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明朝藩王在封國有實權嗎?

歷史愛好者部落


明初朱元璋時分封諸國與朱棣以後之封國,其權勢並不完全相同。永樂以後之諸王權勢,在很大程度上均受到一定抑制,與明初不能相比。史料記載,明初封國的實權和特權如下:

第一,“連邑數十”,“地大且要”。據《明史·葉伯巨傳》中所述:“而秦、晉、燕、齊、梁、楚、昊、蜀諸國,無不連邑數十。”蘇伯衡曰:“矧今晉王所賜履(天子所賜封地),表裡山河,乃堯之故都,叔虞之舊封,韓、趙、魏之全壤,地大且要。”

上圖大同代王府

第二,擁有強大軍隊。王府擁有三護衛甲士,每護衛5600人,其中寧王朱權擁“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

第三,邊塞諸王參與軍務。諸王府中,武相居文相之上。王可節制封國內鎮守軍隊,經常統率大軍出征,軍中事大者方以聞。

第四,專制國中,節制文武。建文元年二月,“詔諸王毋節制文武吏士”,說明洪武時諸王可節制。

上圖太原皇廟

第五,遣將徵諸路兵,必關白親王乃發。

第六,親王歲供過昂。洪武九年定諸王歲供:米五萬石,鈔二萬五千貫,錦四十匹,絲絲三百匹,紗、羅各百匹,絹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綿二幹兩,鹽二百引,茶千斤。洪武二十八年,始減諸王歲給,親王歲供減為萬石。

第七,餉如不敷,由國家從他郡租賦補給。

上圖荊州太暉觀,原湘王府所在地

第八,歲祿外,量給草場、牧地及退灘地。

第九,公侯大臣伏而拜謁,無敢鈞禮。

第十,冕服、車旗、邸第,下天子一等。

第十一,王府置官屬。洪武三年封王時,設王相府、參軍府。王府武相多由勳臣擔任。十三年,罷王相府,長史為王府大僚,所在文武吏士,俱聽節制。


陵西散人


明朝宗室,既不同於漢晉,又不同於唐宋。漢晉宗藩裂土臨民,猶如獨立藩國;唐宋宗室不胙茅土,其賢能者皆策名仕籍、自致功業,而國家亦賴之,其後雜進諸科與寒素等,而宦績相業亦相望不絕書。有明以漢晉唐宋為鑑,對前代宗室政策的內容有揚有棄,形成獨自的特色。有明諸籓,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且不可參合四民之業(即士農工商),並能世襲罔替。明代宗室政策,奠定於洪武初年,完善於永樂年間,包括宗室政治權力、經濟待遇和宗禁幾方面內容。

公元1368年1月23日(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明太祖在應天稱帝,建國號大明,年號洪武,以應天(今江蘇南京)為南京,大梁(今河南開封)為北京 。同年閏七月,大將徐達攻克大都,元朝殘餘勢力北遁。明朝建立以後,明太祖朱元璋在與其謀士們總結歷史上治亂興衰的經驗時,一致認為,宋朝和元朝之所以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主弱臣強”,朝廷得不到宗室藩屏,於是以前朝為鑑,決定建藩,於公元1370年(洪武三年)開始,分封諸皇子為親王,並規定一套嚴格的封藩制度。這一制度被明朝歷代皇帝奉為萬世不變的祖訓,一直延續至明末。

明朝皇族為朱姓皇室,本貫源自沛郡朱氏,後明太祖朱元璋之父遷鳳陽,故又稱鳳陽朱氏。由明太祖朱元璋以子孫蕃眾,命名慮有重複,乃於東宮和親王世系,各擬二十字,一字為一世。子孫初生,宗人府依世系立雙名,以上一字為據,其下一字則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為序,惟靖江王系不拘。明朝規制,皇子封親王,授以金寶、金冊,親王子封郡王,授以鍍金銀印、銀冊。皇姑為大長公主,皇姊妹為長公主,皇女為公主,親王女為郡主。

