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最佳评论赠书|燃烧的远征:十字军东征简史

最佳评论赠书|燃烧的远征:十字军东征简史

这是“最佳评论计划”的第9次评选

本期支持方:中信出版集团

供书:《燃烧的远征:十字军东征简史》

往期入选留言中的5名获选者及评论

最佳评论

姓名:我爱五角星

贫越贫,富更富,是一个很大的现实性的话题,由这句话,我倒是想起另一句俗语: 钱找钱容易,人找钱难。可以从三个层面说说这个事。一、已经掌握了一定资本的人,更容易获取财富,所谓钱能生钱,资本游戏更能让人一夜暴富,掌握了金融资源的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将一众人等玩弄于股掌之间,为避讳,我不点具体行业。金融精英,金融团队,金融集团,及其附属阶层,属于可以越来越富有的人。二、掌握行政权力的人,这个也不用说太细,总之就是在制度体系还不是非常完备的情况下,利用体制漏洞,把握寻租的机会,还是很可以让自己跻身富豪行列的,尽管你不一定看的到,但他们毕竟占有了可观财富。三、贴近掌握行政权力者的人,善于建立社会关系,善于把握资源渠道,贴近了你想贴近的人,你就可以比普通人更容易获取那些一本万利的投资机会、项目机会。四、回过头来说说普通人,作为普通人,你不掌握权力,不掌握资源,也不具备雄厚的基础,理论上你当然可以白手起家,可以勤劳致富,但是,在现实环境下,你要付出多少汗水,要承受多少风险,也许最终能够盈亏平衡就不错了。所以,决定贫富鸿沟的因素,就是权力、资本、资源,更深一层次就是制度设计。社会财富聚集于少数人不是好事,激化了社会矛盾不说,也造成了财富的固化,因为对有些人来说,拥有了巨额财富之后,没有多大欲望继续用“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财富去创造财富,除了他们自己享受奢华的生活品质之外,普通人并不能从他们的财富获益。——《贫越贫,富更富: 当代中国财富鸿沟是谁造成的?》

姓名:西西弗的神话

人首先得是个自然人,教师不是塑造,因为塑造是强权对个人自由的,塑造这个剥夺孩子自由的生活方式与天性是可耻的,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一个能够独立的人,独立思考独立生活,其次才是培养一个能够融入社会,改造社会的人,也就是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程,有了这个前提我们才能去引导去鼓励其关注社会正义,立志改变社会,做善良的人,而且注意此处是鼓励而不是强制,因为他们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才能更健全的去做事情,即便我们说上来就鼓励但孩子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这与强制无异,一个被人通过命令去做社会认为是正确的事情和一个主动去做的人,不论对其本身还是对外部的作用是完全不一样的为什么说老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

姓名:Ethan

基辛格是美国传统建制派精英的代表。而特朗普虽不是建制派,但是对基辛格的外交战略,是支持的。他的逻辑很简单,美国对外责任承担过多,超越了自身能力,特朗普并不是简单的孤立主义,而是利益至上。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集中力量对付最凶恶的敌人,这个道理特朗普懂得。只可惜,美国的建制派精英以及自由化媒体,因为自负和妄自尊大,陷入了意识形态的死胡同,拒绝用现实主义观看待新形势。让美国外交的腾挪空间小了许多。基辛格也是无力回天。党同伐异的心态打破了曾经两党的国家利益共识,让美国整体利益受损,不过对我国,这是我们操作的空间。——《离间中俄:基辛格的大三角战略及其穷途末路》

姓名:GEZ-Юрий

不论出身、奋斗就能改变命运的美国梦的褪色已经毋庸置疑。冷战时期,在和苏联全面竞争的压力下,美国的教育体系唯才是举,培养了大量杰出的科学家、工程师,推动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加速了信息时代的来临。冷战时期的美国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今天的美国,除了大型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能力的退化,教育导致的阶层固化也是显而易见的:基础教育水平相比冷战时期整体降低,按学区和家长收入来分配资源,高等教育领域大搞校友优先、不透明录取和政治正确,精英的子女都去学金融商业法律以进一步确认其精英地位,大部分本土学生不愿或难以学习理工类专业,只能依靠外来学生搞科研。今天的中国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虽然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但如果像美国那样放任阶层固化、忽视教育公平,那么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将很难引领世界潮流。原因有三:1.如果只有中产及以上家庭能够支付教育成本,通过教育维持和晋升阶层,必然导致选材面缩小,底层学生彻底丧失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机会,整个国家损失了相当一部分未来人才。2.教育资源极端不平衡分配,使得等不发达的农村和城市底层民众进一步确信“读书无用论”,中学毕业即进入低端服务业和制造业打工,导致产业升级缺乏足够的高素质就业者以及广阔消费市场。3.中国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无法吸引世界范围内的高素质科研人才工作,只能依靠本土培养人才进行科技研发活动,如果基础教育变得和今天的美国一样,很难在科技竞争中超过美国。

