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臨安被蒙古攻破時的情景是怎樣的?

詩悠帆


元朝伯顏在南宋臨安並沒有攻城戰,由於南宋謝太后和宋恭帝投降,伯顏也沒有對臨安屠城。但在元軍去臨安的路上,遭到了常州的頑強抵抗,伯顏下令對常州屠城。

伯顏在入臨安之前

伯顏原來是伊兒汗國旭烈兀的部將。旭烈兀派伯顏來見忽必烈,報告西征的情況。忽必烈見了伯顏大為高興,將他留下,成為自己的左膀右臂。

1274年,忽必烈讓伯顏帶兵伐宋,曾告誡伯顏:宋朝的曹彬是個仁將,征伐南唐時,不好殺人,而平定江南,朕希望你以曹彬為榜樣,好好幹!

1275年,伯顏相繼在長江沿線獲得大勝,有陽邏堡之戰、丁家洲之戰、焦山之戰。三大會戰後,南宋在長江佈防的荊湖、淮西、淮東戰線,均被元朝摧毀。

伯顏在忽必烈的批准下,並沒有掃蕩淮西夏貴、淮東李庭芝的部隊(兩淮宋兵仍有十萬之眾),而是從建康出發,兵分三路直取臨安。

伯顏屠常州

常州一開始投降了元朝,後來守城的宋軍又復叛,伯顏大怒,下令攻城並屠城。常州地方誌記載,伯顏大屠殺後,常州只剩下四百餘婦女兒童。當時常州有三萬男丁,全部人口在十萬以上。考慮到戰前逃走的人口,伯顏在常州應該屠殺了2-3萬人。

伯顏入臨安

當時的宋庭,是老太后和小皇帝,滿朝文武也拿不定主意如何是好。

南宋當時唯一的機會,是整個朝廷學宋高宗趙構,駕船從海上南逃到福建泉州,有效保存實力和大宋的旗幟。

此時的伯顏已有大量河船,在長江上已屢敗南宋水師。但伯顏的海船還不行,在海上追不上南宋朝廷的海軍。

伯顏抓不到南宋小皇帝,只能回軍攻打兩淮。

這時南宋可命令淮西夏貴、淮東李庭芝攻打伯顏的後路,同時在湖南、江西、浙江等地組織兵力抵抗。伯顏如果不小心應對,重蹈金兀朮的覆轍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

伯顏扣押了來談判的文天祥,派忙兀臺、范文虎先入臨安,治都督府事,舞照跳,店照開,也沒有羞辱南宋皇室。

但小規模的燒殺淫掠還是有,元軍索取宮女時,就有上百個南宋宮女跳水自殺。

但伯顏派人蒐集了南宋皇宮的各種典籍和寶玩。伯顏本人並沒拿什麼東西,北還見忽必烈時,元朝宰相阿合馬在15裡外先見伯顏索賄。伯顏沒什麼東西可送,只好把自己玉鉤絲帶取下來送給阿合馬。阿合馬很生氣,就誣告伯顏在臨安取走了玉桃盞,結果導致伯顏被忽必烈免職。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在說臨安投降之前,先說一下常州大屠殺。

江蘇地區自古富庶之地,地處沿海,是北方政權奪取天下的屏障。加上江蘇乃是文風昌盛之地,文人武將更有傲骨傲氣,在中國歷史之上,揚州、南京、嘉定、蘇州、常州都曾是血流成河。當年伯顏一路打到常州,常州知州逃竄,城內投降。而正當伯顏打算進攻杭州的時候,常州卻反悔了,拒絕投降。蒙古軍對復叛之人深惡痛絕,立刻派二十萬大軍圍城待發,任命的知州姚聽向杭州求援,城中只有民兵義軍把守。南宋派麻士龍、張全前來支援,張全半路逃跑,麻士龍英勇犧牲。

伯顏並非一開始就下令屠城,他曾派遣汪良臣前往勸降,姚聽殺汪良臣還將其一鍋蒸了。蒙古軍開始屠城,常州守城官民全軍覆沒,留下了數百婦女兒童作為奴隸,這是他們向來的習慣,史學家估算這一場浩劫大約有3萬壯士犧牲,。元軍屠殺常州百姓十分殘忍,不僅將人屍混合泥土修築堡壘,還將不計其數的屍體扔進鐵鍋之中熬成人油,倒進陶罐之中,再拋向守軍將他們燙傷燙死。

