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7 14歲就教高中畢業班的我 物理化學考了高分丨院士憶高考

14歲就教高中畢業班的我 物理化學考了高分丨院士憶高考

潘復生

1978年參加高考,同年9月進入合肥工業大學“稀有金屬”專業學習。30歲時被破格晉升為重慶大學歷史上最年輕的教授。輕金屬專家。現任重慶大學教授,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主席、重慶市科學技術研究院(重慶科學院)院長、重慶大學國家鎂合金工程中心主任,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副理事長,國際標準化組織(ISO)“鎂及鎂合金技術委員會”主席、Elsevier出版社Journal of Mg & Alloys國際刊物主編。獲得國家級和省部級重要科技獎勵15 項,是何梁何利獎和杜邦科技創新獎獲得者;發表SCI收錄論文450 多篇,授權發明專利130 多項。2015年當選為俄羅斯礦業科學院院士,2017年當選為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相關閱讀:我的高考遲到了11年丨院士憶高考

200人投票決定我能不能上大學丨院士憶高考

學校400多人我是唯一被本科院校錄取的丨院士憶高考

沒有高考,這1.5公里就是遙不可及的距離丨院士憶高考

回顧多年的求學與研究之路,可以說1978年高考是我人生的重要節點。

我們那一代人的普遍感受是:高考改變了我們的人生,沒有高考肯定沒有我們的今天。

回憶40年前的高考,那種混雜著激動、焦慮、緊張、高興、感激的心情令我永生難忘。當年老師的責任心、同學間的真情、個人對祖國的堅定信念等一直影響和激勵著我的人生髮展。

老師的責任和鄉親的投票讓我上了高中

1962年7月我出生在浙江金華的蘭溪農村。

我讀小學時正處於一個特殊的年代,“讀書無用論”盛行,許多家庭對小孩讀書都不太重視。

我讀書的小學規模小,條件又差,經常幾個年級的學生一個班上課,聽完一年級的課後,馬上又可以聽二、三年級的課,有時連自己都會忘了是幾年級的學生。

受當時環境和自身經歷的影響,我父親對我讀書這件事起初也不太熱心,但當時的小學老師童志祥老師是我父親兒時的好朋友,經常到我家和我父親談天說地,說我很聰明,一定要好好培養,並且多次強調把我教好是他的責任。

隨著日後環境形勢的變化,父親對我讀書一事越來越重視,並且經常讓我看許多人看不到的課外書,這對我擴大視野、擴大知識面很有幫助。

我讀初中時兩次差點退學。

第一次是在讀初一時,由於家裡太窮,我輟學兩個月跟著大人去富春江邊的山裡砍木頭,回來時很多課都落下了,感覺自己跟不上,就不想去上課了。

初中的董紹芳老師為了讓我繼續上學,三次到我家裡,和我父親一起做我的思想工作,說我一定跟得上。

第二次是在上初二時因為貪玩摔壞了腿,在家裡躺了一個半月,又缺了很多課。

那次我是真不想再讀書了,認為自己肯定趕不上去了。又是董老師多次來到我家給我補課,並不斷勸說我不要放棄。

可以說,老師的無私精神和責任心對我一生都影響極大。

經過董老師等初中老師的幫助和自己的努力,我的學習成績很快就上去了。初中畢業時我的成績已進到班裡前幾名。

14岁就教高中毕业班的我 物理化学考了高分丨院士忆高考

中學照片

現在的學生能不能上好的高中,主要靠學習成績,但當年不一樣。

那時我們班有40多名同學,上高中的名額只有十個左右。我原本認為我肯定能上高中,沒想到領導決定的名單中沒有我。

我是當地十個學生中成績最好的,不讓我上高中的原因,據說是因為我家窮,肯定讀不起高中,後來又說我回家經常看小說和歷史故事,學習態度不端正……

這件事在我們那兒引起了公憤,鄉親們極為不滿,要求全體鄉親投票決定誰讀高中。

這在當時可能是極少有的現象,我很感激當地政府竟然同意了鄉親們的要求。

於是,當地幹部拿著飯碗當票箱,到田頭、茶館、商店、鄉親家裡,一個個找鄉親投票。

在鄉親們眼裡,我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投票結果我自然排到了第一位。這樣我才順利上了黃店高中。

