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歷史上有哪些人是多活幾年可以改變中華的歷史的?

wangsagi


縱觀上下五千年,無數風流人物,有的人物活的太長,成為人間一大禍害,而有的人物活的又太短,導致未來歷史走向歧途,讓人感嘆。

今天,就說說兩個人物,他們如果能夠多活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中國的古代史會發生徹頭徹尾,驚天動地的變化。

↑扶蘇自殺是極其不負責任的行為↑

1、扶蘇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太子,扶蘇與嬴政的歷史交接,意義深遠!

然而扶蘇絲毫沒有嬴政身上那種歷史使命感,過於重感情,以及性格脆弱,導致早早自殺了斷的悲劇結局,從此改寫了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大帝國——秦帝國的命運。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嬴政突然暴斃在沙丘,臨終遺囑是把兵權交給蒙恬,讓蒙恬來主持葬禮,這道遺囑的政治含義就是讓扶蘇繼位,當時扶蘇正在蒙恬軍中擔任監軍,嬴政的意圖很明確,就是讓蒙恬以武力保護扶蘇順利繼位。

然而,趙高與李斯篡改了秦始皇遺詔,改立秦始皇最小的兒子嬴胡亥(時年21歲),這兩人的目的很明顯,為了繼續掌握大權,選擇一個容易掌控的年輕人。

↑蒙恬到死都不肯接受命運↑

很快,賜死蒙恬和扶蘇的敕書送到了蒙恬軍中,這實際上是非常不合理的,更合理的做法是把蒙恬扶蘇招進咸陽再行誅殺,但趙高李斯並沒有這樣做,他們怕秦始皇暴斃的消息被蒙恬知道,於是他們想用最快的方法誅殺蒙恬扶蘇。

扶蘇(時年31歲)接到敕書後,馬上準備自殺,他並不知道秦始皇已死,蒙恬力勸扶蘇不可魯莽,他對這道敕書非常懷疑:“目前皇帝在外巡視,沒有立太子,又派你我帶領三十萬大軍守衛邊疆,這可是擔負天下興亡的重任,現在隨便來了一個使者,拿一道敕書,就讓你我二人自殺,怎麼知道這是不是有詐?”

扶蘇問該怎麼辦。

蒙恬說:“我們應該反覆請示,詢問罪名和原因”。其實蒙恬沒完全說出他的打算,他肯定也會利用他的眼線和朝堂盟友打探情況底細。

↑扶蘇擁有蒙恬等軍方實力派的絕對支持↑

然而扶蘇卻還是自殺了。蒙恬沒有自殺,而是被解除兵權後關押在上郡,軍隊交給了副將王離指揮。再後來,趙高派人處死了蒙恬和蒙毅兄弟,秦軍半壁江山式的人物死去了。

假如扶蘇聽從蒙恬的意見,那麼會發生什麼呢?

蒙恬以扶蘇為擋箭牌,拒絕被解除兵權——扶蘇打探到秦始皇已死的消息——敕書必然是偽造——扶蘇和蒙恬率領大軍,以“清君側”的名義,對咸陽興師問罪——趙高李斯聯盟破裂,兩人死亡——扶蘇登上皇位。

扶蘇登上皇位後呢,按照他一貫的政治理念,會採取安定天下的措施——大工程全部停工——取締嚴苛的法律,解放苦力民工——全國性的土地改革,分配土地,繼而解決戶籍和徵稅問題——因為苛刻的法律取消,陳勝吳廣不會有死亡危險,回家老實務農——劉邦也就只是做做白日夢,幻想一下自己有秦始皇那樣威風——張良被全國通緝,因嬴政已死,民心漸定,他也無用武之地,只得隱姓埋名,當個道士——韓信清高,不屑凡俗,可能會餓死,絕對沒有出頭之日——項羽則會參軍秦國部隊,混個一官半職。

↑扶蘇不死,就不會有楚漢爭霸↑

不會有楚漢爭霸,不會有漢朝,不會有漢族,我們可能會被稱為秦民,秦族。秦朝當然也會衰落,作為第一個統一大帝國,如果扶蘇順利繼位,絕不會二世而亡。整個中華民族歷史將全部改寫!

