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皮亞傑的建構主義理論對幼兒發展有什麼影響和意義?

竢實揚華2017



皮亞傑,1896-1980,瑞士心理學家,現代心理學界巨擘,認知心理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應該說——所謂心理學的建構主義理論(constructivism),是認知心理學派中的一個分支。皮亞傑並未明確將自己劃入這一支中。西方,還將結構主義或稱構造主義(structivism),也劃入認知學派之中——其與建構主義有細微的區別。皮亞傑寫了一本哲學著作《結構主義》,但亦未將自己的心理學全部納入其中。西方權威的說法,認為皮亞傑創建並代表了認知心理學中的日內瓦學派,這個說法應該是比較準確的。

“書歸正傳”——

皮亞傑 ,幼時對動物學感興趣,10歲發表對白化體麻雀進行觀察的文章。後來又發表了數篇關於軟體動物的文章。15歲時,已在歐洲動物學家中贏得了聲譽。他曾在納沙泰爾大學學習動物學和哲學,於1918年獲動物學博士學位。

但不久之後,皮亞傑把自己的生物學知識與他對認識論的興趣結合了起來,開始學習心理學,先去蘇黎世師從C.容和E.布洛伊勒,1919年又去巴黎大學學習兩年。 皮亞傑在巴黎對小學生進行閱讀測驗,對學生們的錯誤類型感到興趣,因此研究了兒童的推理過程。 1921年,他開始發表自己的發現,由此顛覆了19世紀關於兒童是小成人的概念,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學習心理學說”。

同年,皮亞傑回到瑞士,任日內瓦J.J.盧梭研究所所長。1925年任納沙泰爾大學哲學教授。1929年後在日內瓦大學任教25年。1955年,在日內瓦建立了國際發生認識論中心,並任主任。他一生共發表50多種著作,如《兒童的語 言和思維》(1926);《兒童的判斷與推理》 (1928);《兒童智能的起源》(1952);《兒童的早期邏輯發展》(1964),等等。

皮亞傑的主要理論貢獻是——

他不斷髮展了最初在巴黎發現的論題——即兒童心理發育至成人期,需要通過一系列固定的階段。

他認為,兒童在不斷地創造、再創造自己對現實形成的模式,他們在各個階段,通過將較簡單的概念集合成較高水平的概念而完成智力的增長。 他提出了“發生認識論”——這是一張根據兒童思維能力的發育而建立起來的時間表——這個時間表中,包含著兒童思維發育的4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兩歲以前的兒童,他們處於感覺運動階段,感興趣的是掌握周圍環境中的有形物體。在這個階段,兒童主要通過經驗和摸索,首先學習將行動與效果聯繫起來。

第二階段為前運算階段,大約在2-6歲或7歲之間,此階段中兒童主要對符號發生興趣,在口語和幻想遊戲時都是這樣。他們學習用詞彙表示事物,並在內心掌握詞的應用,就如在前一階段他們自己掌握有形物體一樣。

第三階段為具體運算階段,為7-11或12歲之間,此階段的兒童開始有邏輯思維過程,並能根據物體的相似或相異將其分類。在這一時期,兒童亦開始掌握時間和數的概念。

第四階段為形式運算階段,從12歲開始一直到成人期。此時期以思維的條理性以及對邏輯思維的掌握為特徵,並能接受變化較多的心理實驗。在這個階段,兒童學習在心理上重新組合抽象概念,做假設,領會各種概念的含義。

皮亞傑理論的意義——

皮亞傑的這些實驗和發現,以及由此提出的兒童心理發展階段的理論,使人們重新評價舊有的有關兒童學習、教育的觀念——如果兒童思維過程的發育是基於一個由遺傳決定的時間表,那麼單純的強化傳授概念是不夠的。要使兒童能吸收那些概念,其心理發育必須達到適宜的階段。 由此看來,教師就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者,而是兒童探求世界的引導者——孩子的家長又何嘗不是如此。

皮亞傑後來試圖描述在智能發育的4個階段中,認知因素和情緒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 他觀察到道德發展也有4個相應階段——

在第一階段,兒童的舉止呈現一種儀式性特徵; 第二為自我中心階段,兒童玩要時不注意外界規律; 第三為合作階段,兒童尊重規則,但並不理解; 第四為整合階段,兒童不僅遵守而且還理解社會規則。

