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英美不可以等到蘇德雙方都打的半死不活了再諾曼底登陸,這樣豈不是美滋滋?你怎麼看?

軍武吐槽君


關於蘇德戰爭,腐國首相丘吉爾同志就曾經說過一句名言:戰爭結束後,我希望德國人躺進墳墓,但我也希望俄國人躺在手術檯上痛哭地呻吟。用咱們中國人的話來講,就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讓德國和蘇聯打個兩敗俱傷,英國乘機再一鍋端。

但是這話也就是說說而已,因為希特勒和斯大林也不是傻子。讓蘇德狗咬狗,你撿便宜,咋不上天呢?所以諾曼底登陸會選在1944年,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第一、擔心蘇德媾和

當時的蘇德戰場已經發生逆轉了,蘇軍將德軍打出了蘇聯境內,截止到諾曼底登陸前夕,蘇軍攻到了羅馬尼亞境內,準備將羅馬尼亞油田拿下。如果這樣,德軍就失去了能源供應,失敗也只是時間問題。

不過當時丘吉爾和羅斯福並不擔心蘇聯反攻德國這件事,因為只要美國斷絕的援助,蘇聯是沒有能力繼續推進的。但是沒有美國援助,蘇聯可以跟德國談判!也就是雙方都不打了,各自維持既有的佔領區,這個蘇聯憑藉自身的實力,還是可以辦到的。如果讓德國喘息,蘇聯在一旁視若無睹,屆時傻眼的將會是英美。

所以丘吉爾和羅斯福最怕的就是蘇聯單方面跟德國媾和,給希特勒一個回血的機會!畢竟這事蘇聯也不是第一次幹,之前就已經幹過一次了。

當時英國首相還是張伯倫,這貨跟法國總理達拉第臭味相投,倆人均奉行綏靖政策,想搞禍水東引,也就是縱容德國擴張,不惜出賣捷克和波蘭兩個小弟,把希特勒養肥,再讓他一路向東跟斯大林撕逼,自己好坐收漁利。然而結果卻是啪啪打臉,漢斯和毛熊又不傻!你們想讓我倆互撕?我呸!直接簽了一份《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漢斯的大軍瞬間西調,一個月就幹掉了丹麥、荷蘭、比利時和法國。



等到法國完蛋之後,達拉第被維希政府關了起來,坐了幾年大牢;張伯倫倒是沒下大獄,但是被英國人一頓狂批,最後是抑鬱而終,當時接替他的人就是丘吉爾。二戰因何爆發,丘吉爾心裡最清楚。如果當年沒有禍水東引,英法不把蘇聯給逼急了,蘇聯也不會跟德國穿一條褲子,自然也就不會有後來的二戰了。所以丘吉爾和羅斯福的心裡很明白,諾曼底登陸是一定要搞的,當然不能太早,也不能太遲。一定要等到蘇聯開始反攻了,盟軍再登陸,這樣從損失上會小很多。

第二、搶地盤

開闢第二戰場,英、美都同意,但是到底在哪裡開闢新戰場,英、美之間有分歧。英國這個攪屎棍從自身的利益出發,認為應該把反攻重點放在北非和地中海,以緩解德軍對英屬北非殖民地的壓力。等到美軍在北非登陸後,英國又認為應該發動西西里戰役,打敗意大利。這樣一來就可以鞏固英國的地中海和大西洋的航線。至於西歐大陸,比如法國能否復國,它並不關心。

在1943年1月的卡薩布蘭卡會議上,英國建議把西歐大陸登陸計劃推遲到八月,這一下美國人不幹了!

為啥不幹了呢?因為美軍參戰的第一目的是給給英國續命,維護美國在英倫三島的投資。現在美國已經基本上幫助英國本土渡過難關,美軍也幫助英軍鞏固了殖民地。那麼從利益的角度來說,就不能再偏向英國了,否則把英國養肥了,對美國來說不是好事。畢竟美國人也有自己的利益,美國人也要把自己的資本輸入到歐洲大陸。從法國沿岸登陸,明顯比意大利要容易。意大利北部都是大山,很難突破。所以羅斯福斷然拒絕了丘吉爾的從意大利反攻的計劃。