2、王猛

王猛如果多活幾年,苻堅就不會遠征東晉,就不會有淝水之戰的慘敗,而是先融合了北方各民族,待統一基礎夯實後,揮師南下,滅掉東晉,統一全國。

如此發展,就不會有北方重新先後分裂成北朝五國,也沒有南朝四國的先後存在,更不會有隋朝唐朝的出現,整個中華文明的歷史會徹底成為另外一番模樣。

↑王猛的才華絕不遜於諸葛亮↑

王猛真的有這麼厲害嗎?答案是肯定的,此人才能絕不低於被神話了的諸葛亮。

更重要的是,苻堅和王猛的君臣配合,也堪稱歷史上最優秀的君臣組合之一了。王猛一心為國,苻堅用人不疑。

苻堅這個人,心腸很軟,溫柔到過分,王猛在任始平縣令的時候,採用嚴刑峻法管理,曾經鞭殺一名官僚,被人告發後進了監獄,苻堅親自問王猛,為什麼不以德服人,王猛答曰:“宰寧國以禮,治亂邦以法”,說服了苻堅,苻堅免掉王猛的罪過,更加信任王猛了。

尤其難得的是,王猛擔任咸陽內史之後,常受到氐族勳貴的責難,苻堅為了給王猛樹威,和王猛演了一場戲,砍掉了樊世的腦袋,鎮服了氐族勳貴。

↑前秦大帝苻堅是被歷史低估了的一位豪傑↑

王猛官越做越大,做到了中書令兼京兆尹位置以後,直接向權貴動手,數十天內,處死,罷免以及判刑的權貴豪族,皇親國戚多達二十多人,其中包括強太后的弟弟強德。苻堅對此不但支持,還在見到治安轉好,老百姓路不拾遺的現象之後,感慨“這才是法治啊!”

王猛不但處理政事了得,上馬帶兵,戰略籌謀,無所不能。

在王猛臨死前,他最擔心的是苻堅的政治策略出現偏差,他對前來探望他的苻堅說道:“我死後,您千萬別對東晉有所圖謀,鮮卑,羌族都是我們的大患,應該先把他們除去,再考慮對外謀略”,可惜苻堅雖然對王猛感情真摯,但卻沒有把這番勸誡聽進去。

↑王猛不早逝,絕不會有淝水之戰的慘敗↑

王猛的“攘外必先安內”戰略是非常正確的,也戳中了前秦的隱憂所在,他死的時候才51歲,如果他能再活十幾年,前秦必定已經把內部民族矛盾處理完畢,消除內在隱患,然後慢慢圖謀打敗東晉,一統天下。

而以苻堅的素質來看,他取得的成就不會比李世民差,他胸懷大志,精進圖強,胸襟寬廣,頗有千古帝王之風,可惜王猛早逝,再無人能夠給苻堅正確的建議,這才有了淝水之敗,前秦帝國也迅速垮臺,而分裂前秦的,正是鮮卑人慕容垂以及羌族人姚萇!

苻堅的性命,也丟在姚萇之手,真乃英雄悲歌。


我見青史多嫵媚


歷史上有哪些人多活幾年可以改變歷史,清言論史的答案從每個朝代挑了一個人來回答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不過他在元朝挑了成吉思汗,這個就不是很公允了。要論13世紀的幾位蒙古大汗中,多活幾年能夠更大程度改變歷史的並不是成吉思汗,而是窩闊臺汗和蒙哥汗。

成吉思汗死在進攻西夏的戰爭中,他的死並沒有改變戰爭的進程。蒙古軍隊秘不發喪,還是攻克了西夏。他再多活幾年,無非也就是再打打金朝,派軍隊再往西亞和東歐方向前進,和他死了之後的歷史發展路徑差不多。