現在我們再來看臨安的情況。宋遺民汪元量曾作詩一首,稱讚伯顏來到臨安卻沒有殺人,伯顏甚至沒有讓百姓改冠易服,進駐的士兵和當地人買賣還可以使用舊幣。西湖志之中記載,當地人感念伯顏的不殺之恩,還為他就見了祠堂,名為忠武王廟。

作為當時的軍事重鎮常州城在一個月之內被攻陷,常州留守的壯士皆成了元軍刀下鬼。太后知道只要臨安反抗,後果肯定和常州一樣,最受災的只會是百姓。她深知無力迴天,在文天祥極力要求守城的情況之下,她默默做了開城的決定,只要元軍不殺臨安百姓。

臨安城外駐守著40萬的南宋軍隊,他們生怕南宋政府投降之後自己的生活得不到保障,所以發動了一場暴動。在這場暴動之中,一部分南宋士兵將尚還在幼年的趙昺兄弟倆帶離杭州打算東山再起,而另一部分卻乘著城內混亂搶奪百姓的財產。

當蒙古軍軍紀齊整地來到臨安時,這這裡一盤散沙的南宋士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蒙古軍順利將城中混亂的局勢給控制住,杭州已不是南宋首都,皇室的財產被蒙古軍一車車運送出來。伯顏儘量指定安定化的政策,讓大多數的南宋舊臣恢復原職,在他們的統治之下,臨安竟然比南宋政權統治之下更加繁榮。

對比於當年對金國完顏家的屠戮,蒙古人攻陷臨安之時已非野蠻民族,他們將南宋王室接到上都,對他們大宴招待,並且竭力保障他們的生活,只是無論如何,都沒有再讓他們回到南方。


木劍溫不勝


1276年,是南宋德祐二年,元朝至元十三年,南宋君臣剛剛過了一個悽悽慘慘慼戚的新年,正月初三,就傳來了嘉興府守將開門投降的消息。

正月十九日,歷史性的一天,蒙古騎兵進入臨安,偏安150年的南宋走到了終點。

臨安城破之際,情景如何呢?

一、太皇太后謝太后為首的投降派

正月十八日,元軍的前鋒遊騎兵抵達臨安北關。太皇太后謝太后被迫派遣監察御史獻上傳國璽主動投降,降表曰:

“宋國主臣百拜奉表言,臣眇然幼衝,遭家多難,權奸似道背盟誤國,至勤興師問罪。臣非不能遷避,以求苟全,今天命有歸,臣將焉往。(點評:把亡國黑鍋扣到了已經死了的賈似道身上。)

謹奉太皇太后命,削去帝號,以兩浙、福建、江東西、湖南、二廣、兩淮、四川見存州郡,悉上聖朝,為宗社生靈祈哀請命。(點評:正式表示南宋在所有控制領土放棄武力抵抗。)

伏望聖慈垂念,不忍臣三百餘年宗社遽至 隕絕,曲賜存全,則趙氏子孫,世世有賴,不敢弭忘。”(點評:幻想忽必烈能夠給南宋一個兒皇帝的待遇,即以藩屬國的身份繼續偏安江南。)

二、以文天祥為首的堅決抵抗派

在正式投降前,為了給趙宋留一線希望。謝太后在文天祥、陳宜中的鼓勵下,冊封宋度宗的另外兩個兒子,8歲的趙昰為益王、判福州、福建安撫大使,4歲的趙昺為廣王、判泉州兼判南外宗正。

同時,下詔張世傑等斷後保護二王逃出了臨安,帶軍暗中保護益、廣二王趙與檡等趙宋皇族人員以及楊亮節(楊淑妃之兄,國舅)、楊鎮(謝道清之侄,宋理宗駙馬都尉)等大臣和部分宮庭機構撤離臨安。