朱棣

明朝重建了比較規範的分封制,明太祖在全國各地封了包括自己二十五兒子(第二十六子朱楠幼殤,未封王), 與侄孫朱守謙,在內的二十六個王,在邊疆的藩王可以主持地方軍務。但靖難之役燕王朱棣奪位後,強化中央集權,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軍事事務,不得擅自離開封地,結交地方官員,形成“有明諸籓,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的局面。

宗室制度

皇子

據明史記載:“初,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歲祿,不授職任事,親親之誼甚厚。”

明制,皇子封親王,授金冊金寶,歲祿萬石,府置官屬。護衛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萬九千人,隸籍兵部。冕服車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謁,無敢鈞禮。親王嫡長子,年及十歲,則授金冊金寶,立為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冠服視一品。諸子年十歲,則授塗金銀冊銀寶,封為郡王。嫡長子為郡王世子,嫡長孫則授長孫,冠服視二品。諸子授鎮國將軍,孫輔國將軍,曾孫奉國將軍,四世孫鎮國中尉,五世孫輔國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國中尉。

皇女

明制,乃定皇姑曰大長公主,皇姊妹曰長公主,皇女曰公主,俱授金冊,祿二千石,婿曰駙馬都尉。親王女曰郡主,郡王女曰縣主,孫女曰郡君,曾孫女曰縣君,玄孫女曰鄉君,婿皆儀賓。郡主祿八百石,餘遞減有差。郡主以下,恩禮既殺,無足書者。

俸祿

親王(太子以外的皇子一律授予親王爵位)

郡王(親王之長子世襲親王,餘子皆封郡王)

鎮國將軍(郡王之長子世襲郡王,餘子皆封鎮國將軍)

輔國將軍(鎮國將軍之子皆封輔國將軍)

奉國將軍 (輔國將軍之子皆封奉國將軍)

鎮國中尉(奉國將軍之子皆封鎮國中尉)

輔國中尉(鎮國中尉之子皆封輔國中尉)

奉國中尉(輔國中尉之子皆封奉國中尉)

奉國中尉之子皆封奉國中尉(奉國中尉的所有兒子都世襲奉國中尉,不分長子、餘子)

洪武九年定諸王公主歲供之數:

親王,米五萬石,鈔二萬五千貫,錦四十匹,紵絲三百匹,紗、羅各百匹,絹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綿二千兩,鹽二百引,花千斤,皆歲支。馬料草,月支五十匹。其緞匹,歲給匠料,付王府自造。

靖江王,米二萬石,鈔萬貫,餘物半親王,馬料草二十匹。

公主未受封者,紵絲、紗、羅各十匹,絹、冬夏布各三十匹,綿二百兩;已受封,賜莊田一所,歲收糧千五百石,鈔二千貫。

朱允炆

終明世,共有八十七親王(含靖江王)。其中明太祖封二十五王(一王后為帝系,七王被廢或自盡、兩王絕嗣),明興宗封四王(一王為追封,三王被廢),明惠宗封一王(南明追封),明成祖封二王(廢一王),明仁宗封九王(追封一王,絕嗣四王,廢一王),明宣宗封一王(後即位為明代宗),明英宗封七王(廢一王、絕嗣三王),明憲宗封九王(絕嗣六王),明孝宗封一王(追封),明睿宗封一王(追封),明世宗封六王(一王即位為明穆宗,追封四王),明穆宗封二王(追封一王),明神宗封七王(追封三王),明光宗封六王(一王即位為明思宗,追封五王),明思宗封六王(追封四王)。

明朝共計實封親王六十五位,追封親王二十二位(指始封王而言,不包括世孫、世曾孫繼位、或旁支入繼後追贈父祖的親王)。實封親王中,十六位親王因事被廢、除封(晉王、周王、代王、岷王重新復封,齊王、谷王復而再廢。岷、荊、唐府有親王因事被廢,由世子或旁支繼位,因未除封而未計入),十五位親王因絕嗣而除封。至崇禎朝明亡,共計有親王三十四位。南明三帝及監國魯王實封三王、追封七王、贈封(郡王死後加封親王)一王。

