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 從起點邁向未來 實現教育“無縫對接” 江漢:“起點銜接”體系幫孩子走好每一步

從起點邁向未來 實現教育“無縫對接” 江漢:“起點銜接”體系幫孩子走好每一步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一直以來,江漢區堅持優質均衡高位發展,提升教育品質,為江漢學子提供更好的教育。

從家庭到校園,從幼兒到青年,從足下到遠方,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牽動著一個家庭的關注。每個階段之間的縫隙裡都隱藏著孩子們的不安和家長們的焦慮。近年來,江漢區著力構築“起點銜接”體系,注重學段無縫對接,聚焦身心健康,在細節上做文章、下功夫,整體與連續地推進教育改革,擴大教育外沿,培養具有更寬的時代視野和國際格局的江漢學子。

在孩子玩遊戲中培養習慣、編寫《入學課程》教材、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檔案、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普及社區教育……“起點教育”讓更多學生感受到溫暖與關愛,讓每個學段打上人生髮展的底色,讓每個孩子一步一個臺階,穩健、勇敢、快樂、自信地走向廣闊未來,讓更多江漢居民感受到教育的力量,收穫更多幸福感。

從起點邁向未來 實現教育“無縫對接” 江漢:“起點銜接”體系幫孩子走好每一步

從家庭到幼兒園

遊戲中養成寶寶好習慣

9月1日上午9時,江漢區盛世紅苗幼兒園“家長開園第一課”如期而至。小二班新生劉芷怡的媽媽向班主任大吐苦水:“我家孩子是二寶,在家裡搶不到姐姐的玩具就咬人,老改不了這個壞習慣!”

老師向家長們展示了幼兒園以遊戲形式培養孩子好習慣的理念和招數,然後帶家長們走進了小二班。令劉芷怡媽媽意外的是,孩子正和小夥伴一起玩過家家,絲毫沒有在家“橫行霸道”的表現。

該園園長雷鳴說,幼兒園很重視幼兒習慣的培養,善於用遊戲形式引導孩子獲得良好習慣。聽了雷園長的介紹,劉芷怡媽媽如釋重負地說:“看來我的擔心多餘啦!”

從起點邁向未來 實現教育“無縫對接” 江漢:“起點銜接”體系幫孩子走好每一步

福建街小學開學典禮上請家長為孩子們“硃砂啟智”,迎接小學生涯

“少年若成性,習慣成自然”。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高度重視習慣的養成,黨的十九大更是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強調“幼有所育”。在幼兒園階段實施“養成教育”,意義深遠。為了讓孩子們儘早適應幼兒園生活,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江漢區教育局創作了《好習慣之歌》,讓孩子們在哼哼唱唱中瞭解幼兒園的生活;製作了“好習慣視頻故事”,孩子們入園前就能在家像看動畫片一樣認識幼兒園。

孩子們最愛遊戲。江漢區學前教育為幼兒量身定製了“寶寶爭章”活動,打造了“童童”和“美美”兩個外形活潑可愛的“好習慣形象大使”,陪伴孩子在小事中養成好習慣。2017年8月,江漢區教育局出版了《養成教育指導手冊》,手冊中專門設計了一張超長版“好習慣家庭記錄表”,吸引幼兒每天和爸爸媽媽一起記錄好習慣。每年“六一”之際,江漢區幼兒園都要開展“尋找好習慣寶貝”活動,徵集家庭、幼兒園習慣培養故事。幾年來,全區產生了“三星全能寶寶”2000餘名,好習慣的種子在幼兒身上落地生花,為他們“扣好人生第一粒釦子”。

從起點邁向未來 實現教育“無縫對接” 江漢:“起點銜接”體系幫孩子走好每一步

從幼兒園到小學

“入學課程”教新生如何學習

8月26日,小學新生寇菲在爸爸媽媽陪伴下來到漢口輔仁小學,參加入學前的“面對面交流會”。寇菲向老師傾吐了自己的擔心:“如果拼音太難,我記不住怎麼辦?”班主任告訴她:“別害怕,有問題告訴老師,老師會幫助你的。”

“面對面交流會”是漢口輔仁小學“入學課程”的第一節課。除了交流會,“入學課程”還包括新生電話家訪、新生家長培訓、新生學前培訓……9月1日開學,寇菲迫不及待地跑進了教室。她的課桌上已擺好了一套《入學課程》教材,教材用繪本故事形式告訴孩子如何當一名小學生,如何學習。

