,等著升值。畢竟這樣的東西,時間越久越值錢,甚至那些早期發行的幣值,價值會更高。


大國布衣


“袁大頭”,又稱“袁世凱像背嘉禾銀幣”,指的是民國發行的,正面採用袁世凱側面像,背面刻有嘉禾圖樣的銀幣。


清末,國內充斥著各種金融貨幣,交易市場極為紊亂。這其中,既有隨著西方侵略而進入國境的外國貨幣,也有由於清廷的衰敗,各省為增強自身財力擅自發行的各式貨幣。據統計,當時國內市場上流通的中外貨幣達百種以上,各有各的流通範圍,規格不一,折算繁瑣,混亂不堪。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出任臨時大總統,正式提出要把鑄幣權收歸中央政府,宣佈著手整頓幣制。


1912年,袁世凱竊奪大總統的寶座。袁世凱就任大總統後,對幣制改革一事也極為上心。究其原因,大概一來有孫中山”創議錢幣革命“的通電;二來要重點解決北洋政府的軍費問題,鞏固統治;三來他的小算盤也打得噼啪響——趁機把自己的頭像鑄於幣面,以此提升政治地位。


民國三年,北洋政府頒佈《國幣條例》,確立”袁大頭“為中華民國貨幣的地位。這種新式貨幣,形制劃一,重量、成色與法定重量均不逾3‰,發行後迅速被老百姓所認可。1917 年,官方又規定以“袁大頭”為稅收本位幣,更加鞏固了“袁大頭”的第一主幣地位。


“袁大頭”的鑄造量很大。南京造幣廠在民國四年二月至民國五年的近兩年時間內 , 就達379819210元;有資料顯示僅壹元面額的 “袁大頭“ 就鑄造了75000萬枚。

民國三年的 “袁大頭” 至少到1929年還在鑄造。而在軍閥混戰時期,還有各地軍閥私鑄的”袁大頭“,通常質量良莠不齊。最晚的是“O”版三角圓“袁大頭”銀元,是1951年期間由新中國政府鑄造,僅在雲南、西藏等邊陲少數民族地區流通,屬於過渡時期的貨幣。另外目前貨幣收藏市場上的”袁大頭“,也有大量是偽造的。可以說,”袁大頭“是中國近千種近代銀幣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銀元品種,也是近代中國幣制變革中的一個重要角色。


生猛歷史


在如今的九零後,零零後,可能對袁大頭這種貨幣的認識不深,甚至有些零零後的人有可能都沒見袁大頭。但儘管如此,袁大頭還是有這麼一段歷史存在意義的。根據史記上講述,從民國三年就已經開始鑄造,一直到1929年都還在鑄造。可想而知,據統計鑄造袁大頭的數量就上達7.5億枚,其次也是最多貨幣之一。



袁世凱僅當了83天皇帝,但是鑄造許多的袁大頭貨幣,得到民間認可

袁世凱僅在1915年12月12日至1916年3月22日之間稱帝83天,稱帝期間為了展現自己的地位價值,以便貨幣方便為由,派人到各個造幣廠實施加工。



原因所在點

  1. 由於當時外國列強,包括日本、英國,的侵略。導致了外國幣在中國市場上行用,中國由此失去了貨幣主權。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強行控制,使得日益削弱。各省地的長官為了增加自己的財力以及擴展軍事力量。都在當中鑄造了不同款式的貨幣。造成了貨幣金融紊亂的現象。


貨幣政策改革點

  1. 民國的貨幣形式多樣,但凡這樣,袁大頭就在當時的1914年《國幣條例》以及《國幣條例施行細用》規定中,有四種貨幣發行,其次的主幣一元最為常見。做法以銀為主,一元銀幣以銀九銅一摻入其中滾合而成,鑄成後重量在七錢二分。因此,袁大頭的銀元成色好,分量足,還俱有統一的規格,受到各界社會的歡迎以及影響下各方造幣廠紛紛鑄造了數多袁大頭的貨幣。
  2. 清朝滅亡後,北洋政府鑑於鑄幣,紙幣使用十分複雜,僅在流通中市場貨幣就達上百種,規格不統一、流通混亂、折算繁瑣、激起民眾的積怒。在此期間,袁世凱有了提高自己的統治地位,把他的頭像鑄造於幣面,遍佈全國各地流通。
  3. 辛亥革命之後,有些人說袁世凱是“盜國大賊”盜了孫中山的軍閥。然後任命“臨時大總統”之職,之後成為正式的大總統。當時的局面混亂,為了鞏固國內政局的穩定和“制憲稱帝”做準備。並發展了民族經濟改革,於是發佈《國幣條例》。