此外,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出使蒙古軍營談判。

點評:正因為有這樣的策劃,才有了三年後讓無數人垂淚的“崖山之役”,十萬官民同日跳海,中華文明之光就此黯淡。

三、趙宋朝廷寄予厚望的大臣和軍隊

正月初五,謝太后任命吳堅為左丞相兼樞密使,當天,在慈元殿下詔“宣麻”公告時,朝堂之上居然只有六名文官到場。(唐、宋任免宰相、對外戰爭等重大事件,皆由翰林學士以麻紙書寫皇帝詔令,在朝廷宣佈,稱宣麻。)

相比而言,城破之際,宋廷決定放罷學校,讓學生離京逃命而去,可是太學等三學學生誓死要與社稷共存亡。

同一天,臨安城外的戍兵一散而空。

點評: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宋朝一直以厚待士大夫著稱,真到了亡國之際,很多飽讀聖賢書的文人表現,實在讓人汗顏。

四、普通臨安居民

南宋投降後,元軍統帥伯顏發現臨安城中騷亂,亂兵搶劫殺人的事情時有發生,於是再次下令嚴禁元軍士兵入城,並派遣呂文煥攜帶黃榜安撫臨安軍民,要求各家門前貼“好投拜”三字以示歸順大元。

後來,在給忽必烈的上書中,伯顏得意的稱,“九衢之市不移,一代之繁華如故”。謝太后也說,“今大兵在城,三宮不驚,九廟如故,百姓安堵。”宋遺民汪元量的詩云,“衣冠不改只如先,關會通行滿塵廛。北客南人成買賣,京師依舊使銅錢”。

點評:總體來看,臨安城破之後,元軍沒有屠殺,基本上做到了不擾民,不害民。

五、餘音

三月十三日,南宋幼帝、皇太后全氏以及載有南宋皇室成員、外戚、大臣、太學生等數千人的船隊在虎視眈眈的元軍監視下,前往南宋絕大多數100多年來從未涉足的遙遠北方。

船隊出發之際,船上人人悽悽慘慘,岸邊的百姓痛哭流涕。曾經親身參與這次北上的汪元量寫詩描述道,“丞相催人放急舟,舟中兒女淚交流。淮南漸遠波聲小,猶見揚州望火樓。”

點評:南北宋的歷史,總是讓人痛苦、無奈,歡迎讀者朋友們在評論區留言,交流觀點。


小奔說史


關於戰爭和人生,成吉思汗最大的理解就是,把敵人殺光,掠奪他們的財產,把他們的妻女佔為己有!

在這樣的指導思想的影響下,蒙古的軍隊,就如同披著人皮的野獸一樣,在作戰中,凡是遇到抵抗,必定就會屠城,所謂的紀律,根本就是不存在的。  


然而,兇猛的蒙古軍隊來到了臨安這個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卻如同變了一個人一樣,主帥伯顏就如同深受儒家思想薰陶的老學究一樣,屢次三番整飭部隊,嚴禁部隊私下掠奪,蒙古軍人的軍紀也遠遠好於南宋的守城軍隊。

完全沒有剛剛在常州屠殺了數十萬宋人的劊子手的形象。

常州的悲劇與臨安的寧靜,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常州人面對異族的進攻,進行了殊死抵抗,奏響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抗戰奏鳴曲。


蒙古軍隊對於常州的暴行,早就把身在臨安的宋朝實際統治者謝太后的膽都要嚇破了,作為一個女人,害怕血腥,害怕殺戮,這原不算什麼過錯,但是,作為一個國家的最高元首,一個還擁有上百萬軍隊的執政太后,沒有直面敵人刀鋒的勇氣,沒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覺悟,面對異族的侵略,面對敵人的屠刀,沒有絲毫的氣節,只知卑顏屈膝,這和600年後的那位老太太有什麼區別呢?

她怎麼對得起為了維護她的封建統治,她的帝國而與異族侵略者浴血死戰的勇士們?