後來考上大學和參加工作後,我每次回家,老人們都要拉著我說說當年給我投票的故事。

只有一週時間複習語文、數學和政治

1977年我高中畢業時才14歲,第二年有幸參加了高考。

從高中畢業到參加高考這段時間,我當了1個月小學代課老師、4個月初中代課老師,以及半年的高中老師。

高考前我只有一週時間複習語文、數學和政治三門課,最後和我的學生一起參加高考。現在回想起這段經歷我都感覺不可思議。

當年,我和大多數參加高考的學生一樣,經歷了焦慮和茫然、興奮和激動等過程。

但和多數人不同的是,我參加高考的那幾天家裡人並不很清楚,考完後我才告訴父母具體在哪兒參加了高考,可能是因為考前那段時間太忙一直沒有回家。

現在的年輕人肯定無法想象,和學生同齡甚至比學生年齡還小的我,當年每天站在高中講臺上是什麼感受。

當時我教的是高中畢業班的物理和化學,作為特殊年代畢業的高中生,我真正學到的物理、化學知識有限。

為了教好這兩門課,一方面我自己必須先掌握好高中物理和化學課本中的內容;另一方面,針對當時複習題奇缺的問題,我還必須為學生參加高考準備儘可能多的複習題和練習題。我一直感到特別高興的是當時給學生出的一道練習題竟然和當年的高考題幾乎一樣。

物理和化學都是高中的重要課程,為了教好這兩門課,我根本沒有時間去複習其他幾門高考課程。

在我的記憶中,高考前的最後一星期我才集中時間簡單複習了語文、數學和政治。

那段時間,主觀上我要為自己的夢想而努力,但客觀上更多的是為學生的夢想而承擔一份責任。這一直是我心中閃閃發光的回憶。

一分付出一分收穫,這在我高考成績中完全體現了出來。物理和化學我獲得了高分,但語文、政治和數學成績就不理想了。

填高考志願時由於知識面有限,選擇性不多,想到“物以稀為貴”,我就填了合肥工業大學“稀有金屬”專業。

伴隨著緊張與不安,我終於等到了被重點大學錄取的消息。

當有人告訴我,在縣委門口公佈的重點大學錄取學生名單中我是第一位,這又讓我興奮了一陣子。

看到排第一位,許多人認為我肯定是當地的狀元,疑惑我為什麼不報清華北大?後來才知道,之所以我在重點大學錄取的第一批學生中排第一,是因為我的考號排在最前面。

大學四年讓我充分感受到人間真情

當時,我同許多農村的學生一樣,家境貧寒。去大學報到時我只揣著幾元錢,這幾元錢還是我姐夫給我的。從我們那去合肥,要在上海和蚌埠轉車,中間花了一些。

報到時要統一買至少半個月的飯票,好像得花6元,當時我已沒錢買,只好跑到學生食堂門口買,因為那裡可以一元一元買飯票。

當時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學校會發助學金,但記憶中好像也沒有多少擔心,總覺得學校是個大靠山,總會幫我解決的。

後來發生的事證明我的想法是對的,學校老師確實幫我解決了許多生活問題,特別是班主任周作平老師像對子女一樣在學習和生活上照顧我。

這幾元錢的經歷也讓我得到了鍛鍊,後來我身上只有30英鎊獨闖英國,去牛津大學留學,也是因為有把中國大使館作為靠山的信念。

14岁就教高中毕业班的我 物理化学考了高分丨院士忆高考

大學同學合影(第三排左邊第四個)

當年的大學同學真的很淳樸很善良。

我身上只有幾元錢到學校報到,先解決了“吃”的問題,但還有一個“看”的問題沒有解決,這就是報到體檢時的視力問題。

我讀完高中時眼睛已經近視,200度左右,但一直沒錢配眼鏡。

高考體檢是在縣醫院做的,因醫院有各種度數的眼鏡,所以體檢這一關容易過。但大學報到時,沒有眼鏡我的視力是過不了體檢關的。

看到我為難,好多同學把眼鏡借給我試,其中最合適的一副眼鏡是北方一位同學的。這位同學來自大城市,家裡為他準備了兩副眼鏡,一副是備用的。

看到我這種情況,他乾脆就把那副眼鏡送給了我,解決了我體檢和上課的大問題。此事連我們班的很多同學都不知道。

另外,到了新生宿舍,我才發現很多東西都沒帶齊,像枕頭什麼的,也都是城市來的同學幫我解決了問題。

同學們的淳樸和善良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讓我體會更深。

我有一次生病住院,每天都有很多同學來看我,病房裡堆滿了同學們從家鄉帶來或專門為我寄來的食品。

深受感動的我寫了一首長詩發表在校報上,以表達我的誠摯謝意。這首長詩也讓我成了校報文學版和學校廣播站的編輯,每週要編很多稿子。

至今還記得大學畢業時我因離校較早,班上30多位同學和班主任全部都到火車站送我的情景。

14岁就教高中毕业班的我 物理化学考了高分丨院士忆高考

參加週末活動(右邊第一個)