傳聞

在當時民亂當頭,袁世凱我們都知道,他為了借用貨幣的鑄造政策想一統中國。所以當時的他鑄造了許多袁大頭。對於他而言,坐上這個寶座極為難,僅做了83天皇帝就廢除制憲制度。因為如果它還這樣做,罷明瞭想讓各界軍閥俯首稱臣的封建社會以及歷史倒流。在當時也引起了全國上下人的一致反對。然而這時的袁世凱才發現事情的嚴重性,立憲制會引來各方軍閥的攻擊。也明白共和制不是制度不好才使得國家治理不好,而是帝皇一幫人造成的。於是把立憲制廢除,迴歸共和制。



儘管如此,它既然實施這套立憲制,在短短的幾十天帝皇也有過一段貨幣輝煌,袁大頭出現就是他本身的價值。

袁大頭對民國年代人們的使用並不陌生。有著對清朝末年銅元的制度改革影響力超廣,受到了百姓們的廣泛運用。對於錢上面印著誰實際上並無關聯。



袁大頭使用廣泛,直到60年代才慢慢退出舞蹈

在民間流通的袁大頭無非就是實用,最重要還是物以稀為貴。

在電視(北平無戰事)提到了用金圓券代替袁大頭事件。可朝令夕改,嚴重超發,金圓券在短短的九個月裡就變成了廢紙,於是袁大頭又在民間流通。

1951年新中國,為了穩住雲南,西藏等邊境等地區的政治和經濟,特別鑄造了一大批以“0”版和“三角圓”為暗號的袁大頭給當地使用,後來邊境人們逐漸在中國人民銀行收兌,在60年代袁大頭才慢慢停止使用。




題外話

以上因素可見,袁大頭在當時可以說是方便人們的使用,加上袁大頭裡面純銀高,也有統一貨幣的制度,在美觀上也有大大的提高,因此才能得到百姓的認可以及民間許久的流通。

對比如今的微信支付一樣,方便又能放心現金被人盜的危險。

袁世凱雖然只當了83天皇帝,但從他對貨幣的改革推出之時,就已經開始鑄造袁大頭貨幣。新中國成立之後依然還在鑄造袁大頭,數目也相當膨大,民間自然而然就有很多袁大頭的存在。在如今看來,呈現出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貨幣改革,所以只要能方便便能受到民眾的歡迎,因此,歲月的更新替代,袁大頭在60年代逐漸消失。僅留下袁大頭的光輝歷史,使得現今人們今後對袁大頭的收藏價值。


小史感


袁世凱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北洋軍閥的領袖。他早年發跡於朝鮮,歸國後在天津小站訓練新兵。清末新政期間積極推動政治化改革。

辛亥革命期間逼清帝溥儀退位,以和平方式推翻清朝,袁世凱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3年鎮壓二次革命,同年當選為首任中華民國大總統。1914年他頒佈了《中華民國約法》,於1915年12月12日,建立了中華帝國,當上了皇帝。但是遭到了全國人民的反對和多方勢力的討伐。1916年3月22日稱帝幾十天的袁世凱被迫宣告退位。

袁世凱只當了幾十天皇帝,為什麼有很多民間的袁大頭呢?

袁大頭是民國時期主要流通的貨幣之一,它是對袁世凱像系列硬幣的口語俗稱,嚴謹點來說,應該叫“袁世凱像背嘉禾銀幣”。

1、當時鑄幣、紙幣規格不一,流通混亂,需要形制劃一的貨幣

從晚清到民國初年,中國貨幣制度經歷了很長一段的混亂時期。國內充斥著各種金融貨幣,鑄幣和紙幣規格不一,交易市場極為混亂。

這期間有隨著西方侵略而進入國境的外國貨幣,也有由於清廷的衰敗,各省為增強自身財力擅自發行的各式貨幣。這些貨幣都各有各的流通範圍,流通混亂,規格不一,折算起來非常的麻煩,也造成了民眾積怨。

當時孫中山出任臨時大總統時,也正式提出了要把鑄幣權收歸中央政府,宣佈著手整頓幣制。

在袁世凱當了大總統後,在幣制改革上也是比較上心。因為有當時孫中山的提議,而且同時他也想借助貨幣改制來解決軍費的問題,所以便決定鑄發國幣。

袁世凱為了提高自己的統治地位,就把他的頭像鑄於貨幣面上,“袁大頭”就由此而來了。

2、圖案新穎、有明確的重量和成色,容易識別,所以快被老百姓所接受

1914年2月,袁世凱頒佈《國幣條約》十三條,決定實行銀本位制度。它的主要內容是規定錢幣的鑄造發行權歸民國政府所有,原先的各個官局所鑄造發行的1元銀元,由民國政府兌換並改鑄。在一定的時期內,承認它們的價值等同於國幣1元的價值。