這些對於謝太后來說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活下去,江山你們要拿去,皇位你們要拿去,老身早就厭倦了天天裝出一副堅強的樣子的生活,老身只想平平安安的度過餘生。歸根到底人家只是一個女人,不是一個領袖。


在謝太后的支持之下,臨安這座千年古城,成了不設防的城市,40萬人齊解甲,更無一人是男兒。

蒙古軍人如同旅行一般,進入了這座大宋王朝的陪都!由於沒有抵抗,所以蒙古軍人沒有選擇屠城。

屠城是為了恐嚇,嚇阻敵人,使得他們心生恐懼,不再願意抵抗,屠城的對象是那些民族的脊樑,是那些民族不屈的脊樑,就像那些被屠殺的常州人民一樣,他們雖然生活過得低賤,甚至可以說衣不裹體,食不果腹,但是他們的靈魂卻是無比高貴的,遠比那些臨安城裡的所謂太后,所謂宰相,所謂大將軍高貴。

死在蒙古人屠刀下的都是真正的勇士!而放眼臨安,沒有一個梗著脖子反抗的強項令,每一個人都是一幅諂媚的笑容,蒙古軍人沒有看到一個挺著脊樑的人,面對這群已經失去了靈魂的人,蒙古士兵們也沒有了殺戮的快感與慾望。

臨安的陷落,並不意味著戰爭的結束,反而是激起了中華兒郎的血氣,大宋王朝最後的抵抗,值得所有人的尊敬。

謝太后直到最後雖然被蒙古軍隊嚇得怕得要死,但還是殘存最後一絲理智,她安排了宋恭帝的兩位兄弟在陸秀夫等忠臣的保護下離開了臨安逃往福建,大宋的最後反擊就此展開。

儘管天不遂人願,崖山之戰讓無數人黯然垂淚,陸秀夫揹著小皇帝慨然赴死的背影,突然變得無比高大,這些人或稚嫩,或老邁,或有力的肩膀托起的卻是整個民族不屈的精神!

儘管南宋最後的大臣們能力存在爭議,個性有些偏執,但我們後人應該牢記這些名字他們是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他們和臨安的那些人不是一路人,臨安的人是“明白人”,而他們是固執冥頑、不識時務的人。

真的希望每逢國破家亡之時,能少一些“明白人”,多一些這樣頑固不識時務的人,因為他們才是中華民族的脊樑!  


歷來現實


臨安末日,標誌著南宋政權的結束。在這之前主要經歷了兩場意義重大的戰役,一個是丁家洲決戰,一個是焦山之戰。

丁家洲決戰發生在今天的安徽省銅陵附近,當時元軍進展迅速,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抵抗。消息震驚了南宋朝廷。此時宋度宗剛剛駕崩,幼帝趙顯年僅四歲,祖母謝太后臨朝稱制。權力掌握在賈似道手中。趙顯曾詔令天下勤王,但響應者寥寥無幾。臨安太學生等紛紛要求賈似道出師禦敵。迫於朝野壓力,賈似道不得不率精兵赴蕪湖應戰。於是,宋元兩軍在丁家洲展開一場決戰。

公元1275年二月,賈似道在丁家洲一帶,以步軍都指揮使孫虎臣為先鋒,淮西制置使夏貴率戰艦兩千五百艘列陣於長江,軍隊總數十三萬。就水軍數量來講,南宋優於元軍。

元軍主帥伯顏為了迷惑宋軍,先是讓士卒準備柴草,擺出一副要火攻的樣子,把宋軍搞得草木皆兵,疲於應付。待宋軍鬆懈之時,伯顏命令左、右萬戶率騎兵夾江岸而進,又用火炮轟擊宋軍的中堅。同時,元軍水軍出動,攻擊宋軍的艦隊。元軍用騎兵吸引一部分宋軍,這樣極為巧妙的避開了兵力不及的短點。南宋孫虎臣先敗,接著夏貴也率軍逃跑。夏貴所率的水軍系南宋最後一支精銳,夏貴的不戰而逃使南宋徹底陷入絕境。他在逃跑途中還向賈似道大呼道:“彼眾我寡,勢不支矣。”賈似道本來就膽小如\r\r鼠,聽到這個夏貴的呼喊後,急忙命令撤軍,結果導致南宋全線失敗。

伯顏和阿術率領元軍乘勝追擊一百五十里,宋軍死傷慘重,屍體浮滿江面,江水都被鮮血染紅。南宋兩千多艘戰艦被元軍繳獲,連賈似道的都督之印也落於元軍之手。丁家洲決戰是元宋之間的最後一次大決戰,宋軍十三萬精銳之師盡喪敵手,使南宋徹底喪失了與元軍周旋的實力。

