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2019考研政治選擇題解題招式十三式(前兩式)—助你選擇題得高分

2019考研政治選擇題解題招式十三式(前兩式)—助你選擇題得高分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注:本文題目答案參見已發佈視頻:

2019考研政治選擇題快招十三式(前兩式)——助你政治得高分!

一、選項分佈排錯法

關於單項選擇題的選項分佈。

多選項選擇題的選項分佈。

以下情況一般全選

1.黨的方針政策重大意義有關的

2.愛國主義有關的

3.政治立場類題目

例題:

2018年第23題

23.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完善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途徑。2017年9月11日,我國首條由民營資本控股的高鐵——杭紹臺高鐵項目在浙江杭州簽約。該項目預計總投資超過400億元,其中民營聯合體佔比51%,中國鐵路總公司佔比15%,各級地方政府合計佔比34%。本項目堅持風險分擔、利益共享原則,構建政府和社會資本都能接受的投資回報機制。這是我國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一個典型案例。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有利於( )

A.各種所有制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

B.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互相促進、共同發展

C.發揮國有資本的帶動力和影響力

D.改善企業股權結構和公司治理結構

2017年第23題

23.“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三年來,已經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其中,我國同沿線30多個國家簽署共建合作協議,與20多個國家開展了國際產能合作,一批有影響力的標誌性項目逐步落地。截至2016年7月,我國對“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投資累計已達511億美元,佔同期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12%;與沿線國家新籤承包工程合同1.25萬份,累計合同額2790億美元。我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旨在( )

A.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

B.促進沿線各國共同繁榮

C.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

D.探索國際合作及全球治理新模式

2016年第24題

24.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實施大規模扶貧開發,使7億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但是到2014年末,全國仍有7 017萬農村貧困人口。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鉅的任務。為打贏脫貧攻堅戰,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實施這一方略的主要舉措有

A.社保政策兜底 B.轉移就業

C.易地搬遷 D.產業扶持

二、直取關鍵本質法

1.關鍵詞命題或者核心字眼命題是每年考研必考的題目,從來沒有例外。

2018年的選擇題中,涉及核心字眼命題的單選題有單選題第4、5、7、9、11、12、13、15、16,共9個題目。

2.這類題目,只要總結得當,毫無疑問是可以全得分的。

例題:

2018年第4題

4.《資本論》(德文版)第一卷於1867年9月在漢堡出版,其影響力歷經150年風雨而不衰,至今對我們分析、理解現實經濟問題依然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十分豐富,其中“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的理論是

A.商品二因素理論B.價值規律理論

C.勞動二重性理論D.剩餘價值理論

2018年第5題

5.經濟建設是全黨的中心工作,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就必須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不動搖。當前,我國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是

A.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

B.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實現供需動態平衡

C.加快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D.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

2018年第9題

9.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矛盾,呈現出錯綜複雜的狀況。其中,貫穿整個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始終,並對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變化起著決定性作用的最主要的矛盾是

A.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

B.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

C.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

D.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

2018年第12題

12.20世紀40年代前期,為了提高廣大黨員的思想理論水平,增強黨的凝聚力和戰鬥力,中國共產黨在全黨範圍內開展了一場整風運動。這場整風運動最主要的任務是

A.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

B.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

C.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

D.反對享樂主義以整頓作風

2018年第13題

13.社會公德是指人們在公共生活和社會交往中應該遵守的行為準則,是維護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社會和諧穩定的起碼道德要求。社會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

A.文明禮貌

B.助人為樂

C.愛護公物

D.遵紀守法

總結:

(一)唯物論的各種“核心”“基本”“基石”“前提”

1.物質範疇是唯物主義哲學關於世界本原和統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基石

2.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基石

3.列寧是從物質與意識的關係上來把握物質的,這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物質世界本質的觀點的

根本特點

4.從物質和意識的根本區別來看,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它存在於人的意識之外,可以為人的意識所反映

5.唯物主義一元論同唯心主義一元論對立的根本點在於世界的本原(或本質)問題。

6.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物質是一切變化和發展過程的實在基礎和承擔者。

7.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實踐是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統一的基礎。

(二)辯證法的各種“核心”“根本”“基礎”

1.是否承認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促進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這是辯證法和形而上學鬥爭的焦點。

2.辯證法堅持用全面的、聯繫的、發展的觀點看世界,認為運動

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事物的內部矛盾。

3.事物的聯繫是以區別為前提的。

4.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體系中的實質和核心,是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

5.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內因。內因即內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礎,是一事物區

別於其他事物的內在本質,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它規定著事物發展的方向,所以它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

6.根本矛盾貫穿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規定著事物的性質。主要矛盾是在矛盾體系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

7.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中,唯物辯證法是其核心內容

。唯物辯證法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觀點和方法,有普遍的方法論意義。

8.在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論體系中,矛盾分析法居於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認識方法

9.實踐是人類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其中,物質生產實踐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他一切實踐活動的根本前提。在實踐的三種基本形式中,物質生產實踐處於基礎的地位,對其他實踐形式起著主導的作用

(三)唯物史觀需要記住的各種“標誌”“基本”“基礎”和“核心”

1.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客觀尺度,是區分社會經濟時代的物質標誌

2.生產關係是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關係。生產關係是社會關係中

最基本的關係

3.生產資料所有制是全部生產關係的基礎。在生產關係中,生產資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決定性的,它構成全部生產關係的基礎,是區分不同生產方式、判定社會經濟結構性質的客觀依據

4.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係的總和。經濟基礎的實質是社會一定發展階段上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質社會關係。經濟基礎與經濟體制具有內在聯繫。經濟體制是社會基本經濟制度所採取的組織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產關係的具體實現形式。

5.在整個上層建築中,政治上層建築居主導地位,國家政權是它的核心

6.上層建築反作用的性質,取決於它所服務的經濟基礎的性質,

歸根到底取決於它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

7.革命是階級鬥爭的最高形式,是社會形態的質變。革命的根本問題是國家政權問題,國家政權從反動階級手裡轉到革命階級手裡,是實現社會形態變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標誌。

(四)政經部分的各種“前提”“樞紐”

1.勞動二重性理論成為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

2.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的。

3.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

4.社會再生產的核心問題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即社會總產品的價值補償和實物補償問題。

5.在揭示資本主義工資的

本質問題上,首先要區分勞動和勞動力。

6.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是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和生產社會化之間的矛盾。

7.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核心是利己主義。

8.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核心是國家制度。

9.資本主義國家階級性質的直接表現是政府實施反映資產階級意志的政策。

10.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理論基礎是抽象的人性論。

11.生產集中和資本集中是資本家追求剩餘價值和自由競爭的結果,也是生產社會化和資本社會化的重要表現

12.最簡單的、初級的壟斷組織形式是短期價格協定。

13.壟斷資本所獲得的高額壟斷利潤,歸根到底來自無產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創造的剩餘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