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5 作為我國十大名畫之一,《清明上河圖》為什麼不討宋徽宗的歡心呢

北宋的開封城,經濟高度的發達。有學者說,一個開封的經濟總值佔到當時整個世界經濟總量的70%,可見《清明上河圖》中的繁榮景象,也算是宋代都城的真實寫照。作為我國十大名畫之一,《清明上河圖》在創作完成之初,卻並沒有引起宋徽宗的歡心,這是為什麼呢?

北宋年間的汴京城,是世界的中心。商業繁榮,社會穩定。汴京城內四河流貫,陸路四達,為全國水陸交通的中心城市,商業發達居全國,乃至世界之首,當時人口多達100多萬,是名副其實的國際大都會。汴京城中有許多熱鬧的街市,街市商鋪林立,最有趣的,要數熱鬧非常的夜市了。

作為我國十大名畫之一,《清明上河圖》為什麼不討宋徽宗的歡心呢

作為這樣的大都會,逢年過節,更是熱鬧非凡。供職於翰林圖畫院的張澤瑞,為了表現京城的繁榮昌盛,張擇端選擇了清明這個重要節日的景象,耗時一年有餘,進行繪製了一幅社會面貌圖。要說張澤瑞創作的初衷,還要從宋太宗採取鼓勵文人諫言的政治措施講起。

當時的士大夫,文人墨客為響應皇帝的號召,紛紛關注社會現實和朝廷政治。也成為了宋代畫家較為普遍的創作主流趨向。北宋官吏利用繪畫向皇帝表述民情的手法可以說是繽紛多彩,如熙寧七年,北宋的大災之年,光州司法參軍鄭俠,借畫匠繪製的《流民圖》,請求宋神宗停止王安石的變法活動。

作為我國十大名畫之一,《清明上河圖》為什麼不討宋徽宗的歡心呢

而此時的張擇端,卻深深感覺到不安,面對繁榮安康的社會景象,具備一個寫實畫家細心觀察的天生能力,它卻看到了北宋守內虛外,強幹弱枝下的隱患。當時,北宋政權採取對外妥協退讓,對內鎮壓地方割據,農民起義,官員專橫,所以北宋的國內環境,儘管看似非常穩定,卻暴露了許多問題。張澤瑞或許心繫江山社稷,欲通過《清明上河圖》,向宋徽宗展現一些社會的頑疾。

先拋開這些不說,張澤瑞善於選擇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於詩情畫意的場面及情節加以表現,這些具有本質特徵的事物,源自於他細緻入微的生活觀察。他所刻畫每一位人物、道具,都展現了當時的社會下的不同身份及精神面貌,各有神態,各有情節。在對房屋、橋樑等建築結構的刻畫上十分嚴謹,描繪一筆不苟。車馬船隻面面俱到,謹小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勢。比如船隻上的物件、釘鉚方式,甚至結繩係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歎為觀止。

作為我國十大名畫之一,《清明上河圖》為什麼不討宋徽宗的歡心呢

也就是這樣的原因,在整個創作過程中,張澤瑞善於表現那些社會潛藏的問題,如高大宏偉的望火樓,但樓上無一名士兵、守衛站崗觀望,更誇張的是,望火樓下的兩排兵營被改作了飯館。汴京城數次的大火,依舊無法挽救消防的缺失,更可怕的,是城防守備的渙散。在畫中,城牆上下沒有一個守衛,土牆上面也沒有任何的城防工事。還有稅務官與貨主們的爭執、大量運量的私家船、富人佔道舉行殺黃羊祭路神送客的情形等等,足以說明管理的混亂與缺失!

這樣的一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恢宏鉅製,卻並沒有得到皇帝的衷心,當宋徽宗面對張澤瑞苦心鉅製的《清明上河圖時,自然看懂了畫中的用意。遺憾的是,宋徽宗迷戀精繪祥瑞和吉兆,不願收藏,只在卷首題簽後就將其賞賜出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