從起點邁向未來 實現教育“無縫對接” 江漢:“起點銜接”體系幫孩子走好每一步

孩子們在幼兒園中快樂遊戲,在“玩”中養成好習慣

在漢口輔仁小學,每位新生入學後兩週內,都在學習學校自編的《入學課程》教材。教材中介紹了小學校園規則,引導孩子們認識各門學科。該校的“入學課程”已經推行了5年,為孩子們順利進入小學生活、學會如何學習打下了基礎。

如今,“入學課程”推廣到了江漢區各所小學,結合不同學校特色,開創出了更豐富的內容。在鄔家墩小學,每位新生開學前都已經多次走進校園參觀,開學第一天,孩子們會互相介紹自己名字的由來,鍛鍊表達和膽量。萬松園路小學的老師們還會提前走進幼兒園,告訴小朋友小學校園的樣子。每年8月,該校還會組織新生們在入學前體驗一把足球夏令營,感受獨特的校園文化。紅領巾學校精心設計了微課程,用淺顯易懂的微視頻,向新生介紹校園生活流程,讓孩子有了自主學習的最初意識。

為了讓每一位幼兒自信、快樂、從容地步入小學,江漢區教育局開發了整套“幼升小”銜接課程,當孩子還在幼兒園時,銜接課程就開始啟動,一直持續到孩子升入小學。今年6月,江漢區教育局出版《我要上小學》《我上小學啦》兩部銜接教材,詳細介紹“幼升小”銜接規律和方法,成為教師、家長、學生踐行“知識零起點,能力習慣優起點”理念的白皮書。

“幼小銜接不應只關注孩子認識了多少字,更應關心孩子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鄔家墩小學校長江鷗說:孩子適應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程非常重要,“這一步越堅實,以後就越踏實,這一天越快樂,孩子的未來就越陽光。”

從起點邁向未來 實現教育“無縫對接” 江漢:“起點銜接”體系幫孩子走好每一步

從小學到初中

心理健康教育伴隨孩子走進青春

9月3日下午,武漢市友誼路中學為新初一的學生們開了一場青春期講座活動。心理健康教師陳思哲和保健老師李睿一同講授了“青春期交往”“青春期性教育(男生)”“青春期性教育(女生)”“學習方法與考前輔導講座”等內容。

講座上,陳老師介紹了男女生的“交往三部曲”、用蘇格拉底弟子摘麥穗的故事教學生們正確處理男女生交往問題。她還告訴同學們青春期裡女生生理和心理變化,送給大家“心理調節小錦囊”。李老師用孩子們身邊的事例講解青春期男生面臨的生理、心理變化,風趣幽默。一場講座下來,歡聲笑語不斷。

立德樹人就是要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紮實的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審美情趣。邁入初中,就是邁入了青春期的開端,“適應”成為初一學生接受的第一個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在江漢區,每位初一新生第一學期都要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上學習8個主題:新環境新挑戰、新學段新學習、在變化中成長、開啟學習發動機、和諧的相處之道、花與草的對話、情緒萬花筒、我的生活我設計,從各個方面幫新生適應初中生活。

江漢區的14所初中裡,每所學校都為新生建立了一份心理健康檔案。武漢一初和一初慧泉中學作為“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和“武漢市首批心理健康教育師範學校”,在建立檔案後通過心理測評和新生訪談回應學生成長中的心理需求,及時化解心理問題。自2016年9月以來,學校已為4000多名學生建立了新生心理健康檔案,近500名學生參加了一對一新生訪談,有效預防了校園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對於個別需要關注的同學,學校還專門聘請心理專家進行輔導和追蹤,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除了幫助初一年級“適應”,心理健康教育貫穿了孩子們整個初中階段。各學校通過主題展板、心理講座,心理健康周,印發宣傳手冊,推送心理自助便籤、創辦心育專刊等多種形式,在校園裡營造濃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一初和一初慧泉中學2012年辦的刊物《心靜界》已發刊15期,成為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張名片。目前,江漢區每所初中都開設了心理輔導室,共有心理健康專職教師11人,兼職教師50名。

從起點邁向未來 實現教育“無縫對接” 江漢:“起點銜接”體系幫孩子走好每一步

從初中到高中

生涯規劃讓學生未來不迷茫

今年8月,武漢市第十二中學在錄取的新生中組織了一次職業生涯教育的嘗試活動——“職業體驗與訪談”:請同學們根據自身的興趣和愛好,利用暑假時間,藉助家庭、親朋好友的幫助,完成一次職業體驗和訪談,形成一篇假期職業體驗與訪談的報告。