當年,老師對學生的感情也讓我終身難忘,記憶中有兩件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一件事是和我生病有關。

我在大二時得了胃病,挺嚴重的,有兩次都是學校用救護車送我到省醫院。學校一位老師的夫人正好在省醫院工作,每次都像母親一樣照顧我,有時下班也不回家。即使我回到學校後,她也經常讓我到他們家吃飯。

還有一件事是和班主任有關。

我讀大學時的班主任是周作平教授,他對我的關心可以說是全方位的。有一段時間,我的情緒發生了波動,學習不認真。為了鼓勵我,有一天他竟然和我促膝談心了整整一個通宵。

經過老師、同學的幫助和自己的努力,畢業時我的成績排到了全班的第一名,獲得了優秀大學畢業生稱號。

我一直感到很幸運,從小學、中學、大學到後來在重慶大學讀碩士、在西北工業大學讀博士,我遇到了王友海、周作平、丁培道、康沫狂等一批很好的老師,他們做到了為人師表,待學生如親人,使我終身受益,也終身難忘。

走這條路讓我明白很多道理

我們的人生實際上都在走路。怎麼選擇適合自己、適合社會的路,怎麼在選擇的道路上前行,大家都知道這是一件很難的事。

在我的記憶中,我的人生體驗首先是從上初中時開始的。

我家離初中上學的地方大概有3公里,路不算太遠,現在是公路,開車也就5分鐘。但在那個年代,走這條路的艱難程度,我現在都覺得難以描述。

當年那條路雖然不是山路,但路窄,高低不平,路邊有很多水塘,特別是下雨天,路上幾乎全是汙泥,沒有可以踩腳的地方。在冬季陰雨天的清晨,上學時天還未亮,下雪後結了冰的土路很滑很滑。

不要說經常一身汙泥到學校,摔到水塘裡也是常有的事,所以我們那裡的小孩在我的記憶中沒有不會游泳的,否則上個初中你就可能死了好幾回了。

走這條路,讓我有了幾點體會:一是一定要學會合作,合作才能更好前行。我們經常手拉手走路,這樣可以儘可能避免摔到水塘裡或摔到汙泥中;二是一定學會堅持,堅持才能走向你的目標。

上學看似簡單,但不管颳風下雨下雪,一個十一二歲的小孩要堅持每天早上走這樣的路並保證6點半前準時到學校,還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一些同學智商很高但成績差,我認為或多或少和他們遲到早退或缺課有關。

以至於在以後的學習、工作中,每當遇到困難時,我都會想到很多山裡的同學每天走十幾裡甚至幾十裡山路去上學的艱難,以此來激勵和鞭策自己。

這段經歷對我後面創新道路的選擇和踐行影響很大。我一直認為合作和堅持是實現重要創新和提高創新效率的重要保障。

在國際上,不管我在英國牛津大學留學,還是在德國斯圖加特大學、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國外高校工作,都把合作與創新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幾十年來,我和國外知名科學家合作在國際刊物發表的論文已超過80篇。

14岁就教高中毕业班的我 物理化学考了高分丨院士忆高考

潘復生院士和課題組的同志討論科研工作(黃慧靖攝)

在國內,合作團隊的組建已成為我的一項重要工作。

我先後從美國、英國、日本、法國、加拿大、德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和清華大學、中科院等國內知名高校和研究院所引進了一批很有實力的科技專家,組建了世界一流的鎂合金研究平臺。

經過20多年的堅持,我所負責的國家鎂合金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已成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輕合金研究機構之一,在國際上有重要的話語權。

我自己也擔任了Journal of Magnesium & Alloys(Elsevier出版社)國際刊物主編,並被國際標準化組織的會員國投票擔任了ISO“鎂及鎂合金國際標準技術委員會”主席。

40年前,鄧小平同志推行的高考改革讓我們有了“重生”的機會。珍惜“重生”,是我們那一代人的普遍堅持。

40多年來,每一次高考都牽動著幾千萬人的神經,成為千萬家庭的希望和期待。高考記憶也是每一位學子、每一個家庭永遠不能忘卻的記憶。

回憶過去,是為了更好地前行。

希望我的回憶能有助於年輕人對責任心有更深的理解,對人間真情有更深的體會,對國家強大有更大的信心。

(盧宇、廖鵬整理)

《中國科學報》 (2018-09-07 第5版 文化,原題:難忘四十年前走過的路)

14岁就教高中毕业班的我 物理化学考了高分丨院士忆高考14岁就教高中毕业班的我 物理化学考了高分丨院士忆高考

請按下方二維碼3秒識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