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星球大戰》帝國艦隊遭遇《銀河英雄傳說》中的整隻艦隊,哪一方的勝算較高?

王王王儷


鄙人沒了解過《銀河英雄傳說》,但對《星球大戰》還是略知一二的[謙虛]。所以我來介紹一下帝國艦隊。

帝國艦隊的主要組成有:2顆死星、13艘執行者級無畏艦、25000艘帝國級殲星艦,以及還未確定數量的阿奎騰斯級輕巡和戈贊蒂級運輸巡洋艦,但保守估計也有超過20萬艘。

先說死星,死星的表面散佈著數千個武裝炮臺:總共有1,000門渦輪激光排炮、2,500門激光炮、2,500門離子炮和468個牽引光束髮射器。死星上還載著7200艘星際戰鬥機、四艘防衛巡洋艦、3,600艘進攻穿梭機、1,400輛AT-AT、1,400輛AT-ST、1860艘空降船等等(摘自網絡)。死星一號直徑120千米,死星二號直徑160千米,均有護盾。但坦白說,死星一號對艦隊幾乎沒有攻擊能力,只有防禦火力,其主炮只能攻擊行星。但死星二號的主炮進行了改進,可以瞄準敵方的主力艦,一般情況下敵方主力艦接一炮就跟這個宇宙說再見了。(星戰裡的主力艦指的是1000M-2000M的殲星艦)

再說執行者級無畏艦,艦長19千米,備有震盪導彈發射器250座,備彈50000枚;主炮是2000座重型渦輪激光炮;副炮有250座離子炮、500門點防禦激光炮,可以說是帝國時代除死星以外火力最強勁的武器了。其護盾所需能量也相當於一顆小型恆星。

帝國級殲星艦是帝國艦隊的主力艦,長1600M,上面矗立著60門渦輪激光炮、60門離子炮和10個牽引波束投射器。它能攜帶一個滿員的帝國衝鋒隊師、20臺AT-AT、30臺AT-ST、八架“蘭姆達級”穿梭機、12艘登陸艇和六個TIE戰鬥機中隊(摘自星戰中文網)。護盾全開可以直接進黑洞然後全身而退。

阿奎騰斯和戈贊蒂是除殲星艦外帝國使用最多的艦船,主要用於封鎖、突擊、巡邏、支援等任務。

當然,帝國艦隊中的真正珍寶還是訓練有素的軍隊和經驗豐富的指揮官。

我不清楚《銀河英雄傳說》中是否有類似於“原力”這種東西,所以我還是說一句,皇帝和維達在鼎盛時期可以一人滅一支艦隊,皇帝更是能徒手捏爆星球。

當然,如果沒有,那咱們還是公平競爭,原力這段就別看了。

這是我對帝國艦隊的介紹,自己比較,謝謝閱讀。





伍爾夫尤拉倫


針對前面只回答了星球大戰第一帝國軍力的朋友,我來講講銀河英雄傳說的戰力,我們僅以比較著名的“亞姆利扎會戰”來舉例:1、原著中提到“同盟此次會戰總動員人數三○二二萬七四○○名,包括8個整編宇宙艦隊(滿編數可以達到12萬,不過估計多有缺編)和一些獨立艦隊,數量上總計應該在12萬左右甚至可以達到13萬。另外還配有數量高達4萬以上的各種後勤保障船隻,以及足以運載超過1000萬陸戰部隊及各種作戰裝備;

2、帝國軍保有的整編宇宙艦隊數量是18支,而且帝國軍的艦隊滿編數量是16000.而劇情上萊因哈特升為元帥後任職帝國軍宇宙艦隊副司令,並且下轄宇宙艦隊一半的兵力,也即有9個艦隊。那麼按滿編計算即可達到144000艘戰艦的龐大數量。

3、帝國軍方面的損失,可考的是畢典菲爾特艦隊損失超過6000,另外提及吉爾菲艾斯的別動隊有30000戰艦,且數量為此時帝國軍兵力的三分之一,也即此時帝國軍艦隊數量為90000,那麼在前哨戰中帝國軍的損失為30000-40000這個數字上;“同盟軍損失了一半兵力”的理解,如果是理解為艦隊損失了一半,那麼也即是有合計約4個整編艦隊約60000只戰艦的損失。可以看出一場會戰的戰損就比星球大戰銀河帝國的總兵力還要多幾倍

4、還要不得不說的就是,很多人說為什麼銀河英雄裡面的戰艦都沒有炮管,因為他們用的中子光束炮,中子光速需要很長的導管進行加速,原作中設定,中型25m的長身管中子光束炮能打40光秒,600萬公里,旗艦級別觀測設備的作用距離大於200萬公里,因此一般艦隊作戰距離在150萬公里,已經可以說是恆星級別打擊了,因此星球大戰的戰艦還沒看到對方戰艦估計已經全滅了

