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俄羅斯之路30年新書發佈:中俄國家改革與道路選擇比較

俄羅斯之路30年新書發佈:中俄國家改革與道路選擇比較

會議現場。主辦方供圖

9月10日,由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主辦,中信出版集團、《經濟導刊》雜誌社、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中國學研究中心協辦的《俄羅斯之路30年——國家變革與制度選擇》新書發佈會暨俄羅斯問題研討會在京舉行。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四川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等高校和研究機構近五十餘位專家學者與會研討。

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孔丹在新書發佈致辭中談到,俄羅斯是世界性大國,是中國重要的戰略合作伙伴,也是中國發展的一面鏡子。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也是俄羅斯走過制度變遷30年之際。兩國的改革實踐證明,黨的正確領導是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成敗的關鍵。黨的領導關鍵是確立正確的路線和方針,黨的理論正確和牢固與否,直接關係著黨的興衰存亡和國家的前途命運。孔丹認為,中國學派的發展從根本上不能脫離中國發展的基點和歸宿,中國學派對中國道路、俄羅斯道路、世界

其它國家發展道路都需要去研究,不僅要提供對中國的認識,還要提供對世界的認識。此書深刻揭示了30年俄羅斯制度變革和道路選擇,總結了其中的深刻教訓,作者的研究和本書的出版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情報研究院院長張樹華作了《道路決定成敗、制度關乎興衰》的主旨發言。作為本書的作者,張樹華院長結合30多年科研實踐談了“為什麼要研究俄羅斯、如何研究俄羅斯以及如何看待俄羅斯”這三個問題。他認為,從歷史上看,中俄兩國有著400多年的交往史;從國際外部環境看,俄羅斯不僅是中國最大的鄰國,而且在國際舞臺上其政治影響力、軍事影響力和國際影響力也是獨一無二;從政治、思想價值來看,無論從國際共運史還是從科學社會主義這個角度,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和教訓都是值得研究和總結的。除此之外,當前,俄羅斯又是“一帶一路”倡議中重要的關鍵性節點國家,所以中國學術界需要對俄羅斯研究予以重點關注。

至於如何研究俄羅斯,張樹華院長認為蘇聯解體的原因和教訓、當代俄羅斯發展道路跟社會轉型、中俄經貿合作和“一帶一路”倡議、世界格局變化、大三角關係和中俄戰略等是當前需要關注的重要議題。在蘇聯和俄羅斯研究中,要避免照搬西式話語,擺脫西方思維範式和框架。

最後,張樹華院長以自由化意識形態、私有化、民主化悖論三個關鍵詞談了對30年來俄羅斯之路的分析,做出了思想決定命運、制度關乎興衰、道路決定成敗、路線關乎國運、政策關乎民心的判斷。他認為蘇聯已經解體三十年,仍然是一面鏡子,通過對蘇聯俄羅斯道路的研究,能夠對中國走好自己的路有所啟迪,在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為改革開放再出發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鑑。

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黨組副書記,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主任李慎明研究員通過對美國戰略和當前國際形勢的分析,認為發展當前中俄關系至關重要,與俄羅斯結成更加緊密的戰略伙伴關係將成為應對挑戰的重要戰略之舉。除此之外,李慎明研究員指出在世界大變革、大發展時代,學術界致力於國際戰略和國際問題研究顯得尤為重要。縱觀國內外發展形勢,保持國內穩定發展應成為重中之重。

中國駐俄羅斯原陸海空武官、中國國際戰略學會高級顧問王海運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回顧了蘇聯解體的歷史。王海運認為充分認識俄羅斯歷史以及30年來的經驗教訓,能為我們提供良好的鏡鑑。改革開放40年的成就再次說明我們必須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堅持黨的領導,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中聯部原副部長周力指出,加強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重要性與意識形態、地緣政治和國家利益這三方面的考量有關。對俄羅斯的研究要始終放在世界大格局中來判斷,只有這樣才能將思路打開,這也應該成為研究的方向和原則。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章百家研究員從歷史研究的視角談了自己對蘇聯解體的認識。章百家研究員提出,蘇聯問題尤其是蘇聯解體問題的研究一直是史學界熱點,中國改革和蘇聯改革之所以呈現截然不同的結果,除了有領導人個人能力的原因以外,還有改革重點的施行和國家民族構成等複雜因素,因此學術研究應客觀深入地剖析事件內部細節、總結原因,以期能從蘇聯事件中借鑑有價值的經驗和教訓。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原所長吳恩遠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實際上是吸收了蘇聯解體的正反兩方面教訓。從現實意義來講,研究蘇聯問題是為中國服務,從蘇聯的歷史和現實、興旺和解體來解釋我們為什麼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此來確立道路自信和理論自信。同時,吳恩遠研究員指出俄羅斯改革之路發生變化的原因和啟示、對蘇聯事件評價的標準規範同樣值得我們關注。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國外馬克思主義部主任李瑞琴研究員結合個人專業研究,談了對蘇聯劇變原因的看法。李瑞琴研究員認為,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關鍵不在於是否改革,而在於以什麼樣的思想理論指導改革,蘇東正是在這個層面出現了問題。蘇聯改革失敗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國家及領導人從思想上背離了馬克思主義,放棄了科學社會主義。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關雪凌談到了構建俄羅斯學話語體系的一些思考。她認為,研究的首要原則是堅持實事求是、深入調查;其次要有正確的立場和觀點;最後就是如何用中國學術話語去闡釋新概念、新思想。

中國社會科學院“一帶一路”研究中心副主任、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科研處處長王曉泉提出了中俄與國際壟斷資本的結構性矛盾,決定了兩國在國家改革和制度選擇理念上趨向一致的觀點。王曉泉認為,中俄兩國看似各異卻同樣受到西方打壓,根源在於兩國均採取權力大於資本的運行規則,這點與西方截然相反。再加上兩國體量較大,必然與西方發生結構性矛盾。因此處理好政府和市場、民主與主權的關係,發揮好政府和市場的作用成為中俄深化改革的重要方向。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研究員田文林通過汲取蘇聯解體的教訓,得出了走社會主義道路需要警惕的兩個問題:一是政黨執政要防止歷史週期律重演;二是防止思想認識上的機會主義、形而上學。比對中蘇改革結果的異同可以看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關鍵在於代表性和有效性的有機結合,既要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又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經濟學研究所副教授王生升的主要觀點在於闡述黨的領導在經濟建設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王生升認為,在任何經濟形態上升的過程中,一個重要的政治力量發揮領袖作用,對維持特定生產關係或是促進關係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對比俄羅斯的發展歷史,中國製度優勢體現在黨對國家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這也是抵禦風險的重要保障。

中國社會科學網記者 陳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