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三國趙雲死了諸葛亮沒有哭,為何張苞死了諸葛亮大哭?


由於正史中對趙雲的去世僅僅一筆帶過“七年卒,追諡順平侯”,而張苞則是早夭“(張飛)長子苞,早夭”,所以我們只能從《三國演義》的角度去回答這個問題。演義中是這樣描述諸葛亮對兩人去世的反應的:

趙雲之死見於第九十七回。趙雲之子趙統和趙廣前來報喪,諸葛亮跌足而哭曰:”子龍身故,國家損一棟樑,吾去一臂也!”張苞之死見於第九十九回。忽報有人自成都來,說張苞身死。孔明聞知,放聲大哭,口中吐血,昏絕於地,眾人救醒。

諸葛亮對趙雲之死是“跌足而哭”,對張苞之死則是吐血而哭暈過去,為何如此呢?

趙雲雖然是演義中的主要人物之一,為劉備立下汗馬功勞,也是諸葛亮最為倚重的將領之一。但此時的趙雲已經是年近70的老將了,諸葛亮對此早有準備,所以諸葛亮得知趙雲的死訊固然傷心,但還在承受範圍之內,所以會“跌足而哭”。

但張苞則完全不同。一來,張苞是張飛的長子,是劉禪皇后的親哥哥,不僅是蜀漢“官二代”的代表人物,也是蜀漢的外戚,地位十分特殊。而張苞就這樣因為跟隨自己征戰而去世,這讓諸葛亮揹負了極大壓力。

二來,張苞武藝高強能征善戰,諸葛亮將他作為重點培養的青年將領之一,付出了很多心血,寄託了很大希望,是將來為蜀漢挑大樑的人物。但張苞就這麼年紀輕輕的去世,這讓諸葛亮猝不及防,難以接受,讓他對蜀漢的前途產生了一絲擔憂。再加上此時諸葛亮心力交瘁,身體不佳,所以在放聲痛哭的時候會吐血暈厥過去。

諸葛亮對兩人的去世會有不同的反應,並不代表諸葛亮對趙雲的感情不深,只能說明他更擔心蜀漢的前途和希望。


石頭說歷史



蜀漢車騎將軍張飛的長子張苞,歷史記載其早夭。《三國演義》說張苞在一次北伐戰爭中追趕郭淮等人,不小心滾下山崖致使頭部受到撞擊,回成都養傷期間不幸去世。

張苞死後,諸葛亮悲傷過度,又是吐血又是昏絕於地。有人感覺五虎上將死的時候,諸葛亮也沒有如此悲痛。為何張苞之死令諸葛亮哭得死去活來呢?

張苞之死是蜀漢的巨大損失

《三國演義》中張苞的出現是在關羽死後,張苞真正的表現在關張死後跟隨先主劉備伐吳。張苞在對吳作戰中和關興一直是先鋒,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屢破敵營而受到劉備稱讚。


張苞可以說是在蜀漢真正成長起來的將二代,以作戰威猛著稱。隨著以五虎上將為代表的蜀漢將星不斷隕落,新生代的張苞、關興嶄露頭角。他們跟隨諸葛亮東征西討,深受諸葛亮器重。蜀漢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缺乏人才,能夠獨擋一面的大將之才少之又少。古人云: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張苞之死,無疑對於蜀漢來說是非常大的損失。對於以中興蜀漢江山為己任的諸葛亮來說,張苞之死猶如傷筋動骨般巨痛,怎能不過度悲傷!