窩闊臺的死則停止了蒙古軍隊對歐洲的進攻,當時拔都的軍隊已經攻克了波蘭和匈牙利,即將跨過多瑙河,因為窩闊臺死了,拔都為了選出有利於自己的下一任大汗,退回到欽察草原上。窩闊臺的死拯救了歐洲基督教文明。



蒙哥汗的死停止了旭烈兀進攻埃及的腳步。旭烈兀本來已經征服了整個歐亞大陸上的伊斯蘭勢力,只剩下埃及的穆斯林們苟延殘喘,但蒙哥汗死了,忽必烈和阿里不哥打了起來,旭烈兀退回伊朗靜觀其變,導致乞臺不花帶領的一支軍隊被埃及人擊潰,拯救了伊斯蘭文明。

即使退回到中華文明圈內部而言,蒙哥之死也是影響深遠,首先南宋多存在了十幾年,其次阿里不哥和忽必烈之戰使得忽必烈不得不依靠漢文化和漢地資源,主動放棄了蒙古草原本位政策,使元朝成為中原王朝的一環。如果窩闊臺多活幾年,不管是征服了南宋還是與南宋劃江而治,只要他在相對和平狀態下確立了在哈喇和林即位的繼承人,其後的歷史發展可能完全不同。



以上是蒙古國時期,如果在元朝時期,那麼可能改變歷史的應該是忽必烈的太子真金。真金漢化較深,可惜早死,如果他順利即位,元朝的漢化進程可能也會有所不同。


pku小動物


剛看到這個問題,腦海裡浮現出太多人了,自出現人類至今,湧現出太多值得後人敬仰的歷史人物,可惜他們角逐天下的野心,隨著去世,被深埋於黃土之中

小編喜歡秦國曆史,所以這個問題,小編就講兩位小編自己認為秦國最可惜的兩個人物

第一,秦惠文王嬴駟

(富大龍的秦惠文王精湛不已)

秦孝公之子,秦國第一個君王,其在位期間,任用張儀,數次在“合縱攻秦”中取得勝利,贊同司馬錯攻取巴蜀,使秦國土地擴大數倍,且有了東征六國的物質基礎

外交、戰爭同時進行,為秦國統一六國打下堅實基,於公元前311年去世,時年四十六歲

其去世前,張儀已經先後說服,魏、楚、韓、齊、趙、燕,六國“事秦”,可在張儀回來的路上,秦惠文王去世了,直接導致張儀努力多年的成果毀於一旦

雖然在戰國時期,什麼合約、盟友,沒有任何可信度,但如果秦惠文王還活著,張儀還在掌權,利用這個大好的局面,最起碼會讓秦國再次邁進一大步

而且,秦惠文王去世後,秦武王嬴蕩在位四年,之後,秦昭襄王嬴稷上位,秦國短短几年之內兩次易主,這不僅僅是換個人做皇帝,而是整個政局及國家策略的變化,這些策略所耗費的時間、人力、物力、精力,不可估算,僅僅是沒有這兩次易主,秦國的實力就會上升的更快,更別提秦惠文王卓越的個人能力了

第二,天下第一太子扶蘇

扶蘇,秦始皇長子,說天下第一太子,是因為秦始皇是第一個皇帝,他自然就成了天下第一太子。其人剛毅勇武,信人而奮士,且為人寬仁,有政治遠見。因公然反對秦始皇“活埋術士”被貶至上郡監督蒙恬修築長城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突發重病去世,本來是要扶蘇繼位,結果被趙高、李斯篡改遺詔,下旨命令他自殺

如果當時他沒有自殺,而是回咸陽登基,首先,秦始皇時期的各種暴政將會廢止,其次實施自己的政策,雖然不知道會是什麼政策,但廢除暴政,最起碼不會太過壓迫老百姓,也就不會有“大澤鄉起義”。而且扶蘇有蒙恬的支持,軍隊方面不存在顧慮,他只需要懷疑一下,就可以順利得到天下。以扶蘇的性格能力,秦朝怎麼也得有個三四世吧?