綜上所述,排查戰艦數量上決定壓倒性優勢,在射程上也是無法比較的,不過星戰有超光速,銀河沒有,但是就算拉到同等射程等於會暴露在14萬戰艦的全部活力覆蓋下,至於皇帝和黑武士,除非你們能夠瞬移否則沒有用武之地,死星更加是活靶子,還是那句話,都是科幻,別太認真了,星球大戰是個人英雄主義電影,絕地武士才是主角,銀河英雄傳說是大河劇類動畫,政治與戰爭才是主角。




acheron353


這兩個吧,都屬於太空歌劇類科幻,並非硬科幻。

在社會形態組織上都非常落後。

銀河英雄傳說是個大雜燴,田中芳樹對德式軍人的崇拜混合了東方謀略,寫了一本太空三國演義。

實際上銀河英雄傳說沒有什麼科幻內容,只是架空在銀河裡的三國或者日本戰國,主要是謀略取勝,打仗方式很原始,還比戰艦艘數,用原始的武器對轟,強調謀略一個頂一萬艘戰艦。

戰艦,武器,作戰方式等等,都非常原始,從現在看,簡直就沒什麼值得說的“科幻”因素存在。純粹是披著科幻外衣的偽科幻。

至於星戰強一點,在作戰單位上的幻想更有一些現代感。比如前傳一里面的那個機器人軍團的蜂群網絡組成模式,就是非常有幻想模式的。這個當年的田中芳樹根本想不出來。

田中我覺得他寫的這個,不算是科幻作家。比起押守井改編的攻殼機動隊(不是士郎正宗原版的)對人生,機器,賽博等未來人生意義的思考差得遠。

當然蘋果核戰記也可以看看,有一定的意義。

至於星戰的四足巨獸戰車,兩腳戰車之類的,其實不太實用。唯一有點意義的是destroyer droid的設計算是比較有趣的,但是其變形成單輪滾動快速前進的方式是否能夠真的實現令人懷疑。

星戰和銀英一樣,都是披著科幻外衣的歷史改編故事。

最開始是把亞瑟王的故事搬到了太空中,包括原力的設定(梅林法師傳說)等等。

從戰鬥形式上看,也過於誇大了個人,特別是傑迪騎士的作用和在敵人戰艦基地上來去自由的能力。

如果殲星艦,花費不菲的要塞能那麼容易攻破的話,費效比簡直沒法想像,多大的資源才能供給一艘帝國殲星艦,或者多少個星球的供奉賦稅才能養得起一個死星?

很可惜,螢火蟲只派了一季,後來的電影版匆匆結束了,我倒是覺得螢火蟲的設定很有趣,最後的電影版驚鴻一瞥邦聯和掠奪者的星球大戰很有趣,更實際一些。大家可以看看。


越說越多


銀英能打得過星戰那就見怪了 就算銀英的戰艦數量上有優勢 星戰的帝國1000米以下戰艦保底二三十萬艘 主力艦以及戰巡艦和超級殲星艦總共2.5w艘 能把星球炸成碎片的超級殲星艦就有兩艘(前提沒有星球護盾)銀英基本上射程似乎是5~10光秒 帝國級殲星艦射程超過十光分(參考的是共和國級巡洋艦)護盾為混合型偏導護盾(分為專門防動能武器的粒子護盾和防禦能量武器的射線護盾)單發當量超過60萬億噸 最快的超空間引擎能在十四天內跳出星戰的銀河系 光帝國級殲星艦裝備的超空間引擎速度超光速幾百萬倍 銀英那種速度在超空間引擎面前真不夠看 至於伊謝爾倫 不用上死星 光帝國級殲星艦都能佔領整個伊謝爾倫要塞 伊謝爾倫常駐人數還沒死星多 死星常駐人數幾乎滿員 所以不用跟銀英的艦隊正面剛 光靠帝國級殲星艦超空間騎臉在銀英的首都上空來一波能把星球地殼炸飛的軌道轟炸就完事


大號死星


不多說 星戰的帝國會贏 打個伊謝爾倫要塞得出動幾萬艘戰艦 結果大多被伊謝爾倫要塞摧毀 如果要是換成星戰的帝國艦隊 伊謝爾倫會被拆了

如果不夠 加上一個死星跟銀英的帝國艦隊玩玩 別說啥飛彈超光速撞擊 準備讓飛彈飛幾年撞到星戰的帝國艦隊?還有 舊正史殲星艦還吃過超光速撞擊 自身一點事都沒有 別拿啥飛彈超光速撞擊 撞殲星艦沒用


ExecutorClassSSD


看慣東方三國的田中,和西方個人英雄崇拜的盧sir,本身就是兩個文明對英雄不同的詮釋,楊和安納金,萊茵哈特和帕爾帕丁。不同文化,就要有不同詮釋,正義?俠盜?或是,邪道,正統,光明面對黑暗面。獨裁對民主。一統抵制分裂,還是少數人掌握真理。大時代下,個人的悲歡離合,總是緊緊貼近變遷的起承轉結,不由某個人的意志,也會被某個蝴蝶的翅膀改動。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喜歡英雄造時勢看銀英,喜歡時勢造英雄看星戰。我愛星戰,更愛銀英。我愛這個時代的尤達,盧克。也盼成為時代的鐵壁繆拉,帝國雙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