張苞和諸葛亮的私人感情深厚

A.政治支持:張苞的父親張飛是蜀漢前車騎將軍,姐姐是蜀漢後主劉禪的皇后,張苞無論在朝中還是在蜀漢軍營都有一定的威望,他是諸葛亮北伐的鐵桿支持者。


B.軍事支持:大家從《三國演義》可以知道,五虎上將可以說是劉備的御前大將,只有劉備用得轉。諸葛亮初出茅廬,調兵遣將的時候,關張心裡根本不服氣。就是後來的蜀漢第二梯隊的大將魏延,對諸葛亮也是心裡有所不服。張苞就不同了,諸葛亮的令箭一出那是指到哪打到哪,從來都是唯諸葛馬首是瞻,從無半點推脫或者怨言。


C.人身安全的護衛:一般兩軍對陣的情況下,張苞、關興總是列馬於諸葛亮之側。從這種排列不難看出,萬一敵將要想擒拿或者襲擊諸葛亮的行動,必先過了張苞、關興這一關。以張苞、關興之勇,一般敵將很難傷到諸葛亮。對於諸葛亮而言,張苞相當於董卓之呂布,曹操之典韋、許褚。

相對於蜀漢五虎將來說,他們基本上大多時間只聽命於劉備,而且後來各自鎮守一方,他們生前無論從蜀漢的角度還是個人的角度,都和諸葛亮沒有太多的交集。張苞則是寄託了諸葛亮太多的希望,摻雜了和諸葛亮太多的感情色彩。不用說,諸葛亮對張苞的死更加悲痛、傷心、絕望。

本人頭條號《走著聊著》,歷史領域創作者,歡迎點擊加關注!歡迎轉發、留言!


走著聊著


先來看看《三國演義》中,趙雲兒子報告趙雲病重而死,諸葛亮的表現:跌足而哭,曰:子龍故,國家損一棟樑,吾去一臂矣。

再來看看《三國演義》中,忽報有人自成都來,說張苞身死。孔明聞知,放聲大哭,口中吐血,昏絕於地,眾人救醒。孔明自此得病臥床不起。

趙雲是五虎上將之一,趙雲死的時候,諸葛亮哭了,跌足而哭。諸葛亮痛心疾首、十分悲傷。

兩人幾十年經歷風風雨雨,感情一定很深。所以,哭是很正常的。

得知張苞死亡,諸葛亮大哭、吐血、昏絕,表現程度遠遠超出了對於趙雲的跌足而哭,充分表明,張苞的死不僅讓諸葛亮傷心,更是傷肝、傷肺、傷腸、傷胃、傷了元氣。

張苞死了,諸葛亮之所以大哭,是由於以下原因:

