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學者認為:大國戰略在中亞發生碰撞

俄羅斯《獨立報》9月17日刊載俄科學院市場問題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塔什干國立經濟大學顧問納比·濟亞杜拉耶夫題為《中亞國家走向一體化——國家優先方向與共同目標之間的平衡確保地區進步》的文章稱,隨著蘇聯的解體,世界級和地區級大國面臨著在中亞推進自身利益的前所未有的機遇。對中亞的競逐已成為全球性的戰爭。

文章稱,俄羅斯歷史上一直在中亞地區積極存在和參與該地區事務。如今越來越清楚的是,沒有其他力量能夠在中亞取代俄羅斯的地位。

文章稱,其他主要參與者謀求的目標截然相反。美國不單致力於控制這個能源豐富的地區,還打算加強自身在包括阿富汗在內的大中亞地區的地緣政治和軍事實力。美國早在2005年就宣佈的戰略是,使中亞國家擺脫俄羅斯和中國的影響,並將阿富汗拉出巴基斯坦和伊朗的影響力軌道。

文章稱,土耳其、印度、歐盟、日本和以色列以及伊朗、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也加入了中亞影響力之爭,這製造了很多出人意料的、有時彼此相悖的新利益並影響到整個地區的穩定發展。與此同時,中亞作為一個具有前景的投資密集區域,對許多國家和一系列地區的發展具有決定性影響。

打破地緣封閉是要點

文章稱,然而,一體化嘗試的反覆失敗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獨聯體的體制和法律基礎薄弱且自相矛盾,沒有明確的目標和科學合理的戰略。在某些情況下,獨聯體成員國之間的敵意和行動缺乏協調的情況有所增加。所有在整個獨聯體框架內擴大一體化的嘗試都無果而終。

文章認為,中亞的深層矛盾都由該地區的地緣政治特點導致。豐富的自然資源位於一個封閉的交通空間,進入世界市場的渠道有限且交通運輸網絡相對欠發達。再加上對俄羅斯的經濟和運輸依賴;各國之間的人為邊界限制;相當多的人才短缺;山區水資源豐富,其他地方水資源嚴重匱乏;費爾幹納盆地人口過剩、生活空間狹窄,大片荒漠地區沒有人煙。

文章稱,上述難題和矛盾在相當大程度上加劇了中亞競爭力低下、獨立伊始頻頻出現發展失誤、失業率居高不下、各國之間無休止地爭搶水資源和土地等問題。在邊界線不明確的地段,邊境糾紛和衝突不斷。這些毗鄰的國家最終因經濟和政治改革模式不一、對外國投資的激烈競爭、前領導層自不量力的地區和國際野心、與獨聯體和俄羅斯的不同立場而分道揚鑣。

文章稱,自2017年以來,中亞國家之間關係逐步正常化。不久前還彼此疏遠的國家越來越傾向於和解與達成協議。封閉程度更高的土庫曼斯坦被拉入中亞合作。

一體化應協調發展

文章稱,在中亞建立強大的運輸基礎設施是一個戰略問題。應特別注意在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伊朗-阿曼和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中國方向管道的跨越式發展基礎上,最大限度地利用中亞的過境物流運輸潛力。

文章稱,烏茲別克斯坦通過土庫曼斯坦港口進入裡海、與哈薩克斯坦的貿易額增加37%、在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邊界開設兩個公路檢查站、在中亞各國邊境地區打造商業圈以及達成邊界劃定協議等問題正在順利解決。土庫曼斯坦在阿姆河上建造了新的土庫曼納巴德-法拉布鐵路和公路橋樑。這是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伊朗-阿曼的過境運輸路線的重要路段。

文章稱,必須進一步有效利用該區域的過境運輸和物流潛力,確保運輸基礎設施的發展,從國際資本市場吸引資金,打造統一的運輸系統,開闢通往中東和世界市場的新渠道。

文章認為,如果沒有整個中亞的參與,如果不完成最重要的政治經濟任務,上述地區性問題都不可能解決,由此產生第三個問題——必須協調中亞各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如今在醞釀全新的合作原則之際,對接各國的發展模式很有必要。我們要在國家優先事項和整個地區的共同目標之間找到平衡點。必須建立平等的經濟。如果能制定正確的地區發展戰略,就能確保一體化的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