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3 九州通衢!探索歷史上過境達州的三條“國道” 其中一條還是高速

在中國歷史上為一個地方命名的方式很多,有皇帝御賜,也有因特產而得名,更有因形狀而得名,而達州則是因為地理位置而得名。其實在達州歷史上有很多名稱,但是通過統計,絕大多數時間都亦如通州、通川、達州和達縣這些根據地理位置而命名。故,達州自古就有“九州通衢 四通八達”之稱。因此,在李白膾炙人口的《蜀道難》中也就沒有咱們達州的任何事兒了,咱們達州的路從來就不難。

九州通衢!探索歷史上過境達州的三條“國道” 其中一條還是高速

打開達州的地圖,應該在石器時期就有了巴蜀連接黃河流域的大竹河(任河)走廊,而後來又發展成了米倉道、漢中道、荔枝道三條官道。這裡申明一下,在古時候的官道其實也就是現在的國道。“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而大家熟知的荔枝道是因為楊貴妃嗜吃家鄉的荔枝,為了保證新鮮,唐明皇專門為其修建的快速通道,這條道路可以說完全就是現在的高速公路。

九州通衢!探索歷史上過境達州的三條“國道” 其中一條還是高速

先說說大家比較熟悉的荔枝道。荔枝道,由長安南循晉子午道,西經西鄉縣子午鎮,南至涪州,全程 2000裡。是唐玄宗為了滿足妃子楊玉環喜食荔枝的需要,下令自涪州置專驛直通長安的道路。當時四川產荔枝主要集中在涪州(涪陵)、巴州(巴中)、通州(達州)一帶,即四川東北部地帶。此區域鄰近陝西有米倉道、荔枝道,能夠保證在兩日之內將新鮮的荔枝運達長安。

九州通衢!探索歷史上過境達州的三條“國道” 其中一條還是高速

荔枝道延續千年,歷代王朝將它作為通四川的主要交通要道。唐時廣設驛站,盛極一時,官商郵旅稱便。北宋時一度荒廢,李復曾議修復,其《橘水集.與王楷書》有記述:自洋南至達州,往日曾為驛程,今雖壞廢,興工亦不難亦。明清時,成為川陝往來客商的重要道路,此道再度興盛,《三省邊防記》稱之為“川陝要道”。

根據史籍的記載,通過古道踏訪,荔枝道是自涪陵(妃子園)-墊江-梁平-大竹-達縣-宣漢(大成鄉瓦窯壩折入三橋、隘口、馬渡)-平昌縣(巖口鄉、馬鞍鄉)-萬源市(鷹背鄉、廟埡鄉名揚、秦河鄉三官場、玉帶鄉、魏家鄉)-通江縣(龍鳳鄉、洪口鄉、澌波鄉)-再入萬源市(竹峪鄉、虹橋鄉)-鎮巴縣,定遠,越九龍砦(陳家灘)楊家河、司上、羅鎮砦-西鄉縣子午鎮,最後進入子午道,到達西安。

九州通衢!探索歷史上過境達州的三條“國道” 其中一條還是高速

再說說米倉道。米倉道,陝西漢中翻越米倉山進入巴蜀的古道,因穿越南江縣境內米倉山而得名,兩宋時稱大竹路。大竹路的得名,是由於該路南段產竹,並置大竹縣。米倉道北端呈"Y"字形,由城固、南鄭、沔縣南去,均有路通往北口。唐宋時期,由梁州越巴山去巴蜀主要有西、中、東3條路徑會於米倉道。

西路沿濂水西側而上,經今南鄭縣郭灘、高臺、新集、濂水、壙口、廟壩,越米倉山,到焦家河後,或溯焦家河東至大壩,再折南經關壩,沿難江(今稱南江)而下至難江縣(今四川南江縣),或順焦家河西去,到白頭灘後折東南行,經中壩子、新民、楊壩亦至難江縣。

九州通衢!探索歷史上過境達州的三條“國道” 其中一條還是高速

漢中道古驛站俯瞰平昌縣

中路由南鄭南去,經草堰、周家坪(今南鄭縣治所)、青樹、紅廟塘到喜神壩後,或折西南至廟壩,接合"西路"至難江,或南行10裡至廟坪(南鄭至南江公路經地),再折東行,翻越一個小埡口,下褒城坡,約5裡左右至小壩,復由小壩沿冷水河上源東支流而去,越米倉山至大壩,再南行經關壩順難江而下亦至難江縣。此路廟壩附近的牛腦殼(牛頭嶺),山勢高峻,登頂北望,南鄭縣歷歷在目,是控制米倉道之險地。