明太祖二十六子,八子趙王朱杞早夭,二十六子朱楠幼殤未封。為其餘二十四子及靖江王各擬二十字。宗室命名以上一字為據,而下一字起五行偏旁,以五行相生之火、土、金、水、木為序(明太祖各子已取木字旁名)。靖江王為明太祖從孫輩,故同其孫輩取火字旁名,初名為朱煒;後朱元璋將其改名為守謙,並令靖江王府後代命名不拘五行之例。

這是說,明太祖給每個兒子二十個排輩字(實際是一首五絕),然後按照五行相生的規則起名。這個世系從朱元璋的孫輩開始排起, 而五行從兒子輩就開始算。朱元璋兒子的名字全部是木字旁的單名,孫輩則按字輩和五行取雙名。比如明成祖叫朱棣,其燕王世系為: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按規定,朱棣的兒子必須是高字輩,木又生火,第三字便是火字旁,朱棣因此給兒子取名為朱高熾,朱高熾的兒子屬“瞻”字輩,火又生土,需用土字旁的字,所以宣德皇帝叫朱瞻基。

朱標

朱元璋分封的二十六王

長子朱標東宮

次子朱樉秦王

三子朱棡晉王

四子朱棣燕王

五子朱橚周王

六子朱楨楚王

七子朱榑齊王

八子朱梓潭王

九子朱杞趙王

十子朱檀魯王

十一子朱椿蜀王

十二子朱柏湘王

十三子朱桂代王

十四子朱楧肅王

十五子朱植遼王

十六子朱栴慶王

十七子朱權寧王

十八子朱楩岷王

十九子朱橞谷王

二十子朱松韓王

二十一子朱模沈王

二十二子朱楹安王

二十三子朱桱唐王

二十四子朱棟郢王

二十五子朱㰘伊王

侄孫朱守謙靖江王

明朝的藩王名義上除了王府以外,即沒有封地,也沒有軍隊,但是作為皇帝的兒子,又有監督地方的職責,加上在地方經營百餘年,進行土地兼併,還是有相當的實力,所以明代中期才爆發了寧王之亂和懷化王之亂


悅讀文案


要說明朝的藩王在封國有沒有實權,先要說說明朝的藩王是個什麼東西。明朝的藩王並不是指?所有的王爺,而是特指親王及靖江王。在明朝,藩王是有明確封地和莊田的,屬於實封,有點類似於漢朝的諸侯王。而郡王雖然也有名義上的封地,但不屬於實封。而且,郡王是沒有莊田的,其政治地位和經濟實力都是無法與藩王相提並論的。明朝的藩王,除了靖江王,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直系後代,最初的第一代藩王實際上就是朱元璋的兒子們。當然,靖江王除外。靖江王是明朝唯一一個非朱元璋直系後裔的藩王,其始祖要追溯到朱元璋的長兄、南昌王朱興隆(重五)。因為出身朱家嫡長房,靖江王一脈身份特殊,雖然頂著郡王的名頭(二字王),但待遇卻高於明朝所有的郡王,略低於親王。而且,靖江王是有明確封地和莊田的,屬於實封。因此,在明朝,靖江王也被劃入了藩王的行列。之後,幾乎每一代皇帝的兒子都有被封為親王的。但是,都是朱元璋的直系後裔,沒有例外。而這些後封的親王,也同樣被稱為藩王。



那麼,這些藩王在封國擁有實權嗎?這還要從朱元璋最初建藩封王的出發點說起。開元建國之後的朱元璋將兒子和侄孫朱守謙分封各地建藩,給出的理由是“然治天下之道,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眾建藩府,所以廣磐石之安;大封土疆,所以眷親支之厚。”通俗點說就是:建藩,首先為的是保衛國土、安撫民生,同時也是為了讓我老朱的兒子、侄孫和他們的後代過上更好的日子。不愧是朱元璋,直來直去,不藏著掖著。實際上,朱元璋建藩封王也正如他自己所說,首先是為了國土安全,這一點從燕藩、晉藩、寧藩的封地位置也能看得出,都是與北元勢力接壤之地。以皇子鎮守,以突出國土安全的重要性。同時,讓皇子們就藩,即可以避免窩在京師爭寵內鬥;一旦京師有權臣作亂,藩王還可以率師勤王。同時,有封地、有莊田,也可以讓兒子們衣食無憂,過上土豪般的幸福生活。



