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農村還有赤腳醫生嗎?

棒奔霸


農村現在還有赤腳醫生嗎?我的回答是:有!


就拿我們現在的鄉村醫生來說,它的前身就是“赤腳醫生”。在以前的農村,由於經濟條件並不好,很多人看病都是當地有一定從醫經驗,未經正式醫療訓練的“半農半醫”的農村醫療人員。


我的母親就曾經是一位赤腳醫生,也是我們當地最出名的“接生婆”,我們村和周邊村子和我年紀般大小的孩子幾乎都是我母親接生。


母親介紹說,“赤腳醫生”是在五十年代不脫產保健員和“半農半醫”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般從鄉村中具有初中或高中文化程度的男女青年,或具有一定衛生知識,有某種醫療專長的農民中選拔出來,並經過3-6個月的初訓後擔任的。


在缺醫少藥的山區農村,赤腳醫生是我們當地最受歡迎和無比尊重,他們肩負著大量的衛生預防、治療疾病和計劃生育的任務,經常晝夜出診,為農民服務。到現在,像我母親一樣的“赤腳醫生”大都是60至70歲的老人了,多數人已經離崗,有些還在繼續為農民服務。


目前,有許多鄉村醫生經過相應的註冊及培訓考試後,以正式的名義執照開業的鄉村醫生正在農村服務。在我身邊就有一位令人特別尊重的鄉村醫生。


他自小肢體殘疾,後因病情惡化,截去一雙小腿,但他身殘志堅,立志行醫為民,通過不懈的努力學習,成為一名鄉村醫生。多年來,他拖著殘疾的雙腿走村串寨,盡心盡力為山區群眾出診看病,被村民親切地稱讚為大山裡的“摩托醫生”。

由於特定的環境和身份,當前,國家對鄉村醫生的准入、待遇、考核等問題作了具體規定。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各地區將會更加落實到位,保障鄉村醫生的各項權益。

無論如何,感謝“赤腳醫生”曾經帶給我們山區農村的關愛和救助!


花腰妹


農村還有赤腳醫生嗎? 就目前來看,現在的赤腳醫生基本沒有了,但是還是存在的。


那麼,現在農村人是怎麼就醫的呢?

一是國家投入了大量資金,建設和完善了鄉村醫療室的硬件設施,一個鄉村補貼5萬元用來建設鄉村醫療室,提議提供給村民簡單的醫療治療。

二是培養有資質的醫護人員紮根農村,服務村民。一般來說,一個1500人左右的村莊,政府會提供10-20元/人的補貼給鄉村醫生髮工資,也就是一年有15000元到30000元左右,醫生也可以通過醫療服務、藥品等方式賺錢。目前農村以老人和留守小孩居多,相對青壯年,他們更需要醫療服務,如果一個村有1000人以上,在還是比較賺錢的。

如果是大病、急病,只能去縣級甚至更好的醫院治療了,這也是為什麼大醫院永遠病床是滿的。

現在,赤腳醫生是什麼狀態?

赤腳醫生是指那些沒有行醫資質的“野生”醫生。

在我國,沒有行醫資質的人行醫是違法行為,赤腳醫生已經很難生存下去了。

還有一類,

我伯伯曾經是一名中醫,現在已經是70多歲的老中醫了,退休在家,名聲在外,還是有很多人不遠千里來找他。

他在治療時,有一個很大的特色,用手法、自制中藥治療後,還會用手指憑空畫一些東西,口中唸唸有詞。

那麼問題來了,這種算不算是赤腳醫生呢?


小白思無邪


赤腳醫生,是上世紀60~70年代“文化大革命”中期出現的名詞,是鄉村中那些沒有納入國家編制的非正式醫生。他們有一些衛生知識,可以治療多科常見病和傳染疾病。這部分人多來自醫學世家、高、初中畢業生中的略懂醫術病理者,還有小部分當初的下鄉知青。經選拔,在縣級衛生學校接受短期培訓,結業後即成,他們沒有固定薪金,還要種地。民間到官方都把這些經過初步崗前培訓之後從事基層醫療服務的人稱為赤腳醫生。

到了1985年,《人民日報》發表《不再使用“赤腳醫生”名稱,鞏固發展鄉村醫生隊伍》文章,“赤腳醫生”逐漸消失。2003年8月15日《國家衛生計生委關於進一步完善鄉村醫生養老政策 提高鄉村醫生待遇的通知 》、《關於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和基層運行新機制的意見》,2004年1月1日起實行的《鄉村醫生從業管理條例》,鄉村醫生就醫經過相應的註冊及培訓考試後,以正式的名義執照開業。縣財政80%待遇撥款發給鄉村醫生,餘額業績考核後發放。

現在一些偏遠鄉村大集上擺攤專治疑難雜症的“江湖”人物,在農村人眼裡也俗稱“土大夫”,持有驢唇不對馬嘴的“執照”,宣稱自己的藥能多大多大的作用,純粹是一個靠嘴吃飯的行業。這些人根本不能算是赤腳醫生。


泰山木32140178


農村現在還有赤腳醫生嗎?