總結一下:幾千年的歷史,留下了太多遺憾,可惜,沒有如果

  • 如果覺得小編說的挺對,就關注轉發一下唄!

  • 如果覺得小編說的不對,就留言討論一下唄!


飛哥講歷史


第二個人我想到了郭嘉。郭嘉乃曹操的張子房也,死時只有三十七歲,正如曹操所言,如郭奉孝在世,怎能讓我有如此之敗?可見郭嘉在曹孟德心中的地位和份量!事實上郭嘉確實乃三國第一戰略家和謀士,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才,民間有郭嘉不死、孔明不出之說,他的英年早逝,讓曹操失去了一統江山最可靠的保證,以致在赤壁大敗,使天下成三足鼎立之勢,從而改變了中國歷史。

第三個人我想到了朱標。朱標是朱元璋長子,是明朝第二代合法接班人,他的早逝,改變了西安再次成為國都的可能,也成就了朱棣奪取了大明皇位,從而使北京繼元朝後再次成為當時中國的都城,奠定了北京在中國封建社會後半程的歷史地位。

第四個人我想到了關羽。關羽敗走麥城,讓如日中天的蜀國頃刻間土崩瓦解,他一死,也帶走了張飛和劉備,更讓蜀國和諸葛亮失去了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機會……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老天既然過早的要了這些人的性命,就意味著這些人也就失去了改變歷史命運的機會。我們常常聽到或看到如果讓某某某多活幾年的話,就能怎麼樣怎麼樣的話題,其實真正改變中國歷史的是民意,人民群眾才是改變中國歷史的真正動力!


知未是也


縱觀歷史長河有很多人物的死令人扼腕嘆息,如果他們能多活幾年真的能改變歷史走向,現在列舉幾個。

秦始皇和公子扶蘇,秦朝的歷史可謂是波瀾壯闊的。秦始皇奮六世之於烈,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統一文字,度量衡,車同軌……創造了無數的第一,也為中華民族大一統的思想奠定了基礎。


然而秦朝卻是一個短命的王朝,只有短短15年的壽命,實在令人扼腕嘆息。秦帝國的滅亡固然跟他的掌舵人秦始皇有著很大的關係,但秦始皇若是多活幾年秦帝國的命運真的不會停在15年的時間。西周建立800多年,六國貴族的勢力並沒有被秦始皇消滅,雖然各國也有過變法經歷,卻沒有真正傷到貴族的利益。秦過統一六國後各國貴族勢力的復辟之風層出不窮,也都沒有適應現有的政治制度,社會還需要時間穩定。而恰恰在這關鍵時刻,秦始皇在沒有交代好繼承人的情況下突然去世了。把本就不穩定的秦帝國送長了不歸路。


扶蘇在司馬遷的《史記》多處記載了他的寬仁,就連陳勝吳廣的起義也打的是公子扶蘇的旗號。假如扶蘇在接到胡亥發出的假遺詔,不是選擇自殺而是和蒙恬一起,奪回政權,秦國又何止滅亡。

司馬遹(yù)

晉武帝司馬炎之孫,晉惠帝司馬衷長子,晉惠帝司馬衷即位後就立司馬遹司為皇太子。據記載他天生聰穎,一生下來就受到晉武帝司馬炎的喜愛,司馬炎曾經多次提到他的這位孫兒很像自己。甚至有很多學者認為,晉武帝之所以把皇位傳給白痴兒子司馬衷,是因為他把希望寄託在了孫子身上,只可惜最終被賈南風害死。最終導致了五胡亂華,差點讓中華文明毀於一旦。