九州通衢!探索歷史上過境達州的三條“國道” 其中一條還是高速

漢中道寺廟遺址

東路溯冷水河而上,經油房街、高家嶺、牟家壩至鄭家壩後,或折西南經秦家壩至小壩與中路合,或折東南經清石關、回軍壩、西河至碑壩後,再折西南沿沙壩河而下,亦可至難江縣。此路由碑壩沿碑壩河南行,或沿後河而下,可達通州(今四川達州)。

九州通衢!探索歷史上過境達州的三條“國道” 其中一條還是高速

達州市博物館洪鐘銘文

最後來說說漢中道。漢中道在文獻中記錄很少,因此也是一條很少聽聞的古道。百科中寥寥數語為:漢中古道,從字面上看,即陝西漢中通往四川的古道。此路從漢中經通江過平昌(古時稱江口)由水陸兩路抵今達州市和重慶。

九州通衢!探索歷史上過境達州的三條“國道” 其中一條還是高速

漢中道古驛站遺址

以前本人從來沒有聽到過有漢中道一說,而說起對漢中道的發現還是在2016年8月對達川區洛車鄉寨子坪的一次探訪。此地原屬於平昌縣管轄,後劃入達縣(達川區)洛車鄉。此地居住多為靳姓,據當地村民介紹,寨子坪分為大寨子、小寨子。他們是楚國大夫靳尚的後裔,所以在這一帶的靳氏對於屈原被靳尚害死這一說持堅決否認。雖然靳尚為羋姓,而根據《風俗通》、《通志·氏族略》及《古今姓氏書辨證》等所載,靳,春秋時楚地小國,後為楚大夫采邑,楚大夫靳尚之後,子孫以邑為氏。

九州通衢!探索歷史上過境達州的三條“國道” 其中一條還是高速

漢中古道

據靳氏老者講訴,在現達州市博物館門口洪鐘上的儒林郎軍事推官靳南舉就是他們的先祖。對於這一說法可信度應該還是比較高,因為作為遠在距離達州市城區還有100多公里的老人,進城的機會都非常小,如果不是家族代代相傳,是不可能知道這口洪鐘的。另外據傳在明末清初,靳氏家族當時在明朝做官的先祖回到家鄉後團結族人佔據小寨子與清軍奮勇抵抗,目前這位靳氏先祖的墳墓依然完整保存,只是時間久遠,字跡分化嚴重。因此,也就證明,這支靳姓人家進入當地繁衍生息是非常早的楚人。

在這次的探訪中,作為嚮導的靳姓老者對於大、小寨子以及故事也進行了詳細解說。據他介紹,小寨子原為寺廟,大寨子是千百年來平昌縣到江陵鎮(現為通川區管轄)歇腳、餵馬的地方,因此本人才知道這是一條古道。其實,初期本人還以為是“米倉道”,但是根據歷史記載米倉道走向上又產生了懷疑。經查得,漢中道是從漢中經通江過平昌(古時稱江口)由水陸兩路抵今達州市和重慶,江陵碼頭是古道的水路,陸路的分界線。陸路經堡子,檬雙抵到今達州市再下重慶。由此而定,大寨子為漢中古道中的一個驛站遺址。根據江陵鎮歷史,唐朝武德二年(619年)建場,為古恆豐縣治。場後毀,明萬曆時重建,為永穆縣。

九州通衢!探索歷史上過境達州的三條“國道” 其中一條還是高速

達州市博物館洪鐘

大、小寨子位置十分突出,呈直線南北向,西北為懸崖峭壁,站在山頂可以俯瞰半個平昌縣域,東南方山體雖然陡峭但高度不是很高,山下是相對平緩的梯田。小寨子只有南面一條道路上下,大寨子則成“胃”狀,南北有門相通,而無論是大寨子還是小寨子,都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由於山頂荒蕪太久,道路已經被荊棘掩蓋,但是經嚮導用刀劈開,古道依然完好。目前,大、小寨子石門依然存在。特別是大寨子不但門框保存完好,驛站圍牆保存得也相對完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