國幣中的主幣是1元銀元,它的重量是庫平純銀六錢四分八釐,材質是銀佔89%,銅佔10%,錫佔1%,一枚成品銀元的重量是7錢2分。

同時規定的國幣種類有銀幣4種,壹圓、中圓、貳角、壹角。鎳幣一種,五分。銅幣五種,二分、一分、五釐、二釐、一釐。

這些貨幣正面鐫袁世凱側面頭像及發行年號,背面鑄嘉禾紋飾與幣值。當時的換算關係與現在是一樣的,一元等於十角,一角等於十分,一分等於十釐。

袁大頭壹圓銀元幣型規整,圖案新穎,有明確的重量和成色,非常容易識別,而且也很容易換算。所以,袁大頭銀元很快地被老百姓接受,並很快地在全國的範圍內流通。

因為袁大頭壹圓銀幣幣型劃一,成色、重量有嚴格的規定,很快地受到了社會的認同和接受。它在國內金融市場上逐步取代了清朝的龍洋,成為流通領域的主幣。

袁大頭官方使用了多久?

袁大頭由於成色好,分量足,而且還都是統一的規格,所以自從鑄造出來後就深受百姓的喜歡。

袁世凱倒臺之後,人們也是繼續在用袁大頭。當然這時已經跟袁世凱沒有什麼關係了,主要是由於這個錢好用,而且也比較堅挺。

袁大頭是民國三年發行的,一直到民國三十五年的時候,官方宣佈停止流通袁大頭。但實際上民間對袁大頭是非常喜愛的,到五十年代時,還專門鑄造了一批三角袁大頭,僅在雲南、西藏等邊陲少數民族地區流通,也算是過渡時期的貨幣。

“袁大頭”現在在貨幣收藏界被稱為銀元之寶,它是中國近千種近代銀幣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幣種,也是近代中國幣值變革中的一個重要角色。它的通行促進了銀元的統一,同時也為“廢兩改元”做了準備條件。所以它還是有一定的歷史意義的。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袁世凱雖然只在1916年當了83天皇帝,但他在中華民國當了好幾年大總統,因此民國初期銀幣用他的頭像鑄造“袁大頭”作為官方銀幣,並一直鑄造、使用了幾十年。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為什麼袁世凱只當了幾十天皇帝,他的袁大頭卻流行多年呢?因為他是民國第一任正式大總統啊。

1912年清帝退位,民國正式建立,袁世凱成為大總統。1914年12月開始鑄造銀元作為法定貨幣,上面有袁世凱的頭像,成為袁大頭。由於當時袁大頭一枚重半兩多,含銀量接近九成,使用方便,算得上很良心的貨幣,因此成為了中國商民接受和歡迎的硬通貨,在全國範圍內流通。

雖然袁世凱在一年多以後,就在1916年因為稱帝引發反對而一命嗚呼,但袁大頭的名聲卻已經創下了。此後北洋政府又統治了10餘年時間,北洋軍閥政客彼此混戰,歷代首領找不到一個威望可媲美袁世凱的,因此也不可能另外再印一套新的錢幣來製造混亂,所以之後北洋政府鑄造的貨幣依然用袁世凱的頭像。

目前流行下來的袁大頭,主要有民國三年(1914年)、八年(1919年)、九年(1920年)和十年(1921年)四類版本。

到1928年國民黨軍佔領北京顛覆北洋政府後,因為袁大頭已經被民間廣泛採用,自然也就順其自然繼續流通了。此外,各地軍閥為了軍費,實際上也在私自鑄造錢幣。為了讓這錢幣被大家接受,他們也都按照袁大頭的版式鑄造。據估計,單隻一元的袁大頭,鑄造量在7.5億枚以上,其中一半以上是袁世凱死後鑄造的。

再回答第二個問題,袁大頭官方使用多久?如果按照中央政府宣佈來說,銀元在30年代就停止使用,也就是使用20年,但實際民間流通比這長了一倍。

袁大頭開始流通後,由於成色足,童叟無欺,很受歡迎。1933年,美國總統羅斯福大力收購白銀以應對經濟危機,引發中國白銀外流,兩年時間中國有3億多枚銀元流向國外。為此,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孔祥熙在1935年11月3日宣佈實施《緊急安定貨幣金融辦法》,不準行使銀元,並用“法幣”收兌銀元。此時,官方角度說,袁大頭已經不能使用。

