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人生中唯一能使我們真正焦慮的事

9月18日下午,在北京前門的PAGEONE書店裡,舉行了《超越死亡》這本書的首發式。該書作者印度慈善家薩提斯·莫迪,在現場與白巖松、周國平等暢聊生死與自由。


人生中唯一能使我們真正焦慮的事

左起:翻譯,薩提斯·莫迪、周國平、白巖松、馬蔚華


該書一開篇就把死亡擺在了餐桌上,將刀與叉的位置設定為人生的起點和終點,鹽罐在其間擺放的位置對應標記出人生的進度條。直面死亡的殘酷後,莫迪從時間、金錢、信仰等角度審度生命中的重大問題和時刻,同時引用了許多真實的人生故事,為生命做出最充分的註釋。

人生中唯一能使我們真正焦慮的事


以下是周國平老師在現場的部分精彩發言:

周國平: 我今天是第一次見到莫迪先生。《超越死亡》這本書讓我感興趣,是因為我覺得一個大企業家寫了一本哲學書,首先這個現象就很特別。實際上我知道大企業家能夠寫出哲學書的非常少。我曾經讀過鋼鐵大王卡耐基的自傳,我覺得卡耐基就是一個哲學家,他寫的是一本哲學書。

企業家和哲學家寫的哲學書不一樣。一個大企業家寫出真正的哲學書,就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推演,他是有自己深刻的體驗的。這本書的主題是“死亡問題”。我是從事哲學研究的,我對死亡問題一直都很關注。剛才白巖松說,永遠活下去會產生許多壞的後果,可是說實話,如果讓我選擇是永遠活下去,還是總有一死,我願意永遠活下去。我覺得死亡本身不是一件好事情,它就是一件壞事情,而且可能就是人生最壞的事情,最大的一件壞事情。我們平時都不太願意去想這個問題,但是莫迪說了,實際上人人都有這樣一個憂慮,這個憂慮是存在的,但是可能不願意去面對。

死亡有兩個最大的特點:第一個特點它是最確定無疑的,沒有人能夠逃過一死。聖奧古斯丁說,人生中的一切都是不確定的,只有死亡是確定的。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也說:我們並不是到死的時候才絕望,我們是始終就根本絕望。

死亡是一定會到來的,這是人人都知道的一件事情。可是對於每一個人來說,什麼時候死亡來到?用什麼方式來到?又是完全不確定的。所以這就更讓人感到不安。

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它是最不可思議的。這是一件確定無疑的事情,但是它到底是什麼?到底什麼是死亡?人死後去了哪裡?活著的人是不知道的。我們沒有人經歷過死亡。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以後,一直活著,從來沒有死過。而那些已經死去的人已經無法告訴我們,死亡究竟是怎麼回亊。所以這始終是最神秘的事情,最不可思議的事情。

實際上哲學和宗教都是想解決這個問題。

哲學可能更加偏向於解決死亡的第一個特點:死亡是最確定無疑的,一定會來到的。那麼,應該用一種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它?這是哲學討論的問題。

宗教是針對第二個特點:死到底是怎麼回事?人死後到哪裡去了?宗教給你一個回答。當然基督教和佛教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完全不一樣的,是一個相反的回答。

說起死亡這件亊,會讓人發冷。可是這本書讓你感覺是溫暖的。我覺得這是非常難得的。這本書由一些散文和一些故事來組成的,但是它有一個內在的邏輯:就是“死亡”這件事情我們必須面對,雖然它讓我們焦慮,我們不願意去想它,但是應該面對。一旦正視了它,你的人生就發生一個轉折。

我們平時忙忙碌碌,爭分奪秒。我們平時都在爭分奪秒。

而實質上是在爭分奪秒地浪費時間。

非常忙卻不知道為什麼忙。如果你完全為了世俗的利益在爭分奪秒,其實是在爭分奪秒地浪費時間。正視死亡問題,認識到人生無常,租借是一個很好的說法。生命是租借來的,租借的時間是有限的,到期要還掉的。怎樣把你有限的時間真正活得有意義?一旦明白這個問題,你就會從“爭分奪秒”這樣一個狀態裡跳出來。跳出來以後才能真正去思考,人生中真正美好的東西是什麼。這裡面有好多文章都談到了人生中那些美好的體驗,包括人和人之間的親情、信任;也包括人和自然之間的交流;以及心靈生活的美好,音樂,藝術。這些東西比你爭分奪秒爭取的利益重要的多。

莫迪先生是一位大企業家,他有很多財富。我很好奇他對錢的看法。他沒有說錢是壞東西,錢很好。錢是一個好東西,但是不是最好的東西。錢好在什麼地方?能夠幫助你去得到最好的東西。最好的東西是什麼?一個是自由,你有了錢以後,你在金錢面前獲得了自由,你就不用為了錢去工作了。另外一個就是,它能夠幫助你去實現人生的更高理想。把錢擺到這樣的位子特別對。