既然是鎮守邊疆,還要能隨時率兵勤王,自然是要有兵的。因此,明初的藩王手下都是有兵的,不僅有王府護衛,而且還可以干預地方軍事。雖然不直接臨民,但是,頭上有皇子光環、手中有真刀真槍,藩王們對於地方行政性事務的影響力還是頗為強大的。這也是為什麼明成祖朱棣有能力發動“靖難之役”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因為如此,明惠帝朱允炆即位之後有些坐不住了。他不是他祖父朱元璋,有點鎮不住這些叔叔們了。於是,在齊泰、黃子澄、方孝儒等一幫文人的攛掇下掀起了暴力撤藩的大潮,將叔叔們搞得叔叔們人人自危。可這些叔叔們哪個是省油的燈?因為老哥死了、侄子即位沒輪上自己,本來就窩了一肚子火,即位後侄子又對自己下手了。手握重兵的叔叔們坐不住了,他X的!反是死、不反離死也不遠了,索性反了!於是,時任燕王朱棣以“靖難、清君側”為名,帶著燕藩的人馬反了,順帶還捎上了寧王朱權和他麾下的朵顏三衛。



面對四叔的咄咄逼人,這時的朱允炆卻出了一記大昏招,用表大爺李文忠家的大公子李景隆換下了久經沙場的老將耿炳文,自毀長城。李景隆可不是他爹李文忠,上來就被表叔朱棣一通胖揍,兵敗如山倒。之後,燕軍一路勢如破竹,兵臨金陵城下。這時候,還是這位李大公子,夥著另一位表叔谷王朱橞一起打開了金川門,放燕軍入城。之後,朱允炆一場大火結束了建文朝。



雖然建文變成了永樂,但藩王對於中央的威脅並沒有消除。朱棣自己造反成功之後,更是擔心兄弟們會有樣學樣,便繼續了侄子未盡的事業——削藩。曾經是藩王的朱棣深知這其中的門道,並沒有像侄子那般急躁。先是穩住諸位兄弟,把侄子廢黜的藩王又重新恢復,算是給個甜頭。緊接著就是讓鎮守邊疆的藩王內遷:“邊疆環境惡劣,哥幾個,還是到內地療養療養,享享清福吧。”再之後是削減各藩護衛:“不在邊疆了,沒有蒙古人威脅你們安全,用不著那麼多護衛啦,減掉幾個吧。”“不主動交是吧?那就別怪哥了,找些由頭削了你的護衛!” 自此,明朝的藩王兵權盡失,已經無力對皇權造成大的威脅。這時候,藩王們已經變成了紙老虎。但朱棣依舊不放心,對於不配合或者軟抵抗的兄弟們開始大打出手,該抓的抓,還廢的廢,該關的關。自此,明朝藩王徹底失去實權。就連在“靖難”時從龍有功的寧王朱權最終也只能夾著尾巴回家侍弄花花草草、舞文弄墨混日子。



朱棣之後的幾任皇帝又進一步限制著藩王權力。最終,明朝的藩王不僅不能隨意進京、不能相互串門,甚至連出封地的王城都必須向有關部門報備,經同意後方可出城。自此。明朝的藩王徹底淪為了錦衣玉食的囚徒,別說是權力,連人身自由都沒有了。