當然,官方說的是一回事,民間是另一回事。尤其國民黨統治後期,物價飛漲,紙幣貶值,老百姓覺得還是袁大頭穩妥,民間交易貴重物品很多用袁大頭的。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人民幣開始流通,因為人民幣信譽較好,人們才漸漸放棄了袁大頭交易。但是在西部邊遠地區尤其是雲南、西藏等少數民族居聚地區,他們對人民幣暫時還不瞭解,只信用已經流通多年的袁大頭。因此,新中國在1951年還專門鑄造了一版袁大頭用於在當地的流通。

這樣算起來,袁大頭官方使用的時間雖然只有不到21年(1914-1935),但民間實際使用的時間則高達40年左右。


巴山夜雨涮鍋


“袁大頭”是對鑄造於民國初年鐫有袁世凱側面頭像一元銀幣的一種俗稱。

1913年10月,袁世凱正式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甫一上任就頒佈多項措施推動國家建設與發展。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就是發行新式貨幣。1914年2月,頒佈《國幣條例》及《國幣條例細則》,規定國幣的鑄發權專屬於政府。國幣分銀幣、鎳幣和銅幣三類。國幣正面鐫袁世凱側面頭像及發行年號,背面鑄嘉禾紋飾與幣值。其中一元銀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袁大頭”。

“袁大頭”分為民國三年、五年、八年、九年、十年版等,均為普通版.五年版鑄量較少。雖然“袁大頭”作為一種貨幣,在國內僅僅通行一段時期即告別了歷史舞臺,但是在這段時期內卻也產生了相當大的作用。因“袁大頭”一元銀幣幣型劃一,成色、重量有嚴格規定,很快受到了社會認同和接受,在國內金融市場上逐步取代了清朝的龍洋,成為當時流通領域的主幣。甚至到了解放時期,“袁大頭”還具有很高的購買力。


老照片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民間俗稱的“袁大頭”是袁世凱通過假立憲和偽共和就任臨時大總統之後,為了穩定政局,發展經濟,而在全國範圍內統一幣制的舉措,1914年2月開始鑄造,主幣是壹元銀幣,一枚成品銀元的重量是七錢二分,材質中銀佔89%,銅佔10%,錫佔1%。總的來說就是幣型規整,成色、重量有嚴格的規定,容易識別。再加上圖案是總統側面像,老百姓第一次見啊,比當時流行的清朝的“龍洋”強多了,聽聲音就能辨別出真假,所以很快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和接受,成為流通領域的主貨幣。

袁世凱是僅在1915年12月12日至1916年3月22日間稱帝83天,可後來的中國陷入了軍閥混戰時期,整天打來打去的,誰有閒心管貨幣的事情,袁大頭就一年年的在鑄造。據記載僅壹元的“袁大頭”就鑄造了7.5億枚。1935年,迫於經濟崩潰的壓力,國民政府進行幣制改革,放棄銀本位制,發行法幣,可準備金不足,外匯短缺,加上嚴重的通貨膨脹,法幣急劇貶值,1949年又發行金圓券,可朝令夕改,嚴重超發,短短九個月金圓券就變成了廢紙。電視劇《北平無戰事》就是講述了金圓券從發行到崩潰的這段歷史。於是袁大頭在民間又開始流通。1951年,新中國為了穩定雲南、西藏等邊疆地區的政治與經濟,特別鑄造了一批袁大頭在當地使用,以“O”版和“三角圓”為暗記,後來逐漸被中國人民銀行收兌,民間所剩不多。


文史今安在


1912年宣統皇帝宣佈退位,清朝統治從此破滅,中國走向民國。民國第一任大總統便是曾經清朝北洋大臣袁世凱,至於他能夠當大總統,無非是仗著掌控當時中國戰鬥力最強的北洋軍。袁世凱當了大總統依舊不滿足,他不顧全國形勢還是稱帝了。最終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怒,袁世凱不得已在稱帝幾十天后又恢復民國。



雖然袁世凱受盡唾罵,但是他還是做了許多值得稱讚的事,例如袁世凱發佈貨幣。袁世凱為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將自己頭像印在了貨幣之上,因此這種貨幣又被人形象的稱為袁大頭。


袁大頭對於中國經濟影響巨大,民國三年開始發佈貨幣袁大頭,直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才停止鑄造袁大頭。並且在停止鑄造袁大頭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西部的許多地區依舊使用袁大頭,因為他們認為袁大頭保值。

袁大頭之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受到民眾歡迎,是因為袁大頭規格統一。袁世凱在發佈此貨幣之初,就規定全國各地的鑄造廠務必按照規定的標準執行。一枚袁大頭,重量七錢二分,材質為銀、銅、錫,分別佔袁大頭總量的89%、10%、1%,十分的精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