丁家洲兵敗後,陳宜中等大臣奏請謝太后殺賈似道以謝天下,但謝太后只是把他貶謫循州安置。押送官鄭虎臣深恨其貪婪誤國,就在途中殺掉了賈似道。

焦山之戰,丁家洲決戰後幾個月,元軍與南宋又在鎮江焦山展開了另一場激戰。公元1275年五月,忽必烈將伯顏召回京師,另命阿術負責攻宋。阿術發現南宋軍艦每十艘一組,皆用鐵索相連,於是決定採取火攻。阿術指揮麾下劉琛、董文炳、劉國傑、忽剌出,張弘範等萬戶,兵分五路,同時從東、南、西、北、中向宋軍發起進攻。又選拔善射之士,從兩翼向宋軍的連鎖船射擊火箭。宋軍大敗,很多士卒為了活命都跳入水中被淹死。張世傑見勢,只好匆匆東逃。

焦山戰役後,南宋方面基本喪失了軍事力量。後來雖然有文天祥等少數“勤王”之師援助臨安,但軍力有限,根本不是元軍敵手。只有江北揚州李庭芝等精銳餘部仍在奮力抵抗。

公元1276年正月,伯顏重新回到軍中,統率三路大軍包圍臨安。南宋丞相陳宜中主張南逃,謝太后反對,她認為,錢塘江出海口已被元軍封鎖,南逃根本無望,為了保全臨安城內數十萬軍民,謝太后決定出城投降。陰曆正月十八,宋幼帝和謝太后派遣臨安知府賈餘慶,奉傳國玉璽以及降表到伯顏軍中投降。南宋就此滅亡。南宋幼帝和謝太后、全太后等被元軍悉數押往大都覲見忽必烈。

謝太后降元前一天,宋幼帝封庶兄趙昰、庶弟趙昺為益王和廣王。二王在陸秀夫和楊鎮的保護下逃出臨安,後來在福建和廣東重建政權,繼續抵抗元軍。三年後崖山之戰中,陸秀夫身背趙昺蹈海而死。南宋官員、婦女和將士們紛紛跳海殉國。

元軍平定南宋前後持續四十餘年,是蒙古大軍遇到的最為強大的抵抗力量,也是在征戰當中最英勇、最慘烈的對手。陸秀夫死後,張士傑也投水自盡,展現了南宋臣民高尚的道德情操。