農民工歪說歷史


首先明朝的藩王不是空有一個名頭,是需要實際就藩的,因此封國有具體的面積和界限。其次親王和郡王的兒子必須死皇帝賜的。

朱棣

實權的問題則要以靖難之役為界,靖難之前藩王的權力可以說是比較大的,像在封國內,都有自己獨立的軍隊,尤其是九邊的寧王,燕王等。在建藩初期,王府不僅有國相,而且有自己的武將親兵,王府官可兼行省參政,為地方行政首長,也可兼都指揮使,掌地方兵權。在封國內,親王擁有相當大司法、人事權,其官屬除長史及鎮守指揮、護衛指揮由進行派遣外,其餘均在封國境內或所部軍職內選用,藩王對他們有生殺予奪之權。

不過朱元璋既要諸王藩屏守國,夾輔王室,要講親親之誼,就必須給藩王以實力和特權,所以藩王最終在建文帝時期形成尾大不掉不勢,以至於朱棣有實力發動奪位之戰。靖難之役之後,朱棣跟隨建文帝的腳步繼續削藩行動。

明初藩王封地

藩王在封地具有相當多的限制,比如兩個靠的很近的王,哥倆沒事也不得相見;不得擅自離開封地,即使出城掃墓,也要向皇帝申請,得到允許後才能出去;不能無故出城遊玩,如果發生這種情況,地方官要及時上奏,沒有上奏的有關官員全部杖責,文官罷官,武官調邊;藩王過生日不能隨便喝酒;王府發生一切事務,地方官要立即奏聞,必須得到批准,才能實行,否則治重罪;王府的一些官員都用多年考不上科舉的老頭充數,成了養老的地方。

除此之外,對宗室的約束還有:不能干預境內百姓的生計,不能考試做官,不能種地經商;不能到京師,如果隨便出城到京師的,就先廢為庶人,然後發往鳳陽圈禁,跟著藩王一同去的人,發往邊境衛所充軍;從郡王至儀賓以下,不能與文武官員往來交結以及宴會。請名、請婚也很嚴格,未經請準,只能呼乳名,不得婚嫁。

在這樣政治高壓嚴格限制之下,到了明朝中後期,很多藩王都成了國家的蛀蟲,對社會發展毫無用處,成了典型的寄生蟲階層。


爾朱大魔王


這個得看什麼時侯,明朝洪武年間,藩王們是有很大權力的。但隨著建文帝與明成祖的削藩政策,藩王們的權力越來越小,最後成為了各封地大財主、寄生蟲。

藩王政策,是朱元璋為了穩定明朝江山做出的重大決策。朱元璋疑心非常重,他不信任開國元勳們,不相信他們會絕對忠於明朝廷,所以他只好將信任放在他的鳳子龍孫、朱姓宗族們身上。於是朱元璋大肆封王。從明洪武三年至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先後三次分封諸子為王,朱元璋分封的二十四個藩王,成為他最信任的人,同時也是“保家衛國”的重要軍事力量。秦王、晉王、燕王、代王、肅王、遼王、慶王、寧王、谷王等九個塞王同時擔負著戍邊的任務,比如秦王朱樉駐西安,晉王朱樞駐太原,燕王朱棣駐北平,代王朱桂駐大同,慶王朱栴駐寧夏,“據名藩,控要害,以分制海內”。

這個時侯,藩王的權力太大了,象“國之中國”。一是有權設立王府,設置相傅官屬;二是有軍權,有自己的直屬軍隊;三是有監督地方官吏之權,相當於地方的監察委。燕王朱棣就是因為擁兵十萬,才是“靖難”的膽子,造反成功。朱元璋想得不錯,但他沒有想到兄弟之間也會造反。建文帝想到了這個問題,但削藩激起強烈反抗,乃到龍椅也坐不穩了。朱棣當上皇帝后,引以為戒,逐步削奪藩王們權力。明成祖以後,藩王們除了領工資當他的大財主,基本上沒有多少實權了。

春秋史社,專注於中國歷史、文化研究,喜歡歷史的小夥伴請關注“春秋史社”,有問題歡迎留言。


歷史春秋網


所謂實權,那是必然會有滴,只是大小問題而已

作為雄霸一方的藩王,欺個男霸個女問題不算大,多召集幾個壯漢當家丁看門護院也不是什麼難事兒,甚至說無視個王法搞點小陰謀撈點錢、玩玩利益輸出也是OK的

但是,問題回來了——明朝的藩王,看似過得瀟灑、吃的痛快、活的風流,卻少了一樣東西,那就是自由

想出去溜達溜達是很難的,想當個官做個生意是會被限制的,總之作為藩王你就要表現的像福王朱常洵一樣,是個只會海吃胡喝的二傻子,那不僅你有福,你的搭檔也省心

畢竟,皇帝大人安排在藩地的這些個大手子,目的只有一個——嚴密監視以防藩王造反搞事情


同樣都是帝王家的後人,為何明朝藩王會是這樣式兒的呢?