第一、太過意外,打擊太重

趙雲死的時候已經70多歲,而且病了一段時間,死亡只是早遲的事,諸葛亮雖然傷心,但是還能夠承受得了。

張苞就不同了,死亡時只有34歲。張苞勇猛、剛毅、年輕,一人打敗兩名魏國大將,不是戰死的,而是頭跌破了。

孔明沒有想到張苞會因為頭破會死。諸葛亮送他到成都養病,以為不久就會痊癒,再回戰場。

34歲,正是年輕力壯、精力鼎盛、血氣方剛的年紀。張苞突然死亡,不亞於在諸葛亮頭頂上猛然打了一個炸雷,使得諸葛亮措不及防、身心俱裂。

第二、身有疾病,承受不了

諸葛亮當時已經50歲。

由於長期廢寢忘食、旰食宵衣、夜以繼日、孜孜不倦地勞累,諸葛亮身體器官都已經十分脆弱,心理承受能力也不是很強。

諸葛亮很大可能腸胃脾臟有疾病,因為長期在外征戰,飲食沒有規律。

當聽到張苞死亡的噩耗時,諸葛亮受到強烈刺激,放聲大哭、血湧不止、急火攻心,導致腸胃疾病發作,所以口吐鮮血、昏絕於地。

後來,諸葛亮臥床不起,說明他早已得病,張苞死亡誘發疾病發作,並且就此沉重起來。

第三、前景絕望,情志成灰

諸葛亮一心想著北伐、希望克復中原,正是這樣的理想與信念支撐著諸葛亮的身體、精神。

要實現打敗魏國、克復中原的理想,必須擁有能征戰、戰能勝的精兵強將。

這時候的蜀漢精兵也許有的,但是,強將確實不多了。當年的大將們死的死、老的老,幾乎沒有人可以跟隨諸葛亮北伐了。

而年輕的小將中,勇猛無畏、赤膽忠心、橫掃沙場的真的不多,張苞算是非常出眾的領軍人物。

張苞一死,實力戰將則是少之又少,蜀漢幾乎沒有能力繼續北伐了。

一輩子禪精竭慮、孜孜以求的奮鬥目標,很可能從此徹底化成泡影、再也沒有實現的機會。

諸葛亮對前景徹底絕望,所有的感情、意志,瞬間被焚燒成灰燼。

第四、感情失落、精神坍塌

諸葛亮一生對人、用人,都摻有很大的親情。劉備的親人就是諸葛亮在軍中的親信。

張飛是劉備的兄弟,諸葛亮看得比其他大將就親近一些。張飛的兒子,諸葛亮看得比其他將軍的兒子就更加愛護。

劉、關、張三人關係最鐵,諸葛亮也就把所有精力和愛心都放在他們的後代身上。

張苞年輕力壯突然死亡,諸葛亮從內心深處覺得沒有照顧好蜀漢的下一代、沒有完成劉關張的未竟事業、沒有實現克復中原的宏偉大業,實在是愧對先主、愧對後主、愧對自己丞相的職位。

張苞之死,使得諸葛亮精神支柱瞬間坍塌,怎麼能夠挺住?怎麼能夠不放聲大哭呢?


數學張教員


三國的劉備是位求賢若渴的雄主,他麾下文有諸葛亮、龐統、法正、姜維等重量級人物,而武有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五虎上將。這也是他能從一窮二白逆襲成蜀中之主的原因所在。

下面,就來看五虎上將中張飛父子的故事。

在三國時期,武將的作用真的是不容小覷的,不管是諸葛亮還是司馬懿,不論誰有多麼大的智慧和聰明絕頂的頭腦,沒有得力的武將,什麼都是空談。但是,在三國時期,非常有名的兩位武將,而且還是父子關係,卻都死的那麼的窩囊,這兩個人,就是張飛和張苞父子倆。

張飛在三國中是有名的“勇士”,長坂坡一聲怒吼嚇退曹操數萬大軍,更是傳為佳話。而關於張飛的結局大家也都清楚。關羽大意失荊州慘死後,劉備為關羽報仇而令張飛“準備戰需”之物。結果“莽張飛”犯了欲速則不達的錯誤,逼迫屬下在短時間內完成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再加上他本身有兩大弱點,喜歡酗酒,喜歡鞭打部將。一方面逼迫太甚,另一方面存在被鞭打的舊仇,最終導致部將範疆張達憤而下殺手,趁著張飛醉酒,直接砍了他的頭投奔東吳去了。

張飛“暴斃”後,沒等來使奏報,劉備便淡定地說了3個字:“飛亡矣!

劉備如同未卜先知一樣,似乎一切都在他的計劃之中?其實,做為結拜兄弟,張飛的優點和缺點劉備自然是瞭如指掌,因此,在關羽慘死後,他命61歲的張飛為伐吳的“先鋒”時,語重心長的對張飛說了這樣一句話:“朕知你常常醉酒後鞭打士卒,此乃取禍之道也。”張飛聽後直接拍板說:“我以後再也不飲酒了。”

結果張飛嘴上說了,但實際上卻依然我行我素,最終導致部將範疆、張達乘夜對他發動了致命一擊。

後來,劉備的兒子劉禪繼位後,授予張飛的諡號為 “桓侯”。

而關於張飛子女,他一生共孕育了兩子兩女。他的兩個女兒先後嫁給了劉禪,成了蜀漢的皇后。而他的兩個兒子一文一武,其長子張苞從“武”,頗有張飛的風範,驍勇善戰。其次子張紹從“文”,他在劉禪稱帝時,官拜中、尚書僕射,並且繼承其父的西鄉侯爵位,在文臣之中是權高位重之人。可以說,張飛這兩個兒子一文一武,為後世傳揚。