丘吉爾擰不過,只得在當年五月的華盛頓會議上,同意了美國的計劃。決定於1944年5月發動歐洲大陸登陸戰。

當時選了三個比較合適的登陸點:加萊、康坦丁半島和諾曼底,最後定在了諾曼底。後來又因為天氣原因拖到了六月,但總的計劃沒有改變,還是要在法國登陸。因此,美國的登陸計劃是一開始就定好的。幫助法國、荷蘭、比利時等國復國,很符合美國的利益。

這一來可以避免歐洲都被蘇聯佔領,把紅色惡魔擋在東歐;二來可以避免英國在歐洲一家獨大;三來可以把美國的影響力擴大的西歐。說白了,就是英國只關心自己的利益,美國人幫助英國人鞏固了它的一畝三分地,現在美國也要搶地盤了。




第三、拉攏蘇聯打日本

美國人參加二戰,本來就是因為日本偷襲了珍珠港,才迫不得已參戰的。只不過是美國在英國的投資巨大,所以才會把首攻的重心放在歐洲。但是日本也是美國的死敵,美國人不可能放著不打,也不願意自己單挑日本鬼子。

當時美國人眼裡的日軍,簡直就不是人!美國當時的中學教材裡,日軍士兵的形象各個都是蘭博。為了避免日本登陸,美國西海岸大量工業部門內遷。事實證明,日軍在太平洋的表現也確實不是人。沒吃、沒喝、沒醫療,照樣跟美軍死磕。誰要是當時跟美軍在太平洋的將領說日本會在1945年投降,保證會當成傻子看。

貼幾張日本關於二戰的漫畫作品,美軍對日軍有一種畏懼心理。這種心理不僅影響了普通美國人,也影響了美國高層。


其實英國人在遠東也有利益,但是腐國人民就是如此無恥。總之就是傍上美國的大腿了,躲在美國的後面,讓美國在前面跟日本幹,自己再撿現成的。美國為了儘快幹掉日本,羅斯福沒少跟斯大林打電話,請求蘇軍幫忙滅掉小日本。丘吉爾這廝還動輒指責羅斯福不對,不該如此討好蘇聯,腐國首相簡直沒臉沒皮到了極致。



總結:

英、美不是沒有想過利用德國消耗蘇聯,尤其是英國。但是這種狗咬狗的政策,屬於英國在歷史上秉持的大陸均勢政策,是一種四平八穩的外交手段。但二戰爆發後,已經從事實上證明了英國人這種政策的失敗。美國人採取了更有效率的政策,就是“不破不立”!

如果按照腐國人的想法,歐洲最終還是英國人控制的歐洲,美國只是跟一戰一樣,白白替英國打了一次工。所以美國乾脆打碎了英國人建立的世界體系,自己把自己抬到了世界老大的位置。其成功之處就在於歐洲至今都要唯美國馬首是瞻,失敗之處就在於扶持了蘇聯這個死敵。

但是美國最終還是耗死了蘇聯,至今仍然是世界的老大。而英國,小弟一枚罷了。並且還是心甘情願的當小弟。這就是諾曼底登陸的成功之處!


Mer86


諾曼底登陸,其實就是為了撈取更多的勝利果實!因為1944年6月份距離蘇德戰爭爆發已經過去了整整3年,蘇聯紅軍在開戰第二年就喪失了500多萬常備軍,將德軍趕回維斯瓦河出發地的都是後入伍的新一代紅軍。烏克蘭戰役期間紅軍主力部隊裡都已經充滿老少兵,在日托米爾戰役期間德國黨衛軍驚奇的發現對手裡都是些老人和小孩,要不是蘇軍裝備和後勤優勢,曼施坦因元帥不會放棄烏克蘭。



德國人此時已經有將近300萬人戰死他鄉,僅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就有100多萬士兵喪生了,德國本土僅有不到7000萬人口,因此此時德國已經兵力枯竭,紅軍甚至肆無忌憚的將坦克開到波蘭華沙的對面,隔著維斯瓦河與德軍對峙,可以說此時的蘇德兩國已經是元氣大傷了,正如題主所說它們都是半死不活的狀態。


有人說丘吉爾對諾曼底登陸持消極態度,事實卻是如此,但丘吉爾並不是反對在1944年反攻歐洲大陸,而是不同意反攻的方向。在他看來盟軍在解決非洲以後就應該從意大利或者希臘一路北上,搶在蘇聯之前解放波蘭這個歐洲重要的國家,避免蘇聯乘機擴大勢力範圍。也就是說丘吉爾在1942年強烈主張儘快反攻歐洲,他甚至等不到蘇德兩敗俱傷。