歷史的小學生


題主你好,蒙古軍沒有被攻破臨安,而是宋軍直接投降了,並不悲壯。



蒙古鐵騎大軍壓境,南宋朝廷軍隊一片混亂,太皇太后出海避難,宋朝既已經沒有兵力抵抗蒙古軍,求和又被元軍拒絕,束手無策,於是奉璽書向伯顏請降。

元軍在臨安並沒有作惡,沒有像一開始屠城高郵,常州,而是要留住江南的人。


這是為什麼?事實上,蒙古這個遊牧民族,每佔一個地方就是搶糧搶馬,搶完再攻打下個地方,屬於“不可持續發展”。

到江南後,元聽從漢人建議,留著富庶的江南收稅,因為打了江南就到海了,也沒有地方再去搶了。

元軍入城,隊列整齊有序,安撫百姓,禁止殺掠,封閉倉庫,收繳宋官員。大批財寶、器物,運往大都。至此, 臨安被元軍攻取,南宋朝廷滅亡。


因此,對於元來說,臨安屬於和平解放,並沒有攻陷一說。


新王朝舊歷史


蒙古滅南宋,其軍隊之中,有大量漢人。可以說蒙古軍隊當時差不多算是一支漢人為主的部隊。

而且最重要的是蒙古人在此之前,已經主動漢化多年,並不像金國崛起這般野蠻。

如果翻閱元史可以發現,漢人官員在元朝待遇都十分不錯,而且推行的是一種相對包容開放的統治。

元朝尊重所有種族的文化和宗教,同時不限制讀書人的思想,更是不限制科舉內容。

這些都導致了元朝中期,出現了大規模的文化融合,當時應該算是文化比較昌盛。

蒙古人的統治,基本上接受了宋朝那一套,也就是士大夫治理國家。但是元朝唯一的缺點也是太寬鬆。

因為寬鬆到皇權無法限制貴族權利,這使得貴族耗費了大量的財富,最後導致了元朝的崩潰。



但是元朝沒有讓漢人剃髮易服,沒有搞思想禁錮,他們更像是無為而治,只不過這一套不適合他們原有的內部制度罷了。

而當年攻打臨安的時候,蒙古軍隊講究的是安定,軍紀比金兵好太多,正是因為這種軍隊文化,使得蒙古可以橫掃天下。


事實上蒙古人攻破臨安之後,讓南宋官員繼續任職,迅速恢復了臨安的繁華。因為蒙古人害怕來自漢人的反撲。

這些政策,都是蒙古軍中的漢人官員制定,他們瞭解漢文化,瞭解漢人百姓。同時也知道民心的重要性,所以才會優待南宋皇室。

如果蒙古人像金人一樣,那麼蒙古軍隊必然崩潰的更快,因為金國的所作所為,充斥著野蠻性,這是得不到民心的。

縱觀蒙古的崛起,也並非是全依靠武力,就拿征服西夏一般,蒙古就尊重西夏人的文化和宗教,以換取他們的信任。

在蒙古人統治西夏的年間,西夏一度比以往更繁榮,因為蒙古人獎勵耕種,對百姓干擾少。且開放宗教,制定法律。

不得不說當時蒙古能夠崛起,一方面是因為武力強大,一方面是蒙古主動學習。從而剔除了遊牧民族存在的一些缺陷。

野蠻和文明,戰馬弓箭與馬頭琴,蒙古大軍就是如此。講究軍紀,團結一致,作戰兇猛。野蠻中有文明的痕跡,文明又保留著野性。


小司馬遷論史


《宋史》記載:德祐二年(1276)

正月,元兵圍困湖南潭州(長沙)三個月後,長沙淪陷。

陸秀夫等至元軍中,求稱侄納幣,不從;稱侄孫,不從。

嘉興城投降。文天祥知臨安府。…遣監察御史奉表稱臣,上大元皇帝尊號曰仁明神武皇帝,歲奉銀絹二十五萬,乞存境土。……

元兵至皋亭山(杭州北),遣監察御史上傳國璽(傳國玉璽,國家正統的象徵)投降,其表曰“宋國主臣,……權奸(賈)似道背盟誤國,……謹奉太皇太后命,削去帝號,以兩浙、福建、江東西、湖南、二廣、兩淮、四川見存州郡,悉上聖朝,為宗社生靈祈哀請命。伏望聖慈垂念,不忍臣三百餘年宗社遽至隕絕,曲賜存全,則趙氏子孫,世世有賴,不敢弭忘。”

(大意就是趙家不當皇帝了,國土也給你了,但請求你對百姓們仁慈點。)

二月,太陽有黑子,如鵝卵。元使者入臨安,封府庫,收史館,禮寺圖書等,罷官府及侍衛軍。…元軍當時駐紮在錢塘江沙灘上,但是錢塘江三天都沒來潮。

《宋史》中元朝人脫脫先是誇宋朝仁義禮義,然後說“我皇元之平宋也,吳越之民,市不易肄。世祖皇帝命徵南之帥,輒以宋祖戒曹彬勿殺之言訓之。” 也就是說,(元朝寫史書的人認為)征服南宋時,吳越地區的百姓受到戰爭影響很小。

在臨安投降蒙古人的是宋度宗皇子瀛國公,度宗駕崩時,瀛國公才4歲。

臨安是投降的,沒有被元兵屠城的記載。(元兵攻陷金國首都後,把金國皇帝完顏一家殺得差不多了)。

在崖山殉國的是宋度宗庶子。


-Safely生活


蒙古人打仗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如果對方抵抗非常的激烈,那麼城破之後為了給大家看看跟自己作對是什麼下場,那麼就會對該城進行慘無人道的屠城。而南宋的首都臨安城並沒有發生激烈的武裝衝突和抵抗,可以說是順利交接,既然如此,蒙古人也就沒有對臨安城進行慘無人道的屠殺與劫掠。

但是雖然沒有對臨安城進行慘無人道的屠殺和劫掠,卻依舊對臨安城的許多人和事物進行了許多騷擾,這一點幾乎無法避免,畢竟蒙古人是勝利者,而南宋是失敗者,在蒙古的傳統裡面,勝利者有權對失敗者做任何事情。