周世宗柴榮,五代十國後,周世宗以卓越的文韜武略統一中國,建立了周朝。在位短短的5年間,柴榮清吏治,選人才,修訂刑律和曆法,做出了許許多多超越前人、啟迪後世的非凡之舉。然而他卻在北伐遼國時染病,不久病史。後來趙匡胤黃袍加身奪取了北周的政權建立了宋朝,也在沒有收復過燕雲十六州。

朱祐樘

朱佑樘明孝宗,為人寬厚仁慈,躬行節儉,不近聲色,勤於政事,重視司法,大開言路,努力扭轉朝政腐敗狀況,驅逐奸佞,勤於政事,勵精圖治,任用王恕、劉大夏等為人正直的大臣,史稱“弘治中興”。




朱佑樘也許是歷史上唯一一個實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35歲就駕崩了。兒子朱厚照,卻一點也沒有繼承他父親的基因,他荒淫暴戾,怪誕無恥,涉獵房,養男寵,是歷史上有名的昏君。如果朱佑樘能夠多活幾年,大明朝的也許就不會那麼早的被滿清取代。

但歷史不可逆轉,一切都是定數。

更多見解,敬請留言,期待您的關注和轉發。


葉子寫實


都說時勢造英雄,但是有時候英雄是可以造時勢的,我認為後周世宗柴榮多活幾年可以改變中華的歷史。

柴榮被史家稱為“五代第一明君”,因滅佛運動稱為“三武一宗”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搞滅佛運動的帝王。

他十五歲從軍,二十四歲拜將,三十三歲稱帝,不僅精明強幹,而且節約簡樸,贏得了廣泛的擁戴,在他稱帝后,他做好了統一中國、開創盛世的一切準備。



他曾說:“寡人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為自己制定了三十年計劃。

不幸的是他英年早逝,未能實現他的三十年計劃,但是他在位五年半的文治武功,已經決定了他必將稱為結束中唐以來二百多面割據動盪的決定性人物。


在中原複雜的形勢下,北宋僅二十年就完成統一,這固然離不開趙匡胤的努力,但更重要的是他接手的後周國力強大,統一大勢不可阻擋。

趙匡胤延續了柴榮制定的統一策略,結束了兵禍連年的亂世,迎來了文化燦爛的宋朝。但是遺憾的是趙宋一直沒有收復燕雲十六州,並飽受北方政權侵略。


如果柴榮多活十年,他完全有能力收復幽雲十六州的,公元959年,柴榮伐遼(契丹),僅用四十二天就連收三關三州,共十七縣,正準備乘勝奪取幽州時,遇疾而返,如果再多給他幾年,幽州何愁不復?而且後世也不會出來像趙宋那樣如此的重文輕武。


司馬長史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上下五千年,湧現出了無數的人物。

如果將清亡以前的中國歷史分為兩期,那無疑要以始皇帝一統天下為節點;如果將秦朝一統到清亡的中國歷史再分為兩期,這個節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個人以為當是唐安史之亂至北宋建立。

“安史之亂”之前和之後的中國王朝,絕然不同。中國人的性格,也徹底發生了改變,從張揚變得內斂。

安史之亂,使中國從巔峰滑落,開始進入下降的通道。

而這一時期,有機會改變這一趨勢的,非北宋的建立者宋太祖趙匡胤,而是五代第一雄主 - 後周世宗柴榮。

後周世宗柴榮(921-959),是後周太祖郭威的養子,也是郭威正室柴皇后的侄子。

顯德元年(954年)正月,太祖崩,柴榮即帝位。

柴榮即位後,對內進行改革,招撫流亡,減少賦稅,整頓吏治,使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經濟開始復甦繁榮。

對外則積極開拓疆土。

顯德元年二月,北漢國主劉崇乘其新立,勾結契丹,準備大舉入侵,柴榮力排眾議,御駕親征,在高平南大破北漢軍,建立了個人威信,穩定了後周政局。

顯德六年三月,柴榮率軍北上,欲一舉收復燕雲十六州,一連攻陷瀛洲、莫州二州,再向北挺進,大破契丹,連陷益津關、瓦橋關、高陽關三關。

五月,在準備收復幽州時,柴榮病倒,只好撤退。

六月,柴榮去世,享年39歲。年僅7歲的兒子柴宗訓即位,是為周恭帝。



後來的事情相信很多人耳熟能詳,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北宋。契丹突然變得不可戰勝。