俗話說虎父無犬子,張苞和其父張飛一樣,也是一位武藝超級,梟勇蓋世之牛人。

張苞初試牛刀之旅是跟隨劉備伐吳。當時,張苞和關羽的次子關興是急先鋒,這對雙子星座,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屢破敵營而受到劉備稱讚。

而隨著以五虎上將的“老”“病”,新生代的張苞、關興漸挑起大梁。後來,諸葛亮東征西戰時,張苞和關興被委以重任,後又隨諸葛亮北伐,屢立奇功。

然而,張苞是個福大命不大之人,他死的雖然不像張飛那樣“窩囊”,但卻令人“扼惜”。

關於張苞的死法,《三國演義》是這樣記載的:“蜀漢建興七年夏四月,孔明二出祁山伐魏,攻破陰平;武都二城,又派王平、姜維、關興、張苞四將前後攻殺魏將郭淮、孫禮。兩下夾攻,魏兵大敗。郭、孫二人棄馬爬山而走。張苞望見,驟馬趕來;不期連人帶馬,跌入澗內,後軍急忙救起,頭已跌破。孔明令人送回成都養病……卻說孔明收得勝軍馬入寨,又欲起兵進取。忽報有人自成都來,說張苞身死。”

也就是說張苞跌落山谷,因“腦外傷”而去世。諸葛亮聞知後,放聲大哭、口吐獻血、昏絕於地。要知道張飛死後,諸葛亮很淡定地表示“遺撼”,而張苞死後,諸葛亮卻痛哭的直吐血?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是心傷所至。

張苞繼承了張飛的“遺風”,諸葛亮對這個子侄寄託了無限情感,視其為侄兒一樣。風華正茂的張苞卻意外去世,出現這種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慘一幕,多愁善感的諸葛亮傷心的痛哭,直到吐血也是很正常的。

二是心憂所至。

張苞是張飛的兒子,又是後起之秀中的姣姣者,諸葛亮一直很器重張苞,幾乎在所有的征戰中都會帶上張苞,而勇猛的張苞也沒有令他失望,成了敵軍聞風喪膽的勇士。特別是,蜀國後期人才凋零,關於武將方面,隨著五虎上將中最後一員虎將趙雲去世後,蜀國的將才只剩下了一個魏延,而魏延因為性格等因素,並不被諸葛亮看好。而張苞這樣的年青俊才出現後,諸葛亮視為重點培養對象,想把張苞培養成蜀國新一代的將帥之才。然而,天妒英才,34歲的張苞去世後,蜀國無大將的局面不可避免的出現了,而忠心愛國的諸葛亮在感嘆後繼無人時,覺得北伐曹魏、恢復漢室更是難於上青了。

張苞死後,諸葛亮心憂國家前途,心痛如死灰,心絕如懸崖,不由痛哭流涕,直至吐血。三年後,知人事盡天命的諸葛亮病死於五丈原,可悲可嘆也。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關於二人之死,先看看原著《三國演義》諸葛亮是什麼反應。

孔明大驚,擲杯於地曰:“子龍休矣!”二子入見,拜哭曰:“某父昨夜三更病重而死”孔明跌足而哭曰:“子龍身故,國家損一棟樑,吾去一臂也!”眾將無不揮涕。孔明令二子入成都面君報喪。忽報有人自成都來,說張苞身死。孔明聞知, 放聲大哭,口中吐血,昏絕於地。



二人身死,諸葛亮都哭了,只不過張苞之死,諸葛亮反映更強烈,吐血了嘛!~

之所以有如比大的差異,是有三點原因。

一、心裡準備

1、趙雲是病故,不是突然死亡。這之前一定有個重病在床的時段,作為合作二十多年的老搭檔,諸葛亮看視、詢問病情是少不了的,趙雲病情如何?諸葛亮心裡有個瞭解,畢竟趙雲也是七十多歲的人了,老年人最怕生病,當知道趙雲二子前來,就知道趙雲大限已至,心裡已經有了準備!