丘吉爾親臨突尼斯前線,不僅為了俘獲一輛他鐘愛的虎式坦克放到自己辦公室的門口,其野心是讓美英聯軍的主力沿著意大利一路北上翻滾阿爾卑斯山,在蘇聯未打完解放烏克蘭的戰役之前佔領柏林,趕在蘇聯之前解放中歐,最好再順手扶植烏克蘭脫離蘇聯。但是他的如意算盤打錯了,面對凱瑟琳元帥率領的C集團軍23個師和不到500架飛機的阻擋,盟軍南線統帥亞歷山大將軍指揮下將近20個師的兵力,在4000多架飛機掩護下撞的頭破血流。



從1943年的9月到1944年的3月,盟軍在意大利半島上損失數萬人,尤其是安齊奧海灘的戰鬥相當血腥,就像20多年前丘吉爾提議進攻奧斯曼加里波第半島的登陸戰一樣失敗,盟軍對丘吉爾的謀略大失所望,艾森豪威爾將軍從此再也不理會他的建議,專心準備諾曼底登陸。但至少我們可以從整個意大利戰役中看出丘吉爾首相急於搶在蘇軍之前擊敗德國的心情。


艾森豪威爾等人也同樣有這種早日結束戰爭、不讓蘇聯過多染指歐洲的想法,美軍不支持安齊奧登陸,就是為了儘快發起諾曼底戰役,為的也是早日反攻歐洲。美英都明白蘇聯已經被折騰的夠嗆了,它80%的人口集中地區都被德軍佔領摧殘過,全國一半以上的工業企業被德軍破壞,還有上千萬的士兵被俘、戰死或者失蹤,可以確定在戰後的世界秩序中,美英將佔據主導,實在沒有必要再拖著不反攻歐洲了。

(回覆歐洲在二戰前的版圖是丘吉爾的目標)

其實早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斯大林就扛不住壓力,強烈要求盟軍開闢第二戰場,英國以非洲戰事吃緊為由拒絕了,美國自然也明白英國表弟的意思,就是拖著不辦同時大力向蘇聯提供援助,他們的目的不用想也能明白,這讓斯大林怒不可遏!當蘇軍在庫爾茨克血戰德軍主力裝甲部隊時盟軍還想抄近道,經過意大利直取德國本土奪取反法西斯勝利的果實。可見西方國家不指望蘇德兩敗俱傷,他們只想著在戰後佔據更大優勢,丘吉爾想控制歐洲的中部因此他積極反對蘇聯拿走波蘭的領土,更想讓流亡英國的波蘭政府在戰後恢復合法地位,其他的都不重要了。
(蘇聯已經被教訓的夠慘了,是時候考慮戰後問題了)


兵器世界


1944年6月,盟軍發起了諾曼底登陸行動,成功將三百萬士兵運送到了歐洲大陸的主戰場上。通過諾曼底行動,英美聯軍成功開闢了西線戰場。他們不僅讓德國陷入了雙線作戰的困境中,還為二戰盟國的勝利,起到了推動作用。諾曼底登陸行動,在二戰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般來說,英美等國向來都對蘇聯不太感冒,而蘇德戰爭又正好是一個削弱蘇聯國力的大好機會。那麼,他們為什麼不等蘇德兩國繼續消耗,自己在背後坐享其成呢?

(蘇德戰爭)

其實,也不能不說英美等國沒有想過這個道理。

1942年1月,德國兵敗莫斯科後,蘇德兩國的戰爭就進入了膠著狀態。德國雖然戰敗了,但是進攻勢頭不減。蘇聯雖然勝利了,但是總體上依然處於守勢。

在這個時候,英美等國並沒有發動進攻。之所以不發動進攻,當然與英美兩國還沒有準備好有一定關係,但也可能是他們在等待蘇德兩國兩敗俱傷局面的出現。

當時,英美等國採用著特殊辦法,來維繫蘇德兩國戰爭的平衡,這就是他們在武器和物資上,給予了蘇聯極大的援助。

也就是說,德國雖然氣勢洶洶,但蘇聯因為得到了英美兩國在武器和物資上的極大援助,就可以和德國耗上很長時間。兩國一耗上,戰爭就會進入消耗狀態,兩敗俱傷的局面,就會出現。