要怪,就怪一個人吧——朱老四,你別躲了,就是你!還有你小兒子朱高煦,也別害羞了,是該走到臺前幕後給大傢伙一個說法了

削藩,在歷朝歷代開國以後是勢在必行的,只是時間上有先後。鑑於老朱本人比較強勢,縱使是把藩王安插的滿天下都是,還有的權力很大,原因很簡單,他本人罩得住!可到了朱允炆同志,就比較尷尬了,面對這些個叔叔,他很是害怕;於是乎,在黃子澄、齊泰、方孝孺三個“智囊”的協助下,開始了拙劣的表演

感覺到被逼上生死絕境的朱棣們不幹了,不說自己當年跟著創始人費死扒命的出大力、好說歹說也是一脈相承,是如假包換的親叔叔!可是建文小子不但不給留後路,還要斬盡殺絕,於是乎憤怒的朱棣忽悠了還不是很憤怒的朱權,鋌而走險

還別說,朱允炆真是弱出了境界、弱出了水平,愣是以一國之力敗於叔叔之後,拱手把天下讓了人,城頭變幻大王旗的故事再次上演,朱棣成為帝國新的主人

而他之前的稱號,是燕王;為了以絕後患,不讓自己的光輝事蹟被其他人複製,他再次加緊了對藩王的控制,首當其衝的就是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寧王

前車之鑑永遠都是後車之師,然而明朝藩王卻一向不老實

講道理,自朱棣靖難之役給後世立下了標杆後,應該很少有人會想要昨日重現,去重新溫故永樂大帝走曾走過的路。畢竟朱允炆這樣的對手實在是太少了,而朱棣這樣的猛人又是模仿不來的,更何況姚廣孝、朱高煦、朵顏三衛這樣的撒手鐧也不是人人都有的標配,所以造反還是算了吧!

可是偏偏就有人不服,明朝歷史上共有三位藩王造反,兩位失敗;而這兩個人都自以為會像朱棣一樣英明神武,只可惜他們除了性別和姓氏以外,跟朱棣實在差遠了

第一個跟朱棣相似度較高,畢竟作為朱棣的兒子,朱高煦無論是長相還是能力都有,只可惜智商有限,非要跟朱瞻基過招,朱瞻基是誰?是朱棣在位時就非常喜歡的“皇太孫”,跟當年朱允炆在朱元璋眼裡是一個級別的存在,只是朱棣的眼光要比朱元璋好的多,朱瞻基沒有給他丟臉

在朱棣跟朱允炆較量的過程中,當叔叔的是完全體,暴虐了還是幼年體的侄子;但在朱高煦和朱瞻基的較量中,侄子究極進化成為超級體,胖揍了從完全體退化成幼年體的叔叔。

過程不多表,十分簡單寫意,甚至說朱高煦的大軍還未曾集結,就已經一敗塗地了...

莫要忘記當年的恥辱,世代相傳下來只等這一刻!

要說第三位造反者,可是來頭大大的,根正苗紅不說還趕上了好時候,只是很可惜他遇到了錯的人,原本他是可以掀起風浪,成為繼朱棣之後最優秀的藩王造反者的,奈何生不逢時,他惹了不該惹的人

寧王朱宸濠,一個不算陌生的名字,他作為寧王朱權的後代,時刻銘記先祖曾受過的恥辱,作為當年靖難主力、又是寫征討檄文、又是出兵出力的,可最終不僅沒能跟朱老四平分天下,連去個舒服的藩地都沒能行,無論是杭州還是蘇州都沒他的份兒,最後愣是給安排到了江西南昌,在那個年代,江西就是不毛之地、就是盲流專屬啊......