2、張苞正值壯年,是蜀漢的中堅力量,因墜馬而負傷!原指望張苞能痊癒歸隊,突然接到張苞身亡的消息,心裡一時接受不了。當然這不是吐血的主因,原主因第三點說!

二、人才凋零

諸葛亮經營漢中以來,先後損失趙雲、陽群、馬玉等連同曲長屯將共七十餘人。可謂人才凋零。突然又損失張苞,用人上更加捉襟見肘,北伐大業又增難度。一些普通將亡故,還感覺不出很難,得心應手的張苞突然身死,這個困難感會徒然上升!

三、年歲不饒人

諸葛亮六出祁山,第一次是公元228年,這一次成績最好,連下三郡,幾乎打到長安城下,因馬謖丟失街亭而撤軍。這次失敗,諸葛亮自貶三級,努力經營一段時間,緊接著第二年九月再次出山,趙雲在此期間去世。同年十二月第三次出山,這期間日夜操勞是可想而知的。身體應該是在這段時間出現了問題。張苞死亡的噩耗只不過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已。雖然後來經過調理,身體有所恢復。但應該來說還是落下了病根。四年後,還是因為日夜操勞的原因病故。



事必親躬,給人的感覺是敬業!但畢竟人的精力有限,就是渾身是鐵又能碾幾顆釘?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專門的人做專門的事,才是上位者該做的。即能鍛鍊人才,又能解放自身!


虹貓大俠


據《三國演義》描述,在張苞死後,諸葛亮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過激行為:

“孔明聞知,放聲大哭,口中吐血,昏絕於地。”

失聲痛哭,直至口吐鮮血,昏厥倒地!追溯諸葛亮上一次的極度悲傷,莫過於親自斬殺了自己的愛徒馬謖,縱觀諸多蜀將之死,也唯有馬謖與張苞是最令諸葛亮心悲的了。“揮淚斬馬謖”,諸葛之悲不言自明,然張苞之死給諸葛亮帶來的悲痛卻是更加的激烈,話說諸葛亮為何會有如此強烈的反應呢?在我看來,其因有三。

其一:張苞死得實在可惜

張苞是怎麼死的呢?據演義描述,諸葛亮在第二次北伐期間一路勢如破竹,相繼攻取了陰平、武都二城,隨後諸葛亮又遣王平,姜維,關興,張苞四將攻殺來援的魏將郭淮,孫禮,再一次大獲全勝。時魏將郭淮,孫禮大敗,無奈棄馬逃向山林,而張苞立功心切欲生擒二將,於是縱馬前去追趕,怎料馬跑得太急,竟連人帶馬跌落山澗,而不幸的張苞竟一頭嗑在澗底巨石之上,一代勇將就此殞命。

其二:有愧於故人

張苞是蜀漢名將張飛之子,張氏一門忠烈,張苞隨諸葛亮北伐不幸身亡,作為主帥的諸葛亮對此不能說沒有一點責任,對於沒有照顧好故人之子深感內疚,這也是情有可原的。其三:感蜀漢人才凋零,嘆興復漢室無望

有道是“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在演義中,張苞是蜀漢後期有名的大將,與關興並稱為“小關張”,是為非常出色的將才,然結局竟是英年早逝且死得不明不白,實在令人嘆息!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窮盡畢生之力,只盼漢室可興,然奈何蜀漢國力不盛,人才凋敝!反觀曹魏,國力日益強盛,人才輩出,實乃天意助曹不助漢也!