不過,英美等國沒有想到的是,蘇聯會那麼頑強,接下來,蘇聯就迅速扭轉了戰爭態勢。

(斯大林格勒戰役)

1942年6月,德國打響了斯大林格勒戰役。他們不但沒有達成預期的目的,還損兵折將,嚴重摧毀了自身的信心。這場戰爭,也成為蘇德兩國戰爭的轉折點。

1943年8月,在經歷了一個多月的坦克大戰之後,蘇聯在庫爾斯克又一次重創了德軍。這場戰役之後,蘇聯紅軍開始了收復國土的大規模進攻,反攻的號角已然吹響。

從1944年1月開始,蘇聯向德軍發起了“十次斯大林突擊”,截至11月份,他們將戰線向西推進了1100公里,蘇軍大部隊已經逼近了德國邊境。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英美等國再不發起行動,將會出現兩種可怕的情況。

第一種情況,蘇聯佔領大半個歐洲。

在1944年1月時,蘇聯還在解除列寧格勒的威脅,而到了6月時,他們已經開始了對白俄羅斯的進攻。按照這個速度發展下去,蘇聯很快就會佔領大半個歐洲。

這個時候,如果英美再不出手,別說坐收漁翁之利,恐怕他們自身在歐洲的利益,都會受到嚴重威脅。這不是在削弱蘇聯,這簡直是在喂肥蘇聯。

(諾曼底登陸)

第二種情況,蘇聯與德國和談。

當蘇聯處於攻勢的情況下,英美等國可以通過停止物資供應的辦法,來抑制蘇聯,再一次維繫戰爭平衡。不過,這樣一來,蘇聯很可能就和德國進行和談。

蘇聯與德國和談並不是不可能。早在1939年8月,在德國向波蘭發動閃電戰前夕,蘇德兩國就簽訂過《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一旦蘇德兩國達成了何談協議,接下來,蘇聯將以英美等國不提供物資為由,向英美的勢力範圍發起進攻。那樣一來,英美等國就吃不了兜著走了。

因此,不管從哪個層面來看,諾曼底登陸發起的時間,都是恰到好處的,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作戰行動。

(參考資料:《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張生全精彩歷史


反向看一下這個問題,看看1944年6月蘇德是不是已經打得半死不活了。

其實諾曼底登陸的決策在1943年5月英美華盛頓會議上就決定了的。當時決定的是1944年5月在歐洲大陸實施登陸。1944年2月最終確定6月在諾曼底登陸。


先看看1943年下半年蘇德戰場態勢。

經過斯大林格勒戰役,東線德軍還有334萬人,包括198個師,佔德國野戰陸軍兵力70%,另有6個黨衛軍師(5個裝甲師,1個騎兵師),坦克和強擊火炮4700輛,飛機3665架,大炮40000門。加上45萬僕從國部隊,合計380萬人。到1943年10月,東線德軍及其盟軍總數增加到467萬人,其中德軍408萬人。同期西歐的德軍只有137萬人,其中陸戰部隊只有63萬人。



到諾曼底登陸前夕的1944年5月,東線德軍兵力已經下降到164個師,275萬人。而西線防守法國荷蘭比利時的德軍只有76萬人。造成上述情況的原因一是東線德軍被蘇軍大量消耗,其中1943年全年戰損290萬人,1944年上半年斯大林突擊前幾次戰役損失約60萬人,基本上老兵精兵損失殆盡。二是為了抵擋東線蘇軍進攻和南線盟軍北進,西線德軍不得不持續抽調兵力去東線和南線,當然南線德軍只有27個師,實力不強。

按東線一年損失300萬人的速度,就算美英諾曼底不登陸,要不了兩年,希特勒基本上也會在東線把血流乾。

再看下蘇軍。1943年底,蘇軍總兵力635萬人,1945年初,上升到670萬人。在戰爭中蘇軍不是越打越少而是越打越多了。再不諾曼底登陸,紅旗就要插上埃菲爾鐵塔塔尖了。



