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3 規模豬場應該如何防控母豬便祕問題呢

規模豬場應該如何防控母豬便秘問題呢

隨著我國規模化豬場的快速發展,集約程度越來越集中,集團化產業佈局更是加快養豬產業的進一步發展,養殖格局也在逐步形成。在快速發展的養殖過程中,豬場生產效益如何能緊密配合養殖發展,特別是能夠迅速而有效地解決養豬生產過程中出現的疾病等,提高規模化養豬企業的養殖水平,顯得尤為重要。規模化豬場在各個階段均有不同的問題,對豬場的損失難以估計。在我國豬場,妊娠母豬便秘普遍存在,尤其是全程使用定位欄的母豬群更為嚴重,發生率較高,為25%~40%,有的高達50%,特別是夏季發生率高達60%,直接影響母豬的繁殖性能。

妊娠母豬出現便秘的原因

管理性因素

母豬飲水不足,此外,規模化豬場,空懷母豬、適配母豬多以定位欄飼養,由於母豬長期侷限於定位欄,寬度僅60mm,甚至更狹小。母豬的採食、排便均在有限的空間內,特別是有些豬嗜睡,運動的幅度幾乎沒有,造成母豬腸道蠕動能力減弱,糞便在腸道蓄積重吸收,進而引起母豬便秘。

生理性因素

母豬懷孕後,機體大量分泌可減緩子宮和腸道平滑肌收縮的孕酮。另外,母豬懷孕後期胎兒生長髮育加快,對直腸形成壓迫,造成直腸蠕動緩慢。在雙重的作用下,直腸蠕動能力更弱,導致糞便在直腸停留時間過長,水分過度被吸收而便秘。

營養性因素

在妊娠階段(包括妊娠後期) 採食能量和蛋白質過高而纖維含量較低的飼料,容易引起母豬過肥和胎兒過大,壓迫腸道導致便秘等。

病理性因素

母豬在懷孕期間發生熱源性疾病(豬藍耳病、豬瘟及附紅細胞體、弓形體、豬鏈球菌等的感染),導致豬群出現發燒發熱、食慾不振、採食不佳、便秘等情況。

藥源性便秘

在規模化豬場生產過程中,針對疾病防控多以“群

防群控、單發群治”的方法操作,目的是避免群體性疾病的發生,但長期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類藥物,對豬腸道、肝臟、腎臟造成一定損傷,導致母豬內毒素蓄積嚴重,糞便多以深色算盤珠樣出現,嚴重的甚至有腸衣覆膜。常見容易引起便秘的藥物多以磺胺類、金黴素、桿菌肽鋅等為主。

黴菌毒素中毒

我國豬飼料中60%~70%的成分為玉米載體,所以對玉米的需求量特別大,豬場在選購玉米時多以肉眼觀察為主,但毒素並非肉眼可以觀察清楚。玉米中多以黃麴黴毒素、煙麴黴毒素、嘔吐毒素、T-2 毒素為主,母豬長期食用被黴菌毒素汙染的飼料,體內內毒素大量蓄積,損害肝臟和腸道功能,引起中毒性便秘。

針對妊娠母豬便秘的措施

妊娠母豬便秘的原因有多種,在現場診斷治療過程中,明確由單一因素引發的較少,均是由飼養管理、疾病、應激等多因素引起的消化系統性問題。因此,預防治療方面,採取全面的預防措施效果會更好。

飼養管理

⑴豬場工人定期檢查水嘴,保證飲水能夠足量供應,特別是夏季,更應重視;

⑵在母豬妊娠前期和中期,在有空舍的情況下可將體質較弱、容易便秘的母豬趕入空舍集中飼養;

⑶夏季、冬季屬於季節溫度變化較大的階段,必須做好豬場防暑降溫和冬季保暖工作。儘量避免因環境性因素引起的便秘現象。

營養方面

首先,規模豬場與飼料企業合作,制定科學合理的營養方案,根據豬場豬群的實際情況制定營養需求達標的營養方案。

其次,豬場管理者根據妊娠母豬的前、中、後三個階段的營養需求特徵,適當在飼料或飲水中添加營養性物質(複合維生素、維生素E 等),補充體能,促進營養吸收。

最後,對於出現便秘比較多的豬場,可在母豬妊娠階段長期添加功能性微生態製劑,用於改善消化道內環境,促進腸道有益菌的快速增殖,維護腸道菌群平衡。

疾病防控方面

妊娠階段,要求做好豬瘟病毒、偽狂犬病病毒、圓環病毒等病毒性疫苗的免疫工作,防止母豬妊娠階段或產後發生該病。

妊娠階段建議在飼料中長期添加具有清熱解毒、保肝護腎、保胎壯仔類藥物,如市場常用的保胎寶、荊防敗毒散等藥物。在疾病相對可控的範圍內,儘量避免使用抗生素類藥物。

對於豬場疾病的防控,有時隨季節不同而預防性藥物不同,特別是夏季,豬群應激較大,極易誘發各種疾病,尤其是夏季常見的豬瘟、附紅細胞體感染、弓形蟲病、乙型腦炎等,是豬場容易發病的重點階段。因此預防疾病時,建議在飼料中添加磺胺類藥物的同時,添加小蘇打來緩解肝腎負擔。

黴菌毒素的控制

①選擇原料廠家一定要選擇具有資質、檢驗合格、信譽良好的企業,能夠保證玉米、豆粕、麩皮的品質。

②豬場原材料倉庫一定要做到通風條件良好,能夠防潮、防漏、防汙染,避免鳥蟲類、鼠類的汙染。

③豬場與飼料企業合作,定期檢測黴菌類物質水平,控制效果更明顯。

④建議在飼料中長期添加益生源(微生態製劑),促進腸道的消化吸收及毒素的排出。存在黴菌毒素汙染的情況下,可在每噸飼料中添加脫黴劑2000~3000g,汙染嚴重的飼料應予廢棄。

作者:湖北博大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技術服務部,王曉林 範博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