這便是為何諸葛亮在聽聞張苞死訊後會失聲痛哭直至吐血暈厥的原因。

不過話又說回來,關於諸葛亮痛惜張苞一事其實只見於演義,不見於正史。正史中張苞的形象也與演義中有著天差地別。據《三國志》記載:

“長子苞,早夭。次子紹嗣,官至侍中、尚書僕射。苞子遵為尚書,隨諸葛瞻於綿竹,與鄧艾戰,死。”

歷史中關於張苞的記載寥寥無幾,只知其英年早逝,從張飛次子張紹繼承張飛爵位來看,或許張苞更死於張飛之前,可見張苞也不可能追隨諸葛亮南征北戰。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雖然我沒有生在三國時代,但是,張苞之死和趙子龍之死,她倆是有大區別,趙子龍之死屬於自然規律,去世之前已經年邁,諸葛亮心裡也有準備,所以沒有放聲大哭,只是跌足而哭,而張苞之死是屬於早年夭折,英年早逝,因為他本人就驍勇善戰,正屬於青春年華,應該是精氣神都是滿值,突然之間失去,所以諸葛亮感覺到心裡不舒服,於是,吐血暈了過去。



建築圈故事分享


五虎上將是蜀漢先主劉備手下的主力軍,中心骨。每一位將帥的戰功都是極其顯赫的。

那麼對於五虎將之死,諸葛亮沒掉一滴眼淚,這是因為五虎將每一位的逝去都在諸葛亮的意料之中,且每次五虎將之一的離去都會伴隨著一些意外事故。



(關羽)

例如關羽之死,就在關羽率領部隊突破包圍後,再傳信給呂蒙的同時,那時的諸葛亮早已猜測到後面所發生的事。



(趙雲)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是名精通天文地理的謀略家,僅僅知道一些細節就能道出後面所發生之事。但是五虎將每位之死,諸葛亮都是為此感到惋惜,特別是常勝將軍,趙雲,當時諸葛亮並未放棄北伐,二出岐山,都是派趙雲去領兵打仗。

到了三出岐山時,傳來了趙雲的噩耗,諸葛亮當時就悲痛欲絕,說了“雲已歸故里,留吾在一世。”,可未確掉去一滴淚水。



(張苞)

其實諸葛亮心裡是真的難受,他把所有悲痛欲絕的感情都壓抑於心底。直到再出祁山之時,張苞乘勝追擊,卻掉入洞中,發現之時,其頭已破。

當時張苞的噩耗馬上傳到了諸葛亮耳朵,亮念其為張飛的子嗣,就聯想到五虎將之死的種種,此時壓抑已久的感情順勢而發,痛哭流涕,從此亮臥床不起。



(諸葛亮)

後人還對當時張苞的行為,和諸葛亮的反應,做了一首詩。

悍勇張苞欲建功,可憐天不助英雄!

武侯淚向西風灑,為念無人佐鞠躬。.


馬蟲蟲遊戲解說


忽報有人自成都來,說張苞身死.孔明聞知,放聲大哭,口中吐血,昏絕於地,眾人救醒.孔明自此得病臥床不起.

放聲大哭,口吐鮮血,昏厥於地,自此臥床不起。這幾個詞說明諸葛亮是真傷心了,傷心裡透出了深深的絕望。蜀國那麼多人為什麼諸葛亮只有對張苞感情如此之深。請看少校一一分析:

1.情感角度的傷心:白髮人送黑髮人

張苞是張飛的兒子,在劉備和五虎大將先後去世後,諸葛亮在蜀國已經沒有知音了。張苞作為張飛的兒子,實際上就是諸葛亮的子侄,寄託了諸葛亮對劉備和五虎上將的懷念,同時張苞本人也把諸葛亮當成長輩一樣去尊敬和愛戴,現在白髮人送黑髮人,諸葛亮怎麼能不傷心?