每日一段歷史


其實英美之所以要將“霸王行動”拖到1944年,就是因為蘇德雙方在此時都已經蒙受了巨大的損失,蘇聯在遭受巨大傷亡的同時,也基本上耗盡了德國在東線的軍隊。其實在這時發動對德國的大規模登陸作戰無疑是最符合英美利益的,只有這樣英美才能跟蘇聯達成戰略均衡,既一勞永逸的消滅了最大的敵人德國、又能在戰後穩固和擴張資本主義在歐洲的勢力範圍、還借德國之手大大消耗了蘇聯的總體實力,避免了蘇聯在戰後對英美的利益產生威脅。對英美來說再合適不過了。

早在1941年,斯大林就曾多次提出英國應該向德國發起登陸作戰,在另一端開闢西線戰場以緩解蘇軍在東線戰場的壓力;但是由於英國還處在不列顛空戰的後遺症中沒有恢復過來,並且丘吉爾本人對這件事也不怎麼感冒,所以並沒有那個心思和實力去對德國本土及其佔領區發動大規模登陸作戰,只能發動一些小規模的偷襲湊數。

雖然美國當時還並未參加戰爭,但是已經開始對蘇聯進行全方面的軍事援助,這也為日後英美的對蘇政策埋下了伏筆。
英美兩國之所以要對蘇聯進行援助,根本原因就是為了保住蘇聯,讓蘇聯成為對抗德國的第一線,這樣蘇聯就能夠在東線戰場上牽制大量德軍,英美也就能夠以較小的損失來儘可能的消耗德軍的實力;否則一旦蘇聯被德國擊敗,那麼希特勒在吞併完英國在北非和中東的勢力範圍後,就可以將手腳騰出來對付英國。倘若英國戰敗或是被迫議和(或是英倫三島淪陷),屆時美國將會失去登陸德國的跳板;倘若德國再對美國在大西洋所屬的島嶼發動進攻,那麼美國將會徹底失去反攻歐洲的前沿基地從而被迫再次孤立起來。因此作為對抗德國的第一線,英美是絕對不允許蘇聯倒下。

但是英美兩國也不能過早派兵開闢第二戰場,如果英美在1942~1943年開闢第二戰場,那麼東線戰場上的壓力必然會得到緩解;蘇聯也就可以提前發動戰略反攻,提早結束二戰。但是這並不符合丘吉爾的設想,丘吉爾希望蘇軍能夠在戰場上和德軍互相消耗,將德軍的最後一口氣消失殆盡;但同時要避免出現蘇軍先被德軍耗沒了的情況,因此英美才會給蘇聯源源不斷的軍事援助但遲遲不發起登陸作戰。這樣既能消耗蘇聯的國力,又能夠確保蘇德在互相廝殺時,總是能比德國多一口氣,避免被蘇聯先被德國揍死的情況發生。


但是在這同時,英美也要避免蘇聯在擊敗德國後繼續西擴。在1943年後,蘇聯已經徹底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在1944年已經徹底將德軍趕出了蘇聯境內,並且已經向德佔領區、軸心國盟友和德國本土進軍;如果英美此時依舊無動於衷,那無疑是讓蘇聯撿了一個大便宜——除了英倫三島以外的整個歐洲大陸!蘇軍一旦派兵以“解放歐洲”的名義向歐洲各地區進軍。那麼後果將會比希特勒的納粹化更加嚴重!一旦歐洲變成了一片赤紅,那麼整個歐洲到最終都會像波羅的海三國一樣成為蘇聯領土的一部分

;那麼這樣一來,蘇聯能夠威脅到的可就不僅僅是歐洲了,而是整個世界,包括英美兩國。

因此對於英美來說,在1944年發動諾曼底登陸是最合適的時機;也符合英美兩國原來的設想,那就是讓雙方都半死不活。事實證明英美的想法是完全正確的,納粹進了墳墓,蘇聯在戰爭結束前也基本屬於殘障狀態;但蘇聯憑藉計劃經濟的優越性在不到三年的時間內就將其建設為了當時世界上僅有的兩個超級大國之一,這倒是在英美的意料之外。


二戰吐槽君


看了諸位大咖的回答,忍不住要來說一些,同眾完全不同的言語。諸君觀之,愚是否說得,更有道理?更有邏輯?更符合史實?