究其原因,一是北宋自太宗起,皇帝的能力一代不如一代;二是燕雲十六州的丟失,使得中原王朝失去北方屏障,始終暴露在遊牧民族的鐵蹄之下。宋代的內政外交、國防,始終受此支配,最終導致亡國。

柴榮曾有過清晰的戰略規劃“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

可惜,歷史只給了他六年的時間!

更多歷史品評、討論,請關注頭條號- 探微閣主!


探微閣主


中華五千年文明猶如一部波瀾壯闊的畫卷,留下了多少千古風流人物,留下了多少歷史遺憾。

歷史已經定格無法改變,但我可以從史書瀚海中尋找一絲心靈的觸動。我可以大聲的告訴你,這三位帝王如果不英年早逝的話,歷史也許真的會走出一條不同的道路來。

他們就是漢宣帝、唐宣宗、明宣宗。

漢宣帝劉詢(公元前91年-公元前49年),西漢第十位皇帝,公元前74年-公元前49年在位。他在位的二十六年間正是西漢國力最強盛時期,史稱“孝宣之治”。

劉詢認為治國應該“霸道”、“王道”並濟,反對專注“儒術”。他重視吏治和農業生產,國內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對外大敗匈奴、西羌,並設立西域都護府,第一次將西域正式納入西漢的版圖。

可惜的是雄才大略的劉詢,永遠定格在了42歲。如果他能再多活幾年,是否能讓歷史打個彎,不會再有“外戚專權,漢以強亡”的遺憾!



唐宣宗李忱(公元810年-公元859年),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公元846年-公元859年在位。他在位的十四年間唐朝一定程度上得到中興,史稱“大中之治”。

李忱性格明察沉斷,善於整合資源為己所用,借力打力。他為“甘露之變”中除鄭注、李訓之外的所有百官平反,藉此整頓吏治,限制皇族和宦官勢力;對外大敗吐蕃、收復河湟,穩定塞北、平定安南,收復河湟之戰,是安史之亂後唐朝對吐蕃的重大軍事勝利之一。

讓人惋惜的是李忱逝世時才50歲,否則也許真的會再次實現大唐盛世,讓歷史拐個彎。因為他被民間稱頌,號稱“小太宗”。



明宣宗朱瞻基(公元1398年-公元1435年),明朝第五位皇帝,公元1325年-公元1435年在位。他在位的十年是對“永樂盛世”的重要繼承,和他父親加起來的十一年史稱“仁宣之治”。

朱瞻基是文人和藝術的庇護者,政治清明,社會繁榮。他重視吏治、體察民情、善於納諫,“坐皇宮九重,思田裡三農”就是他的真實心態;對外親征蒙古、撤兵安南,支持鄭和七下西洋,再次實現了他祖父年間的萬國來朝。

讓人痛惜的是公元1435年,年僅38歲的朱瞻基留下了一個“黃金時代”便匆忙離世。否則大明朝就不會出現“宦官專權”,也不會出現“土木堡之變”,歷史也許真的能打個轉。



翻開史書,品味人生。作為後人的我們無法領略當時的風采,只能指著其中的某一處無盡的嘆息和懷念!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江東汪郎


周武帝宇文邕(yōng)!

眾所周知,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而隋文帝楊堅的出現,終於改變了這一紛亂的局面。隨著隋朝大軍滅掉偏安一隅的陳國,就此完成了再造統一的歷史重任,從而千古留名。
(周武帝宇文邕畫像)

然而事實上,在隋文帝楊堅之前,雄才大略的北周武帝宇文邕本可提前完成這一歷史重任,只可惜天妒英才,年僅36歲便因病逝世,遺憾的錯過了這次統一天下的機會!