書中有一個故事給我印象非常深。弗蘭克是一個大富豪,後來破產了。他收藏過大量的藝術品,破產以後這些藝術品都不是他的了,有一次他到博物館去看展覽,他在他以前收藏的一幅作品前面站了好幾個小時。那時候他才為藝術感動,而以前這個作品一直放在他的儲藏室裡,他從沒有仔細看過。這個例子非常生動。

人生中唯一能使我們真正焦慮的事

在發佈會快要結束的時候,周國平老師又特地提問莫迪先生:

周國平:莫迪先生在書中多次提到上帝。我知道印度教有很多不同的形式,我們也知道佛教是在印度誕生,傳到中國以後對中國有很大的影響。在基督教、印度教、佛教這三種宗教裡面,您有沒有一個明確信仰的對象?您對佛教怎麼看?佛教在中國的影響非常大。但是在印度好象已經比較衰弱了,對佛教怎麼看?我非常感興趣。

薩提斯·莫迪: 首先要說的一點,這本書不是關於宗教的書,我自己的信仰更偏向印度教。佛教也好,基督教也好,我對它們都有很大的好感。

如果說真正的信仰是什麼?我相信人類,人的價值,人的利益,人的尊嚴是高於一切的。你可能不一定非常熱切的去相信某一宗教,但是你每天都是按照良善公益的原則去生活,那你也是過了很有意義的人生。但是如果像一些宗教裡所說的法利賽人一樣,每天遵守宗教的戒律和法律,但是說的是謊話,做的傷害別人的事情,表面上的虔誠也不會保護你。

周國平按:很贊同莫迪先生的回答。重要的不是歸屬某一種宗教,而是擁有真正的信仰。



人生中唯一能使我們真正焦慮的事

《超越死亡》書摘:

你已經拿起你的燈,上樓去睡了;

我且多留一會兒,獨自。

守護仍在燃燒的餘燼。

這是詩人亨利·沃茲沃斯·朗費羅的詩句,承認總有人在我們之前“上樓去”。我們想念他們。黑暗中,我們再添一些燈油,再花一些時間,愛護那些為他們燃燒的心靈。

詞語是有力的,但它—紙頁上秀氣的塗鴉——也常辜負我們。你以為所有的物都有對應的詞來表達(有一些真的很不錯),但有時候你卻煩惱於詞不達意,不能貼切地表現傷痛有多深,也不夠闡釋我們經歷悲痛、感悟,終於解脫的切身體會。

解脫,這是療傷過程關鍵的節點;從此,我們可能墜落絕望的淵底,也可能像合上一本書的封底,一個嶄新的故事,將從頭說起;從此,一些人沉淪,以麻木逃避現實,另一些人則清醒、忍耐並追求,最終結識真理。

悲傷也是具有兩面性的。受到損失的時候,人們都會自然而然地以哀痛抵償損失。旁人並沒有義務必須向我們伸手援助,或安慰我們。有時候,他們甚至只會使悲傷者更受打擊,無能為力地看悲傷者跌入谷底。

悲傷至深,我們彷彿受困於深黑的洞穴,盡頭除了黑暗,什麼也不會遇見。這激起我們殊死的敵意。然而,在抵抗所有傷痛、痛苦與絕望時,我們潰不成軍。悲傷就像流沙:我們越是掙扎,就陷得越深,尤其當我們懊悔、自責的時候。

有時候,人們也把當前處境的責任歸咎於一個人,理所當然地譴責他,全然不顧那個人自己也深受痛苦折磨。

只有少數幸運且智慧的人,才能成功地從谷底逃離,他的路在撥開的泥土中陡然上升,於是,他開始接受正能量的帶領。他們明白只有很少的人,受到苦難眷顧,在昏暗的洞中發現生命的回光浮現;最終,苦盡甘來,他們領悟了悲傷的真正含義。他們邁步繼續前行;他們積極地認為,悲傷是萬有之上,高貴力量饋贈的禮物。他們終於走出悲傷,精神上得到昇華,以新的視角看待生命、死亡和世界,看待悲傷和幸福之間的必然聯繫。“現在的痛苦,”作家C.S. 劉易斯寫道,“就是未來幸福的一部分。這就是代價。”

我們該如何面對悲傷?正在受苦的人回答:“別告訴我該如何傷心。”是的,人們各有辦法對付悲傷。有些是現成的,有些靠直覺取得,還有一些也許是我們偶然發現的。但最終,無論我們選擇怎麼做,真相都會越來越明晰:獲得喜樂,必經苦痛,所以我們必須接受我們一無所有。沒有什麼可以亙古長存。作為生命的過客,我們只有死去之時,才經歷了完整的生命。


人生中唯一能使我們真正焦慮的事


歌沐,張劼翻譯

長江文藝出版社2018年09月


作者簡介:薩提斯·莫迪(Satish Modi),印度人,慈善家,商人和作家,從小在富有家庭中長大,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在這個過程中,他意識到幸福不在於物質世界,這使他謙卑地追求更大的人生價值。莫迪支持一系列慈善團體,被英國發起的慈善大使活動評為“榮譽慈善大使 ”,還在2010年被威爾士藝術慈善獎提名為“藝術與商業王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