不錯,英國強人邱吉爾,是曾說過,“戰爭結束後,我希望德國人躺進墳墓,但我也希望俄國人,躺在手術檯上痛苦地呻吟”。從中可見,似乎英、美二國,一天到晚都在打著如意算盤,要等到德、蘇二國,打得遍體麟傷,二敗俱傷,都淹淹一息之時,再來個諾曼底登陸,進而收拾殘局,然後獨步天下,稱霸世界。事實上,美、英二國,也是不顧蘇俄一而再的要求,遲遲不肯開闢第二戰場,藉以減輕蘇俄巨大的戰場壓力。所有這一些,該是這種論調的印證了?是事實在說話了?邏輯性,確乎很強。也怪不得各位大咖,要眾口一辭,持此高論了,呵呵呵!

但這些高人,似乎不知道,美、英二國的國家體制,是同蘇、德,乃至大天朝,大不相同的!作為一個精明的資產階級政治家,以邱吉爾的反動立場,及犀利的目光,考量德、蘇,他自然是巴望,德國這種法西斯國家,蘇俄這種激進、誓要消滅一切反動派的極端政府,統統完蛋。但邱吉爾這麼想,英國政府,卻未必這樣考量,大多數的英國人民,更不可能同邱大胖子,同心同德。至於美國佬,就又是另外的一種理念了。更何況,形勢比人強!可想而知,作為標榜“民主”的國家,有哪個強人,可以憑著個人所欲,肆意妄為呢?

事實上,自德國佔據了大半個歐洲,法國投降後,就只剩了英國佬,憑藉英吉利海峽,龜縮在英倫三島,垂死掙扎。若沒有美國佬,有意無意的鼎力相助,它早已完蛋。雖然說,憑著英國皇家空軍的英雄善戰,在海峽上空,英國成功阻住了德軍的進攻,但那也只是苟延殘喘罷了,且險象環生。憑它自己的力量,根本不可能反守為攻,扭轉戰局。自顧尚且不暇,它又有何德何能,去諾曼底登陸,開闢第二戰場?再說了,如果渡海峽作戰,這麼容易的話,它自己,恐老早便被德國人,納入囊中,成亡國奴了,豈還有打如意算盤的機會?

而美國佬,在世界大戰初期,奉行孤立主義,所有的美國人,除了那些政治陰謀家,無不把這場戰爭,視作是事不關己的、遠離自己的、就如你我,看動物世界獅虎鬥般的戰爭!它除了一如既往地,繼續自己以前的外交策略,“大發戰爭橫財”外,其它,關它屁事!這就是我們所知的,中、日二國,竟同時在美國買槍買炮,且相互各行其事,互不相睬趣事的原因所在。

而美國的那些政治家,依據政客所特有的德性,無不在躍躍欲試,要彰顯自己的政治抱負,和政治能量,這也是之所以羅斯福,在中立之時,就玩什麼租借法案,軍艦換基地,卡日本脖子等等,拉偏架行為的由來。

哪為什麼美國,一定要去同法西斯作對,卻偏偏要同中、英、蘇抱團呢?人們總以為,這是美國佬,一貫的愛佔便宜貪利作怪的結果,說人家,只奉行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一廂情願地,只管意淫來大放厥詞!忘記了美國佬的另一面,這就是,美國,還是個充滿理想主義精神的國家!無論是一戰、二戰,法西斯的暴行,無不激起了滿腦子理想主義的美國人民,舉國的憤怒。事實上,就是讓美國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盧西塔尼亞號”被炸事件,那船上,便攜帶有美國人民,偷偷援助給協約國的大量武器彈藥!而正是這種拉偏架作為,才逼得德國佬,不顧美國佬一而再的威脅,無奈要進行所謂的“無限制潛艇戰“。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雖然剛開始,美國確是只管大發戰爭橫財,但隨著日、德暴行的逐漸顯露,當然也包括了英國人、中國人成功的渲染,使得雙方的正義、反動,在美國人民中,激起了公憤,就此,美日、美德的商業往來,變得日益稀少,而美中,美英的交易,卻逐日擴大!事實就是,早在一九三八年的七月,美國政府,為了日寇的轟炸中國平民,禁止了一百四十八家,美國飛機制造商和出口商,向日本出口飛機、飛機引擎、航空武器、和航空設備。日本的偷襲珍珠港,是在日益感覺危急、屈憋情況下,無奈舉措啊!