9月1日,高一新生們在報到時交上了自己高中階段的第一份作業。老師欣喜地發現,同學們研究的職業各不相同,包括律師、記者、教師、會計、銀行投資員、建築工程師、食品檢驗員等。一位學生寫道:“我暑期參加了社區組織的模擬法庭活動,瞭解到法庭審判的大致程序。我想做一名法官,為這個社會的公平正義貢獻一份力量。”

從起點邁向未來 實現教育“無縫對接” 江漢:“起點銜接”體系幫孩子走好每一步

武漢市第十二中學學生體驗攝影師職業

步入高中階段的學生,除了要認識自己,更應該認識社會,培養社會責任感。這學期剛開學,江漢區在全區5所高中進行了一項調查,向2900餘名新生提問:你是否瞭解自己未來想做什麼?你是否需要上一節生涯規劃課?超過半數的學生並不清楚未來的發展方向,83.7%的同學認為自己需要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2016年,江漢區的高中學校就已經開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探索。武漢市第一中學成立了生涯規劃發展中心,根據學生個性和學業基礎,制訂高中三年成長規劃。學校建立了10多處學生生涯規劃體驗基地,開展校友講壇、家長講壇、名家進校園等活動,兩年裡組織了20多次生涯規劃教育講座,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

武漢市第十二中學將生涯規劃列入學生課表,聘請校外專業人士對學生、家長、教師進行專業生涯規劃教育,樹立學生生涯規劃意識。學校還開展“走進高校”“生涯人物訪談”“職業現狀調查”等體驗式生涯規劃活動,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職業觀念。

在江漢區的兩所中職學校裡,生涯規劃更是融入了日常的教育教學,企業骨幹、精英來校做職業指導,通過企業頂崗實習培養在真實環境中的綜合職業素養。武漢市旅遊學校在全國旅遊院校服務技能大賽、導遊大賽等賽事中屢獲金獎。武漢市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校鼓勵學生創新創業,提升職業綜合素養。

目前,江漢區正把高中學校生涯規劃課程細分為生涯喚醒、生涯體驗和生涯抉擇三大板塊,通過課堂、講座、個性化諮詢、團隊輔導、社會實踐、職業規劃比賽等,幫助學生找到“我在哪”“我要去哪裡”“我怎麼去那裡”的答案。

從起點邁向未來 實現教育“無縫對接” 江漢:“起點銜接”體系幫孩子走好每一步

終身教育

養成學習習慣 成就幸福人生

9月5日,“江漢區全民終身學習成果展示活動”在武漢關小學報告廳上演。全區13個由居民自發組建的社區教育俱樂部輪番登臺,展示了傳統戲曲、民間藝術、體育健身等學習成果。

“我參加了社區教育開展的終身教育系列活動,加入了社區秋楓合唱團,給我帶來了生活的樂趣和精神上的自信。”家住江漢區滿春街長堤社區的居民施有香說,合唱團成員都是老同志,大家基礎基本上是零,連音譜都不懂。江漢區教育局請來專業老師輔導,帶領老人們參加各類文藝匯演活動,讓大家感受到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收穫了很多幸福。

從起點邁向未來 實現教育“無縫對接” 江漢:“起點銜接”體系幫孩子走好每一步

老年合唱團正在排練

“以人為本,教育惠民”,是江漢區教育局的終身教育理念,也由此創設出了獨特的社區教育模式,構建“區—街道—社區”三級社區教育網絡,為居民打造“15五分鐘樂學圈”,每個居民步行到教學點學習的時間,不超過15分鐘。2011年,江漢區社區教育講師團成立,團員包括各行業能工巧匠,到市民教學點為市民們講課。僅2017年,全區共有278735人次參加了各類培訓活動,市民培訓率達43%。

2014年,江漢社區教育微信公眾號正式上線,開闢了“父母課堂”“幼兒繪畫”等微課程。目前,微信公眾號關注人數已達到3萬多人。江漢區全民終身學習網也已開通了近3年,設置學習資源、電子圖書、慕課等8個版塊21類特色專題,上線“微視頻”課程676門共5912集,截至目前已有近萬人次在線學習。

全區成立了20個“社區教育(活動)俱樂部”,圍繞“傳統戲曲”“民間藝術”等主題開展活動,一街一品牌,一社區一特色。其中花水街漢劇社的“漢劇傳唱不衰”被評為“武漢市群眾喜愛的終身學習品牌”。2018年民權街打銅社區被評為全國青少年校外教育特色學校。

從去年開始,江漢區教育局還開辦了“校社共同體”家長學校,對全區近萬名家長開展家庭教育培訓,從家風、家訓談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和諧、美滿、幸福的新時期文明家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