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銀行與BATJ展開搶人大戰 區塊鏈和AI人才“炙手可熱”

記者 姜樊

9月,對於平安資管的員工來說,無疑黑暗無比:裁員的消息愈演愈烈。儘管平安隨後回應並未裁員,但內部調整向科技轉型卻已是不爭的事實。而調整,則勢必衝擊到員工結構。

同是9月,傳統金融機構的校招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工、農、中、建等大行在今年對人才似乎比以往更加飢渴:動輒上萬人的校招計劃,又讓人看到傳統金融機構另一面的活力。更值得注意的是,比起傳統金融專業的畢業生,今年銀行更加渴求科技人才。

以農行日前公佈的校招啟事為例,其中包括軟件研發崗600人,從事包括區塊鏈、人工智能(AI)、雲計算等技術在內的研究與金融創新崗位。而建行公佈的校招計劃中,金融科技部、數據管理部招聘的人數最多,上海大數據智慧中心和運營數據中心就佔了四成。

也就是說,今後如果想要在銀行體系內如魚得水,除了金融專業知識以外,沒有科技專業背景是不行的。

冰火兩重天的“換血工程”

“今年,銀行很多業務部門都被減員了。”一位銀行業從業者撇著嘴向財聯社記者說,比如監管收緊之後,同業業務數量急劇減少,很多銀行相關業務部門人員數量都在下降,而同時風控、科技部門的數量卻一直在上升。

當銀行更像是科技公司,恐怕最先受到波及的便是銀行原有的職工。而這樣的冰火兩重天的“換血工程”,也正悄然體現在各家銀行年報中。

從多家上市銀行發佈的中報上看,銀行對於員工結構的“換血”速度正在加快。中報顯示,中、農、工、建四大行的員工數量均在呈現下降趨勢,在今年上半年總共減員約3.4萬人。其中,農行減員數量最多,較上年末減少10267人。其次是工行,上半年就減員9879人,而工行去年一年總共減員8701人。

農行在其2017年年報中披露,2017年農行“櫃麵人員”較2016年大幅減少9189人,佔全年減員總數的97.8%。而科技人員總計6256人,佔比為1.3%,較2016年末增加704人,佔比提升0.2個百分點。

中國銀行甚至公開喊話招攬科技人才。中國銀行首席信息官劉秋萬在銀保監會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未來3至5年內,集團科技背景人才佔比要達到10%,重點加強產品經理、數據分析師、客戶體驗師、互聯網安全專家等人才儲備。

不僅如此,平安銀行今年還曾出海尋找“金融+科技”人才。而以網商銀行、微眾銀行、新網銀行為代表的新型民營銀行科技人數的佔比則更是普遍在50%以上。

北京金融街人力資源協會會長許樾真表示,調查發現未來1至3年,金融機構的緊缺急需人才類型當中排在首位的是以金融科技人才為代表的複合型人才,佔比高達70.83%,顯示了金融機構未來將高度重視金融科技對轉變經營模式、拓展金融服務的驅動作用。

這是一場人才“爭奪戰”

這是一場人才“爭奪戰”,而且不僅是銀行之間的爭奪。

全球招聘顧問公司Michael Page發佈的《2017中國薪資和就業報告》顯示,目前國內金融科技人才總缺口達150萬。而普華永道發佈的《2017全球金融高科技調查中國概要》報告顯示,我國71%的金融機構受訪者認為,招聘人才比較困難。

而新網銀行黨委書記、副董事長江海表示,籌建初期,股東和管理團隊都對人才招募很有壓力。而現在,新網銀行一半以上員工來自北上廣深和境外,40%以上來自BATJ和其他互聯網機構。

平安銀行也表示,整個金融業近年都在搶招全球優秀人才。“當前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技術革命浪潮,正給傳統銀行的內外經營模式帶來重大挑戰。各大銀行在轉型中對金融科技人才的需求劇增。”

一位在互聯網金融公司任職的高管直言,當下能夠勝任數字科學家的人才十分稀少,而既有金融專業知識、又有足夠的科技實力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因為只有他們才能在大量的數字挖掘中,尋找到更加適合做金融的那部分有價值的數據,而這些數據的價值堪比石油。數字科學家的薪酬仍在與日俱增,薪酬往往在每年幾百萬,但是依然十分搶手。

“金融科技所包含的AI技術等學科,如今已經變成了高校裡最受歡迎的學科。但真正能夠彌補缺口,仍然需要很長的時間積澱。”上述人士表示。

此外,銀行業內人士表示,在零售轉型的賽道上,傳統銀行要搶奪金融科技人才,必須要完善人才機制,建立敏捷型組織形式,形成包容的文化氛圍,以吸引國際化的優秀人才加盟。

實際上,不少銀行成立全資科技子公司。業內人士認為,這就是變相留住人才的重要渠道。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就表示,如今銀行的戰略普遍已經從“科技支撐”轉化成為“科技引領”。而在這樣的戰略之下,對於科技部門的組織形式也變成了“子公司”,並向其他金融機構或企業輸出自己的力量,這意味著將原本屬於成本項的部門,變為了收入部門,這樣才能保障科技人才在銀行體系內較高收入和創新空間,吸引科技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