2.政治角度的傷心:無人再能繼承諸葛亮北伐的政治理念。

可能很多人會說,姜維繼承了諸葛亮北伐意願的是諸葛亮選擇接班人。實際上諸葛亮真正選擇的政治繼承人應該是張苞,少校這麼說有三點原因:

(1)張苞是土生土長的蜀國人,後期被蜀國政壇接受的程度比較高。

(2)張苞和劉禪的父輩是結義兄弟,所以張苞和劉禪的關係會非常好。

(3)張苞另一個身份是皇親國戚。他的姐妹嫁給了劉禪,並先後被立為皇后,張苞作為皇帝劉禪的小舅子,以後能夠更好的實現諸葛亮的遺志。


3.軍事角度的傷心:

趙雲去世後,蜀國的將才只剩下了一個魏延,而魏延和諸葛亮又是極端不對付的(他們矛盾的起源是,魏延獻子午谷奇謀,而諸葛亮不採用),諸葛亮作為當時蜀國的政治和軍事統帥,已經意識到了蜀國最大的隱患:沒有將才。張苞出現後,諸葛亮一直在重點培養張苞,他想把張苞培養成蜀國新一代的將帥之才。誰知天妒英才,張苞三十四歲去世了。諸葛亮看到了蜀國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悲慘結局。

看到這可能有人會說,與張苞一起出現的,還有關羽的次子關興,為什麼諸葛亮不培養關興呢?

原因有兩個:

1.張苞公元231年去世,去世後諸葛亮因為傷心便已經臥病在床,無力再培養關興。

2.關心是關羽的次子(關於長子關平,隨關羽一起戰死),而張苞是張飛的長子。張苞比關興還大一歲,所以張苞死後,諸葛亮心如死灰,絕望,於三年後病死五丈原。


如果您看到這兒,覺得少校說的還有一定的道理,請動動發財小手,關注,評論,點贊,轉發。


少校柳下惠


張苞是張飛之長子,不過他在正史中卻去世的早,有一子名為張遵。而在《三國演義》中,張苞和關羽之子關興,他們不僅都有武藝超群,而且又是結拜兄弟,被稱為“小關張”。


在《三國演義》中,張苞和他父親一樣,也是一位勇猛之將,當時蜀漢的五虎大將已經死的死、老的老,故而勇猛的關興、張苞在諸葛亮北伐時,成為了重要的將領。

但是後來張苞跌落山谷,不久就離開了人世。諸葛亮聞知後,放聲大哭、口吐獻血、昏絕於地。

那張苞死了,諸葛亮為什麼大哭呢?

因為在劉備駕崩後,諸葛亮為託孤大臣。他身感責任重大,一心想要恢復漢室,所以他堅持要北伐曹魏。而當時曾經的蜀漢大將多已故去,尤其是五虎大將,死的死、老的老,隨著時間的推移,蜀漢能征善戰之將越來越少,也對北伐非常不利。


蜀漢人才匱乏,諸葛亮身感為憂,故而他要儘快恢復漢室,不然時間拖的太久,人才會更少,要是等到他自己也老的時候,那北伐更加困難的。

而這時關興、張苞出現了,他們如關羽、張飛一樣,都是勇猛之將,同時諸葛亮也認為他們是忠義之士,可以擔負起北伐的重任。這讓諸葛亮很欣慰。

諸葛亮本想以張苞的勇猛加以重用,然而張苞卻在風華正茂之時去世了。這對諸葛亮來說,打擊是很大的。

一是因為蜀漢人才本就不多,如今又失去了勇猛的張苞,這讓諸葛亮頗為痛心。二是張苞正值風華正茂之時,本是建功立業的時候,然而就死了。這讓諸葛亮覺得如此忠義之士張苞卻天不假年。三是因為諸葛亮由此覺得北伐曹魏、恢復漢室何其困難!


張苞雖死,然而諸葛亮身負劉備三顧茅廬之情、託付重任,又不得不北伐曹魏,只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張苞之死,卻是忠義之士天不假年,此時諸葛亮的心裡是悲痛的,想到如此的種種,又想到北伐困難重重,故而諸葛亮在得知張苞去世後大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