宇文邕,小字禰羅突,漢化鮮卑族。北周第三位皇帝,公元560年至578年在位。雖然在位18年,卻有12年處於權臣宇文護的專權之下!

韜光養晦、誅滅權臣

17歲的宇文邕被權臣宇文護擁立為帝,鑑於宇文護連殺三帝的先例,宇文邕不得不韜光養晦,從不違背宇文護的意見甚至是處處討好宇文護,彷彿他根本沒有意識到宇文護是殺害他的兩個兄長的兇手。


(宇文護)

公元564年,宇文護為了增加自己的威望,決定率兵攻打北齊,宇文邕全力支持。然而由於號令不明,北周在邙山遭受重挫,不得不與北齊停戰議和,北周多年的發展與努力付諸東流。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宇文邕竟沒有對宇文護說哪怕一句責備的話!雖然如此,但是本次戰役的失敗也使得宇文護的威望大跌,為此後奪權創造了條件!

公元572年,趁宇文護從封國回長安拜謁皇太后之時,宇文邕趁機誅殺了宇文護,就此真正掌權!

與民休息、釋放奴婢

至今正調以外,無妄徵發。

這是剛剛親政的宇文邕所下的第一個詔書。親政伊始,北周恰好趕上嚴重的蝗災,加上連年用兵,戰火連綿,使百姓流離失所,田園荒蕪。為了與民休息,因此宇文邕發佈了這樣一條詔書。

宇文邕還興修水利,主持修建了多個大型水利工程,為農業生產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與基礎。

江陵所獲俘虜充官口者,悉免為民。

與此同時,宇文邕高瞻遠矚,先後五次下詔釋放奴婢。這些釋放的奴婢轉而為民,由此提高了生產效率,增加了勞動力!

宇文邕的這一系列措施都使得北周逐漸擺脫貧困局面,使得關中地區逐漸成為了北周的大糧倉!

尊儒重禮、禮賢下士

在上不驕,處滿不溢。富貴所以長守,邦國於焉乂安。

宇文邕如是強調禮制的重要性。他雖然是鮮卑人,卻深深被儒學禮制所吸引。

宇文邕聽說後梁的沈重學冠儒宗,因此親自寫信邀請他來長安講學。

“立三老”,向他們學習治國安民的經驗。


(宇文邕劇照)

滅佛毀寺、僧侶還俗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在《江南春》中這樣寫道。而此時的北周也是如此,國內佛教興盛,寺廟眾多。然而眾多的佛寺佔用了大片土地,且不用上交賦稅,而過多的僧人又免除徭役,這使得本就貧困的北周不堪重負。

面對此情此景,宇文邕下令滅佛,搗毀寺廟,強令僧侶還俗。這為北周增加了大量的土地和勞動力,同時又增加了大量賦稅。搗毀寺廟時,有僧人以下地獄相威脅,宇文邕卻喊出這樣十四個字,不得不讓人佩服之至!

但令百姓得樂,朕亦不辭地獄諸苦。

一統北方,天妒英才

公元577年,北周大軍攻入鄴城,北齊覆滅。由此,統一了北方。



公元578年,北征途中的宇文邕病倒,剛剛回到洛陽的宇文邕就病逝了。可惜一代天驕,就此隕落。

按照宇文邕的計劃,先攻突厥,再取江南,則可天下一統,這和後來再造統一的隋文帝楊堅的思路都是一樣的。在他去世後三年,楊堅廢掉自己外孫的皇位,取而代之,建立了隋朝,最終天下一統!我們只能感嘆,上天給了宇文邕機會,卻沒有給他時間!