是時候搞事情了,趁著朱厚照到處撒野不管朝政,自己又“羽翼豐滿”,朱宸濠帶著凌十一、閔二十二等地痞流氓為主組成的流氓兵團開始了征戰,其實按照當時的行進路線和規劃來看,如若沒有一個人出現力挫寧王,他極有可能攻下南京,和朱厚照來個正面交鋒,可惜這個人實在是太厲害,連一點點光輝都不願留給朱宸濠

此人便是王守仁,中國最後一個聖人、明朝唯一的聖賢;三教九流無一不通無一不曉,就是他搞定了朱宸濠,以一己之力!!!

至此,明朝藩王造反的大劇就此落下帷幕,其實也向我們表明了明朝藩王的實力所在

明朝的藩王們,日子總體來說過的不錯,衣食無憂就不說了,單純看其自由程度和發展情況,還是可以的

比如朱宸濠,只要中央錢送到位了,加個護衛啦,整個小型部隊啦,都是可行的。而朱高煦呢,也是一樣,雖然手裡人不多、也不願意聽他的,但至少他造反的時候還是能拉一部分人的

有護衛、有錢還有權的藩王們,每天過著雄霸一方的日子,被人王爺、王爺的叫著,乍一看是很享受,只是何苦生在帝王家的感慨,也只有他們自己能懂

畢竟人一旦擁有權力,就會嚮往更高的權力,這種慾望是無止境的;而很多人都會享受權力一步步加大的快感和成就,併為那最高的榮譽努力奮鬥一生

奈何我們的藩王們,起步很高、基礎很好,卻只能守著這權力而已,不能僭越、不能上進,只能縱情瀟灑、聲色犬馬,倒也是有些悲哀的吧!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間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剛開始是有的,要不然建文帝也不會費力削藩了。

朱棣靖難可以說是個分水嶺。朱棣在燕京守邊,肯定有實權。在靖難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朱棣打了敗仗以後,戰事陷入膠著狀態,期間,建文帝曾詔令寧王進京,但寧王拒絕了。而朱棣卻去找寧王,拉寧王入夥,並收買了寧王手下的朵顏三衛(主要是騎兵,戰鬥力很強)。

可見,當時朱棣、寧王等藩王在封地手中都有實權的。

朱棣當皇帝以後,藩王的權力就被減小限制了。當時朱棣在接班人問題上猶豫不決(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最後傳位給了長子朱高熾(明仁宗),可是他當了十個月皇帝就死了,太子朱瞻基即位,為明宣宗。明宣宗的叔叔(朱高煦)造反,範圍不大,明宣宗御駕親征,沒多久就平定了。

後來正德皇帝(腦子很聰明但是很荒唐的一個皇帝)時期的安化王造反、安王造反(皇帝要御駕親征,大軍還沒出發,叛亂就被王陽明平定了)也都沒多久就平定了。可見後期的藩王,權力並不是很大,要不然精心策劃的叛亂不會這麼快就平定。



觀政工部


朱元璋分封自己的親兒子到各地鎮守,本意是拱衛皇權,防止朱家的江山被人搶走。但是朱元璋也有個原則,就是這親王分封出去,沒有行政權力,也沒有子民,用俗話說就是沒有自己的地盤,但是有保鏢。

保鏢有多少人呢?3000-19000人,這些人首先是朝廷的軍隊,要服從朝廷的總體安排。這些藩王不能練兵、不能行政、不能收稅、不能從事士、農、工、商的活動,所有開支沒全部由朝廷負擔。

一開始朱元璋給各位藩王的俸祿每年是5萬石,這相當於是半個小府一年的財政收入。後來朱元璋自己也覺得太多了,改為每年1萬石。郡王每年2000石。在朱元璋時代,朱元璋的兒子們那是相當威風的,年長的幾個兒子在封地真正起到了藩鎮一方的作用。