蒙古的成吉思汗鐵木真曾經說過打仗這件事情裡面最快樂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將別人的妻女財寶全部奪過來作為自己的。看上去似乎這句話很不符合農耕民族的倫理觀和價值觀,而這一點幾乎就是遊牧民族一個與生俱來的本能和傳統。

蒙古當然屬於遊牧民族政權,因此儘管後來蒙古中有大量的人開始漢化,但是依舊有很多與生俱來的本能和傳統與傳統農耕民族的一些本源和傳統格格不入,讓人生厭。 臨安城是從北宋末年衣冠南渡之後,作為臨時的行在,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城市經濟無比繁榮,甚至還湧現出了大量的市民階級,商品經濟極度繁榮的臨安城有大量的商販和無數旅客,南宋的對外貿易也非常繁華,這一切的一切都讓南宋的臨安城作為一個當之無愧的繁華大都市。

只不過儘管南宋擁有如此雄厚的經濟財力,面對這一次蒙古的入侵,南宋的戰鬥卻並不盡人意。在之前的50年裡面,蒙古與南宋多次進行過交戰,雖然每一次都打的很艱難,但是每一次都成功的將蒙古擊退,甚至有一次還將蒙古的大汗擊殺在釣魚城下。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南宋的國力與蒙古的國力,雙方之間的實力的對比變得非常懸殊,原因很簡單,蒙古的對外作戰幾乎囊括了當時已知世界的諸多文明。在交戰過程當中,蒙古的體量越來越大,他的科技程度也越來越先進。


與很多人想象中的不同,事實上蒙古陸軍軍隊並不是服裝簡單的拿著獸皮裹著棒子的遊牧民族軍隊,實際上他們有各種各樣的工程機械,軍事實力真的非常強。 蒙古經過那麼長時間的擴張,再到攻打南宋的時候,幾乎是以全世界之力攻打南宋。

而隨著南宋末年的幾個奸相當道,將戰略要地拱手相送,而失去了襄陽等戰略要地的南宋也就沒有之前抵抗的地理優勢了,這直接為日後,也就是最後一次蒙古入侵一舉攻陷臨安埋下了伏筆。


此起彼伏之下,蒙古入侵南宋官軍節節敗退。不過蒙古倒是向來恪守傳統,只要抵抗不激烈,那麼必定不屠城,加上當時的蒙古軍隊主帥是一個想要效仿北宋滅南唐不造太多殺伐的統帥,所以基本上在江南地區沒有心情大規模的屠國滅城行為。但是常州是一個例外, 全城父老被幾乎殺盡,只是因為常州南宋守將降而復叛。這個行為直接讓南宋的首都臨安上下文武百官噤若寒蟬,等到蒙古大軍兵臨城門下的時候,立刻打開城門迎接蒙古大軍。

蒙古大軍將臨安城皇宮數百年的積累全部運輸給蒙古皇室,除了在南宋宮殿內部發生小規模的百人宮女不堪受辱自殺事件、一些胸懷正道的太學生憤怒自盡之外,臨安的普通百姓大多得以保全,應該說這是不幸當中的萬幸。


夏目歷史君


至元十年(1273年)二月,被蒙古軍圍攻長達五年之久的戰略重鎮襄陽城陷落了。南宋襄陽守將呂文煥孤軍奮戰了五年,此時已經對宋廷感到絕望,元軍統帥、參知政事阿里海牙乘機勸降,並許以高官厚祿,且折箭為誓。呂文煥見守軍矢盡援絕,軍心渙散,不斷有人出城投降蒙軍,於是獻城出降,苦守襄陽五年的英名盡付東流。

軍事重鎮襄陽淪陷,是南宋滅亡的前兆。呂文煥被忽必烈授予昭勇大將軍、侍衛親軍都指揮使、襄漢都督等要職,仍駐守襄陽。次年,這位南宋降將又被任命為荊湖行中書省參知政事,備受重用。

襄陽既下,一批文武大臣請求派軍繼續南伐。《元史》記載:謀臣徒單公履向忽必烈建議說:“乘破竹之勢,席捲三吳,此其時矣”。忽必烈非常贊同。至元十一年(1274)一月,忽必烈召集阿里海牙、阿術、史天澤、姚樞等人商量伐宋事宜,最後確定以同知樞密院事伯顏為統帥指揮大軍攻宋。