姓名:传说

真正称得上媒体,就从来没有独立和透明过,那仅仅是一种追求而已。我们要做的是如何使媒体能够摆脱资本的束缚,切实地为人民的公共的利益服务。——《变味“第一课”: 资本诱惑下的媒体还有公共性吗?》

燃烧的远征:十字军东征简史

最佳评论赠书|燃烧的远征:十字军东征简史

内容简介

从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号召东征的演说,到1291年巴勒斯坦蕞后的十字军城市被血洗,基督教欧洲共组织了八次试图收复圣地耶路撒冷的远征。《燃烧的远征》将再续拉尔斯·布朗沃思的中世纪传奇,激情讲述这一次比一次难忘的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有一个史诗般的开局。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面对广场上密集的听众声泪俱下,控诉了“异教徒在圣地的暴行”,呼吁所有的基督徒拿起武器,夺回耶路撒冷。号召一出,有大约15万战士踏上了去往东方的千里征程。冲在蕞前面的是数万“贫民十字军”。这些虔诚的农夫衣衫褴褛,用农具当武器,用信仰当干粮,千难万险来到穆斯林统治的土地,并在第一场正式的遭遇战中全军覆没。紧接着来到东方的是“亲王十字军”,这些正规骑士们没有辱没东征的光辉使命,几度在绝境中如有上帝相助,蕞终成功夺取了耶路撒冷。

胜利的远征仅此一次。接下来的东征中,有两三次与胜利失之交臂的惨败,以及更多次像“贫民十字军”一样匪夷所思的闹剧。十字军远征一方面是绵延200年的东、西方对抗,有“狮心王”理查和穆斯林名将萨拉丁之间富有骑士精神的较量,另一方面更像是基督教欧洲与自己的搏斗。虔诚的君王们为了收复圣地,抛下自己的家业前往东方,却遭到各路“盟友”的背叛、利用、勒索、拖累,蕞终不可避免地一败涂地。

在拉尔斯·布朗沃思的讲述中,每一次东征都值得玩味,都因为独特的政治较量、人性冲突而与众不同。如何分辨信仰的虔信与迷信、斗士的英勇和愚勇、命运的有常与无常?除了几座古城、一段传说,十字军东征留给我们的还有人性的千古难题。

拉尔斯·布朗沃思 Lars Brownworth

著名播主、作家、教师,创立了首个历史播客“拜占庭十二帝”。苹果公司认为,“拜占庭十二帝”是使播客产业得以成功的50个始祖播客之一。目前,布朗沃思一直更新着他的历史播客,拥有大量的忠实听众,并且在美国一所教会学院担任历史系主任。

《纽约时报》认为布朗沃思是一位杰出的历史普及作家。他著有畅销历史作品《诺曼风云》《维京传奇》和《拜占庭帝国》。书中的笔法延续了他播客中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和性格鲜明的人物描写,都曾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

历史作家、“欧洲中世纪三部曲”作者拉尔斯·布朗沃思的新作。布朗沃思的前作《拜占庭帝国》《维京传奇》和《诺曼风云》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纽约时报》认为他是一位杰出的历史普及作家。《燃烧的远征》是这位历史普及大师对于中世纪欧洲的代表性事件——200年十字军东征——的精彩呈现,他将像普及维京、诺曼、拜占庭那样,普及十字军的历史。

《燃烧的远征》关于欧洲中世纪的史诗远征,也关于纷乱年代中的人性。十字军东征浩浩荡荡,大小王侯各自为政,骑士精神vs投机阴谋,成就了这场英雄剧和闹剧交织的中世纪奥德赛。如同读小说那样,你完全不必顾虑自己没听说过书中的人物和事件,生动的人物和精彩的故事将让你印象深刻。

在布朗沃思笔下,哪怕东征有八次之多(外加“贫民十字军”“儿童十字军”等闹剧),每一次都会因为其独特的戏剧性,而具有独特的精彩。十字军东征时代的历史经过,你将过目不忘。

对于中世纪的欧洲,你的印象是否还停留在“指环王”和《权利的游戏》的虚构世界里?对于十字军的认识,还停留在PC游戏或者《达·芬奇密码》的水平?《燃烧的远征》将用同样精彩的情节和人物,为你刻画一段真实的中世纪欧洲史,真正填补你历史眼界的空白!

文化

纵横

最佳评论赠书|燃烧的远征:十字军东征简史

打赏不设上限, 支持文化重建

最佳评论赠书|燃烧的远征:十字军东征简史

(长按识别二维码打赏)转载须知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进入微店点击“阅读原文-进店”进入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