而自美國珍珠港遭襲,被拖入戰爭後,美國人民,早把蘇俄,視作同一戰壕的戰友!憑著自己的力量,不遺餘力地援助著蘇俄,及同盟國。而之所以美軍遲遲不進行諾曼底登陸,開闢所謂的第二戰場,這是因為,這不是個簡單的事情!其實就是在真正實施這個計劃時,儘管天空中,有上萬架的美國軍機保護,艾森豪威爾將軍還在擔心,盟軍要遭至重創!而如果美國真象一些人想象的那樣,要讓蘇、德打得二敗俱傷後,再來收拾殘局的話,自蘇聯獲得所謂轉折點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勝利後,美國,完全可以捏造出諸如此類的理由,藉故減少或停止,對蘇俄的援助,讓二個死磕。彼時蘇、德,早已打得天昏地暗,不認爹孃了,難道還有抱團,轉敵為友以抗衡美英的可能?小孩子過家家?一派胡言!

人們知道,太平洋戰場上,當美軍發起大反攻之時,其作戰方針,當時太平洋上的二巨頭尼米茲和麥克阿瑟,其實各自都有著完全不同的想法。按麥克阿瑟的作戰方針,那就是採用跳島作戰的形式,不惜傷亡,逐步地攻入日本本地,以而結束戰爭。而按尼米茲的觀點,認為以強大的美軍海、空力量,只要封鎖住日本的所有生命通道,輔於狂轟濫炸,便能在大大減少美軍傷亡情況下,一樣能夠打敗日本,取得勝利。那羅斯福,為什麼不支持尼米茲,反認可老麥的餿主意呢?因為政治家的理念,是施展政治抱負,彰顯偉大,青史留名!而早日“領導”世界人民,打敗法西斯,是羅斯福個人內心,小九九所在,也是美國人民,一致的願望,羅斯福,當然要順應民意,支持麥克阿瑟了!

所以,說美、英二國,在殘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正酣之時,不是想著儘早來結束戰爭,卻還在想方設法,來怎樣削弱蘇聯,以讓它傷痕累累之下,躺在手術檯上呻吟,完全是無稽之談。至多,這只是某些陰謀家的餿主意而已,代表不了什麼國家!

不要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吧。所有歪曲了史實,憑著臆想,來計較歷史的,都是意淫。

愚雲:個性意味真實,人云亦云只是走肉。愚以一以貫之的一家之言,愚人說道,謬誤、失實難免,歡迎諸君用更可信的事實,更有條理的解讀,來質疑、批判、斧正!


愚人說道


這種想法完全是幼稚的。因為二戰在歐洲不是打敗德國這麼簡單的事。德國在東線和西線都有主力軍隊。並不會因為東線吃力就把西線的軍隊調去東線。打敗德國,那麼很多地盤就要空出來,美英怎麼可能讓蘇聯白佔地盤呢。雖然要付出代價,地盤被蘇聯人佔去了就吐不出來了。蘇聯和英美意識形態對立,因為德國才聯手的,當然各自都有打算。二戰前只有蘇聯一個共產黨國家,二戰以後,東歐都成了共產黨國家。成了蘇聯的勢力範圍。

再從軍事上說,43年蘇聯就已經轉守為攻了,44年,蘇聯已經收復了大量蘇聯的國土。到諾曼底登陸之前,只有很少的蘇聯土地沒有收復。蘇聯馬上要出國作戰了,再不開闢西線戰場,連法國都會被蘇聯佔了。歐洲就萬里河山一片紅了。

看看柏林就知道了,蘇聯不惜一切代價攻下柏林,因為柏林是德國首都,佔領了首都意味著德國是蘇聯的了。當然因為之前有協議,美英法蘇各佔一個柏林區域。蘇聯把佔領的地方讓給美英法。然後美英法的區域合併,成了西柏林,像個孤島一樣在東德的國土裡。