伯顏,蒙古八鄰部人,世襲軍事貴族,是當時南征蒙古軍隊中的最高軍事長官之一。至元十一年九月,蒙古伐宋大軍在襄陽會師,隨後兵分三路,浩浩蕩蕩殺向南宋的統治核心——江南。

伯顏和阿術統中路軍,循漢江直撲郢州(湖北鍾祥),以萬戶武秀為前鋒。蒙軍抵近郢州時,偵悉到宋軍戒備森嚴,便繞過郢州圍攻下游的黃家灣軍堡,並一舉拔除之。大軍繼續前行,抵達沙洋,派人勸降南宋守將王虎臣、王大用,遭二將嚴詞拒絕,伯顏大怒,命架起“回回炮”攻城,轟塌城牆一角,元軍魚貫而入,屠城,軍民無一倖免。接著繼續往南攻取新城,宋將邊居誼率部精血守城,拼死抵抗,給蒙軍以巨大殺傷,後力戰不支,城破,三千宋軍將士與蒙軍進行了激烈巷戰,全部被殺,邊居誼率全家舉火自焚。十一月,元軍殺到復州(湖北天門),知州翟貴獻城投降。伯顏率軍攻取蔡甸(今漢陽)。

同年十二月,宋元兩軍對峙於漢口江岸,元軍攻勢犀利,勢如破竹,大敗宋軍,攻陷陽邏堡,長江南北兩岸全部被蒙古軍佔領。蒙軍攻城拔寨,連連告捷,宋軍士氣低落,鄂州、漢陽、德安的守將均未作像樣抵抗,紛紛獻城迎降,都統程鵬飛更是率全軍投降元軍。

至元十二年(1275)春天,黃州、蘄州(都在今天的湖北境內)、江州、南康軍(在江西境內)、安慶、池州、太平、無為、巢縣、和州(都在安徽)等地的南宋守將相繼投降。

在此期間,南宋奸相賈似道為了掩蓋自己的誤國罪責,召集十三萬精兵開至蕪湖,擺出一副與元軍誓死決戰的樣子。但他剛到前線就立即派人到蒙軍大營中求和。

伯顏對使者說:“未渡江時,議和入貢則可。今沿江諸郡皆內附,欲和,則當面來議也” 。賈似道無奈,又不敢單刀赴會,只好硬著頭皮準備一戰。賈似道命孫虎臣率七萬人馬駐守丁家洲(安徽銅陵北),夏貴率水軍戰船二千五百餘艘橫亙大江中,想憑藉絕對優勢兵力阻截元軍。二月中,兩軍相遇,僅鏖戰一日,宋軍便潰敗下來,賈似道逃往揚州,夏貴、孫虎臣也都各自逃命去也。

丁家洲防線被元軍攻破後,長江下游再無宋軍設防,元軍一路順江而下,如入無人之地。二月底,元軍前鋒已經逼近建康(今南京)。是年三月到十月,元軍陸續攻取並收降了很多地方,《元史》記載:“江東諸郡皆下” 。

一二七五年十一月,伯顏兵分三路,約期會師於南宋行在(臨時首都)臨安(今杭州)城下。他親自率中軍由鎮江攻常州,因守軍激烈抵抗,城破後,元軍屠城。十二月,攻克無錫。宋恭帝趙顯年僅五歲,由謝太后攝政,她派使臣柳嶽攜書前來請求議和退兵,伯顏要求必須無條件投降,否則絕不退兵。謝太后無奈,只得同意。

至元十三年(1276)正月十八,南宋小朝廷派大臣向伯顏奉上傳國玉璽和降表。二月五日,小皇帝趙顯正式出降,忽必烈改臨安(杭州)為兩浙大都督府。立國149年的南宋王朝至此滅亡。因南宋君臣主動乞降,臨安附近沒有大規模戰事發生,因此繁華富庶的臨安城以及城內居民幸運地逃過一劫。之後,南宋境內雖然還有此起彼伏的反抗鬥爭,尤其是退守嶺南的宋軍殘餘抵抗尤其激烈,但都不能改變被蒙古人徹底征服的最終結局。

**插圖源於網絡**

**寫作不易 嚴禁剽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