怎麼說呢,嚴格意義上講,農村沒有赤腳醫生了。“赤腳醫生”是伴隨著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而誕生的鄉鎮衛生人員,是特殊年代的產物,現在早已取消了這種稱號,不過有些地方村民對過去從事過“赤腳醫生”職業,現在轉為鄉村醫生的人,習慣上仍稱為赤腳醫生。

在我國廣大農村,新中國成立以前是缺醫少藥,靠遊醫和部分坐堂郎中維持。新中國成立初期,在農村開始培訓接生員,鼓勵和支持有醫術的人員開業行醫,成立聯合診所。1955年,開始在農村創辦保健室,利用過去的老行醫人員為農民保健,並逐步培養新的農村從醫人員。

1969年,我們這個地方(山東省招遠市,當時為縣)推廣了一個村子舉辦合作醫療制度的經驗,在全縣推行合作醫療制度。1973年,山東省革委推廣我們縣舉辦社隊兩級合作醫療的經驗,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媒體多次做過報道,全國25個省市自治區前來參觀學習,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全國推廣。先後有4任衛生部長到我們招遠視察過農村衛生工作。1969年合作醫療制度在我們這兒推行之時,按人口數量,每個大隊設“赤腳醫生”1-3人,其中設1名女“赤腳醫生”,兼做婦幼保健員和接生員。為什麼叫赤腳醫生呢?因為這些醫生是從農民中培養出來,不脫離生產勞動,要到田間地頭為農民診病治病,所以是“打赤腳的”。

當時赤腳醫生在田間地頭為農民治病

應該說,那一時期的農村赤腳醫生邊生產邊行醫,邊幹邊學,從中醫到中西醫結合,從診病治病到自治中成藥,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培養中不少合格的醫療技術人才。如我們這兒有個赤腳醫生,足跡走遍了全縣100多個村莊,蒐集整理了1000多個驗方。為提高醫療技術,他在自己身上做試驗,多次中毒暈倒,最後,他成為很有名氣的醫生,出席過全國的中草藥工作會議,受到過周恩來總理的接見。1977年還出席過全國衛生工作會議,受到華國鋒、葉劍英接見。1978年成為山東省科技先進工作者,後被衛生部聘為中華醫學科學委員會學部委員,被評為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成為山東省勞動模範。後來,他擔任中醫院的副院長,累死在工作崗位,年僅53歲。

1980年後,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過去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逐步改革完善,“赤腳醫生”不再是不脫離生產勞動的從醫人員,遂開始組織對過去的“赤腳醫生”進行統一考試,合格者改稱鄉村醫生,不合格者稱鄉村衛生員,“赤腳醫生”這個稱號正式取消。這個時候,農村的合作醫療室改稱為鄉村衛生室或衛生所。後來,多數村對衛生所室進行承包經營,他們走向了專業防病治病的崗位。90年代後期,我們這兒將鄉村衛生室納入鄉鎮衛生院管理,使期成為分支機構,鄉鎮衛生院對村衛生室的鄉村醫生實行聘任制,村衛生室必須由村集體興辦,硬件必須符合要求,憑證營業。這樣,鄉針醫生就成為上級統一管理的正式執業醫生,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赤腳醫生”了。

不過,農村人的習慣不好改變,正像很多人現在還稱村委會為大隊一樣,很多農村老年人,依然稱這幫衛生從業人員為“赤腳醫生”。


齊東晏子


真想念過去人民公社,供銷合作社,沒有私有化,人人有組織,個個爭上游,沒有黃賭毒,沒有剝削階級,人心向上,毛主席語錄到處看到,學雷鋒,學大慶學鐵人王進喜,每年夏收,工人階級下鄉支農,大學畢業,先下鄉鍛鍊,再分配,爭當兵,爭到艱苦的地方去,沒有人販子,沒有貧富差距,只有節儉持家,勞動最光榮,


魚缸廠龜缸


有。不過現在不稱呼為赤腳醫生,而是稱為鄉村醫生。

赤腳醫生是最低一級的醫療衛生機構,一般在村委會附近,主要接受本村的患者,真正做到小病不出村。赤腳醫生在基層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同時也面臨一些問題。

首先是醫療水平的問題,有些赤腳醫生水平還是不錯的,因為長期在一線,積累的豐富的經驗,可是仍有很大一大部分的赤腳醫生,水平比較低,對於一些急症,束手無措,醫療事故經常發生。然後是赤腳醫生人才培養問題。說白了就是接班人的問題,有點水平,或者年輕點的醫學專業者,都不願意長期呆在農村,第一是收入有限,第二是生活環境差,優秀人才留不住,絕大多數赤腳醫生都是本村的人,還有很多是家族接班的。

現在要著力解決赤腳醫生的待遇的問題,讓有能力的醫生在農村能夠留得住,再就是要加強對赤腳醫生的專業培訓,提高他們的醫療水平。這個要引起全社會的重視。




鄉村野老


現在叫鄉村醫生。赤腳醫生是7O年代80年代,大概是64年毛主席把醫療衛生工作重點放到農村去的舉措,簡稱6,26指示,在歷史缺醫y少藥的實際情況下起了應有的作用


用戶72170773202


鄉村醫生是改革改得最慘的了用藥無藥要用基藥,基藥很不實用,有的是活幹,工資上級撥了中間吃了人也老了,只有馬爾跑不給馬爾吃草,鄉村醫生自會自生自滅,在這種情況,哪有年青來跳巖,老一輩都是梁山軍師(無用)


手機用戶55939412721


以前的赤腳醫生,現在叫村醫,都是沒有行醫證的,為村民疾病的簡單治療處理者,都穿上了鞋子。


linpeiwang66


過去的赤腳醫生真正給老百姓帶來方便和好處,現在的醫生,把國家補貼的錢領去,但根本絕對不會為老百姓辦任何事的。一天一地,差別巨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