用戶4699809132


題主太高看了英美兩國了!當時英美兩國選擇登陸諾曼底的時候,蘇聯已經收復了本土了。正在向波蘭開進。這時候德軍的供油補給線就已經被切斷了,德軍的燃料已經枯竭了。德軍在西線還有兩千八百架戰機三千五百輛坦克。但是德軍的存油量只夠八百架能飛,而且是隻能飛一次,再多就沒了。坦克只有一千五百輛能動,其他的則全部缺油趴窩。在1944年,德軍坦克燒的已經不是油,而是煤了。也就德國的科學家牛逼,在即將死翹翹的時候還能夠整出這個玩意兒。因此,美英兩國在這個時候選擇登陸已經是撿現成的便宜了!假如這兩國這時候還不動的話,那麼蘇聯就會佔領德國本土。這時候,蘇聯就會吞併德國,並赤化德國,到時候德國的戰爭機器聯合蘇聯轉頭對準美英,那麼美英也架不住。

其次,德國在這個時候開發出來v系列導彈,用來替代德國戰機缺油無法飛的問題。美國情報人員在當時獲悉德國在原子能的研究也進入一個新的狀態,美英兩國擔心德國首先搞出原子彈,然後用v型導彈發射,核平英國。當時美英兩國在英國本土部署部隊高達兩百多萬,戰機兩萬多架,坦克一萬多輛。只要德國核爆英國,這些軍事力量將全部報廢。


優己


呵呵,1944年6月6日,諾曼底登陸,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

一年時間結束歐戰。

西線除了諾曼底登陸、凸出部戰役少有的幾個大戰外,幾乎就是英美聯軍是在實現軍事佔領,部署,很順利,甚至德軍是以集團軍的建制向英美投降,而不是向蘇軍。

就連這麼搞都只能打到易北河,蘇聯的進展太快了,最終由蘇軍攻克柏林。

從末期的刺殺希特勒事件未遂可看出,德國已經不是鐵板一塊,連西線的統帥龍德施泰德,他的繼任隆美爾都渴望與西方媾和,全力集中對付蘇聯。

因此,西線的戰爭不僅呈現在臺面,桌底下也有不少交易。

若不在蘇聯消滅那些黑箱交易者之前達成交易,恐怕這些有利於英美的交易都會化作泡影。

只需要在看看東歐陣營,羅馬尼亞等等東歐、東南歐在戰後歸屬蘇聯陣營就知曉,這一場大戰不僅旨在消滅德軍,而且是在重新劃分戰後的勢力範圍。

要不是西西里登陸,諾曼底登陸,恐怕連希臘、土耳其都得歸屬東歐陣營。

南斯拉夫有鐵托這麼一位牛人在,英美已經沒辦法了,但為了保住勢力範圍,為了搶奪勝利成果,英國甚至向希臘的解放陣營開火,強迫將其納入西歐陣營而不投向蘇聯。

沒有雄厚軍力為依託,政治是很難解決問題的。

故此,英美肯定不能等待蘇聯繼續做大,東線的德軍快頂不住了,既然如此,那麼就趕緊加快其滅亡,加快收割與擴大成果,完成戰後佈局。

這一點和蘇聯在日本宣佈投降後仍繼續攻擊的理由是一致的。


鴻哥iouyh福小鋪


什麼事情其實都是一把雙刃劍,好像從表面來看,讓蘇聯和德國互相爭鬥,雙方兩敗俱傷,英國美國就可以坐收漁翁之利,趁著他們都虛弱的時候,再進行諾曼底登陸,此時的德軍已經被蘇聯收拾的差不多了,美英這時候登陸,對自己來說,損失就會小很多,那為什麼他們不這樣做呢?

當然是因為晚了什麼都沒有了!倒不是說美國,蘇聯和俄羅斯誰缺武器裝備或者物資,只是對於他們來說,誰在戰爭中佔了先機,多打下一塊地方,對於勢力範圍的劃分是絕對有好處的,不然為什麼關於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順水推舟,導致直接參與第二次大戰,會有陰謀論這個說法呢?



誰都知道,誰贏得了第二次大戰,誰就會主宰這個世界,美國作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如果一直保持中立,將來如果法西斯聯盟真的勝利的話,實力一定會很強大,美國不可能獨善其身,到時候富得流油的美國,很有可能會成為新的目標,到時候自己獨木難支,就會很危險,所以美國必須要儘早的參與戰爭,而且還要在一個恰當的時機。



這個時機就是蘇聯先消滅部分德軍,牽制德軍東線戰場,緩解英國西線的壓力,如果一味的讓蘇聯去吞併德軍,對於美國和英國來說,在戰後劃分國際勢力時就沒有話語權了,所以不能坐以待斃,必須趁勢強勢介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