以前,朱元璋打戰,都是派徐達、廖永忠、藍玉等作為統帥,後來就是委派兒子作為統帥了。需要打戰的時候,委託其中一個兒子作為統帥,統領朝廷各方兵馬坐鎮指揮,這個權力就相當大了。等於是戰時的戰區司令官。但是,戰事一結束,朱元璋就會收回軍事指揮權,藩王在平時就是閒散王爺。

從資料來看,老二秦王、老三晉王、老四燕王、老六楚王、老七齊王、老十一代王、老十五遼王、老十七寧王、老十九穀王等都率軍打過仗或者參與過打戰。

但是燕王朱棣奪取皇位後,明朝直到滅亡,再也沒有哪個藩王有機會代替朝廷領兵打戰,藩王的護衛逐步逐步被削減,或者經常被朝廷調去幹別的事,藩王實力大減,再也不能有效威脅中央了。正德年間,寧王造反,還不等朝廷出兵,就被地方官平定了。

越到後來,明朝的藩王越不是藩王,朱棣算是明朝最後一個藩王,朱棣當時潛在的實力居然能夠推翻朝廷。朱棣的潛在能力一個是實戰經驗,一個是長期統兵與軍隊結下的人脈。


坐看東南了


朱元璋創立明初分封制的時候,確實給了各個封國不少權力,這幫龍子鳳孫不少還有自己統領的兵馬。畢竟朱元璋農民出身,只知道讓自己家人好過,卻忽視了皇權最大的威脅正是來自於皇室內部,燕逆的靖難叛亂正是因為其封國在邊境,有兵有財,所以能鬧起來。

燕逆之後,有鑑於自己的所作所為,他自然也要削藩以鞏固皇權,所以封國的權力,也慢慢被明朝收走,使其成為了封地內的大財主,而且有賴於明朝國營養豬的政策,明朝皇室繁殖能力極強,宗室人口爆發,這幫龍子鳳孫也就變成了榨取民脂民膏的寄生蟲。

我沒記錯明朝有一年投入國營養豬的費用是當年財政收入的兩倍以上,而且每生一個孩子朝廷就多發一份工資,有個藩王兒孫加在一起能有一百多人,這也是世上僅有的。


當然,明末農民起義爆發後,這幫藩王不少都被起義軍宰了,比如民間流傳甚廣的福祿宴。而清朝入關後,明朝的藩王近支都被清朝宰了,遠支反抗過清朝的也被清朝給做掉了,遠支比較老實的都是任其成為平民。當然,很多明朝的龍子鳳孫們為了避免被清朝清洗都改了字輩,也有沒改字輩的,不過都沒被清朝隨意迫害,否則今天也不會有一堆朱元璋後裔冒出來搞祭祀活動了。


北洋海軍炮手


沒有,尤其是朱棣發動靖難之變以後。雖然明朝也施行分封制,但是明朝的分封制與先秦時代的分封制、漢朝的郡國並行制與晉朝的分封制有很大不同。

明朝諸侯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甚至不能夠從事士農工商,世襲罔替。明朝的王爺是沒有實權的。

明朝建立以後,明太祖朱元璋將自己的二十五個兒子與侄孫朱守謙分封到全國各地,邊疆的九大塞王還能夠主持地方軍務。

然而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奪位之後,對諸侯王更加忌諱,強化了對各地藩王的管理壓制。


明太祖朱元璋重新恢復分封制,也不是不知道漢朝“七國之亂”與晉朝“八王之亂”的教訓。所以對於諸侯王也是管理非常嚴格。

明朝規定,藩王“世世皆食歲祿,不授職任事。”也就是說,明朝的藩王不能夠擔任官職,也不可以干涉朝政。

除此以外,明朝的藩王宗室,無論吃穿用度等全部都有嚴格限制,稍微僭越都會受到嚴格懲戒。明朝各地的宗室藩王,沒有皇帝詔令,不得隨意離開封地,如同關在玉籠中的金絲雀毫無自由,更遑論實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