小祁說歷史



南朝第一帝劉裕,五代第一明君柴榮,這兩位中國南北朝和五代十國兩大亂世中的巔峰君主,如果多活幾年,中國的歷史會大大改變的。

宋武帝劉裕是東晉權臣,南朝宋的開國皇帝,他在東晉末年掌握大權後先是統一了南方,結束了東晉末年實際上的四分五裂,後進行的北伐是歷史上最接近北伐成功的一次,差點比後世明朝北伐成功近千年,前後兩次北伐,劉裕光復了西晉滅亡五胡亂華後淪陷了近百年的洛陽和長安兩都,滅南燕,破北魏,亡後秦幾國,收復了山東,河南,關中等地。

面對北魏精騎時劉裕還創造了“卻月陣”,以2000步兵大破北魏3萬精銳騎兵,以步制騎創造了冷兵器時代的神話,雖然最後因為坐鎮後方的劉穆之突然死去,劉裕急匆匆回去,北伐不了了之,即使如此當時劉宋王朝所謂“七分天下,而有其四”。


劉裕當時所處的魏晉時代是門閥士族政治時代,東晉開國時期甚至是“王與馬共天下”的政治模式,劉裕身為寒族子弟如此作為,可以稱之為門閥士族政治的掘墓人。

劉裕稱帝建宋後勉強在位三年就病死了,當時還打算繼續北伐,如果劉裕多活幾年很可能統一中國的,之前他的心腹大臣劉穆之死後他經營了三年才代晉立宋,說明劉裕已經基本上穩定後方了,再次北伐有了之前兩次北伐的成果,北方沒有強大勢力,劉裕還是很可能建立一個大一統王朝,可惜天不假年,劉裕的在位三年死去不只是北伐統一中國的希望沒了,因為在位時間短,沒有在政治制度上再次打壓門閥士族,劉宋起的南方四朝更替背後都有著門閥士族興風作浪。

後周世宗柴榮為五代第一明君,短短在位六年期間南征北戰,先後西敗後蜀,奪秦、鳳、成、階四州,南敗南唐,盡得江北、淮南14州,使南唐李璟去帝稱號,只稱“江南國主”。北破契丹,連克二州三關,準備收回幽州時因病重而不了了之,回到汴京後不久病逝。


眾所周知趙匡胤篡周立宋以後結束了五代十國,大致上統一中國其實是篡取周世宗柴榮的成果,如果周世宗柴榮不死,多活幾年,可能會有一個再現漢唐雄風的周朝而不是重文輕武的文宋。

柴榮時代的策略是先北後南,趙匡胤時代是先南後北,按照當時情況來看,柴榮是對的,因為當時的遼國皇帝是穆宗耶律璟,是個有名的的昏君,愛好就是喝酒遊獵,喝醉了以後就是睡大覺,睡起來了就是無緣無故的殺人,面對這種豬一樣的對手,柴榮本身就強,當然是一路勢如破竹。

如果柴榮多活幾年的話,最次也是收回舊漢故土燕雲十六州,甚至有可能將遼國打回遊牧民族的狀態,然後將南唐、後蜀、吳越、南漢等割據政權消滅,建立起一個大一統王朝,而不是像趙匡胤建立的宋朝那樣只是大致統一了中國。


趙匡胤建立宋朝是走的武將篡國的路線,所以開國以後就是杯酒釋兵權,為了在根源上杜絕武將造反宋朝採取的是重文輕武的畸形路線,後宋太宗北伐兩次都是失敗告終,就將重心轉移到國內,進一步加速重文輕武,宋朝在這種狀態之下,武將地位下賤,別說像漢唐時期崇文尚武那樣開疆拓土,就是統一中國都沒有做到。

如果柴榮多活幾年,趙匡胤篡不了國,柴榮也不是走的武將造反上臺的路子,肯定繼續漢唐時期的崇文尚武路線,定然會比重文輕武的宋朝強太多太多,也不會有兩宋先是靖康之恥後是崖山海戰徹底被異族亡國的屈辱歷史。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本文只是依題目而答。

個人見解,謝謝觀看,更多精彩動動小手點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