他的這個發現,不僅對於兒童的師長重要,對於家長就更重要。


一老沈一


皮亞傑出生於1896年,是發生認識論的提出者,日內瓦學派的創始人,是對“人類影響最大的三位心理學家之一”。他早年是學習生物學的, 畢生的工作就是試圖用生物學的觀點來解釋認識論的問題。

他的認知建構論有幾個觀點:

一、動作的重要性

兒童通過動作來完成對客觀環境的認識,這是兒童心理發展的原因,兒童最初的動作是沒有目的的,在嬰兒的動作與客體的相互作用中,逐漸產生了動作與由動作造成的對客體影響的結果兩者間的分化,兒童通過動作完成對客觀環境的認識,這是兒童心理發展的原因。

二、影響發展的因素

一個是成熟,就是神經系統的成長,當兒童的生理還未成熟,兒童的認知方面難以得到長足的發展。我們可以同時瞭解一下格塞爾的“雙生子爬梯實驗”,這點給我們的啟示是,可以讓我們避免拔苗助長的行為。

第二個是物理環境,就是兒童在個體與物體的相互作用中獲得的經驗,經驗越豐富,越能促進兒童認知的發展。

第三個是社會環境,包括社會生活、文化教育、語言等,給兒童提供豐富的社會環境可以存進兒童的心理發展。

第四個是平衡,也是兒童心理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皮亞傑認為,兒童的認知是通過平衡-不平衡-平衡這樣的一個循環過程來完成發展的。

三 、圖式

就是兒童的認知結構。比如1.5-2歲左右的孩子,看到長頭髮的大人會喊“阿姨”,看到短頭髮的喊“叔叔”,這是因為在他的認知圖式當中,“男人是短髮的、女人是長髮的”。

四、同化與順應

同化是將周圍的環境因素納入到機體的已有圖式當中,以加強和豐富主題的圖式。比如,只見過鳥的兒童會認為所有會飛的東西都是鳥,因此他把天空中飛過的飛機也叫做小鳥,這叫同化。

順應是主體改變已有的圖式以適應客觀的變化,比如通過大人的解釋,兒童認識到了不是所有會飛的東西都是鳥,天空中飛過的這樣東西是飛機,那麼兒童就會形成一個新的圖式(認知結構),在這個圖式裡,包含了一個上位概念——會飛的東西,還包含了兩個下位概念——鳥和飛機。

三、認知發展的階段

皮亞傑認為:認知發展分為4個階段,分別是:

1.感知運動階段,0-2歲,兒童通過感知和運動來探索環境並獲得關於環境的基本知識,在這個階段獲得客體的永久性(當孩子未能獲得客體的永久性的時候, 他以為當他沒有看見某樣東西,這樣東西就永遠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小寶寶喜歡玩“躲貓貓”遊戲的原因。)

看第二幅圖,顯然這個寶寶以為這個小猴娃娃從此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


2.前運算階段。2-7歲,這個階段的孩子思維具體而形象,喜歡通過直觀的圖畫、實物等來學習,這也就是為什麼幼兒園和低年級的孩子在學習知識的時候,老師要出具大量的圖片、實物、視頻等來讓孩子理解,學習數學為什麼要通過數筷子的方式來進行。

3.具體運算階段。7-11歲。這個時候,孩子可以進行一些簡單的邏輯思維活動,獲得了守恆概念,這個時候,他知道,一瓶飲料,無論你是把它倒在寬而矮的杯子裡,還是裝在高而細的杯子裡,飲料並不會增加或者減少,但是沒有獲得守恆概念的孩子不是這樣認為的哦,他會認為同樣多的飲料,倒在高而細的杯子裡更多。

檸檬汁實驗,這個孩子認為同樣的一杯檸檬汁,倒在高而細的杯子後變多了。


4.形式運算階段。11歲之後,孩子能夠進行相當抽象、系統的思維活動。


幼兒的心理發展還處於前運算階段(2-7歲)的時期,這個時期的孩子思維活動還有很大的具體形象性,離不開具體事物的支持,因此無論是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還是家長在家中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都要儘可能地使用圖片、模型等來幫助他們理解相應的知識,及時在不允許的情況下,也應該使用各種方法來幫助他們形成思維的表象。


你好,我是溫柔的海1111,這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